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4074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docx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定稿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

洪山区“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

2012年9月全区中小学在“人人享受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整体推进区域课改,树立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在实践中探索凝炼出“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

为了从本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014年以“推进教育信息化,打造课改升级版”为主题,加强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运用,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

一、“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享受教育理论

教育有三个目的:

基础目的是为了生存;现实目的是为了发展;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

教育有三种境界:

接受教育、感受教育、享受教育。

接受教育是较低的境界,把教育当作谋生的手段,被动地从事教育和受教育;感受教育是较高的境界,产生了对教育的热爱,主动地寻求教育、追求真知;享受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过程变为具有价值意义的生命享受,以教、学为乐,感受快乐。

我们认为,享受教育就是一种学校师生以追求育人事业为乐趣、以享受成长过程为幸福,以体验成功为快乐的学校教育理想。

享受教育的逻辑起点可以从生命哲学中找到依据。

生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它注重生命的内在目的,关注生命的过程,倡导生命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

基于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内在性、发展性、自主性,教育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完整的教育生命不仅包括外在的教育目的,而且包括内在的教育目的;不仅是社会理性的生成过程,而且包括情感、体验、意志等的内在生命的整体充分生长。

2、多元智能理论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精神,它承认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同时又强调促进每位学生在个体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多元智能论中提出:

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创造出在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最有价值产品的能力。

智力是以组合方式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一个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

在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加德纳提出新的教育观——“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力组合,而且各种智能只有领域不同,而没有优劣、轻重之分。

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都有发展潜能。

教师应从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终目的出发,从不同的层面、视角去看待、对待学生,并且促进其优势智力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提倡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认为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因此科学的学习必须通过对话沟通的方式,大家提出不同看法以刺激个体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以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澄清所生的疑虑,逐渐完成知识的建构,形成正式的新的科学知识。

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在其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中也用数字形式形象的表明:

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和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

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高效,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美国教育学家托马斯·丁·萨乔万尼认为,学校真正而持久的改善和发展,应采用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的观点,高度重视意义、情感、道德、责任和义务、自我牺牲、团体成员职务的重要性等价值因素,学校应成为“道德学校”,成为以价值盟约为基础的共同体,强调责任、承诺、情感、团队精神等。

因而,我区学校教育只有把人人“享受教育”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教育理想,学校中的人——校长、教师、学生等,都达到“享受教育”的境界,学校才能获得真正而持久的发展。

4、教育信息化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教学模式,改进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指出: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对于这一发展趋势,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最终较好的实现高效课堂。

当然这也将是今后教育教学手段改革的一大趋势。

二、“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的总体架构

“1”——一个理念:

学为中心

“3”——三个支撑:

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

“5”——五个环节:

学、展、点、练、思

三、“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的内涵

当教育成为一种享受,课堂教学就成为师生个体基于生命本能所展开的互动成长和发展探索过程。

因此“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是从人本主义出发,立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为中心,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教育教学目标。

“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特点如下:

强调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要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选用信息技术手段。

在课前独立预学、课中协作学习、课后巩固反馈等学习活动中,媒体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师生用来创设情境、丰富内容,进行信息会话交流的平台,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和交流的工具。

强调教学主体体验的整体性和交往性,即师生互动协作生成关系。

师生、生生之间的体验协作、会话交流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交流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强调“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一是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二是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三是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强调激励评价,重视生命的体验,没有生命体验就不是成功的教学。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

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注重激励评价,体现个性化教学,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感受教学,就是感受成长,就是感受幸福。

基于“堂堂学好学会,个个乐教成功,人人享受教育”的目标,洪山高效课堂建设积极落实享受教育的“体验、感悟、快乐”三大要义,从而实现“满足发展需要,分享成长快乐,追求美好愿景”的三大功能,进一步打造洪山“享受学堂135”高效课堂模式,全面实施区域课堂教学整体改革,以学为中心,不断完善师生和谐关系,致力于“办中国最享受的教育,打造中国最享受的学堂”。

四、信息技术背景下“享受学堂135模式”的主要特征

1、运用信息媒体

媒体(Media)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

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而充分的运用教学媒体,并将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与课堂模式有机结合。

2、利用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使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技术和数字通信网络技术处理多种表示媒体——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系统。

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多重交互和资源共享。

3、享用学科资源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

包括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人员,如老师、学生、学生小组、教学辅助人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可利用的各种教育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及信息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学科资源的协作共建和互利共享。

4、学习方式多元

在人力资源、教学资源和信息平台构成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的体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五、“享受学堂135教学模式”的具体解读

(一)、“1”——一个理念:

以学为中心。

1、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订,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之上。

要让学生幸福成长,按成长规律发展;要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即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地、全面地发展;要让学生个性发展,即让学生在自己优势领域,兴趣领域充分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即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发展,主动发展。

使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

2、变“课堂”为“学堂”。

把教室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等。

教师一定要牢固地树立“学为主体”的思想,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流程和环节中,由自主学习,到同伴互助,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展示评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同学讨论,与大家分享,学生热情高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生的知识在更新,能力在提高,思维在拓展,情感在激励,个性在张扬,生命在绽放。

可谓“我的课堂我作主”,课堂成为孩子学习探究、快乐成长的生命场。

 

3、倡导自主学习,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评教。

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先学”,是指学生先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和学习相关学科资源,然后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反馈内容,学生可根据预学反馈了解自己的预学成果和找出学习困惑。

“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里的“教”并非是系统讲授,而是启发式的“点拨引导”,是一个知识内化巩固、能力和情感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学定教”,就是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和认知规律来调整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

“以教促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教材是蓝本、是载体。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以教促学、以讲传法、由点及面。

“以学评教”,即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取向,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着眼,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评价要素要涵盖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包括学习的态度、习惯、方法和知识与技能、探究与实践、合作与交流等能力。

要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确定评价的方式方法;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评价学生预学、群学、展学、练学成果,而且还可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呈现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以学评教使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2)、“3”——三大支撑:

小组建设、学案导学、评价激励。

1、第一大支撑是:

小组建设

(1)突出主体,改变学习时空,实现自主管理。

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成功的命脉之一,是学生展开竞争和合作的主阵地。

改变以往的以个人或班级教学对象为以小组为教学对象,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实现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兵教兵,兵管兵。

(2)组建学习小组,是教师高效管理班级和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

学习小组的组建并非简单的把几名学生放在一块,而是需要班主任老师全面考虑并且同任课教师商量后进行分组。

一般来说学习小组的组建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原则一:

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主要依据学习成绩,初建学习小组,在学生相互并不了解的基础上,依据成绩采取一条龙的形式分组,每组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A层-B层-C层。

原则二,小组成员人数适中,以4-6人为宜。

原则三:

除成绩以外班主任老师还要考虑男女同学的搭配、学生的性格、兴趣和爱好。

(3)小组建设关键点在于责任,目标和规则。

学习小组组建完成后,需要选择组长、副组长、记分员等小组机构。

组长在学习小组中的作用既相当于“小班主任”,要管理组员;同时又相当于“小教师”,要组织组员进行课前预习和课上展示。

因此,选择组长要慎重。

打造小组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小组文化的建设正如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样,能够起到凝聚、团结小组的作用。

小组文化的建设主要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

所谓显性文化是指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创新性地给小组命名、设计组徽、制定小组宣言、制度约定以及奋斗目标(个人、小组、班级)。

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小组更有凝聚力。

隐性文化是指小组的精神文化,是小组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被小组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

(4)小组建设的价值:

自主、合作、探究

在小组建设中,“分工到人”、“责任到人”有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在自主管理、合作竞争等方面的能力。

当小组成员的管理能力集中形成为小组的管理合力时,小组也就能够像班委会一样承担起班级管理的职责,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当小组建设成为班级的管理者,这既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空间,又为每一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发挥整体性功能,进而获得理想的管理效益。

在具体课堂而言,小组作为“享受学堂135”课堂模式的载体,又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阅读、交流——解疑、存疑;

合作探究——调查分工、合作研讨、形成结论、展示答辩;

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促进竞争。

在小组内,每个成员彼此依靠(目标相互依靠、角色相互依靠、奖励相互依靠)、一起工作,充分利用个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优势形成学习合力,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互补的学习方式,增强活动的信息量,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并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使他们自己和他人到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小组建设有助于学生真正融入到班级之中,专注于学习之中,从而营造出一种自主、合作的、探究、积极学习的班级气氛,调动和发挥群体合力的作用,促进学生个体在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积极竞争,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2、第二大支撑是:

学案导学

(1)导学案的设计体现“四性”:

导航性、层次性、联系性、差异性。

导航性:

提供目的地,方法自己找。

导学案是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的知识点、重难点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

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它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

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

层次性:

包括问题层次、学情层次、思维层次。

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联系性:

建构知识树、能力网、思维网。

在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差异性: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2)电子导学案的基本内容:

导入:

方式多样,简短、易操作,5min内。

学习目标: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目标,包括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预期达到的水平。

描述要求:

简洁明了;

科学合理;

操作性强。

学习提示:

任务(干什么)+要求(怎么干)+评价(评价任务完成状况)

总结:

简短问题或图解归纳总结重点知识。

(3)学案导学的价值:

计划意识的培养。

“学案导学”的目的在于以学案为载体,倡导自主学习,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它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计划意识、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三大支撑是:

评价激励

(1)评价是动力系统。

适时适当的评价激励是高效课堂建设的催化剂。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

动机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

人类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

未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激励性评价策略是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的力量和勇气,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因而课堂评价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及时、具体,而且要具有激励性。

(2)评价的维度是多方面的。

可以从内容上、形式上、态度上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通过网络就具体内容进行自评,可以学生对展示成果互评,可以教师点评。

要注意的是评价不是简单的说对错与好坏,而是要通过评价,让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得以提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评价时多引导学生关注学科教育价值的本质,不要过多游离于形式,这样,评价的作用才会得以彰显。

此外,要发挥评价的长效作用,做到节节有反馈、日日有评价、周周有小结、月月有汇总,学期有表彰。

(3)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年级组和学校。

学校要制定对教师、对年级组的系列评价制度,营造一种教师评价的宽松和谐气氛,让教师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激励教师学习、研究、创新,促进其成就感、认同感,体会到成长的愉快和满足。

学校还要重视教师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评价的价值:

激励学生自主、自动、自发、自觉。

小组评价在整个小组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到位的话,那么学习小组就形同虚设。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可,还能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发学生质疑对抗,将学习引向深入。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和对抗;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要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价指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评价激励应贯穿于始终。

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好评价激励功能,能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促使其高效地完成任务,同时也促进了自身发展,满足其实现自我的需要,从而才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5”——课堂教学流程的五个环节

1、学——目标导学,互学解疑

【目标导学】利用电子白板(或纸质导学案)展示学习目标,用颜色、粗字体或闪烁状凸显关键字,关键字链接具体说明、解释或测试要求。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在导学案的帮助下的自主学习活动。

学生自学内容进行电子课文链接,自学的方法进行链接介绍。

学习资源可以是教材、微课、专门设计的网页或平台资源。

在信息化环境下为便于对学生课外浏览学习的时间和答题得分情况进行统计,设置学习计时和计分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教师:

课前或课中给出学生自学的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景,并给与一定的方法指导。

统计检测情况,做好学情调查。

学生:

预习完成新课内容,要求对文本要有比较清楚、完整的理解,初步知道学习目标,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完成导学案中相应的问题或练习,提交学习成果。

【互学解疑】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自主学习时的收获,提出自主学习时的疑惑,通过互学解疑,完成基础性目标,从而为课堂的展示交流奠定基础。

互学活动一般由学科小组长组织调控(明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讨论节奏、评价任务完成状况等),讨论要全员参与,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

学生:

在自主学习结束后,马上开始与对子对学或小组群学、组内交流,对不懂的问题,尽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并提交(班内或教师能见到的模板处),最后确定小组展示内容、展示方式,上传小组展示内容。

教师:

巡视和个别点拨,了解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效度,讨论探究的深度,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疑难问题,记录学生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

2、展——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成果展示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小组活动成功与否的最好手段,它不仅是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也是与大家交流分享、碰撞质疑的重要环节。

展示环节应注意:

链接展示要求,显示各组展示任务。

展点设计要精,一般两到三个展点,要求能紧扣学习目标,突出学习核心重点,体现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发展学生能力和情感。

展示的内容可以借助媒体资源进行拓展。

展示的形式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可以用拍摄或实物展台、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形式活泼,灵活多样。

书面展示各小组同时进行;口头展示要指定不同层次的同学进行,要求脱稿。

展示分组内预演的小展示和小组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