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制作工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0209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钧瓷制作工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钧瓷制作工艺.docx

《钧瓷制作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钧瓷制作工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钧瓷制作工艺.docx

钧瓷制作工艺

钧瓷制作工艺

钧瓷的生产工艺极为复杂,烧制非常不易。

从选料到烧成,七十二道工序道道都是坎,无论哪道工序出现纰漏,都可能前功尽弃。

现代钧瓷生产需要经过加工、造型、制模、成形、素烧、上釉、釉烧、检选等几道大工序。

一.钧瓷加工工艺

(1)在矿区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易于钧瓷生产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⑵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处理。

瓷土堆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

矿石料需入轮碾进行粗碎,成沙粒状或粉状。

有的需遮阴、防雨、防尘等。

⑶细磨。

把各种原料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打成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或釉料。

二.钧瓷造型工艺

把造好型的模子翻制成模型。

模型材料古代用泥,翻制成后烧成模,可用于脱坯成形。

现代普遍用石膏粉加水调制成浆,使其凝固成模。

石膏模既可用于注浆成形,也可用于脱坯成形。

素烧泥模和石膏模的相同点是都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可反复多次使用。

模型一般为内空型,其内壁的形状即为坯体的外形。

钧瓷的造型大致可分三类:

(1)传统器皿类

(2)人和动物类;(3)异型钧艺类。

1.传统器皿类。

传统器皿类是唐、宋、金、元、明、清各朝代较为正统的造型,它们大多以器皿类出现,常见的有碗、盘、罐、盆、炉、鼎、樽、洗、盒、钵、瓶等。

以实用性为出发点,逐步过渡到审美功能。

前期以碗、盘、罐类居多,后期以花盆类居多,再以炉、鼎、樽类居多,渐渐上升到人们的单纯审美功能。

造型艺术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人和动物。

人和动物类是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南方的造型艺术逐步完善起来的,分人物类和动物类两种。

人物类以神仙造型居多,如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弥勒笑佛、太白金星、财神送宝、钟馗捉鬼、武圣关公、渡江达摩、济公活佛、金童玉女、三个和尚、福禄寿三星等,也有现代的作品,如毛主席坐像、毛主席站像、邓小平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像、雷锋像等。

动物类以虎、牛、马、狮、鹰、羊、龙、象、驼、蟾、鸡、猴等造型居多,基本上涵盖了人们看到的各种动物,还包括了神话中的龙和麒麟。

3.异型钧艺类。

异型钧艺类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陶艺家、教授来神后镇实践时,流传下来的一种异于传统的造型,是他们打破传统造型模式,改变钧釉施满釉的习惯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钧瓷艺术。

著名的有韩美林、刘焕章、周国祯等人的作品。

目前,异型钧艺已成为钧瓷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韩美林的鱼系列、鸡系列、马系列、猴系列等,还有生命系列、母亲系列、父亲系列、远古系列、淑女系列、石系列、蛋鸡系列、理性系列等。

四.钧瓷成型工艺

1.拉坯成形

手拉坯成形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它是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将可塑泥料拉制成各种形状坯体的方法。

拉坯轮现在用电动轮,过去则用的是手搅轮。

手搅轮是用一特制青石轮盘,固定放置在一个轮轴上,石轮上面边缘有小坑眼,手拿一细长木棍插入小坑眼内,按逆时针方向用力摇动,使石轮快速转动,待石轮转开后利用其惯性即可拉坯。

当石轮转速降低将停下时,继续转动石轮,使其运转,循环往复直至把坯拉成。

  手拉坯具体的操作过程是:

先把泥团置于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抱正抱顺,然后在泥团上部的中间部位扣出一个窝来,并上提把窝拔高。

再把左手放在窝里边,右手放在窝外,两手四指里外相对挤拉窝泥,向上边或外边扩展,使窝泥变薄成适当厚度的坯体,同时使坯体成为预定的各种形状。

最后在坯体的底部以下用一细线把坯体割下,即成毛坯。

毛坯干燥到一定程度时,再在转轮上进行旋削休整使其达到精坯的要求。

休整毛坯这一过程称旋坯。

过去有“三分拉七分旋”之说,说明旋坯在手拉坯成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旋成的坯达到的标准是:

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表面光洁,厚薄适中。

有的坯旋好后,还要进行黏结饰件的操作,如壶类黏结嘴和把,瓶类黏结耳饰,粘贴花朵等。

  手拉坯成形要求手工技术水平高,劳动强度也较大。

这种方法适用于钧瓷圆形器皿,如盘、碗、洗、樽、壶、罐、瓶等产品的成形,尤其是传统钧瓷仿古器型,非手拉不能得其神韵。

手拉产品一般手感较重,个别的胎体较薄而分量较轻。

由于是手工制作,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其高低、大小、轻重和形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就像千人千面一样,使得钧瓷礼品极受收藏家的欢迎。

2.注浆成形

钧瓷的工艺---注浆成形,是新中国成立后钧瓷生产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现多用于批量的钧瓷生产。

钧瓷的注浆成形是将泥浆注入多空石膏模型内,借助于模型的吸水能力而形成坯体,根据最后是否有多余泥浆排出,可分为空心注浆和实心注浆两种。

空心注浆是指将泥浆注入石膏模型后,泥浆被吸附到石膏模内壁上,当达到要求的坯体厚度时,把多余的泥浆倾到出来(即放浆)而形成空心坯体的方法。

石膏模型的内壁就是坯体的外形。

如各种中小瓶类的外形即用此法。

实心注浆是指将泥浆注入石膏模型后,泥浆中的水分被模型吸收,坯体就在两模之间形成,没有多余的泥浆倾倒出来(即不放浆)而形成实心坯体的方法。

模型内壁之间的空隙就是坯体的厚度。

如有些平盘、小饰件的成形即用此法。

坯体在模型内形成后,随着其继续脱水收缩硬化,当坯体达到一定硬度时,打开石膏模型,取出坯体即成毛坯。

稍后进行旋削休整,黏结耳饰及附件,干后按工艺规定把坯体表面擦抹干净,即成精坯。

钧瓷注浆现多用于各种空腔器皿的成形,如各式花瓶、人物、动物及其他较为复杂的异形产品等。

由于是用模型生产,故同种模型浇注出来的产品高低、大小和形状一样,单坯体的轻重稍有所不同,这与成形时的坯体形成厚度有关,后的就较重些,薄的就较轻些。

注浆成形的坯体还有个特点就是同一处坯体内外表面的形状相反。

当坯体里面是凸起时,外面为凹进;当坯体里面是凹起时,外面为凸进。

这在造型转折复杂的坯体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一点是注浆产品与其他手工成形产品的主要区别,也是鉴定古钧瓷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

3.脱胚成型

聚宝盆艳阳尊

新中国成立之后,钧瓷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前的工艺也都陆续的呈现了出来。

现在不仅可以生产出小的器型,还可以生产出较大的器型。

生产较大的器型就使脱胚应运而生。

脱坯,有称印坯,它是将泥料拍打成泥片紧贴在模型的内壁而形成坯体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操作技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可塑泥料拍打成厚度适中的泥饼,紧贴在模型的内壁并用力压实。

由于模型的吸水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坯体会脱水硬化,这时把模型去掉,起出坯体即为毛坯。

一件坯体有多块坯体对接起来,也有的把分块脱成的坯自模型里起出后再进行对接。

这种方法古已有之,适用于较复杂的非手拉坯产品。

古时没有石膏模,那时是用泥料制成模型,然后低温素烧一下使用。

素烧后泥模有了一定的强度和吸水性,即可投入使用。

脱坯成形的另一种基本手法是把可塑泥先搓成粗细适当的泥条,紧贴在模型的内壁,然后再压实拍打成一定厚度的坯体。

用这种方法把泥条一段一段的连接、拍打,直到把整个坯体完成。

这种技法主要用于较大件的产品。

五.钧瓷素烧工艺

把经过成形后的精坯,不上釉先烧一次,温度在900℃---950℃。

经过素烧,坯体内的有机物被氧化,水分逸出,其中的碳酸盐和硫酸盐也被分解,到釉烧时可避免这些物质的挥发而导致釉面出现棕眼、釉泡等缺陷,同时避免了碳素的沉积,可使钧釉色泽鲜艳、光亮。

      素烧后的坯体强度增大,利于施釉、装窑及转运操作,可减少破损。

     素烧后的坯体气孔增加,吸水力增强,提高了吸釉能力,施釉时易于达到所要求的釉层厚度,并能保证施釉的工艺质量要求。

因为钧瓷的釉层一般较厚,为15~2毫米,不经过素烧的坯体,吸水力低,经不住厚釉的吸附,泥坯表面湿透后容易产生起泡缺陷,上釉烧成后还容易出现脱釉、缺釉等问题。

     素烧后,可对素胎再进行一次挑拣,把一次质量关。

因有些缺陷在素烧以后才比较明显,如隐裂纹、棕眼等,剔除掉不合格的素胎,能进一步提高钧瓷釉烧成品的质量。

六.钧瓷上釉工艺

把经过素烧后的素胎,采用涮釉、浸釉、烧釉、刷釉等方法进行上釉,使素胎表面附着一层具有合适厚度的釉浆。

施釉,也称上釉,是指在素胎器物表面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方法。

     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工艺要求,钧瓷施釉的方法一般有涮釉、浸釉、浇釉、刷釉和点釉

     施釉,也称上釉,指在坯体表面覆盖一层釉料的操作方法。

钧瓷的施釉是指利用素胎的吸水性,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在素胎器物表面附着上一层钧釉釉浆。

     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工艺要求,钧瓷上釉的方法一般有涮釉、浸釉、浇釉、刷釉和点釉。

前四种方法用于钧瓷窑变单色釉和窑变花釉的上釉,后一种方法用于窑变彩斑釉的上釉。

     涮釉:

又称荡釉,用于钧瓷产品内部空腔的上釉。

把釉浆舀入素胎空腔内,手拿素胎转动或摇荡,使釉浆均匀分布于器物的内表面,然后再把多余的釉浆倒出。

     浸釉:

又称蘸釉,把钧瓷素胎整个浸入釉浆中,片刻后取出,多用于产品外部的施釉,也有里外同时上釉的,如小碗的上釉,一次即可里外全部上满。

釉层的厚度由钧瓷釉浆的浓度和浸入釉浆中时间的长短来决定。

     浇釉:

又称淋釉,一手拿盛满釉的舀子,一手拿素胎,边转动素胎边把釉浇到素胎上,直至把需上釉的表面浇全为止,多用于产品的外部上釉。

大件产品,如一米以上的大花瓶,人无法拿得动,瓶内外均须用浇釉法。

浇釉时,用一个大桶盛釉,把大瓶放在转轮上,边转动轮子,边把桶里的釉浇到瓶体上,把瓶内外自上而下全部浇匀、浇全。

     刷釉:

又称涂釉,浸或浇过釉的釉坯,釉层若达不到规定的厚度,经过充分干燥后,可用毛笔蘸釉在其釉面上再刷一层或两层釉,直到釉层厚度达到要求为止。

     点釉:

又称滴釉,用毛笔蘸釉在浸或浇过釉的素胎上点滴成斑块。

     钧瓷施釉的一般程序是:

(1)检选。

把经过素烧需上釉的素胎全部检查一遍,剔除有缺陷的素胎。

(2)清灰渣。

把素胎内外的灰渣用工具清除干净,以防止釉面上出现渣粒,影响釉面质量。

(3)上水。

用海绵蘸水抹去素胎上的浮灰,以使上釉后胎釉结合牢固。

(4)量浓度。

根据上釉的工艺要求,量出釉的合适浓度。

浓度是指釉浆的稀稠,釉稠浓度大,釉稀浓度小。

(5)上釉。

根据素胎器型的不同和上釉的工艺要求,分别用前述的不同方法进行施釉。

(6)清足。

上完釉后进行清足,把釉坯足底部不需要的釉清除干净。

(7)上芝麻酱釉。

灰白胎产品在上完釉后,还要在足底部露胎处刷上一层芝麻酱釉。

七.钧瓷釉烧工艺

经过上釉的釉坯,入窑进行烧成。

温度一般在1280℃--1300℃。

古代宋钧官窑采用柴烧,新中国成立后恢复钧瓷生产时采用煤烧,1994年以后则普遍采用气烧。

烧成时由于温度、气氛的变化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使烧成后的产品具有色彩斑斓、变化万千的窑变效果。

钧瓷的釉烧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烧窑从点火到烧成开窑,总共约需25个小时

     钧瓷的釉烧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最高温度一般在1280℃~1300℃。

下面以气烧窑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阶段:

氧化期(窑温至950℃)。

此阶段烧氧化气氛,氧化充足,以升温为主,主要是排除坯胎中上釉时吸附的水分和釉层中物料所含的水分,同时使釉料中的有机物氧化挥发。

氧化是物质得到氧的一种反应,例如釉料中的碳素氧化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该阶段釉面由于受热而呈未烧结的多孔状态,为下一步还原打下良好的基础。

该阶段俗称“前火”,用时一般在2~3个小时。

     第二阶段:

还原期(950℃~l250℃)。

氧化期烧到950℃开始转火,由氧化气氛转为还原气氛,即俗称的“焐火”。

从焐火开始到住火,俗称为“后火”。

焐火时减少进风量,关闭闸门,使燃料燃烧不充分,窑内的火色呈浑浊状态,窑中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气体。

此阶段通过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进入多孔的胎和釉中,使其所含的铁和铜得到还原,呈现出理想的颜色。

还原是物质失去氧的一种反应,例如氧化铁被还原成氧化亚铁,氧化铜被还原成氧化亚铜等。

该阶段在保证还原气氛的情况下,温度缓慢上升;坯胎开始烧结瓷化,强度大大提高;釉面开始熔化成玻璃状态,并在坯胎上逐步成为平滑的釉面,但釉尚未完全成熟;釉的化学组成已发生很大变化,“窑变”已经开始进行和正在形成之中。

该阶段用时一般在8~9个小时。

     第三阶段:

弱还原期(1250℃)。

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升温,达到釉成熟的烧成温度,使釉面光亮。

弱还原是偏于中性气氛的一种气氛,含有很少量的一氧化碳,其还原能力比较弱。

之所以采用弱还原气氛,是为了保证还原后的釉面效果在升温的同时不再被氧化掉,同时使釉面色彩鲜艳和漂亮。

当温度烧到所要求的温度(1280℃~l300℃)时,立即停火住烧。

该阶段坯胎完全烧结成瓷胎,釉面窑变效果大部分已经形成。

该阶段用时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

     第四阶段:

冷却期(烧成温度降至200℃)。

烧成结束住火后首先拉开窑炉闸门,使之自然冷却。

冷却过程中开始降温速度很快,随着温度的降低,速度变慢。

当下降到200℃以下时可稍打开窑门使其快冷,100℃左右时即可出窑。

该阶段胎体逐渐固化、显色(铁足);釉产生液相分离、析出晶体、釉面逐渐固化、显色,开片开始形成。

该阶段约需用时12个小时。

综上所述,气烧窑从点火、烧成到开窑,总共约为25个小时。

八.检选

对烧成后的产品,按照钧瓷质量标准进行检选和分级。

合格品一般有正品、精品、珍品等几个级别。

正品没有缺陷或缺陷极小,窑变效果一般;精品没有任何缺陷,有一定的窑变效果;珍品则是精品中的佼佼者,窑变效果丰富而独特。

窑变效果包括钧瓷产品釉面的色彩、斑点、纹理、开片及自然图画、意境等。

钧瓷工艺创新

一.阎夫立

阎夫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

现在郑州大学古陶瓷研究室工作,主持“阎夫立钧艺工作室”。

1950年生于河南禹州,197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

曾任禹州市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

1993年担任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开始从事专业的钧瓷研究和制作,为高级美术师。

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9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委会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创新成果

在选土上,传统是非本地瓷土不灵,他却广采博选,甚至用上了黄河泥和麦饭石;

在造型上,传统是瓶尊盆罐等器皿,他却将雕塑与瓷艺结合,创作了“五百罗汉系列”等塑像;在窑炉里,传统是一件瓷器外套一副匣钵,他却无匣钵直接装窑;河南省省长李克强问他:

能不能把钧瓷做得小些、薄些、轻些?

他由此设计了小件系列,小到能让老人拿到眼前端详,小到成为女儿阎速的胸前挂饰。

摆放出来的豆豆壶系列,如他所说,大小仿佛人的脸庞,正可双手捧住亲近把玩。

他烧制碗盏特别注意口沿,因为那是唇吻相触的地方。

他希望钧瓷变得轻巧亲和,进入百姓寻常生活,而不再仅仅是殿堂大厅的奢侈摆设。

他想可着整个窑炉烧制一个大壶,放到公共场所,让来往行人依偎抚摸;他想让拉坯做陶瓷成为中小学生的课堂作业,让孩子与泥土肌肤相亲……

在烧成上,传统是烧柴烧煤,他却在1994年改建了液化气窑炉,2003年又改建了天然气窑炉,而且每窑耗时从40小时减为12小时,合格率从“十窑九不成”升至90%……他通过不同的釉料配比和火候调节,已试验成功了金谷纹、羽毛纹、珊瑚纹、雪花点、珍珠点、礼花彩等38种新创纹路。

他的钧瓷小品五光十色,不像街头钧瓷店里那样瓶瓶罐罐一味彤红。

下个课题,是要烧出仪器很难掌握的砂金结晶釉。

而2003年最后一天出窑时首次发现的隐约银丝,使他惊喜地联想起了明清陶瓷鉴定书提到过的古瓷上的蛛丝张网纹……

优秀作品

1996年作品“异型豆”入选《中国美术大全》陶瓷卷,在第三届《BESETO》国际美术节大展中获最高荣誉奖。

“豆豆壶”系列则是采圆之圆满,豆之逗人,壶之弧线优美,体量上又综合提炼,更人性、更亲情、更赋予美的韵味,使其“小”的艺术品产生无言的魅力。

 

阎夫立教授通过多次科学实验,终于创烧成功钧红闪电纹,憾天动地、振人心弦,正是:

一声霹雳震天响,钧瓷纹路添新品

“豫象送宝”,高为1997毫米的特大钧瓷花瓶,作为贺礼送往香港

千佛壶

彩云追月

二.刘福安

刘福安(1948—2004)男,汉族,禹州市神垕镇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优秀陶瓷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钧瓷的重要创新发展者。

刘富安先生从事钧瓷制作四十年,他是钧瓷行业中唯一一位由国家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他的钧瓷作品从造型、釉色、烧制方法上不但继承了宋朝钧官窑器的艺术风格,又创新了很多器形和釉色。

创新成果

1972年至1977年先后设计创作“活环”工艺,将注浆、印坯工艺应用于钧瓷雕刻,改传统硫磺模具为耐磨锡金属模具等,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更是钧瓷雕刻类的装饰更为美观清晰。

与人合作创制的150cm高双龙活环大花瓶首破“钧不盈尺”的先河。

优秀作品

钧瓷—大红袍梅瓶

三.许海君

许海君 ,男,1956年生,河南省禹州市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他自幼喜爱陶瓷艺术,1974年起从事陶瓷创作,先后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等的指导。

1978年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近10年间曾作为助手与当代国画及雕塑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6次合作,并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工作室副主任。

优秀作品

许海君先生创作的钧瓷作品造型卓美,雄浑大气,《少林寺塔林》、《古钧神韵》、《大梅瓶》、《虎头瓶》、《壶口瀑布》等屡获大奖;1991年设计的《腾龙瓶》是当世最大的钧瓷作品;其原创设计的特大型钧瓷花瓶《豫象送宝》被河南省人民政府作为1997年香港回归礼品赠送香港特区政府。

莲花盘

万祥瓶

九龙盛世

天和瓶

《壶口瀑布》

“盛世蛟龙”

四.晋佩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