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8128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十首教学设计说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家读得真好!

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

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刚才大家自学的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A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

持:

用来。

羹:

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

过滤。

 菽:

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2.指名说古诗意思: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第三、四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

萁:

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

锅。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

拟人。

C出示第五、六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1、指名解释字义:

本:

原本,本来。

煎:

煎熬。

相煎:

指互相残害全诗表达了植对凶残的不满。

泣:

小声哭泣。

何:

何必。

2、指名说古诗意思:

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地加害于我呢?

师小结: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植心的悲愤。

3.同桌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

要求:

注意诗中重读的地方,停顿和语速。

4、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大家读得真好。

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

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坐姿端正。

(交给组长,交给老师)

七、作业:

课下收集植的其它古诗。

八、板书设计:

釜下燃——釜中泣(写物)

七步诗悲愤斥责

同根生——何太急(抒情)

教学反思:

 

2、鸟鸣涧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鸟鸣涧》。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鸟鸣涧》。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古诗词中的第二首《鸟鸣涧》。

作者是(唐)王维(板书)体裁是:

五言绝句。

谁能解释一下诗的题目:

鸟鸣涧:

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

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这首诗是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

皇甫岳,王维的朋友,诗人为云溪之景所醉,连续写下了五首诗。

2、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鸟鸣涧》。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1、了解作者

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王维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学生读。

背景资料: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

祖籍祁(今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永济),遂为蒲人。

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鸟鸣涧》,我们先来听一遍老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4、检测:

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

涧(jià

n)

(一)师:

刚才大家自学得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

(出示诗句)谁愿意解释前两句诗:

A.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闲:

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

空寂、空空荡荡。

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第一、二句(出示课件)(指名解释)

月出:

月亮出来。

时鸣:

时,不时。

不时地啼叫。

时:

时而,偶尔。

惊:

惊动,惊扰。

2.指名说古诗意思: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师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空寂幽静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4、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指名读—评价—齐读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文章。

人闲——桂花落静态描摹

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空寂幽静

月出——惊山鸟以动衬静

时鸣——春涧中

3.芙蓉楼送辛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许多送别的诗歌,谁会背诵?

(生背诵)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示标。

(出示课件)

A强调:

“芙蓉”的写法。

B、齐读目标。

C、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5、介绍诗人、芙蓉楼。

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龙标,擅长七言绝句,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大屏上的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诗、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

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

“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

仅仅是“楚山孤”吗?

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1.试读。

2.指名读。

3、生背诵练习。

4、小结:

(出示课件)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

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课堂检测(出示课件)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诗。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诗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的品格。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四、课后作业。

请根据诗歌的容,改编成一个送别的故事。

看看谁写的最生动具体。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教学反思:

4.江畔独步寻花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

古代的很多文人墨客也很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生机勃勃,喜欢那春意盎然的景象,还写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诗歌。

我们学过哪些赞美春天的古诗呢?

请把你知道的背给大家听。

(《春晓》、《惠崇春江晓景》、《咏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人称诗圣,他的诗多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

而写这首诗时,杜甫刚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西郊外亲手建立的草堂安身。

草堂是在朋友和亲戚的资助下建成的:

表弟给他送来建筑费;

朋友送来桃树秧、绵竹等……草堂是经过诗人三个月的经营在暮春时节落成的。

在这草堂,诗人暂时离开了动荡不安的大世界,他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自然间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关注和羡慕,成为他描摹和歌咏的对象。

表现出难得的安然自得的情感。

齐读课题教学目标。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个四组读诗比赛,要:

响亮、正确、有节奏。

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

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理解——读,说想象到的景象,入诗境,悟诗情。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提问:

“蹊”是什么意思?

那“花满蹊”呢?

(花铺满了小路)那谁家的小路被花铺满了?

你是怎样理解“压枝低”的?

(花把枝条都压弯了),那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你们觉得这里的花怎么样呀?

板书:

多你能通过朗读体现花多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

孩子们,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看到这繁华盛开的景象之时,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

(高兴的,喜悦的,

赞叹的)是呀,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

3、诗人不仅抓住了能表现春天的景物——花,来描写春天,并且写出了花多的特点。

你们看简单的一个“满,千朵万朵,压”就能够让我们浮想联翩,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这就是古诗的魅力呀!

让我不由得感慨!

(出示:

花真多呀,你看,那一树树花把小路遮得严严实实的!

)花除了多,还有什么特点呢?

你想象到了什么?

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吗?

花真———你看,—————!

(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气味,数量,姿态等进行自由表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作指导。

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是啊,花真多,花真美啊!

不仅引来了诗人,还引来了蝴蝶在花中翩翩起舞,黄莺自在地歌唱。

诗句中是怎样形容蝴蝶和黄莺的呢?

谁来读一读。

2、提问:

流连是什么意思?

(舍不得离去),谁舍不得离开?

(蝴蝶、黄莺、小蜜蜂、诗人)。

3、流连戏蝶时时舞,舍不得离去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因为他舍不得那五彩缤纷的花,那五颜六色的花,那散发着阵阵香气的花呀!

你读出了它的那份恋恋不舍吗?

(读)

4、提问:

“恰恰啼”什么意思?

(正好传来一声声的啼叫)

多么惬意,多么动听的歌声呀,该怎么读,指名读。

5、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四娘家那迷人的春景吧!

我看到了你们的眼神,感受到了你们的那份赞叹,谁愿意把你的那份感受,那份赞叹之情读出来。

(指名有感情朗读。

6、教师放课件,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象天边粉红的彩霞;

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

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

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醉吧!

7、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1、读到这,老师心头不禁有个疑问:

你们看,诗中写到花不仅多,而且美,这景色在春天随处可见,只要一出门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要“寻”呢?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五、当堂检测:

  1.背诵这首诗。

2.课后搜集杜甫的诗,下节课朗诵给同学们听。

看谁读的最好。

六、小结

七、作业

把诗歌改成小散文。

             花多美

  江畔独步寻花(愉悦) 蝶舞

             莺啼

5、石灰吟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石灰吟》。

2、理解重点字词意思,概括总结诗句意思。

3、理解诗意并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会古诗,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1、解题及作者简介:

2、学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出示作者间接资料

2、听录音,进行赏析。

3、学生朗读:

指名读、领读、齐读、小组读。

三、出示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利用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回答的准确)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学生回答,不足补充。

前两句写出了石灰的品质:

坚贞不屈

后两句写出了诗人为国为民的志向:

堂堂正正

3、总结诗意,体会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在人生的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四、课堂检测:

1、赛读:

注意诗中重读、停顿、语调、语速。

2、背诵:

学生自背、有感情背、指名背。

五、拓展: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大门,回顾所学有关的借物言志的古诗和句子。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位鬼雄

六、默写古诗:

要求写字端正,准确,坐姿端正.

搜集一些咏物的古诗句。

石灰吟

品质----------坚贞不屈

借物言志

志向----------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6、竹石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竹石》。

1.)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竹石》。

作者是(清)燮(板书)。

2.)出示目标:

请看我们本节课的目标:

1、作者简介

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王安石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学生读。

2.解题:

“竹石”指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画面上有竹有石,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3、欣赏录音

1、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测

(1)指名学生回答问题,不足补充

咬定:

比喻根扎的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磨:

折磨

坚韧:

坚定,强劲

尔:

(2)总结诗句意思,体会思想感情.

意思:

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众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思想感情:

作者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的坚忍不拔,表现了诗人那种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师板书:

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

并点出借物喻人的写法。

四、检测(背诵)

1、学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背诵

五、当堂训练

大家背的可真好,俗话说:

1、学生上堂板演

2、纠错更正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将这首古诗写成一篇小短文。

七、板书设计:

咬定  千磨万击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咏物明志)

7、闻官军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闻官军收》。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7首古诗《闻官军收》。

作者是(唐)杜甫(板书)。

闻:

听说。

官军:

唐王朝的军队。

(师补充说明:

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763年被官军收复。

2、出示目标和重难点。

1、了解作者

请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杜甫的资料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出示)学生读。

《闻官军收》这首诗是诗人“生平第一快诗”。

唐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一家被迫流落在剑门关外,日子过十分清苦,他忧国忧民,整天愁眉苦脸,毫无精神。

当他知道官兵收复了后,往日愁眉苦脸的样子一下子就没了,他喜极而泣。

于是,杜甫挥笔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闻官军收》。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师:

请大家看着大屏幕《闻官军收》,我们先来听老师读一遍,要求听准字音。

3、师读。

4、检测:

指名读——再指名读,强调“漫卷”(juǎn)。

四、检测

A.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指名说)

1.初闻:

刚刚听说。

2.涕泪:

指因欢喜而落泪。

古诗意思: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官军收复的消息,初闻此讯,止不住的眼泪洒满了衣裳。

3.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B.出示: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1.却看:

再看。

2.妻子:

妻子和孩子。

3.愁何在:

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4.漫卷:

随意把书卷起。

 

5.喜欲狂: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欣喜若狂)。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她们的愁容都消失了,我胡乱地收着诗稿和书籍,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引导学生说出:

抒发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6.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C.出示: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青春:

指明丽的春天。

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有明媚的春光作伴,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乡。

2.师出示答案,生齐读。

D出示: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

1.即从:

立即从某地到某地。

2.穿:

穿越。

我想象着立刻出发,从巴峡启程,穿过巫峡,一路顺流而下,经过襄阳,再前往,回到自己的故乡。

“即从……穿……”“便下……向……”用了好几个地名,但不啰嗦,更能体现出作者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同桌相互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首联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初闻涕泪满衣裳”,夸的手法突出了狂喜欲绝的感情。

三、四联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作者用“忽”、“初”、“却”、“须”等虚词贯穿全诗,使诗文折转自然,舒缓自如,生动活泼。

那么再让我们来感受那浓浓的爱国之情。

1、展示读

指名读—评价—指名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