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3829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案人教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Word下载.docx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难点: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备

投影仪和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A

展示投影片①《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教师提问:

请一位同学根据投影片①回答:

1980年—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同学回答:

1980年—1984年我国家庭耐用消费品有了显著增加。

展示投影片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亿元)》。

1985年同1952年相比,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增长了多少倍?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哪些年份?

1985年比1952年增长近189倍。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1978年、1980年和1985年。

教师继续提问: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请同学概括回答。

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教师导入新课: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明显看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

这些成就是怎样取得的?

为什么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迅速?

这要归功于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会议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

方案B

文化大革命结束于哪一年?

标志是什么?

文化大革命结束于1976年,标志是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结束了导致十年内乱的“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迸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当时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繁重任务。

但是,由于长期“左”倾思想的束缚,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依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就使拨乱反正工作进展迟缓。

1978年,一场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展开。

通过大讨论,从思想和理论上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拨乱反正工作的深入发展,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现党的工作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讲授新课】

请同学打开课本第133页。

教师首先解释标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新时期。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坚持对外开放,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和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展示投影板书第一子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33页第一段内容。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

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

这就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现党的工作历史性转折提供了条件。

教师首先强调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所取得的初步成绩,同时也指出:

由于长期“左”倾思想的束缚,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依然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这就使拨乱反正的工作进展迟缓。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思想和理论上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实现党的工作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33页第二、三段内容,首先要求学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然后重点突破:

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讨论: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重新确立”?

(提示同学回忆学过的知识)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对言之成理的部分给以充分肯定。

教师归纳和总结: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依据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在过去的革命实践中,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统一战线就是这条道路的具体表现。

中国共产党依照这样一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还是依照这样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成了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

1956年后又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变。

但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这就使党偏离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导致“左”倾思想长期在党内占统治地位。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959年的反右倾和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方针,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就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会议认真讨论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指出当前必须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此,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必须改变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这样,就找到了实现战略转变的关键所在。

全会还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其实质是健全党的组织路线和加强党风建设。

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思想路线是前提,战略决策是关键,组织路线是保证。

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33页小字。

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还审查和纠正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会议以后党和政府在各条战线上全面拨乱反正,特别是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深得全国人民的拥护和赞扬。

展示投影板书第二子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提问: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制定改革开放的方针?

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等方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课文。

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农村,废除了人民公社;

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在城市,进一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

切实贯彻按劳分配。

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业、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教师对以上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体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同时,在我国的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许多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必须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

所以,要对我国的现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进行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逐步展开。

各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把原来集体的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样,就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不仅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端,也有利于克服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

由于打破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业生产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师重点强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绝不是在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制,更不是复辟资本主义。

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它只是农民个人承包集体的土地,其社会主义经济性质没有改变。

与过去所不同的是经营和分配方式的改变,它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因而更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样的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应我国的生产力现状。

展示投影片③《包产到户前后生产、分配对比表》。

指导学生阅读134—135页第一段小字和134页插图。

教师要求同学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的结论。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步开展进行。

1978年以后开始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把一部分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地方管理。

1985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一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局面初步形成。

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存在,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我国依然是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它们的存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35—136页大字、小字和插图。

对外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对外开放,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教师讲解:

为便于境外企业家来中国投资办企业,中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

开放了上海、天津、广州等一批沿海港口城市,还成立海南省,在上海浦东设立对外开放区,以更优惠的政策对外开放。

现在,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由开放沿海城市发展到开放边疆城镇,开放地区由沿海向内地发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政策,促使国外企业家纷纷来中国投资设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国外企业家签定了许多合作协议,吸引了大量国外资金。

(教师要求学生识记中美合资的山西安太堡露天煤矿)

展示投影片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要求同学根据图例分别找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具体位置。

教师讲述:

为了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邓小平又提出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整体,其中共产党领导是核心,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导思想。

展示投影板书第三子目。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136—138页大小字和插图。

要求学生识记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湖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等工矿企业的名称。

分别请三位同学从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讲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同学甲:

农业生产实现稳产、增产,粮食、棉花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我国近3亿人口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同学乙:

二十多年来,我国新建成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湖北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等一批重点工矿企业。

这批工矿企业规模宏大,技术先进。

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二十年中,钢、煤、原油等产量,都进入世界前列。

同学丙: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吃、穿、用、住得到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社会。

教师鼓励同学从其他方面讲述,或者对课本材料有所补充。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历史性的转折、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三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实行改革开放。

通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实践证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一条成功之路,必须长期坚持。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巩固复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布置“从我们身边的变化看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500—800字的小论文。

授课提纲

(制作成投影片)

一、历史性的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条件

   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底

    

(2)内容

    (3)意义

  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改革开放

    

(1)改革

     ①改革目的

     ②改革内容

     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改革──进一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允许个体经济和其他非社会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③改革的成效──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开放

    ①开放目的

    ②开放的主要地区和开放格局的形成

    ③开放的成效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2)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作用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1.农业

   2.工业

   3.人民生活

附录投影片①《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品名

单位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自行车

126.7

135.9

146.6

159.9

162.6

洗衣机

0

6.3

16.0

29.0

40.0

电冰箱

0.2

0.6

1.6

3.2

彩色电视机

1.1

2.5

5.4

──摘自《当代中国经济》表15

投影片②《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亿元)

年份

1952

1957

1965

1978

1980 

1985

余额

8.6

35

65

211

400

1623

投影片③《包产到户前后生产、分配对比表》肥西县长岗公社(单位:

斤、元)

粮食生产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9

与1978

年比

±

%

与最高

%

129570

+94.7

+3.1

968

+86.6

+22.8

139

+101.4

+33.6

说明:

①1979年各种农作物按原价计算。

 

②最高年:

东塘队和西塘队是1976年,小庄队是1973年。

──摘自《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1992年)

投影片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