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38064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docx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

陈涉世家公开课教案

【篇一:

《逍遥游》优秀公开课教案】

《逍遥游》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志、图、名、置、穷”“奚以?

?

为”等文言词句。

2.理清思路,背诵前三自然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3.简单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段,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难点

庄子思想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的校刊《南华春晖》的名称取自哪里,同学们知道吗?

对,它来源于庄子的《南华经》。

庄子曾在我们东明做过漆园吏,大街上常见的“漆园宾舍”“漆园饭庄”就源自这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逍遥游》,了解庄子。

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

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一书现存33篇。

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史记》载: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利用注释工具书把拿不准的字音上到文本中。

2.板书难读字,学生读出字音。

翼徙抟坳堂夭阙蜩决起而飞枪榆枋宿舂粮蓬蒿

大知斥鴳数数然恶乎待哉

3.叫4名同学朗读课文,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4.教师做朗读提示。

第一段: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

第二段,应重读“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辩也”中“小”“大”“辩”。

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读出不同对象的口气。

5.借助注释译文粗通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标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组其他成员提问,帮助自己解决。

教师巡视中可参与小组的活动。

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1)文中写了哪些物?

它们有何关系?

师生明确:

物名略小与大

(2)文中写了哪几个人?

他们做到了逍遥游吗?

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

师生明确:

宋荣子列子没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无穷

五、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前三自然节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写课文情况

爬黑板、同时指名学生单独背

二、归纳文言知识,巩固识记理解

1.通假字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1)三餐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辩(4)而征一国者(5)旬有五日(6)御六气之辩

2.特殊句式

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奚以……为

答案:

1.

(1)“反”通“返”

(2)“知”通“智”(3)辩”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辩”通“变”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再往南去呢?

3.一词多义

(1)志

例句出处释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训俭示康》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记述、记载

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记住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标记、做标记

(2)名

例句出处释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逍遥游》名称、名字

名之者谁《醉翁亭记》命名、起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声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指出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名义

(3)图

例句出处释义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图谋

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地图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赤壁之战》谋划、筹划

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促织》图画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谋取、设法对付

(4)置

例句出处释义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放上、安放

郑人有且置履者《郑人买履》购置、添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放弃、放下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肃公翱事》摆、设

(5)穷

例句出处释义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尽、止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训俭示康》生活困难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走到头

三、齐背前三自然段,思考一下问题:

⑴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条件?

(海运)

⑵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条件?

(生物以息相吹)

◆小结:

作者在这一小节里通过三个事例、一个比喻和一组对比,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大至鲲鹏小到尘埃,它们的运行都必须有所依托,即后文所说的“有所待”。

四、男女生分别齐读第四第五第六自然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

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

为什么反对?

明确:

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

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

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

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

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

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4、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

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

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

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

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

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

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

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五、课下作业:

继续熟背前三段

第三课时

一、爬黑板检查背诵情况

二、听答上节总结的文言词句,巩固基本知识

三、齐读最后一个自然节,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

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

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

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3、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又怎样呢?

庄子是怎样看的?

列子比宋荣子要更高一筹,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

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

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4、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

也都作了否定。

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

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

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

笑!

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

庄子“笑”万物!

5、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6、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

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

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

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

无己而后无所待。

四、小结: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五、学生讨论:

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篇二: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学段:

初中年级:

初三学科:

语文

课题:

文言文语法复习

一、时间:

2011年4月14日上午

二、地点:

胶州市第十一中学

三、授课教师:

杨志亮

四、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运用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别并判断文言语段中的语法现象。

2、能力目标:

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从而提高答题的目的性与准确性。

3、德育目标:

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阅读信心。

六、教学内容分析:

语法知识比较抽象,而且文言文语法的体系性不强,需要在大量日常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认识。

文言语法内容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古今异义、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等内容。

明确中考试题中隐含的语法因素并注意运用,可以帮助提高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准确答题。

重点:

文言句式、词语活用

难点:

语法因素的识别与处理

七、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三年的文言文的学习,初步积累了一些词法、句法知识,一轮复习已经结束七八年级四册教材的复习,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梳理明确中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初步学会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

讲解、练习、讨论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施: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

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原因是构成语言的要素语音、语汇、语法发生了变化。

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提高文言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就文言语法的变化做一些比较系统了解,希望对同学们提过阅读能力能有所帮助。

二、考题初探(青岛2010中考文言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7分)8.下列四个选项中与“见渔人,乃大惊”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送东阳马生序》c.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d.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口技》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8分)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

(2)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2)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13.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分)三、考点点击(考察什么)1、词语解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文言句式4、文言语句翻译5、文章内容理解四、重点突破(识别与应用)

(一)词类活用:

有些文言词语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别的一类词,这就是词类活用。

有以下类型: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二)文言句式

1、文言文中有常见的特殊句式:

?

倒装句(a、宾语前置句b、介宾短语后置句c、定语后置d、主谓倒装)?

判断句(a、用“?

?

者?

?

也”表示判断;b、用“为”、“乃”、“则”等词表示判断)

?

省略句(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介词宾语省略e.介词省略)?

被动句式

五、练习巩固

(一)词类活用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识别词语活用并加以解释:

1、养豕,食肉,衣其皮。

《史记?

夏本纪》()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

3、然得而腊之以为饵()4.春风又绿江南岸。

()

5.非学无以广识。

()6.尉果笞之《陈涉世家》()

7.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

8.贼易之。

()9.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10、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二)文言句式

识别下列文段划线的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

“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贾十倍。

2、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说: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3、某鼠恶,破家求良猫。

厌以腥膏,眠以毡毯。

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

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

4、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中特殊句式的语序。

1.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7.故临崩寄臣以大事()8.开小门于大门之侧()9.赵急,请救于齐()六、课堂小结文言文语法知识比较抽象,只有在大量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认识。

如果阅读中能有意识运用这些知识,并辅助一定的练习,一定能够大幅度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教学反思】

【篇三:

原创精品教案《促织》公开课教案】

《促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教学重点:

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

“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蒲松龄的自勉诗(科举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郭沫若题联(话聊斋)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讲故事,知内容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

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

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第3~4段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第5~7段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

结局第8段成名献促织

尾声第9段作者评促织

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

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促织

喜征虫受刑

神卜得虫

儿毙促织

魂化促织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以促织富。

)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4、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三、鉴赏、讨论: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提问:

“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

”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

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

明确:

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

未段尖锐地指出:

“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既然如此,为什么作者给故事安排一个喜剧的结局?

要从课文中找出佐证的句子说明所以。

讨论。

明确:

①这个结局是虚幻的,当时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其一,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

成名因无法纳贡而“忧闷欲死”,继又“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甚至“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接着成名子因死一蟋蟀而吓得投井自尽,成名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这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得成名家破人亡。

其二,成子化蟋蟀,大家都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作者写此虚幻的事实,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

这个“结局”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

②退一步讲,成名“因祸得福”即使是真,也是偶然的。

结尾明明指出“独是”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这有力地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之于区区小虫,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何种程度!

③“喜剧”的结局,实际上是嘲讽了一出丑剧,请看“成名裘马扬扬”,连“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思泽”,这岂不荒唐可笑!

综上所述,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在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

四、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1)昂其直“直”通“值”

(2)手裁举“裁”通“才”

(3)翼日进宰“翼”通”“翌”

2、词语活用

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

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取儿稿葬名作状,用草席

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

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

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仙及鸡犬名作动,成仙

此物故非西产名作动,特产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

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

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而高其直形容使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