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精华版Word格式.docx
《中药学精华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精华版Word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⑴修治:
纯净处理粉碎处理切制处理
⑵水制:
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切制和调整药性
1润:
使用清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徐徐入内,在不损失或少损失药效的前提下,使药
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
2漂:
将药物置宽水或长流水中浸渍一段时间,并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盐分及
毒性成分的方法。
3水飞:
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⑶火制:
1炒:
炒黄、炒焦、炒炭
2炙:
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3煅:
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4煨:
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
的方法。
5烘焙:
将药材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⑷水火共制:
煮:
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于药物共同加热的方法蒸:
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法褝: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捽:
将药物煅烧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⑸其他制法:
1,制霜:
种子类药材压榨去油或药物经过物料析出细小结晶
2,发酵:
将药材与辅料拌和,置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利用霉菌使发泡,生
霉,并改变原药的药性,以产生新药的方法。
3,发芽:
将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药材用水浸泡后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使
其发幼芽。
第四章中药的作用
一,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副作用:
指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
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
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的关系。
,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治疗作用
第五章中药的性能(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中药的性状:
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
燥)等。
一,四气
中医学认为,病证寒热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衰而引起的。
四气反映了药物在影
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药物的温热寒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发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一般来讲,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二,五味
确定“味”的主要依据:
1,药物的滋味
2,药物的作用
五味的意义:
1,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2,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特征
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
能补,能缓,即有补缓、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酸:
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苦:
能泄,能燥,广义通泄、有降泄、有清泄、燥湿等作用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
三,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物都是沉降的。
四,归经:
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
的准确性,“不知经脉而用药,其失也泛”。
(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葛根,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柴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善治厥阴经头痛,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
用药时也不能拘泥于归经,应考虑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五,有毒无毒
毒性:
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
甚至可危及生命。
毒性反应是临床用药时应当尽量避免的。
由于毒性反应的产生与药物储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第六章中药的配伍(目的:
全面兼顾治疗要求,制约药性,防止不良反应,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单行:
用单味药致病
相须:
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配伍同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
能增强主药疗效。
相畏:
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
一种药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的毒性或副作用
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失
相反: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第七章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
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
硫磺畏朴硝;
水银畏砒霜;
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
犀角;
牙硝畏三棱;
官桂畏石脂;
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
分禁用和慎用两部分属禁用的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
禁用药:
水银、砒霜、雄黄、轻粉、斑蛰、马钱子、蟾蜍、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蒌、
巴豆、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牤虫、三棱、莪术等。
属慎用药的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物。
慎用药:
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牡丹皮、枳实、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附子、
肉桂等。
三,服药食忌:
服药期间对某些事物的禁忌
一般而言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事物
1,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2,寒性病应忌食生冷
3,胸痹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4,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5,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6,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第八章用药剂量与用法
古方剂量换算:
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用量为5-10g,部分为15-30g
中药的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沙锅,砂罐
煎药用水:
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加水多少:
淹没饮片2cm
煎煮浸泡:
20-30分钟
煎煮火候及时间:
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10-15分钟
趁热滤汁
煎煮次数:
一般一剂药可以煎煮三次
入药方法:
先煎: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类药和须久煎去毒的药物应先入煎30
分钟左右,再纳入其他药同煎。
后下:
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或须缓减药力之品,应
待药将煎成时再投入煎沸数分钟即可
包煎:
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有绒毛的药物应用纱布包裹后进行煎煮,防止混入药液而刺激咽喉
另煎:
昂贵的药物须另外煎煮,以免煎出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
烊化:
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和锅底,应先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冲服:
入水即化的药或原为汁液性的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汁或开水冲服煎汤代水:
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
1,空腹服:
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驱虫药
2,饭前服:
补虚药,治疗胃肠疾病药物
3,饭后服:
消食健胃药,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
4,谁前服:
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
5,定时服:
发病前某时服
6,不拘时服:
急性重病
服药次数:
一般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
服药冷热:
通常温服
热病冷服
寒病热服
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本类药物多具有辛味,性能发散,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具
有发散解表作用,主要用于感受外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无汗),脉浮等证。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风寒表证,症见
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等。
麻黄
辛微苦温
发汗解表,宣肺平
喘,
利水消肿
1,风寒感冒;
2,咳嗽气喘;
3,风水水肿;
4,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膀
肺胱
3-10
桂枝
辛甘
温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2,寒凝血痹诸痛;
3,胸痹,痰饮,水肿,心动悸脉结代
心肺膀胱
紫苏
辛温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咳嗽痰多;
2,脾胃气滞,胸闷
呕吐;
3,鱼蟹中毒,腹痛吐泻
肺,脾
生姜
呕家圣药
辛微温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2,胃寒呕吐;
3,风寒咳嗽;
4,解半夏,天南星,鱼蟹毒
肺脾
夏月麻黄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1,阴暑证(夏日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
2,水肿脚气
肺胃脾
荆芥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治外感无论寒热皆可用
1,外感表证;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
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扭下血
肺肝
防风
辛甘微温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1,感冒头痛,风疹瘙痒;
2,风湿痹痛;
3,破
伤风证;
4,肝郁诲脾,腹痛泄泻
膀胱肝脾
羌活
辛苦温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1,风寒感冒,头痛身疼;
2,风寒湿痹,肩臂
疼痛(腰以上风寒湿痹)
膀胱肾
白芷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1,风寒感冒,阳明头痛牙痛,鼻塞鼻渊;
2,
疮疡肿毒;
3,寒湿带下,皮肤瘙痒
肺胃
细辛
辛温小
毒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1,外感风寒,阳虚外感;
2,偏正头痛痹痛牙
痛;
3,寒饮咳喘;
4,闭证实证
肺肾心
3-5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辛凉之品,发汗作用比较缓和,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而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而干、
脉浮数
薄荷
辛凉
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骚痒;
4,肝气郁滞,胸闷胁痛;
5,暑邪痧胀腹痛吐泻
3-6
牛蒡子
辛苦
寒
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咳嗽吐痰;
2,风热发疹,疹发不畅;
3,热毒疮疡,痄腮
6-12
蝉蜕
甘寒
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风止痉,退翳明目
1,外感风热,咽痛音哑;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惊痫夜啼,破伤风;
4,目赤翳障
桑叶
甘苦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
1,风热感冒,头痛咳嗽;
2,肺热燥咳;
3,肝阳上亢,头痛目眩;
9-10
菊花
辛甘苦微寒
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2,目赤昏花;
3,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4,疔疮肿毒
疏散风热用杭菊(黄菊),平肝明目用滁菊(白菊)
10-15
蔓荆子
微寒
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1,风热感冒,头风头痛;
2,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3,风湿痹痛
膀胱
肝胃
5-10
柴胡
疏散退热,疏肝解有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寒热往来,感冒发热;
2,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疼痛;
3,气虚下陷,久泻脱肛;
4,疟疾
肝胆
升麻
辛微甘微寒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1,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2,热毒牙痛咽痛痄腮;
3,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不止
肺脾胃大肠
葛根
甘辛
凉
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1,外感发热,头项强痛;
2,疹透不畅;
3,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4,热泻热痢,脾虚久痢
脾胃
淡豆豉
解表,除烦
1,感冒头痛;
2,胸中烦闷,虚烦不眠;
3,护胃和中
第二章清热药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性皆凉,用其寒性除热,此热或因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生热。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
主要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
汗岀、烦躁、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
辛甘大寒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1,气分壮热烦渴;
2,肺热咳喘;
3,胃火牙痛;
4疮疡溃后不敛
15-30
知母
苦甘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1气分实热烦渴;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阴虚消渴;
4,骨蒸潮热
肺胃肾
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4,热淋涩痛
淡竹叶
甘淡
清热除烦,利尿
1,热病烦渴,清心火;
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黄疸尿赤
心胃小肠
10-15'
莲子心
苦寒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1热病高热神昏;
2,失眠遗精;
3,血热吐血
心肾:
1.5-3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1,热病烦闷;
2,湿热黄疸;
3,血热出血;
4,热毒疮疡;
5,消肿止痛
心肝肺胃三隹
'
八、、
夏枯草
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
2,痰火凝结之瘰疠瘿瘤,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的药性多属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均有清热燥湿功效。
如湿温或暑温夹湿的身热不畅、胸膈痞闷、小便短赤;
脾胃湿热内蕴所致的恶心呕吐、痞满;
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耳肿流脓、胁肋疼痛;
湿热下注的带下腥臭、或湿热蕴结膀胱的热淋涩痛、或湿热滞于大肠的泻痢里急后重;
湿热浸淫肌肤的湿疹;
实热流注关节的关节红肿疼痛等,上述诸证大多可见舌苔黄腻,皆为本类药物的适应范围。
黄苓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1,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肺热
咳嗽;
3,热病烦躁,寒热往来;
4,咽喉肿痛,
痈肿疮毒;
5,血热出血;
6,胎动不安
肺胃胆大肠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1,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
2,热病
高热;
3,心烦失眠,胃热呕吐,肝胃失和,呕吐吞酸;
4,痈肿疮毒,皮肤湿疮;
5,血热岀
血
心肝胃大肠
2-5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1,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
2,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3,阴虚发热,遗精
盗汗
肾膀胱大肠
龙胆
清热燥湿,泻肝火
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疸
2,肝火头痛,肝热目赤,高热抽搐
肝胆膀胱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功能清解热毒或火毒,主要用于痈肿疔毒、丹毒、痄腮、热毒、下痢、咽喉肿痛、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温病等。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1,疮痈疔毒;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热毒]
肺心
胃
血痢;
4,金银花露—清解暑热
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1,温病发热,头咽痛,发斑;
2,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心胃
连翘
苦微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1,疮痈肿毒,瘰疠结核;
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3,清心利尿,热淋涩痛
胆
6-15
蒲公英
清热解毒,利湿,消痈散结
1,疮痈,乳痈,内痈;
2,热淋,黄疸;
3,咽喉肿痛;
4,目赤肿痛
10-30
鱼腥草
辛微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同淋
1,肺痈,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
3,热淋
肺
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1,热毒血痢;
2,阴痒;
3,疟疾
大肠
射干
:
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1,咽喉肿痛;
2,痰壅咳喘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苦咸寒之品。
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的作用。
因心主血,肝藏血,古本类药大多入心肝二经。
主要用于热入营血的实热证。
如温热病热入营血、心神被扰、身热心烦、舌绛脉细、甚则神昏谵语;
热入血分、扰乱心神、热盛迫血、吐血扭血、尿血便血、身发斑疹、躁扰不安、甚则晕狂。
生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1,热入营血;
2,吐血扭血,便血崩漏,热毒斑疹;
3,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心肝肾
玄参
甘苦咸寒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1,热入营血;
2,咽喉肿痛,瘰疠痰核,脱疽;
3,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牡丹皮
苦辛微寒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1,血热斑疹吐扭;
温邪伤阴,阴虚发热;
3,经
闭经痛,症瘕,跌打损伤;
4,疮痈,肠痈
赤芍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1,血热之瘀斑,吐扭;
2,经闭经痛,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
3,目赤肿痛
肝
第五节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多归肝,肾经,其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退骨蒸。
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眠、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证。
亦可用于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伤阴劫液而致发热呈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
苦辛寒
清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1,热病伤阴,夜热早凉;
2,阴虚发热;
3,暑热外感;
肝胆肾
地骨皮
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
1,阴虚发热;
2,血热出血;
3,肺热咳嗽;
4,泄热生津止烦渴
肺肝肾
第三章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泻下药的主要作用是通利大便,以清除胃肠积滞及其他有害物质;
或清热泻火,使热毒火邪通过泻下得到缓解或消除;
或逐水退肿,使水湿痰饮之邪从大小便排出。
主要由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盛及水饮停蓄等里实证。
第一节攻下药
本类药物多具苦寒沉降之性,主入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并具有清热泻火之功。
主要用于胃肠积滞、里热炽盛、大便秘结、燥屎坚结、腹满急痛等里实证。
其清热泻火作用还可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
或火热炎上攻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以及火毒疮痈、血热吐扭等(釜底抽薪)。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化瘀,清泄湿热
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及火邪上炎之目赤,咽痛,牙龈肿痛;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脾胃大肠肝心
芒硝
咸苦寒
泻下,软坚,清热
1,实热积滞,大便秘结;
2,口疮,咽痛,目赤,疮痈肿痛;
3,外敷回乳
胃大肠
第二节润下药
本类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用于老、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