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373864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化背景下“95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

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5.1%。

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9%,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

随着高校信息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网络在不断转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尤其是微信出现后,彻底改变了学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改变着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推广普及,高校信息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虚拟化、并行计算的云计算模式正改变着高校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

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IPV6、物联网为代表的移动化风潮不断冲击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更是扭转了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与方向;

而以数据挖掘、多样化、快速化为特征的大数据技术,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发展,数据分析以作决策。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承载形式多种多样,促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方式的现代化,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趣味性、实效性及针对性。

面对如此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化而催生出的“95后”一代年轻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不再受到追捧。

然而信息化背景下集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于一体的信息互动方式,极大地颠覆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

信息的及时与广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堂外的学习生活方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手段。

二、“95后”大学生的时代特点

2.1呈现对信息化环境的依耐性

教育学家熊丙奇曾说过,“‘95后’大学生的身上具备时代特点,他们是在网络时代里成长。

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新视野,而“95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大背景下成长的,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

”他们个性鲜明,自我感强烈,独立有想法,勇于创新。

“95后”是国家的未来,对于“95后”要正确的加以引导,网络是把双刃剑,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正确的引导。

研究表明,“95后”在社交网络中发言比较主动,他们对新鲜事物更为敏感,愿意讨论和吐槽,娱乐体育明星等信息是其关注的焦点。

“95后”很多是“浸泡”在互联网中长大,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他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和亲近感远远超过前代人。

互联网的大环境为“95后”提供了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他们通过网络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得社会信息,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95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网络的熟悉程度,要高于任何年代的大学生。

虽然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更广阔,想问题处理事情更依耐于网络,导致他们不喜欢思考,而是更善于依赖网络平台解决如学习、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各方面问题。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工具更是与“95后”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刷朋友圈、分享吐槽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每天必备的功课。

2.2迎合了信息化时代价值追求

“95后”大学生成长阶段正处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社会矛盾凸显期,对于理想与现实、虚拟与真实的差距问题,有着独特的认识和对虚拟世界的美好憧憬,同时心里会带着强烈反抗的精神和叛逆不羁的个性。

他们是信息化时代的主力军,掌握着网络话语权,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推手,他们的意见在维护网络民主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95后”大学生作为接受现代高等教育、文化素质较高的知识群体,他们是自由、平等、民主价值理念的倡导者和拥护者,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正好迎合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

同时,大学生中的一些非理性的价值选择也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盲目转载、分享未经鉴别的QQ空间、微信等恶意评价他人,对于敏感事件缺乏分寸盲目扩大影响,会影响大众对事件本身的客观评价,扰乱社会秩序。

信息化背景下,尤其是近年来,微媒体平台已成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微信、QQ已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甚至使其“空闲模式”下的第一反应。

另一方面,微媒体平台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的需要,网络多样化迎合了他们价值取向,也满足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求。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3.1观念创新,建立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认识网络信息化重要性,增加网络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力投入。

随着高校信息化的步伐日趋加快,网络成为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的又一新兴媒体。

因此,紧密围绕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的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投入精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思政工作者的责任。

信息化带给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机遇的同时,网络自身信息复杂性、可供选择性、隐蔽虚拟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冲击和也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大部分都可以从价值观的偏离上找原因。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就要建立和巩固正确的价值观。

在众说纷纭的网络世界,分辨真与假、是与非是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这一问题上坚定立场,运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整合、规范和引导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取向,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帮助“95后”大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3.2角色创新,打开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口

转变角色,充实自己,以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引导学生。

信息化背景下的虚拟环境给予所有网络使用者平等的身份,他们不再是学生、教师、工人、经理、公务员等身份,而变成了一个个无差别的ID名称。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带有教师的光环,本身就具有一定权威,然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教育者失去了往日的优势,成为一名与学生身份平等的“普通人”,无疑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但同时,这种虚拟身份也为网络思政工作带来了好处,那就是消除了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能够心平气和的去倾听和理解,这又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切入点。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逐渐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通过不断丰富学识、增长才干来提高自身素质,以一个“普通人”的独特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网络媒体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做“95后”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领航人。

注重沟通艺术,掌握沟通技巧。

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的带动了网络信息文化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以它特有的生动语言、符号、图像、视频从听觉、视觉等角度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冲击,并被青年人热烈追捧。

这些网络信息文化的衍生物曾受到一些评论家出于对传统文化保护而做出的批评和抨击。

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有必要对这些新兴的文化进行了解,甚至有必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使用它们,增强工作的活力、时代感和亲切感,使学生从主观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更好的为“95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3.3途径创新,创新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抓手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空间,开展正面教育,增加服务功能。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微信公众号是各个高校必不可少的网络信息教育阵地,用于传播国家政策、理论、时事、党团知识以及学校的相关政策,是学校最具权威的官方阵地。

网站建设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比如设置校情通报、网络资源课件、学生网上办事大厅,提高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学生论坛,及时掌握学生。

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做好侧面宣传引导。

如果说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博是最具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正面教育阵地,微信公众平台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集中体现。

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把握时代脉搏和政策导向,并有效的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

信息化时代则对于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做好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更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注重工作技巧,做到事半功倍。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掌握和了解学生论坛,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论和思想动态,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反馈和预案。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疏导和自我教育的方法,甚至思政教育者可以融入到学生当中,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热点敏感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搭建教学相长的平台。

各式各样的网络通讯工具层出不穷,微信、QQ、微博等聊天工具和通讯途径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群体的主流交流方式。

这些工具的文字表达方式为思政工作者进行个别辅导提供了有利途径,尤其是对于存在心理问题、家庭困难等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方便的环境,消除了他们的顾虑。

同时,通过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沟通,思政工作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思想动态、特长、兴趣点等情况。

通过这种区别于以往模式的沟通,学生会进入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经过一定时间的相互了解,增加彼此的信任,甚至会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交流,阐释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者也会在学生的身上得到启示,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做到教育与学习的相互促进。

3.4管理创新,加强大学生信息化道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需要,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由于“网民”中有的道德、法制观念不强,不负责任地在互联网上随意发表、转载有害信息,甚至窃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或军事等领域的机密情报。

因此,必须建立和加强信息安全防护系统。

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信息,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规范网络运作,加强对局域网、对外发布内容的审查,并运用必要的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种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官桂香.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 

[2]刘海东.高校95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等教育,2016

[3]闫帅.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7)

[4]张缅.“第五媒介"

与“95后"

大学生价值观的新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5]林婧烨,焦信敏.“微时代”下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

[6]谢守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8) 

[7]赵昕.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武汉: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