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0591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88.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资料大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者(凡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以影响他人身心发展为目的的人)、学习者(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和教育中介(笼统地指那些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起桥梁作用的物质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

9.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怎样?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互为主客体;

教育者与教育中介是主客体;

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是复合主客体。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第四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学记、文献法;

调查法;

实验法;

比较法;

个案研究法。

1.什么是教育学?

其研究对象是什么?

2.普通教育学的任务有那些?

3.中西古代有哪些教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

什么是学记?

4.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观点有哪些?

5.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观点有哪些?

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理论导向的冲突与融合;

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7.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类比方法、归纳发与演绎方法;

比较方法与分类方法;

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系统方法;

自下而上方法与自上而下方法)

8.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哪些?

观察法;

文献法;

个案研究法;

还有经验总结、行动研究法等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第四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文化、学校文化(校园文化)

1.教育与社会各构成要素(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有什么特点?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从教育与社会关系角度分析,论述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任务。

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性质怎样?

(制约/决定与被制约/决定)

4.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

(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

5.什么是教育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如何制约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制约的具体表现:

(1)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行政机构和管理权限几乎完全对应;

(2)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影响?

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7.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怎样?

其性质是什么?

(决定与被决定)

8.生产力是怎样对教育起决定作用的?

(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9.教育是如何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的?

(教育是实现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贝克尔,教育投资,国民经济增长贡献度33%)

10.教育与科学技术关系怎样?

(相互影响、作用)

11.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劳动-知识密集型、远程教育);

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分化融合、交叉、边缘、横断、综合);

科技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1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何作用?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推动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本身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具有推动科技研究的功能)

13.信息技术(IT)与教育的关系怎样?

(IT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

IT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

IT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高平台)

14.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有哪些?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的文化,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方面,是人类以社会成员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文化、心理与行为文化。

15.教育与文化关系的性质是什么?

相互包含、相互作用、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

16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

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

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保持和传递(即选择和整理)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

交流和融合功能(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含继承;

创造和更新功能(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含发展。

17.教育与文化的区别是什么?

文化与教育的区别(相对独立性):

一是范围与形式不同,一方面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能成为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即使有一部分文化内容可以构成教育内容,也必须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规律进行教育学加工,完成文化内容向教育内容的转换;

二是文化活动与对象与功能不同,教育活动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其功能是为社会和个人的各方面发展服务,而文化活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活动产品,是以创造、生产、传递和享用这些产品为目的的,其功能是丰富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

18.社会文化发展是如何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表现是什么?

一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包括增设新课程和删去或压缩陈旧落后简单内容。

二是课程结构变化,首先是总结构发生变化,总趋势是自然科学内容增加,文理渗透加强,课程中智育比重增大;

其次是与智育相关的知识性课程结构随着文化变化而发生变化(学科分化、综合化、整体化、边缘、交叉);

最后每一门课程内部结构(重点、主要线索、主导思想、内容详略、教学目标等)也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

17.科学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1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有何作用?

19.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有何特征?

学校文化即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特征:

(1)组织性(是一种组织文化);

(2)整合性(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传递性(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20.校园文化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什么是校风?

校园文化类型: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环境文化;

设施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或观念文化(精神文化)

校风: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群体心理现象,是学校中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种表达方式:

组织形态;

规章制度;

角色规范。

分为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

四种成分:

认知、情感、价值、理想

21.学生文化的成因和特征各是什么?

成因:

(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影响。

(1)过渡性;

(2)非正式性;

(3)多样性;

(4)互补性;

(5)生成性。

22.什么是教育相对独立性?

为什么说教育的具有对独立性?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有哪些?

教育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共同构成教育的两大基本特征。

)表现: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四章: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身心发展、内发论、外塑论、遗传、素质、成熟

1.什么是个体身心发展?

其特殊性的表现是什么?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特殊性:

社会实践性(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主观能动性(指个体积极主动地认识、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是身心发展的动力)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1)内发论:

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代表人物包括孟子(性善论)、柏拉图(“理念”为先,“追忆”获知)、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格塞尔(成熟论)。

关注重点是人的“生长”,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怎样?

(2)外塑论:

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

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环境决定论)等。

关注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学习?

(3)合金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认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注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间的关系、师生间的关系,如何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什么?

如何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教育?

一般规律:

(1)不均衡性(非等速性、非直线性):

关键期、最佳期(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教育对策要求:

抓关键期,掌握“火候”。

(2)顺序性:

教育要求:

循序渐进。

(3)阶段性:

年龄特征、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4)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

(5)互补性。

自信、努力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客观因素(包括先的天遗传素质、生理成熟;

后天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与主观因素(主观能动性、内在需要和兴趣或个体实践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环境(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起特殊作用)和个体实践活动。

5.什么是遗传?

遗传素质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遗传:

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是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意义:

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可能性;

有一定影响作用;

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遗传决定论”。

6.什么是成熟?

成熟机制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成熟:

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的机制,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即由儿童发育为成人的阶段。

制约发展程度和特点,提供可能和限制;

有一定影响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防止“成熟决定论”。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试验。

7.什么是环境?

社会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环境:

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

或大环境(如国家、地区)与小环境(如家庭、学校)我们很难改变大环境,但是小环境随着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

学校教育是特殊的环境,起主导作用。

为个体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现实性);

有一定积极和消极影响作用;

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不能忽视也不要过度夸大—环境决定论)

  8.谈谈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

  个体主观能动性:

包括主体需要和动机,指向的客体对象,活动目的内容手段和工具,行为程序、结果及调控机制等,是内因。

  9.教育是如何提升人类的地位的?

(1)发现人的价值;

(2)发掘人的潜能;

(3)发挥人的力量;

(4)发展人的个性。

  10.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有哪些特殊功能?

  

(1)社会规范功能:

即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加速发展的功能:

即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即时与延时价值:

即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即时价值与延时价值。

(4)开发个性特长的功能:

即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各是什么?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人生转折期(身心危险期、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剧变,内心世界发现,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精神加强(独立与依赖的存在矛盾)。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帮助少年起飞。

尊重、支持和引导独立要求,丰富其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进行身体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身体),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认知);

培养道德理想和情感体验;

形成正确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1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各是什么?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人生定向期(身心逐步走向成熟时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的转变时期,学习负担最重和体质增强时期),关注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并且形成自己观点,最重要的概念是“未来”理想,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学会心态调整方法和正确的自主选择。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解决认识问题(两类极端:

过分欣赏自我而苛求社会;

心理失衡,社会理想化而缺乏自信心)和价值问题(两类极端:

个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想索取,不思奉献;

社会中心,看不到自己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五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述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基本概念:

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

  基本问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

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即人们希望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教育目的:

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

即教育的基本要求,指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设定(或预期的结果),具体的讲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有哪些?

  主要包括:

(1)导向功能;

(2)协调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3.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哪些层次结构?

如何处理好各层次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的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具有层次性,包括:

(1)国家的教育目的(方针/宗旨)。

是关于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质量与规格的总的指导思想,体现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系列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学会正确处理好教育目的各层次关系。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人们的教育思想;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国家的理论基础。

  5.建立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如何理解)?

  

(1)针对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社会)

(2)提供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条件:

社会化大生产

  (3)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内涵P103(4)实现的唯一途径:

教育与生产领导相结合。

  7.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对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的规定;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的是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如独立个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4)“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表述的是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

  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有哪些?

(结合具体教育现象,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

  基本观念: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全体/全员、全面、全程);

(2)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等)(3)注重个性特长的教育(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素质的各个方面在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具有丰富性、独特性,是全面发展的。

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体学生自由发展);

(4)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好奇心、求知欲;

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探索、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教师;

学生;

师生关系

  1.什么是学生,如何认识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学生是人,学生是具有社会性的人);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2.简析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身份与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

  

(1)学生的身份与法律地位:

身份:

未成年的国家公民;

国家宪法与民法、未成年保护法、教育法等。

(2)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个人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等);

受教育权。

义务:

受教育义务;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

完成规定学习任务;

遵守学校管理制度等。

  3.什么是教师?

教师职业的性质是什么?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3)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人,经师与人师)

  4.教师职业的特点(角色定位)有哪些?

  

(1)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研究者(专家型、研究型教师)(6)父母与朋友(良师益友)

  5.教师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1)特殊的复杂性

(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

  6.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有哪些?

(1)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专业素养;

(3)人格特征(魅力);

(4)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7.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哪些?

  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团结协作;

为人师表。

  8.什么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

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一般包括角色关系和心理关系。

  9.简析师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模式与社会体系模式。

  

(1)相互作用模式(团体动力学;

安德森的两类交互作用:

控制型和综合型;

勒温的三种领导方式:

专制、放任、民主式)。

(2)社会体系模式(盖茨尔与塞伦的班级师生社会体系模式;

阿什勒等人的班级师生关系模式)

  10.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1)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传授与接受,主体性是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成功的条件);

(2)人格上的民主平等关系(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人-人关系,知识、思想、人格影响)。

  11.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特点:

民主平等;

爱师尊生;

教学相长。

建立

(1)树立新型师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善于同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中学教育学总复习第七章:

学校教育管理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

  第三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第四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课程、课程类型、课程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1.什么是课程curriculum?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各门学科及环境影响的总和。

这是将课程视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的教育内容的综合)。

狭义课程,是仅指某一门学科(即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等。

学科(subject)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有时与狭义课程通用;

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就是教材(subject-matter)。

  2.什么是课程类型?

常用的课程类型有哪些?

  课程类型:

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P144-145

(2)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课程任务)P145-146(3)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组织核心)P146-148(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表现形式)P148。

  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影响课程的因素从宏观上看主要有两个: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社会要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3)科学知识(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发展(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制订课程的理论依据有哪些?

  

(1)人本主义与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教育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问题)人本主义:

强调课程与个人的联系,人的潜能发挥,统整,如卢梭、杜威,马斯洛、罗杰斯,社会再造主义:

强调课程与社会的联系,维持社会结构的作用,如洛克,功能主义的迪尔凯姆、帕森斯。

(2)学科中心与活动中心课程论(如何进行教育的问题)学科中心:

知识中心论,分科教学,要素主义课程、结构主义课程,如布鲁纳;

活动中心:

儿童中心论,反对分科教学,实用主义课程,如杜威。

(3)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对课程的影响(学校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的问题)形式教育论: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之父)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