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1813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爱读古诗3Word文件下载.docx

,顶峰上的“顶峰'

”。

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让无数读者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自然界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引发人无穷的丰富联想。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

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遍鲜花的树林,月色如霜,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这首诗更像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面,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

(三)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酌:

饮酒。

独酌:

一个人饮酒。

作“下”,一作“前

无相亲:

没有亲近的人。

不解:

不懂,不理解

徒:

徒然,白白地。

及春:

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月徘徊:

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同交欢:

一起欢乐。

一作“相交欢”

无情游:

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约定在天上相见。

李白是个有抱负的人,一直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朝廷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苦闷、徬徨之中。

《月下独酌》这诗就表达了他的这种心情,全诗突出一个独”字。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愈显得孤独。

他多想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郁积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啊!

尤其是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朋友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有酒无友,一肚子话无处可说,只好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做伴了。

他在月光下纵情歌唱,起身狂舞,趁还没喝醉和明月一起欢乐,等喝醉了便无处追寻了。

他希望自己能忘情游乐,在那美好的银河仙境与月重逢。

(四)虞美人

〔五代十国〕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

曲调名,原为唐教坊曲,最初是歌咏项羽宠爱的虞姬的,因以为名。

李煜:

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最大

了:

了结,完结。

雕栏玉砌:

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砌:

台阶。

应犹:

依然。

朱颜改:

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

作者自称。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这是后人对李煜的评价。

作为亡国之君,他似乎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词人,他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传诵不衰的文字。

《虞美人》就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篇。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形式,刻画出词人悲恨交加的心理活动。

“春花秋月”本来是多么美好的景色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却无心赏景,反倒怨问苍天:

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呢?

他一想到以往的一切都化为虚幻,就更加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

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李煜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只有遥望南国慨叹物是人非。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诘问:

“问君能有

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五)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男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

停船靠岸。

瓜洲:

现指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

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

几层。

绿:

吹绿了。

还:

回家。

诗文今说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

由此诗人联想到这里距离家乡所在的钟山只隔几层山了。

第三句中的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用疑问的句式,表现出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的画面,进一步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流露出诗人怀念故乡、想要回家和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暗含着他希望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

(六)水调歌头·

中秋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把酒:

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

指月中宫殿。

阙:

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琼楼玉宇:

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不胜:

经受不住。

弄清影:

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

赏玩。

何似:

哪里比得上。

朱阁:

朱红色的华丽楼阁

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婵娟:

指月亮。

明月啊,你是从何时才出现的呢?

让我端起酒杯来问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此时到了哪一年。

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那就翩翩起舞,玩赏这月下的清影吧,归返月宫怎么比得上我在人间的洒脱呢?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见了我,我却没有一点儿睡意。

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人也总有悲欢离合,这种事自古就难以成全。

但愿亲人们都能平安健康,长长久久,即使与我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属于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构思奇特,极富浪漫色彩。

词的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千古佳句,与唐朝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辑边塞豪情

(七)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乐府曲名。

王翰:

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

省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

夜光杯:

玉制的酒杯。

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

战场。

边塞荒凉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享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

有幸遇到那么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

面,是不难想象的。

这首诗正是这种生活和感情的写照。

诗中的酒,是西域盛产的葡萄美酒;

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

乐器则是胡人用的琵琶;

还有“沙场”“征战”等词语,都表现出一种浓郁的边塞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葡萄美酒已经倒满了华贵的酒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举杯痛饮。

假如我在沙场上醉倒了也请你不要笑话,古往今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能平

安归来呢?

(八)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善写绝句,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但使:

只要。

龙城:

汉代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泛指边关

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

匈奴人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阴山:

昆仑山的北支,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以“出塞”为题的诗主要反映的是边疆生活,王昌龄的这首诗是唐代这一类诗中最有名的一首。

诗的前两句说:

从秦汉时就筑起了防御外族侵略的长城,

千百年来,明月一直高高地照着这荒凉的城关。

月光下,守关的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

他们到这离家万里的边关来防守,是希望打退敌人,凯旋而归。

可是千百年过去了,有多少人能活着回去呢?

诗的后两句是写面对这万里雄关、千年古战场,想到战士们悲惨的命运,诗人无限感慨:

如果汉代那位被敌人称作“飞将军”的英雄李广还活着,敌人的兵马就不敢跨越阴山,进犯边关了,战士们也就可以胜利回家了。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让人叫绝。

尤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

诗人大笔勾勒,突

显出边疆的寥廊和萧条,让人触景生情,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将士。

(九)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

指青海湖。

雪山:

指祁连山。

孤城:

指玉门关。

唐朝时西北边塞上,自青海湖经过祁连山到玉门关是一道千里防线。

当时,西部的吐蕃常在这一带骚扰,战争连年不断。

穿:

磨破。

金甲:

铁甲,古代军人作战时护身用的服装。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共有七首。

这一首为《从军行》的第四首。

青海湖上空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孤城远远遥望着的,正是那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关。

在黄沙茫茫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哪怕已经磨穿了金盔铁甲,不彻底消灭敌军,他们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这首诗悲壮苍凉的基调,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

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

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漫舞;

阴云飞涌,墨色顿至这里“青”“黑”“白”三色一齐涌入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画,通过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的境界。

王昌龄能够将“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十)少年行

〔唐〕王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擘(bò

):

张,分开。

一作“臂”。

雕弧:

饰有雕画的良弓。

重:

一作“群”。

白羽:

指箭,尾部饰有白色羽翎。

五单于:

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

这首诗写少年既有勇气,又有技艺,出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

一个人左右开弓,能拉开两张雕弧。

敌阵上纵有千重骑兵,在自己的眼里也是无人之境。

少年偏坐在金鞍上,调准那白色羽毛的长箭。

敌人在他的箭下纷纷落马,竟然有五个单于被射杀!

这首诗塑造了威风凛凛、驰骋(chěng)沙场的少年英雄的形象,构思巧妙,令人赞叹不已。

一个偏”字,写出了少年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面临强敌毫不畏惧、潇洒自如的气度。

出生入死的战场被诗人写成了少年英雄表演武艺的竞技场,铁血之战竟然充满了诗意的美感。

(十一)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挽:

拉。

当:

应当。

长:

指长箭。

擒:

捉拿。

列国:

各国

疆:

边界。

苟能:

如果能。

侵陵:

侵犯。

“陵”通“凌”。

岂:

难道。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内容往往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关于“出塞”,杜甫先写过九首,后又写过五首,为了加以区分,就称前面写过的为“前出塞”。

这首诗前几句写了作战的经验,后几句写了对战争的看法,深入浅出,通俗生动。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

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

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

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十二)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卢纶:

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

人。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单于:

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这首诗写的是边疆将士雪夜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悠长的意蕴。

诗中刻画了边疆士兵在一个没有月亮、大雪纷飞的夜晚追击逃敌的情景。

寒冷的夜晚,在夜幕和风雪的掩护下,狡猾的敌人准备偷偷逃走。

敌人的行动使栖息的大雁高高飞起,引起了将士们的警觉。

将军当机立断,率领骑兵部队追逐。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将士们的神武英姿,但是抓住了一个细节:

士兵们手中的弓箭和大刀上积满的雪花。

这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和兵刃的辉映中,将士的英姿跃然纸上。

第三辑悠悠神话

(十三)读《山海经》

〔东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山海经》:

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的书。

精卫: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衔:

用嘴含。

微木:

细木。

刑天:

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

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

舞着盾牌和板斧与天帝斗争。

同物:

同样是生灵。

化去:

指刑天已被杀死。

在昔心:

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

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讵(jù

岂。

精卫是炎帝小女死后化为的精灵,虽然身小力薄,却常衔西山之木以填东海。

“微木”与“沧海”是一组多么悬殊的对比,以微木填海,何时方可填平?

但诗人歌颂的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矢志不渝的决心。

刑天是古代的一位猛士,被天帝砍了头,变成了以两乳为目、以肚脐为嘴的怪神,仍然挥舞盾牌和板斧,刚毅的精神长留不衰。

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

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

(十四)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秋天的夜晚。

银烛:

银白色的蜡烛。

轻罗小扇:

轻巧的丝质团扇。

天阶:

天庭上宫殿的台阶。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夜色像凉凉的水一般清冷,宫女久久地眺望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可以说,宫女的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同时也传达出她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首句写秋景,用一个“冷”字暗示寒秋的气氛,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第三句中“凉如水”的比喻让人感受到夜晚的颜色,也体会到夜晚的温度。

(十五)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

约813年一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深:

暗。

长河:

银河。

碧海青天:

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夜夜心:

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屋内烛光黯淡,云母屏风上也笼罩了一层深深的暗影。

天空中的银河逐渐西移,牛郎、织女隔河相望,或许可以给孤独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

然而,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也渐渐低垂下去。

一个“沉”字逼真地描绘出晨星欲落未落的动态,主人公的心也似乎随之沉下去。

寂寞的主人公面对冷屏残烛、青天孤月,想象天宫中居住的嫦娥,应该也和自己一样,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诗中借助对嫦娥孤寂心境的渲染,间接传达出主人公凄冷的情怀和孤独伤感的情绪。

(十六)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丝方尽:

丝与“思”是谐音字。

“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

思念才会结束。

泪:

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晓镜:

早晨梳妆照镜子

云鬓:

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蓬山:

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我们见面的机会难得,因此离别时更难舍难分。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落。

我对你的思念像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又像蜡烛,流尽了泪,化成了灰才会停止。

早上照镜子,担心如云的秀发改变颜色;

长夜难眠,对月吟诗遣怀,感觉十分清寒。

你居住的地方离我并不远,青鸟啊,劳烦你代我常去看看。

这首诗最经典的地方在于把“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曲折入微。

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最为有名,今人常把“春蚕”和“红烛”用来比喻辛勤育人的园丁。

(十七)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林杰:

831年—847年,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

浩瀚无际的天空。

几万条:

虚指,比喻多。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传说牛郎织女这天会在鹊桥上相会。

人们一边穿针引线,一边观赏月

亮,穿过的红线不计其数。

全诗叙述了七夕时节家家望月乞巧的生动场景,引入神话故事贴切自然,描写简洁形象,语言平实流畅,是咏七夕诗中的一首佳作。

(十八)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

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龙阳县:

即今天的湖南省汉寿县

青草湖:

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

“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称其为“洞庭波。

唐珙:

字温如,元末明初诗人

湘君:

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

女神。

天在水:

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唐珙唯一的传世之作。

关于诗人,历史上没有太多记载。

然而,就是这首唯一的传世之作,让人们深深地记住了他。

秋风飒(sà

)飒吹起,广袤无垠的洞庭湖水泛起层层白波,渺渺茫茫,给人一种深沉的感觉。

“自古

逢秋悲寂寥”,诗人的悲秋之情隐隐而出,但他故意不直说,而是塑造了一个白发湘君的形象。

此时萧瑟的秋景,竟然使美丽的湘君一夜间愁成满头银发。

这种构想融情于景,真是太神奇了。

入夜时分,风停了,浪住了,明亮的银河倒映在湖中。

湖边客船上,诗人从白天到晚上,手不释杯,也终于醺醺然醉了,睡了。

他仿佛觉得自己不是在洞庭湖中泊舟,而是在银河之上荡桨,船舷周围见到的是一片星光灿烂的世界。

诗人将梦境写得如此美好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动人的画。

第四辑亘古名胜

(十九)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

指深秋时候的山。

径:

小路

斜:

倾斜的意思。

古音读xia。

生:

另有版本作“深

车:

轿子。

坐:

因为。

红于:

比……更红,这里指霜叶比二月花更红。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的远处风光。

“有

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使深山充满生气。

“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下观赏。

“霜叶红

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意思是说深秋被霜打过的叶子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二十)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68年742年,字秀,州(令山西省新绛县)人,唐代诗人

尽:

沉没,消失

穷:

尽,达到极点

更:

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接近山梁,徐徐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

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澎湃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

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开阔视野,眺望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景,景中含情;

后两句抒情,情中见理。

短短二十个字,有景、有情、有理,结合得又是这样自然、完美,在艺术上真可说是“炉火纯青”了。

(二十一)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

约650年一约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北)人,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江:

指赣江。

渚:

指江中小洲。

佩玉鸣鸾:

指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日悠悠:

指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物换星移:

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

帝子:

指滕王李元婴。

槛:

指栏杆。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淹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很多读者只知道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诗歌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渚”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第二句由今及古回想起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宴会的情景,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第三、四两句,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

“闲云潭影日悠悠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第六句则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移斗转、年复一年的感慨。

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二十二)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