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4151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同步练习苏教版

第17课《夏》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发髻B.千钧一发C.令人发指D.发现

答案:

D

解析:

分析:

D项“发”读fā,其他都读fà。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迸发(bènɡ)逸致(yì)急促(cù)

B.磅礴(bánɡ)烘烤(hōnɡ)主宰(zǎi)

C.贮满(chù)崩紧(bēnɡ)沸腾(fèi)

D.匍匐(pū)黛色(dài)澹澹(dàn)

答案:

A

解析:

分析:

B项中的“磅”应读pánɡ;C项中的“贮”应读zhù;D项中的“匍”应读pú。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喧嚣嘈杂)

B.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

C.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表明特征的记号)

D.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柔和优美的舞蹈)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项中“沸腾”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B项中“融融”形容暖和;C项中“标志”表明某种特征。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的理解。

4.选出下面句子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

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D.夸张

答案:

D

解析:

分析:

原句“棉苗、高粱玉米、瓜秧”三句构成排比,“举着喇叭筒”是比喻,“匍匐前进”是拟人。

没有使用夸张。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定。

5.选出下面诗句季节判断有误的()

请写出下列古诗句中相对应的季节。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夏冬秋春

B.春夏秋冬

C.冬春夏秋

D.秋夏春冬

答案:

A

解析:

分析:

四个诗句对应的季节分别为夏、冬、秋、春。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归类。

6.下面句子用了()修辞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D.对偶

答案:

AD

解析:

分析:

前后分句结构基本一致,构成对偶。

另外两个分句分别把“细草、绿烟”比作“厚发、长墙”,属于比喻。

故选A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分析。

7.下列句子使用了(  )修辞手法。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A.比喻

B.拟人

C.对比

D.夸张

答案:

AB

解析:

分析:

“麦浪扑打山、云、汽车”属于拟人,“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属于比喻。

故选AB。

点评:

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

8.选出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比喻)

B.对,这是一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比喻)

C.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夸张)

D.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

答案:

B

解析:

分析:

A项是拟人,C项是比喻,D项是比喻。

因此应该选B。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

9.选出下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游记散文,写了作者春游的所见和感受,情景交融,形象而生动。

B.梁衡的《夏》,主要运用比较、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夏天的热烈和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了辛勤劳动的农民。

C.《济南的冬天》是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的。

D.《三峡》作者采用提纲挈领的笔法,描写了三峡风光,论时间,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写景物,山、水、草、木面面俱到。

答案:

A

解析:

分析: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其余三项正确。

故选A。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的一项是()

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B.(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

D.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答案:

B

解析:

分析:

“卖弄”的原意是炫耀,含贬义。

这里指春天到来之后鸟儿的欢快。

作者的欣喜之情。

在这里是“贬义词褒用”。

故选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理解。

11.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修改全部正确的是()

披蓑带笠呼朋引伴细滋漫长轻飞曼舞

花枝召展春日融融闲情逸致重岩叠障

A.带(戴)漫(慢)召(招)障(嶂)

B.滋(渍)曼(慢)融(溶)致(至)

C.带(戴)曼(慢)召(招)障(嶂)

D.带(戴)漫(慢)融(溶)障(嶂)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应为:

带(戴)漫(慢)召(招)障(嶂),故选A。

点评:

考查学生对同音字的辨析使用能力。

12.下列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对于这些问题,每个公民乃至我们高中生都不能忽视,因为它们关系到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道德养成。

B.这家工厂之所以造成年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领导不善于经营管理,二是由于工人的基本素质太低。

C.过去,我们曾不加分析地批判了他在文艺创作上的某些观点,现在看起来,当时的批判是失之偏颇和慎重的。

D.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答案:

D

解析:

分析:

A.公民应包括高中生。

B.“之所以”与“主要原因”重复。

C.“失之……慎重”不当。

故选D。

点评:

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13.下列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想过,正是某些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业经营对生态的污染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既是受害者,又是自己的加害者。

B.“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尽管美、印、巴关系何其暧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

C.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答案:

A

解析:

分析:

B.“尽管”与“何其”搭配不当。

C.错在“与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语义重复,应去掉“与同期相比”或“同比”。

D.错在“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成分残缺,应为:

“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故选A。

点评:

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

14.下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这时一轮圆月从东方冒出头来,向大地撒出土红色的光辉;山川、草原和沙漠沉浸在静谧之中。

B.油价电价齐齐上升,加之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制造业开始酝酿今年下半年的新一轮提价。

C.蜻蜓有着停落枝头的潇洒,有着轻轻点水的优雅,有着捕食蚊蝇的绝技,还有着轻飞曼舞的倩影。

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卢洪刚的作品描绘的是牧童披蓑带笠、骑牛返家的场景,画面清雅、富有意趣。

答案:

D

解析:

分析:

D项应为“披蓑戴笠”,其余三项没错字。

故答案选D。

点评:

考查同音字字形辨析。

15.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A.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秘密的厚发。

 

B.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C.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答案:

C

解析:

分析:

A项运用了比喻,把“芊芊细草”比作了“厚发”;B项运用了比喻,把“秋之色为热的赤”比作“夕阳、红叶”;D项引用古诗,属于引用。

故选C。

点评:

考查对修辞的判定。

二、填空题

16.《夏》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体裁是________。

答案:

梁衡|当|散文

解析:

分析:

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

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用____________修辞手法,从人的_____觉、_____觉角度写夏之韵。

答案:

拟人|视觉|嗅觉

解析:

分析:

把金色比做了人,看出在夏天世界上到处都是金色的。

再者就是把热风也拟人化了,因为是“吹送着”;这句话分别从人的视觉、嗅觉(个人认为还有触觉,因为“热风浮动着”,你被热风吹应该有触觉吧)来描写夏之韵。

点评:

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定,对写作角度的分析。

18.模仿“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写出夏和冬。

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夏之色为暖的黄,如金桔,如麦浪,孕育着蓬勃的希望|冬之色为洁的白,如闲云,如瑞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

解析:

分析:

根据例句的结构、内容,进行仿写,要抓住夏季、冬季季节的特点。

点评:

考查学生的句子仿写能力。

19.“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是________诗人________在反映劳动人民疾苦的《》一诗中的诗句。

答案: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

解析:

分析:

熟读理解课文,注意知识的积累。

点评: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能力。

20.“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里的“前”指________,后指_________。

“生命交替”指_____________。

答案:

春天|秋天|有的农作物成熟,有的则刚刚发芽

解析:

分析:

该题一定要结合前后文分析,从原文找答案。

“夏”是春、秋的连接点。

这个不难理解。

点评: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阅读理解

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夏感

梁衡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多见了。

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拥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溶溶,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一组词语,恰当的是()

A.垂直顶着悄然生长B.长着结着默默前行

C.挑着举着匍匐前进D.舞着摇着欢乐行进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

根据“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可以分析出这一季节的植物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根据这一特点,“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应该是“挑着”,“瓜秧”应该是“举着”,“瓜秧”应该是“匍匐前进”。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的运用。

(2)最后一段写到“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以夏写的少,从而突出作者对夏的喜爱,赞美。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因为夏天在一般人的眼中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季节,自然得不到那些文人墨客的青睐,可是在作者看来,夏天却是一个承前启后、孕育希望的季节,所以作者要高声赞美这个季节,此处是用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对夏天的喜爱。

点评:

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3)通观全文,选出不属于作者所体会到的“夏感”的两项:

()()

A.“充满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C.“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D.“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天地间升腾。

E.“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答案:

B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与C项是“历代文人”的观点,不是作者对夏季的感受。

故选BC。

点评: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22.阅读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遍地黄金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

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

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

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

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

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

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

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

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

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

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

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

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

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

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

女儿黄!

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

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

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

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

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

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答案:

生机;气势;活力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4段“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这部分的内容分析出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指“生机、气势、活力”。

点评: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

(2)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油菜花遍地都是,呈现一片黄色,犹如遍地铺满黄金;油菜花在“我”生命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像黄金一样宝贵,值得珍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

表层含义:

油菜花遍地都是,呈现一片黄色,犹如遍地铺满黄金;深层含义:

油菜花在“我”生命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像黄金一样宝贵,值得珍视。

所以,理解文章的标题,可以从表层、深层两个角度来理解即可。

点评:

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