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39698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8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0页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0页
亲,该文档总共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Word下载.docx

她的曾祖父卫觊(ji)、祖父卫瓘、叔父卫恒都是大书法家,在书法史上很有影响。

书法的家学渊源,为她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女书法家奠定了基础。

卫铄的书法秀丽端庄,清雅脱俗。

唐代的一些书法家对她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认为“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

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

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卫夫人的行楷笔迹。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年少时,曾跟随卫铄学习书法。

传说,王羲之七岁时已能写一手好字,到了12岁那年,发现父亲的枕头中藏有一本《前代笔论》,便偷偷地拿出来阅读,经过一番苦心揣摩,书法大有进步。

这些事情瞒不过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

卫铄对王羲之的父亲王策说:

“这小孩子一定是发现和研究过笔诀,我近来感觉到他的书法已经开始老练起来,他可能读了你手中的那本《前代笔论)),可是他没有把这个秘密告诉我。

”王策心里为儿子的进步感到高兴,就笑笑没有说什么。

尽管王羲之后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法造诣超过了他的卫老师,然而从他的书风中,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出卫铄风格的痕迹来。

(二)“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司徒王导的从子,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后人即称之为“王右军”。

他出身于东晋门第最高的王氏家族,本人具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他集汉魏以来书法之大成,隶、楷、行、草无不擅长,并创造出新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7岁开始学习书法,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

最初,他受到精于章楷的叔父王廙(yi)的影响。

不久,他跟随女书法家卫铄(shuo)学习笔法。

卫铄是西晋“二妙”卫瓘(qum)的族孙女,世称卫夫人。

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尤其是她在执笔、用笔方面特有的风格对王羲之影响很大。

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致笔法超逸、有铁画银钩之誉。

王羲之的字,笔势开放俊朗,富于变化,而结构却十分严谨。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多,都称得上书法中的精品,其中最有代表性又最负盛名的是《兰亭集序》。

(三)唐初四大家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但笔力劲险,有过于王羲之,后学北朝魏碑,融会贯通,笔法圆润兼济,结构严谨匀称,自创一种风格,人称欧体。

他学书认真,有一次到郊外去,看到魏晋时的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文,观赏了很久,流连不舍。

后来索性坐下来认真琢磨,晚上又在石碑旁边露宿,经过三天揣摩,自己觉得已基本掌握了碑文的特点和写法后才离开。

欧阳询活了85岁,一生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九成宫醴(li)泉铭》和《化度寺碑》。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他是唐太宗的书法老师,性格恬静,勤于学习。

他的字学文章,为时所重,与欧阳询同为初唐的前辈大书法家。

他死后唐太宗很难过,跟别人说:

虞世南死,再没有和我研讨书法的人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品有:

《破邪论帖》、《孔子庙堂碑》等。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至知政事,封河南郡公,后人亦称褚河南。

虞世南死后,魏征向唐太宗推荐了褚遂良。

当时,唐太宗下令全国各地搜购王羲之的墨迹,“天下争献,然谁能质其真伪,遂良独论所出。

”可以想见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钻研的透彻。

褚遂良的书法,字形宽绰、清俊飘逸,《雁塔圣教序》是他的优秀代表作。

薛稷(ji)(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

是武后时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后来封晋国公,拜礼部尚书、太子少保,所以后人也称薛少保。

薛稷是魏征的外孙家中收藏了许多名人的书帖,尤其是褚遂良和虞世南的。

他努力学习褚遂良的书法,得其神髓。

(四)“草圣”张旭

张旭,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

生活在盛唐的开元年间。

他精通书法,以草书知名士林;

他喜欢喝酒,往往醉后落笔疾书。

常与当时著名文人贺知章一起出游、饮酒,酒后看到好墙壁和屏障,兴致所至,笔落数行,变化无穷,似有神助。

相传他酒后把头浸在墨汁里,用头发写字,被人称为“张颠”,也叫“草圣”。

盛唐诗人高适《醉后赠张旭》的诗里这样写道: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犹颠”。

张旭说他的书法是看了当时著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蹈动作而得其神韵的。

他和大诗人李白、贺知章等,被人称为“饮中八仙”。

张旭的草书被人称为狂草书,飞动的笔势象剧烈的舞蹈动作,变幻无穷,表现出艺术家的开阔胸襟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最有代表性的书法是《肚痛贴》。

此贴以汉代章草为里,晋王草法为表,笔墨精湛,虽颠还逸,于不规则中常守法度。

但其布局,大多崇尚“字字相连接,上下相呼应”的草法,透出一种笔走龙蛇、信手挥舞的颠狂意趣。

(五)颜真卿的书法艺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他为人刚正,在安史之乱中,坚持抵抗叛军。

平叛后授宪部尚书,任御史大夫等职。

后来南方军阀李希烈叛乱,朝廷派他去劝降,被李希烈杀害。

颜真卿初学褚遂良的书法,后拜张旭为师。

他一改王羲之俊逸超迈的书风,创立了气势雄浑、形状敦厚的新书体,即“颜体”。

他写的楷书,用笔肥厚健硕、内含筋骨,一般人们用“颜筋”来概括他的书法特点。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称赞他的书法和他的人品说:

“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颜真卿的代表作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中兴颂碑》、《争坐位帖》等,他的《祭侄帖》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唐朝书法艺术上贡献最大的是颜真卿。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以后,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

(六)柳公权的书法艺术

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禀性刚直,精诗文,工书法,元和进士。

官至太子少师,故后人称之为“柳少师”。

柳公权生活的时代已在唐末,唐代书法艺术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但柳公权不为时尚所左右,初学王羲之,尤得力于颜真卿、欧阳询,认真总结前人的书法成就,取众家之长融铸于一炉,字体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柳体”。

柳公权以楷书见长,成为继颜真卿之后唐代书界的第二大革新家。

柳公权为人正直,在历史上留下了“笔谏”的美名。

他的代表作品是《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碑》。

(七)“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嘉祐元年(1056年)中进士。

他博学多才,文章雄冠古今,诗词彪炳千秋,而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很有成就。

在书法创作上,他提倡“尚意”,即书家应该而且敢于写出自己的新意,学习古人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而不是让古人把自己的笔法束缚住。

他对自己的书法评价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意思就是不墨守古人陈规,不苛于推求,而是兴之所至,信手写来。

他对“意态自足”、“一变古法”、“自出新意”是极为赞赏的。

所以他的书法结构变化丰富,字形安排上下左右呼应巧妙,外显疏拓而内势结密;

有的端庄,有的流利,无不挥洒自如。

苏轼的代表作品有《赤壁赋》、《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诗》等。

《黄州寒食诗卷》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为美谈。

(八)黄米蔡三大家

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著名诗人。

他书法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黄庭坚多年学草书,尤其是唐代草书家张旭和怀素对他的草书艺术影响最大。

黄庭坚的书法既潇洒飘逸、又坚紧稳重。

行楷书笔意变化丰富,喜藏锋而注意顿挫,字的中心紧凑,而笔锋向外拓展,呈辐射状态。

草书恣意纵横,势如飞动。

他在书论方面也很有见地,他所说的“肥字须要有骨,瘦书须要有肉”的观点就体现了书法艺术的一种辩证方法。

他的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书送四十侄诗》、《苦笋赋帖》、《诸上座禅语》等。

米芾(fu)(1051—1107),字元章,祖居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

晚年定居润州(江苏镇江)北固山下。

白号鹿门居士、别号溪堂主人等。

博诗文、工书画,为宋代最有声望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

宋崇宁间曾任书画两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后人常称之为“米南宫”。

他为人自负,行为狂放不羁,人称“米颠”。

米芾擅长真、草、篆、隶、行各体,行草书更为出色。

他善于学古,又贵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

他的创作,追求生动、气魄和力量。

黄庭坚评价他的书法是“如快剑斫之”。

米芾与宋徽宗谈论同时代人书法的风格,他说蔡襄“勒字”(意为在石头上刻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他自己则是“刷字”。

所以米芾的书法作品具有迅疾劲健、尽势尽力,刚健清新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品有《多景楼诗》、《蜀素帖》、《苕溪诗帖》、《复官帖》等。

蔡襄(1012—1067),字君谟(mo),福建仙游人。

他的书法学学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端庄厚重,沉着秀美,在当时被推为第一。

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等都很推崇他的书法。

蔡襄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各种书法融会贯通,尝试创新,以散笔作草书,创立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飞白”草书。

他的代表作品有《谢御赐书诗》、《万安桥记))、《自书诗》、《八春帖》等。

(九)宋徽宗的“瘦金体”

“瘦金体”是指北宋书法艺苑内一种瘦细、劲挺、具有独特艺术特点的楷书。

这种书体是由宋代徽宗皇帝赵佶(ji)首创的。

赵佶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虽然在政治上平庸无能,但他在艺术方面却是才华横溢、很有建树的。

他会写文章诗词,通晓音律,尤其在书法方面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不仅正书、行书、草书写得很漂亮,而最有名、最具特色的则是由他独创的“瘦金体”。

这种书体不仅在宋代众多书法家中独树一帜,而且在宋代以前的书法界也从未有人写过。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善于吸取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古今,而又有独创精神的产物。

瘦金体以瘦细挺劲名闻天下,代表作品有《千字文》、《神霄玉清官碑》、《牡丹诗》等,通过对这些代表作品的欣赏,我们可以了解到瘦金体的基本面貌。

这种书体全用外拓法,如画兰竹,运笔挺劲犀利,轻落重收,筋摇骨转,书虽细瘦而有腴润飘逸之势。

字的结体则采用相向法,圆满秀丽,很有诤隋画意。

通观全篇又法度谨严,一丝不苟,就象一群歌女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起伏穿梭而节拍不乱。

给每一个欣赏它的人带来一股春风扑面般的清新优美的感觉。

(十)中兴书法的一代大师赵孟頫

赵孟頫1254一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他是宋太祖儿子秦王的后代,湖州(今属浙江)人。

父亲、祖父都当过宋朝的大官,喜欢书画,家中收藏品丰富。

赵孟頫年轻的时候当过宋朝地方上的辅佐官吏。

南宋灭亡后,闲住家中研习书画。

元世祖时派人到江南搜访隐逸士人,得到二十多人,赵孟頫排在最前边,到朝中后授兵部郎中,后升集贤直学士。

仁宗延祐三年(1316),官拜翰林学士承旨。

死后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赵孟頫书法文字的基本特点是疏密合度,匀称和谐,富有抒情意味。

他的作品大多数赏心悦目,雅俗共赏,合乎普通人的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由他书写的牌匾碑版,既可悬挂于清庙明堂,又可用于林斋野馆,各有趣味,光辉动人。

赵孟頫用笔圆转流利,落笔有风,一天能写一万字,古今书法家无人能比得上他。

但由于他字写得太熟练了,技巧也很高,有时就不免流于柔媚圆滑。

一些后人批评他,说他的文字过于甜熟,反伤雅致,流媚腴润,缺乏刚劲雄放气概,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在他的晚年,对此已有所觉察,并在书法实践中避熟就生,力求改进。

他的小楷《过秦论》,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

《秋兴赋》,意境萧远,凛然与秋色争高;

《六体千字文》,不同的段落有不同的风韵,有如天高气爽拾级登峰,有如斜风细雨蹀躞(diexie)而行,有如荡舟于波澜不惊的碧水之上,时而可闻万壑松涛,鹤鸣九重,时而可见鹭映青山,鱼翔浅滩。

他的行书简札,更是绰约多姿,仿佛春光摇曳,宛如东风穿林,让人流连忘返。

(十一)清代的傅山

清初明朝遗民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傅山。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别号真山、石道人。

山西阳曲(今太原)人。

明亡以后,身穿朱衣,住土穴中,号朱衣道人,至死不应清朝的科举考试。

他博通经史子集,参禅佛道,精于医学,又工书画,尤其他的草书以雄奇逸宕知名于天下。

傅山在书法艺术方面最大的贡献,是他出于力矫元明以来,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柔弱卑顺、妩媚乏力的书风,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书学审美原则。

对后来金农、郑燮等人以怪为尚和北碑派以古拙刚劲为美的书风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书法的继承与创新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而历代书法大家都能够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勇于求变创新,一部中国书法史可以说是在继承传统与求变创新二者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下写成的。

如今我们已进入科学新时代,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说过:

“笔墨当随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再放异彩,是我们每一个爱好书法艺术者面临的新课题。

近现代书法评论家曾经高度概括由晋到清的历代书法特点,即: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姿,清人尚变。

“韵”、“法”、“意”、“姿”、“变”;

内涵十分丰富、深邃、博大,比较准确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由早到晚的阶段性、创造性。

任何一种艺术,不能没有求变创新,一部中国书法史,也就是一部求变创新史。

纵观古今,从秦代的李斯、程邈(miao)、中经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乃至清代的郑板桥和现代的沈尹默、于佑任诸先生,哪一个不是书坛上求变创新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书法到了唐代,各体皆备,法度森然、气魄雄强成为有唐一代的书法特色。

颜真卿学习王羲之变革精神,划时代地完成了楷书变法大业。

倡导了行草变法。

颜真卿在楷书方面取法初唐四家,综其所长创立颜体楷书,成为楷书革新定鼎之体。

到了两宋,书风又为之一变。

唐人既扫“魏晋规范”于前宋人又力破唐人法度于后。

苏东坡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

苏黄米蔡四大家,打破唐代以来因“以法取胜”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书法模式,大胆创造,开创了以“意”取胜的宋代书风。

苏轼创造了既不同于《兰亭》,又不同于《祭侄帖》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从而使中国行书出现了新的高潮。

总的说,我国的书法艺术,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典型风格。

第一种是以晋为代表的平和含蓄的风格;

第二种是以唐为代表的刚劲雄强的风格,第三种是以宋为代表的自由豪放的风格。

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正是这三种风格产生的开创者和倡导者。

现代的书法爱好者应当学习他们的变革精神,在书法艺术“园地”里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努力开创书法艺术的新时代。

第二节绘画篇

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诞生

从现有的实物资料看,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诞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即从七八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初期就开始了。

那些用红、黑、白、黄、棕等颜料绘制在生活用陶制器皿和房子地面、围墙上的人物、人面、游鱼、奔鹿以及各种草叶纹、几何纹等图案,构成了一幅幅自然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远古先民的审美情趣。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已有七千多年。

在这个遗址中发现了一件柄上刻有阴线双头鸟纹饰的骨匕。

这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双头鸟,可能已经成为河姆渡人某种认识观念的象征和表记了。

1978年在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的一件陶罐上有一幅完整的鹳(guan)鱼绘画作品。

陶罐腹部由白、黑、土红色彩与土黄色的陶衣共同形成了一个强烈、单纯、质朴的彩色画面。

画面正中的鱼和右侧画的石斧均用工整而粗重的黑线勾出。

左边为水鸟(鹳鸟),长嘴高足短尾,口中叼着一条大鱼。

鸟身用白色颜料涂成,未用线条勾勒。

画面中的三个形象在用线、设色与布局上不同的处理,体现了作者匠心独具的构思形成了统一而有变化的画面,使它成为远古时代的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记录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重大历史事件。

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

盆高12.7厘米,口径28.5厘米,在盆口内沿壁上,用流畅的笔法勾出三块空白,在每一空白处用平涂的手法,画出5个手拉着手的舞蹈人,跳舞者的人头都侧向一边,两腿正面稍稍分开,头饰与尾饰分别摆向不同的方向,加上互相牵引的双手,很容易让人感觉到他们的身体正在扭动着、踏着有节奏的舞步跳舞。

每一个人的形象都与整体有机结合,整个队形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运动感。

陶盆的舞蹈画面可能与某种巫(u)术礼仪活动有关,是彩陶文化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作品中作者对动感的捕捉,从整体来考虑描写对象,追求气氛而忽略细节等,正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中特有的审美情趣的雏形。

马家窑文化(分布在甘肃、青海等地区的一种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彩陶文化)的彩陶纹饰除了一些象形性纹样之外,绝大多数是各种几何纹饰,而旋涡纹瓶上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

旋涡纹是在橙黄色的磨光陶面上,以黑色的点、线和块面,组成行云流水般的和谐画面。

这些纹饰往往布满整个器身,并与器物造型完美结合。

给人以一种纯真、严谨、高雅、亲切的感受;

而以曲线为主构成的几何纹又有一种流动的韵律。

可以说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几何装饰手法,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高超的图案构成技巧,点与线的组合达到了十分完美的境界。

二、中国绘画传承与时代特征

(一)夏、商、西周的绘画

在文明时代的初期,我国的夏商周时期,绘画等艺术的主题充满了神鬼的色彩,表现出一种人与神对话的特殊风格。

统治阶级为了极少数人的特权和利益,为了把自己的权力长久保持下去,他们便利用原始社会末期,社会赋予他们的能够与神对话的身份或由自己供养的觋(xi)巫,大力宣扬神的至高无上和国王是神的代言人的观念,在人们平淡的生活环境里营造出一种特殊气氛——即用绘画、雕塑、建筑、器用等可视物体表现出一种神秘、狰狞、恐怖的意象,在臣民面前刻意渲染和强化神权的不可侵犯性。

另外,商周时代的大量青铜礼器,造型雄奇、图案瑰丽、花纹精美,也能间接反映出当时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水平。

通过成千上万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玉石牙角雕刻,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绘画艺术与社会现实相适应,是一种程式化的带有强烈渲染效果的神秘艺术。

这种艺术把动物、植物、昆虫等都给予抽象夸张的艺术处理,形成浑厚、朴拙、深邃、神怪的超现实境界,给人的感觉是这些艺术作品内不是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鲜活感受和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而是被动地表现了为统治阶级所欣赏和需求的充满神权的文化意味。

总之,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尽管没有挣脱依附和从属的地位而上升到具有独立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纯艺术境界,但因为这种艺术是与当时社会现实中人权天授的神学思想紧密结合而代表了当时文化意识的主流,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历史美和时代美。

随着这种时代载体的消失,这种特殊的美的艺术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便再没有复苏。

(二)春秋战国的绘画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就象西方国家15、16世纪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与旧的宗法地主阶级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与这一变革相适应,当时的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之耳目一新。

通俗化和生活化成为当时文艺创作的主流。

如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刻画或镶嵌于青铜器上的宴乐、狩猎、采桑、战争等,均为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画面。

春秋战国时代,壁画创作进一步繁荣发展,各国公卿祠堂和贵族府第都有壁画装饰。

《庄子》寓言《叶公好龙》讲了叶公“室屋雕文,尽以写龙”的故事。

屈原《楚辞.天问》中依据楚国庙堂壁画提出了172个疑问,包含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象等丰富内容。

这一时期还有发现于江苏连云港的石刻“稷神崇拜图”,内蒙古阴山中的岩画“虎豺逐马图”,广西宁明县明江左岸的“人物图”,青海省刚察县的“骑射牦牛图”,云南沧源县的“村落图”等等,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绘画水平。

但总体上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表现出的是一种强烈的写实风格和人文思想的觉醒。

(三)秦汉绘画

秦汉时期,宫殿衙署里绘制有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壁画,但这些壁画随着这些王朝的覆灭也化为泥土,今天我们在废墟中仅能看到一些零星的残片而已。

但在那个时期的墓穴内却保留下许多完整的石刻壁画和砖刻壁画,考古学家根据壁画的创作特点将其称之为“画像石”和“画像砖”。

这些砖石刻画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包括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现实、生产劳动等各方面内容。

刻画的艺术特点是:

线条简洁有力,形象生动传神,情景交融,意境高雅,笔法隽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成为当时图画中经常表现的题材。

武梁祠画像中《荆轲刺秦王》抓住了这件事发生的高潮,给予艺术夸张和表现。

画面中,除荆轲外,其他人物在荆轲的周围呈惊慌躲避状,就象石子扔进平静的水面而引起水花四溅一样。

整个画面的构图内容多而不乱、主次分明。

尤其是匕首穿透荆轲与秦王之间的铜柱,更增加了双方冲突的紧张气氛,把这一历史事件用艺术手法表现得恰到好处。

西汉墓壁画发现不多,但从长沙马王堆帛画、临沂金雀山九号墓帛画以及洛阳八里台、卜千秋、老城壁画墓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汉绘画表现人物技巧的发展和对传神写实的追求。

洛阳老城壁画墓中的宴饮图,背景山峦起伏,气魄深沉博大,是研究早期山水画法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东汉墓壁画中,河北望都壁画规模较大,也较重要。

整个绘画线条均匀流畅,如丝如缕,遒(qiu)正精劲。

反映出壁画的作者具有相当的功力和艺术修养。

从望都壁画墓绘画的整体水准分析和推测,可能在当时已经产生了一些有较高水准的专业绘画组织,为魏晋时期名家辈出的时代做好了人才准备。

(四)魏晋绘画

魏晋南北朝开启了我国绘画艺术的新时代。

在这一特殊时期,绘画艺术除了技术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