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0749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docx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湖南省隆回县七江中学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教案

 

作者:

阳瑞锋

 

第一课时:

鲫鱼

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鲫鱼的运动方式。

2、学生能够掌握鲫鱼的呼吸方式。

重点:

鳍的作用。

难点:

鳃适于在水中气体交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鲫鱼有哪些形态特点与水中环境生活相适应?

2、不同的鳍在游泳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3、鳃与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有哪些?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鲫鱼有哪些形态特点与水中环境生活相适应?

体形:

身体呈梭形(流线形)——减少水的阻力。

体色:

背面呈灰黑色,腹面白色——保护色。

鳍——运动器官。

鳃——呼吸器官。

2、不同的鳍在游泳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能否运动

能否平衡

剪背鳍

剪胸鳍

基本能

剪腹鳍

基本能

剪臀鳍

剪尾鳍

运动减慢

左右摇摆

结论:

背鳍、胸鳍、腹鳍、臀鳍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尾鳍主要是产生前进动力和控制前进方向。

3、鳃与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有哪些?

鳃由许多鳃片组成。

每一片鳃有许多鳃丝——一方面,鲜红色说明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说明能进行气体交换;另一方面,呈丝状说明能扩大鳃与水接触面积。

口与鳃盖交替闭合——不断带来氧,带走二氧化碳。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教师: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水中生活的动物

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模拟试验。

2、学生了解常见的水中生活的动物。

重点:

模拟试验的优、缺点

难点:

水中生活的动物按照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分类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与实验法相比,模拟试验的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2、常见水生动物:

海葵、海蜇、珊瑚虫、河蚌、章鱼、鱿鱼、水蚤、虾、河蟹、金鱼、海马、龟、鲸。

你能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简单分类吗?

3、我们如何保护水生动物?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与实验法相比,模拟试验的方法有哪些优缺点?

模拟试验——模仿实验对象,或模仿某些实验条件来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模拟实验。

优点:

解决实验方法不能解决的难题;提高效率,节约资源、资金和时间。

缺点:

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

例题:

教材第5页图,回答:

(1).③提出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叫做____________,本实验采用这种方法最主要的优点是。

(2).③与④提出的实验方案,可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的是_________的。

因此,生物科学研究中,在同时有活体和模型可供选用的情况下,应首选___________作为实验材料。

 (3).④提出的实验方案中的A、B分别探究_____、_____在游泳中的作用,它们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_____________。

 (4).②认为,几个鳍同时摆动,不易观察单个鳍的作用,应对某个鳍的作用单独进行研究。

②的观点反映了科学实验要遵循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甲提出的直接观察的方法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但可以为探究过程中_______   提供依据。

[答案:

(1)模拟实验;不会伤害鱼

(2)④;活体(3)尾鳍;背鳍;实验组(4)控制变量;作出假设:

(5)尾鳍]

2、常见水生动物:

海葵、海蜇、珊瑚虫、河蚌、章鱼、鱿鱼、水蚤、虾、河蟹、水蛭、金鱼、海马、龟、鲸。

你能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简单分类吗?

类别

形态结构特点

动物名称

腔肠动物

有口无肛门,体内有消化腔

海葵、海蜇、珊瑚虫、

软体动物

身体柔软,有贝壳

河蚌、章鱼、鱿,鱼

甲壳动物

体表有质地坚硬的甲

水蚤、虾、河蟹

环节动物

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

水蛭

鱼类

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鳍游泳

金鱼、海马

爬行类

体表具角质的鳞或甲等

哺乳类

胎生、哺乳等

3、我们如何保护水生动物?

保护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观察蚯蚓

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2、学生了解观察蚯蚓的方法。

重点:

蚯蚓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

难点:

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以蚯蚓为例,陆生动物适于陆地生活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2、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与陆地环境相适应?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以蚯蚓为例,陆生动物相对于水生动物而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水少:

体壁分泌黏液,保水。

浮力小:

环状的体节和刚毛完成运动。

气态氧:

湿润的体壁——内有毛细管,气体交换的场所;外有黏液,溶解空气中的氧气。

环境复杂:

发达的神经系统。

总结:

陆生动物——因水少而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因受浮力小而一般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因空气中气态氧而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且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因环境复杂而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通过实验观察,蚯蚓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与陆地环境相适应?

体形:

呈圆筒形,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

其中有一个体节颜色浅而宽——环带。

近环带端为前端,远环带端为后端。

体表:

有黏液。

呼吸器官:

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靠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其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接场所;其外有黏液——溶解空气中的氧气和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运动器官:

环状的体节和刚毛共同完成运动过程。

(其内有纵肌、环肌——提供动力;其外有刚毛——固定;分节——运动灵活。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陆地生活的动物

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

2、学生了解常见的陆地生活的动物。

重点:

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

难点:

陆地生活的动物分类及其分类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有哪些?

恒温对动物有何意义?

2、常见陆生动物:

蚯蚓、沙蚕、蝗虫、蜈蚣、蜘蛛、蝎、蛇、猪、狗、鸡、驼鸟。

你能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吗?

3、我们如何保护陆地动物?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家兔维持体温恒定的原因有哪些?

恒温对动物有何意义?

体温恒定原因:

产热原理

(1)氧——发达的呼吸系统。

(已学)

(2)有机物——发达的消化系统。

(已学)

补充:

牙齿——门齿:

切断食物;犬齿:

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因食性不同而不同。

盲肠——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长短与动物的食性不同而不同。

四肢——前肢短,后肢长,善于跳跃。

(3)运输——发达的循环系统。

(已学)

强调:

心脏四腔,动、静脉血完全分开,输氧能力强。

保温——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等。

调温——发达的神经系统。

体温恒定对动物的意义——更有利于动物分布、生存和繁衍。

2、常见陆生动物:

蚯蚓、沙蚕、蝗虫、蜈蚣、蜘蛛、蝎、蛇、猪、狗、鸡、驼鸟。

你能对它们进行简单分类吗?

据体温是否恒定分:

类别

体温是否恒定

动物名称

恒温动物

恒定

猪、狗、鸡、驼鸟

变温动物

不恒定

蚯蚓、沙蚕、蝗虫、蜈蚣、蜘蛛、蝎、蛇

据形态结构特点分:

类别

形态结构特点

动物名称

环节动物

无脊柱

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

蚯蚓、沙蚕

节肢动物

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

足和触角分节。

蜈蚣、蜘蛛、

蝗虫、蝎

爬行类

有脊柱

体表具角质的鳞或甲等。

鸟类

体被羽毛,前肢成翼、内有气囊等。

鸡、驼鸟

哺乳类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

猪、狗

3、我们如何保护陆地动物?

对于陆的动物而言,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是基本的环境条件。

所以保护陆地动物,最重要的是保护陆地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空中飞行的动物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2、学生理解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重点: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难点:

空中飞行的动物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空中飞行的动物需要面临和解决哪些问题?

2、鸟是如何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的?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空中飞行的动物需要面临和解决哪些问题?

飞行器官;飞行动力;减少阻力;减轻体重。

2、鸟是如何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的?

飞行器官——翼

前肢成翼,由轻而扁平状的正羽彼此重叠成扇面形结构,有利于扇动空气。

飞行动力:

(1)结构基础:

胸肌发达,一端着生在龙骨突,另一端牵引着翼,提供动力。

(2)动力原理——呼吸作用。

 

A有机物:

食量大,消化与吸收快。

[资料1]

B氧:

有气囊,双重呼吸。

[资料3]

C运输到线粒体:

心脏发达。

[资料2]

减少阻力:

身体呈流线形。

减轻重量:

(1)直肠短,不能贮存粪便。

(2)骨骼轻而薄,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昆虫

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昆虫的翅适于飞行与鸟的翼的共同点。

2、学生了解飞行对动物生活和分布的意义。

3、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特点。

重点:

昆虫的翅适于飞行与鸟的翼的共同点。

难点:

昆虫的翅适于飞行与鸟的翼的共同点。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它的翅与鸟的翼有哪些共同点?

2、飞行对动物生活和分布有何意义?

3、常见动物:

蝗虫、河蟹,大鲵,蟾蜍、企鹅、蝙蝠。

请你据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它的翅与鸟的翼有哪些共同点?

(1)具有轻、薄、面积大等特点,扩大与空气接触面积。

(2)扇面形结构,有利于扇动空气。

(3)由肌肉收缩与舒张牵引运动,扇动空气产生动力。

2、飞行对动物生活和分布有何意义?

生活意义:

有利于觅食,避敌,寻偶繁殖,寻找栖息地。

分布意义:

有利于扩大生存空间。

3、常见动物:

蝗虫、河蟹,大鲵,蟾蜍、企鹅、蝙蝠。

请你据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据形态结构特点分:

类别

形态结构特点

动物名称

昆虫类

无脊柱

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与三对足;一对触角一对眼,一个口器在前端

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蝗虫

甲壳类

体表有质地坚硬的

河蟹

两栖类

有脊柱

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

皮肤辅助呼吸。

大鲵,蟾蜍

鸟类

体被羽毛,前肢成翼、内有气囊、

体温高而恒定等

企鹅

哺乳类

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

蝙蝠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动物的运动

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2、学生理解运动是由多个系统配合的结果。

重点:

理解关节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

难点:

理解运动是由多个系统配合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关节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说一说哪些结构与牢固有关,哪些结构与灵活有关?

2、以人的屈肘和伸肘为例,说一说哪些系统与运动配合密切?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关节有既牢固又灵活的特点,说一说哪些结构与牢固有关,哪些结构与灵活有关?

与牢固有关:

关节头与关节窝相镶嵌结构(关节头凸出,关节窝凹下)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外面还包有韧带、肌肉等

与灵活有关

关节头和关节窝表面有关节软骨

关节囊分泌滑液

关节腔有间隙,内充滑液

2、以人的屈肘和伸肘为例,哪些系统与运动配合密切?

(1)屈肘和伸肘过程:

屈肘:

肱三头肌舒张,肱二头肌收缩,牵引骨绕肘关节而屈肘

伸肘:

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牵引骨绕肘关节而伸肘

(2)与运动密切配合的系统

A结构基础:

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构成,其中,骨起杆杠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运动系统是产生运动的结构基础。

B调控功能:

肌肉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神经系统是通过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而对运动起控制和调节的功能。

C需要能量:

呼吸作用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与提供能量有关。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目标:

1、学生能够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学生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意义。

重点:

理解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难点:

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如何区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产生

生来就有

出生后通过学习逐渐形成的

获得途径

由遗传物质控制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

反射控制

由简单反射控制的

由复杂反射控制的

联系

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

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先天性行为的意义: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学习行为的意义: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九课时:

社会行为

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学生理解分工合作、信息交流对动物的意义。

重点:

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难点:

理解分工合作、信息交流对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你能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吗?

2、你能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有何意义?

3、你能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请你举例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对动物有什么好处?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你能描述动物社会行为主要特征有哪些吗?

A、群体内部形成组织

如白蚁:

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B、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

如白蚁:

雌蚁:

“产卵机器”、雄蚁:

交配、工蚁:

“做工”、兵蚁:

“防御”。

C、有的群体形成等级

如狒狒:

据其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凶猛程度等排成等级次序。

 

2、你能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有何意义?

群体生活对个体的生存、种族的繁衍都是很重要的,更有利于适应环境。

 

3、你能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哪些?

请你举例说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对动物有什么好处?

(1)信息交流的方式:

动作、气味、声音等

(2)举例说出信息交流的好处:

A、孔雀开屏——求偶

B、一只黑长尾猴发现豹时发出一种特殊的声音——避敌

C、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沿途留下气味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直奔向食物——取食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学生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

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

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你能描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哪些作用吗?

2、你能说出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你能描述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有哪些作用吗?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环境)非生物部分:

温度,空气,水和光等——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主要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贮存物质和能量

(生物)生物部分消费者:

主要是动物——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促进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进行分解作用,促进物质循环

A维持生态平衡——食物网越复杂,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越强;但一旦遭到破坏后恢复生态平衡的能力越弱。

B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你能说出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A在生活中的作用——食物、观赏、药材等

B生物反应器——科学家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最理想的一种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C仿生——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时: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目标:

1、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2、学生掌握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重点:

掌握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难点: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条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细菌和真菌也是生物,请你举例说明它们需要哪些生存条件呢?

2、怎样培养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多少是数它们的个体数量吗?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细菌和真菌也是生物,请你举例说明它们需要哪些生存条件呢?

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一定空间和营养,适温、空气、水和光等。

细菌和真菌生存条件:

例1、炎热的夏季,脏衣脏鞋易长霉。

细菌和真菌生存条件:

需要营养物质、适温、氧气和水等。

例2、制作泡菜时,泡菜坛要密封。

细菌和真菌生存条件:

乳酸菌分解有机物生成乳酸时不需要氧气。

例3、某同学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A细菌和B细菌,同时还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结果只有A细菌生长。

说明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不同。

例4、科学家在深海火山口等极端特殊环境中,发现了古细菌。

说明古细菌适应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2、怎样培养细菌或真菌?

培养时,观察细菌或真菌的多少是数它们的个体数量吗?

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提供营养物质、水等。

(琼脂作用仅能将液态培养基胶化为固态培养基)

高温灭菌——将培养基中的细菌和真菌杀灭,达到无菌目的。

接种——培养需要的细菌和真菌。

恒温培养——提供适宜的温度、氧气等。

(有的不需要氧气)

培养时,观察细菌或真菌的多少是看它们形成的菌落的多少。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它的形态等也可作为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的参考标准。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二课时:

细菌和真菌

目标:

1、学生了解巴斯德曲颈瓶实验。

2、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特征。

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特征。

难点:

细菌和真菌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夏天,肉汤易变质。

肉汤内的细菌从哪里来的?

2、怎样区别细菌和真菌?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夏天,肉汤易变质。

肉汤内的细菌从哪里来的?

巴斯德曲颈瓶实验——证明了肉汤的腐败是来自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2、怎样区别细菌和真菌?

举一个细菌的例子——大肠杆菌

细菌的特征:

A、个体微小,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C、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举一个真菌的例子——霉菌

真菌的特征:

A、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B、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C、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时: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目标:

1、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学生掌握评价实验方案。

重点:

掌握评价实验方案。

难点:

掌握评价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

2、怎样评价实验方案?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环境)非生物部分:

温度,空气,水和光等——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主要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贮存物质和能量

(生物)生物部分消费者:

主要是动物——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促进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分解者:

主要是细菌、真菌——进行分解作用,促进物质循环

A、进行分解作用,促进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2、怎样评价实验方案?

例题: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

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

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

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讨论:

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因为这个实验方案的目的是研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

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因为细菌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3、找出每一个方案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方案1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方案2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方案3中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4、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

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

因为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都进行灭菌处理);而实验后,除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无菌的条件)。

可见,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

因此,与方案1和方案2比较,方案3的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

四、归纳总结:

学生总结:

在本节课内,我学到了。

五、巩固提升:

练习:

《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时: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目标:

1、学生了解酵母菌发酵原理。

2、学生掌握防腐原理。

重点:

防腐原理。

难点:

防腐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

1、过年制甜酒时,有的人做得香甜而有的人则做得酸臭呢?

2、怎样防止食物腐败?

二、学生讨论:

三、教师点拨:

1、过年制甜酒时,有的人做得香甜而有的人则做得酸臭呢?

酵母菌在有氧时和无氧时对葡萄糖分解的反应

 

关键在于密封程度。

2、怎样防止食物腐败?

食品腐败:

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导致食品腐烂。

防腐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