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040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新闻两则导学案.docx

1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了解新闻常识,把握新闻主要内容。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要点的能力,体会新闻的真实性、简明性、及时性的特点。

  

学习重点

1.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了解新闻常识,把握新闻主要内容。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要点的能力,体会新闻的真实性、简明性、及时性的特点。

 

学习难点

1.培养在阅读中筛选要点的能力,体会新闻的真实性、简明性、及时性的特点。

学法指导

提取信息法:

抓新闻的导语,把握新闻涉及的对象和主要事件。

品读法:

品读词句,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性。

资料链接

关于新闻

(一)定义:

新闻,也叫消息。

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对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用以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

消息包括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新闻述评。

(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1.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2.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3.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5.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三)新闻的六要素:

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与记叙文六要素相同。

   

(四)新闻的特点:

1.真实性。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2.简明性。

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3.及时性。

报道迅速及时。

(五)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六)新闻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

  

(七)新闻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一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1948年底,国民党军事败局已定,为挽救其灭亡的命运,国民党内部开始酝酿发动新的和平攻势,以作缓兵之计。

于是在军事斗争之外又出现了新的、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局面。

美国政府采取了支持桂系李宗仁取代蒋介石、由李宗仁出面同共产党和谈的策略。

1948年12月底,桂系白崇禧抢先打出“和谈”旗帜,逼蒋下台。

蒋介石走投无路,被迫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

但是,他的引退并非真正交出职权。

早在下野之前,他就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党、政、军的人事进行了大变动,安排自己的嫡系、亲信担任要职;在经济上已通过各种手段将各大银行和老百姓的存款洗劫、搜刮一空;在军事上建立了海上锁链,以营造自己的最后落脚点——台湾。

蒋介石离开了总统的宝座后,坐镇溪口,仍在幕后指挥。

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再次检验蒋介石集团和谈的诚意,使全国人民认清其假和平的面目。

同时国民党仍然占有长江以南、长江上游及西北等广大地区,若国民党顽固到底,必将增加解放军的伤亡。

于是毛泽东在声明中提出了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

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

但国民党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谈判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

”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

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

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闻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同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第二则新闻的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947年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5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决定发起宛西战役。

以所部第2、第4纵队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一部、桐柏军区部队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等部组成主作战集团,由第4纵队司令员陈赓统一指挥,负责围歼南阳(简称宛)以西地区国民党守军;另以5个纵队组成保障集团,执行牵制与打援任务。

2日至10日,主作战集团以远程奔袭、突然围攻的动作,攻克设防坚固的镇平、内乡、邓县等县城及西峡口、荆紫关等地,歼敌一部。

随后对分散在各地的残敌采取军事清剿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办法,迫其迅速瓦解。

至14日,共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9师1个团及5个保安团全部、13个保安团大部。

15日至17日,主作战集团乘胜向南扩展,又克湖北省光化县城、老河口镇等地,歼国民党军第104、第163旅各1个团。

第9纵队在当地军分区部队配合下,于17日在荥阳和密县以西歼暂编第26旅1个团、整编第47师第127旅大部。

第8纵队于14日攻克许昌县城,歼独立第21旅。

此役共歼国民党军2.1万余人,解放县城9座,扩大了中原解放区。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

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溃退(kuī)要塞(sāi)歼灭(jiān)锐不可当(dāng)

芜湖(wú) 荻港(dí)瑰宝(guī)高屋建瓴(líng)

2.解释词语:

锐不可当: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歼灭:

消灭(敌人)。

要塞:

筑有永久工事、准备长期坚守的国防要地。

高屋建瓴:

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

瑰宝:

珍奇的宝物。

课文探究1新闻两则.mp4

一、课堂探究:

(一)1.从文章的标题中你可以获知什么信息?

新闻报道的对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情发生的地点:

长江;事件:

横渡长江。

从中可以读出人民解放军兵力强大,发动了规模巨大的战略进攻,气势恢宏,战争场面壮阔。

2.勾画出这则新闻的导语,说说导语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与标题有什么关系?

新闻的导语是新闻的一二句,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了补充说明,说明了渡江的具体区域。

导语介绍了新闻报道的对象、兵力、战线的长度,战争的情况和战役结果。

导语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标题概括了新闻的核心内容;标题比导语语言更凝练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二)填写下表,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队伍

时间

渡江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战况

中路军

20日夜──21日夜

安庆、芜湖线

30万

30万

首战告捷

西路军

21日17时──22日22时

九江、安庆段

35万

三分之二

所向无敌

东路军

21日17时──22日22时

南京江阴段

35万

大部

战绩辉煌

主要内容: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三)为什么写三路军要按中、西、东的顺序安排?

记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四)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

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

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

为什么?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属“背景”部分。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前者略议,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五)品味语言,把握新闻特点

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第一组: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第二组: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只是交代了时间。

(2)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且全军覆灭,狼狈不堪。

敌军的“不料”正显出我军的神勇。

二、难点解析:

1.怎样把握这篇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

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

举例来说,读到“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心里悬着六个问题,就会注意:

人物?

中路军30万人。

时间?

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

地点?

安庆、芜湖线。

原因?

要渡江。

经过?

突破安庆、芜湖线。

结果?

渡过三十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一般新闻作品的各种要素不像这样集中,但是把握要素的方法是一致的。

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读别的叙事性作品,也容易把握情节内容了。

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谋篇布局探究: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语言探究:

作者谴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

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

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一个词往往还有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

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

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也不含糊。

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也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

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

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

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

又如,“现已占领”不说“现在已经占领”。

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很文气。

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本课小结

(一)依时叙事。

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

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二)详略得当。

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

这是因为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一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二是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

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四)去粗取精。

对如此场面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应报道的内容本来很多,诸如事前如何准备,临战如何动员,战士们如何摩拳擦掌,广大工农群众又如何积极支前等等,但作者却仅仅选择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时间、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

这固然是“新闻”体裁的特殊需要,但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五)语言精练。

新闻报道对语言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

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个典范。

在报道敌我遭遇战时,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之抵抗,用“甚为微弱”四个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

在报道我军战果时,用词也是很有分寸的,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

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同时着重报道了江阴和沪宁线(镇江无锡段)两个战略要地,要塞用“控制”这个动词,十分准确地表明它不仅是被占领,而且被我军操纵,正因为如此,长江才能被“封锁”。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

古宛(wǎn)绥靖(suíjìng) 鄂(è) 杜聿(yǜ)明 

阌乡(wén)  阻遏(è)豫(yǜ)  二十八宿(xiǚ)  2.解释词语:

绥靖:

安抚,平定。

鄂:

湖北省的简称。

豫:

河南省的简称。

皖:

安徽省的简称。

课文探究

(一)课堂探究

1.速读新闻,在文中勾画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背景,并给主体部分划分层次。

导语: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背景: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背景内容包含在主体之中,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主体层次:

  第一层: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课文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一方面,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①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二、难点解析:

1.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

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

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

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

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两者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具体时间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充分表现渡江部队锐不可当的气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等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

本课小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

主体:

(1)背景:

A南阳地位重要。

B蒋军由守到弃。

(2)创立七大军区,发展武装力量,纠正“左”的错误。

(3)预言南阳逃敌前途黑暗。

学习测评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àn)舆论(yú)胸脯(pú)B.泄气(xiè)溃退(kuì)覆灭(fù)

C.歼灭(jiān)区域(yù)阻塞(sài)D.封锁(suǒ)大厦(shà)纤维(xiān)

二、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兴高彩烈放纵奔流B.负隅顽抗息了灯火语速缓慢

C.横渡长江当人不让隐隐约约D.不堪一击料敌如神锐不可当

三、解释词语:

  1.锐不可当:

  2.击溃:

  3.业已:

四、选词填空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A.溃退B.溃败

C.逃),毫无斗志。

2.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B.顽强C.坚强)。

3.我已________(A.战胜B.消灭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4.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B.发展C.扩展)中。

五、语文知识运用

1.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4分)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①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

对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

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③这样,你的人生才会走进新的一页。

让我们昂起头,④对着我们这颗无数的美丽星球上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

(3)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改为

(4)第④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2.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4分)(2008重庆)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也应该学会欣赏别人。

欣赏是一缕春风,染绿荒芜的山冈;,;欣赏是一汪甘泉,浇灌枯竭的希望。

3、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

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

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

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