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38638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docx

《中国现代史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校本导学案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

中国现代史

(1949年— )

(三)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比较

标志会议

核心或精髓

解决的问题

意义

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大会

(1905)

民权主义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

指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

(1992)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199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

(2002)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指导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图示解史 近代以来中国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核心问题

概念辨析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种制度:

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

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⑴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⑷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⑸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

⑴原因

①国外因素:

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②政治因素:

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③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④自身因素:

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⑵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③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⑤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⑶消极影响

①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②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③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④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1.论从史出

⑴实施“两弹一星”的目的与意义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料二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时代变迁看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

史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者内容

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

本土文学

农业、工业

传统教育

篇数

15

13

9

4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92篇,占所有课文的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由证来

分析史料,论证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缺失之处。

史料 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育体系。

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育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

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育经验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育,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改变成一元化。

——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

提示:

1952年的院系调整缓解了当时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也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二 “双百”方针的实践

1.“双百”方针的实质: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学术自由。

具体地讲,在文艺和学术问题上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

2.“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⑴“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技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⑶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⑴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⑵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⑶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的关系。

阅读史料,找出在评价武则天问题上“双百”方针在不同时期的实践状况。

史料 解放后,岑仲勉、吕思勉1957年、1959年先后在其论著中,认为武则天是“暴主”“无丝毫政绩可纪”。

1959年10月1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文联召开的会议上,著名史学家吴晗、翦伯赞、吕振羽等进行了发言,一致肯定武则天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十年浩劫中,“四人帮”对武则天进行了歪曲和利用,在“左”的教条主义的支配下,将武则天研究引上了邪路。

1982年,李必忠、陈贤华认为,武则天“继承了贞观时期的基本国策。

但是通观全局,当时社会是继续向前发展的,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之盛’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总导演,也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应得到基本肯定”。

——整理自李荷先《武则天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探索》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历程

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时间

1952~1956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406项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新中国科技基础薄弱;科技方针、“一五”计划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大跃进”对科技领域的影响。

2.新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

年代

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75

32.6

34.4

39.3

45.0

1980

23.4

37.2

26.0

39.6

44.6

1985

30.0

38.6

40.2

44.8

1990

33.7

42.4

52.4

41.9

46.2

1995

38.5

48.3

62.8

45.2

47.5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教育改革、观念进步与女性教育的关系;女性教育发展的影响。

3.相对论在中国的遭遇

1968年6月,中国科学界印发了题为《彻底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资产阶级反动观点——评相对论的基础“光速不变原理”》的文章,给“相对论”罗列如下罪行:

“相对论是地地道道的主观主义和诡辩论,也就是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根本违反了唯物辩证法,而且也没有得到实验的直接验证……”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相对论理论的特殊性;意识形态对中国科技的影响;中国科技发展不与世界同步。

4.邓小平模式成功的秘诀

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毛泽东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的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

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

——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

发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角度 邓小平模式成功的原因;邓小平模式与毛泽东模式的关系。

1.命题点:

新中国初期的扫盲教育

(2017·课标全国Ⅲ,31)右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2.命题点: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确立

(2013·课标全国Ⅱ,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

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3.命题点: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2017·课标全国Ⅱ,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

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

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1.命题点:

新中国初期科技的发展

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加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

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

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

这反映了当时(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

2.命题点:

新中国发展国防高科技的目的

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

这主要说明了(  )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3.命题点:

中国科技发展的世界地位

下面是部分国家1993~2003年科技论文每篇平均被引用次数比较图。

此图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国的现代科技落后于发达国家B.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

C.亚洲国家的科技论文数少于欧美D.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4.命题点:

新中国教育对工业化建设的贡献

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由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

这一措施旨在(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实现教育体制改革D.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恶化。

提高国防能力,保证国家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在这个阶段,我国成功的研制出(  )

A.原子弹和导弹B.喷气式战斗机

C.人造地球卫星D.神舟载人飞船

2.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

“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

”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  )

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主要条件

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

3.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某著名科学家的颁奖词中写道: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这位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袁隆平     C.吴阶平     D.华罗庚

4.据西方媒体报道:

“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这评论的是我国(  )

A.“南优2号”的成功培育B.“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升空

C.每秒向量运算过亿次计算机诞生D.“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

5.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革”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B.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

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6.“文革”结束后,文艺创作上开始更加尊重个体尊严,更加强调人文关怀。

主旋律电视剧中的英雄人物开始走向多元化的局面。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恢复B.对外开放的全面实施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D.社会道德风尚的变革

7.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到293亿人次,成为后来难以逾越的高峰,电影界喜称为“中国电影复兴之年”,与此时电影大发展相关的背景是(  )

A.中国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B.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科教兴国成为国家发展战略D.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拨乱反正

8.观察中国各类学校招生图(单位:

万人)。

由此图信息可以推知(  )

A.国家对职教也逐渐较为重视B.中国中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备

C.人们轻视职教的理念已转变D.中国精英教育的意识在淡化

9.1978年底,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D.冲破了思想樊篱

1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

在民间,有人说:

“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

面对这一局面(  )

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

“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

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40年代,兵器家龚振麟借鉴英军火轮,并参考林则徐提供的《车轮船图》仿制成“车轮战船”。

1905年,清政府成立学部。

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

1914年,任鸿隽等一批留美学生,组织民间的中国科学社。

1928年,在蔡元培推动下,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研究院。

随后,在殷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和甲骨卜辞,筹建了紫金山天文台,还对我国的地下资源作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

20世纪30、40年代,涌现出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

1956年,毛泽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963年至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取得了人工合成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

1995年,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000年,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2016年,中国科学院共拥有12个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5月30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阅读材料,概括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特点进行分析。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校本导学案(教师用)

中国现代史

(1949年— )

(三)新中国的思想理论创新与科教文化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比较

标志会议

核心或精髓

解决的问题

意义

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大会

(1905)

民权主义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

指导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毛泽东思想

中共七大

(1992)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民主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邓小平理论

中共十五大

(199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十六大

(2002)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指导现代化建设,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图示解史 近代以来中国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核心问题

概念辨析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轻巧识记 “一、二、三、四”归纳现代中国的教育

一个方针: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种制度:

全日制与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形成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片混乱;新时期蓬勃发展。

四项决策:

恢复高考、“三个面向”、义务教育、“科教兴国”。

考点一 现代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

1.“两弹一星”的历史影响

⑴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

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⑷带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⑸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2.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及评价

⑴原因

①国外因素:

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

②政治因素:

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

③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④自身因素:

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

⑵积极影响

①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②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

③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④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

⑤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

⑶消极影响

①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

②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

③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

④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倾倾向。

1.论从史出

⑴实施“两弹一星”的目的与意义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

结论 史料一表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

史料二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结论 史料二说明“两弹一星”的成功显示了中国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⑵从时代变迁看语文教材内容的变化

史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

类别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