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241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体积混凝土水平施工缝的处理方法Word文档格式.docx

层,主楼地下室由104根1000钻孔灌注桩支承,基坑挖深8、7m,混凝土底板厚2、6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30,混凝土总量3500m、3(其中主楼底板2700m、3),全部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坍落度12±

2cm,要求一次连续浇筑,不留施工缝。

工程监理特点就是:

①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从杭州搅拌站到萧山施工现场达35km,且市区交通拥挤 

 

道路堵塞严重,在通行相对正常的情况下,混凝土运达现场约需1、25~1、5h;

②基础混凝土浇筑按工期与施工进度要求,安排在8月上旬,正值盛暑炎热,且当年出现百年一遇长达两个月的持续高温,日最高温度达39℃;

③结构体积大,主楼基础长宽各33m,厚2、6m,且嵌有暗梁,钢筋密集,施工技术要求高。

根据这些特点,除必须满足混凝土强度与耐久性等要求外,其关键就是确保混凝土的可泵性,控制混凝土的最高温升及其内外温差,防止结构出现有害裂缝。

施工技术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由外荷载引起的裂缝的可能性很小,而混凝土硬化期间水化过程释放的水化热与浇筑温度所产生的温度变化与混凝土收缩的共同作用,由此产生的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 

就是导致结构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

因此,主要采用减少水泥用量以控制水化热,降低混凝土出机温度以控制浇筑温度,并采取保温养护等综合措施来限制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升及其内外温差,控制裂缝并确保高温情况下顺利泵送与浇筑。

2、1 

限制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

(1)选择水泥。

选用杭州水泥厂水化热较低的#425矿渣硅酸盐水泥。

其早期的水化热与同龄期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3d的水化热约可低30%。

(2)掺加磨细粉煤灰。

在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75kg,改善了混凝土的粘聚性与可泵性 

还可节约水泥50kg。

根据有关试验资料表明,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引起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1~1、2℃,因此可使混凝土内部温度降低5~6℃。

(3)选用优质外加剂。

为达到既能减水缓凝,又使坍落度损失小的要求,经比较,最后选用了上海产效果明显优于木钙的E、A—2型缓凝减水剂,可减少拌与用水10%左右,相应也减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混凝土水化热。

(4)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

实践证明,掺优质粉煤灰混凝土后期强度较高,在一定掺量范围内60d强度比29d约可增长20%左右。

同时按《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 

146— 

90 

)》,地下室内工程宜用60d龄期强度的规定。

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升,减少温度应力,根据结构实际承受荷载情况,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将原设计混凝土28d龄期C30改为60d龄期C30(即用28d龄期C25代替设计强度),这样可使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减少50kg,混凝土温度相应随之降低5~6℃。

(5)综合上述因素,考虑高温与远距离运送造成的坍落度损失较大,取出机坍落度18±

2cm, 

水泥用量控制在370kg/m、3以下。

由于降低水泥用量可降低混凝土温度16~18℃。

2、2 

用原材料降温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根据由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热量相等的原理,可求得混凝土的出机温度T,说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与原材料的温度成正比,为此对原材料采取降温措施:

①将堆场石子连续浇水,使其温度自浇水前的56℃降至浇水后的29℃ 

且可预先吸足水分,减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

②黄砂在钱塘江码头起水时,利用江水淋水冷却,使之降温。

③虽混凝土中水的用量较少,但它的比热最大,故在搅拌混凝土用的3只贮水池内加入冰块,使水温由31℃降到24℃,总共用去冰块75t。

这样一来,经计算出机温度T为32、8℃,37次实测的平均实测值33、2℃,送达现场的实测温度为34、60℃,从而使入模温度大为降低。

2、3 

保持连续均衡供应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

(1)为了紧密配合施工进度,确保混凝土的连续均匀供应,经过周密的计算与准备,安排南星桥与六堡两个搅拌站同时搅拌,配备了18辆6m、3搅拌车与两只移动泵,在三天四夜里始终保持了稳定的供应强度,基本上做到了泵车不等搅拌车,搅拌车不等泵车,未发生过一次由于相互等待而造成堵泵现象。

(2)本工程基坑挖深8、7m,坑内实测最高气温达62℃,为避免太阳直接暴晒,温度过高,造成浇筑困难,采取在整个坑顶搭盖凉棚,并安设了通风散热设施,使坑内浇筑温度大幅度降低,接近自然气温,不仅控制了最高温升,而且改善了工人劳动条件,得以顺利浇筑。

(3)为不使混凝土输送管道温度过高,在管道外壁四周用麻袋包裹,并在其上覆盖草包并反复淋水、降温。

(4)考虑混凝土的水平分层浇筑装拆管道过于频繁,施工组织工作难于实施,故采取斜面分层浇筑,错开层与层之间浇筑推进的时间以利下层混凝土散热,但上下层之间严格控制,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得出现施工“冷缝”。

由于泵送混凝土的浆体较多,在浇筑平仓后用直尺刮平。

约间隔1~2h,用木蟹打压两次,以免出现表面收水裂缝。

2、4 

加强混凝土保湿保温养护

混凝土抹压后,当人踩在上面无明显脚印时,随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严实,不使透风漏气、水分蒸发散失并带走热量。

且在薄膜上盖两层草包保湿保温养护,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 

延长散热时间,减少混凝土内外温差。

经实测混凝土3天内表面温度在48~55℃之间,且很少发现混凝土表面有裂缝情况。

2、5 

通过监控及时掌握混凝土温度动态变化

(1)温度监控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与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保证规范要求的内部与表面的温差小于25℃及降温速率。

(2)温度就是直接关系整个混凝土基础质量的关键。

为了客观反映混凝土温度状况,进行原材料温度 

、出机温度、入模温度、自然温度、覆盖养护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棚内温度等7个项目的测试,便于及时调整温控措施。

监理工程师论坛

(3)主楼基础的混凝土温度按不同平面部位与深度共布置了25个测点(图1),由专人负责连续测温一周,每间隔2h测一次,比规范规定每8h测2次的频度要大些。

效果及结论

(1)混凝土强度按《混凝土强度检验与评定标准(GBJ 

107-87)》进行了测试,有关结果 

如表1,属合格。

(2)由于采用了“双掺技术”(缓凝减水剂与磨细粉煤灰),延缓了凝结时间,减少了坍落度损失,改善了混凝土与易性与可泵性。

使得混凝土在高温、远距离运送条件下仍能顺利泵送 

也未发生堵泵。

(3)混凝土出机温度与入模温度共实测37次,原材料温度测试20次,混凝土内外温度连续测一周,混凝土中心最高温度出现在浇注后的3~4d之间,与文献介绍的一致。

内外温差仅为1 

5℃,且低于规范规定不得大于25℃的要求。

(4)经各有关单位的严格检查与近年来的使用,未发现有害裂缝(仅表面有个别收水裂缝)。

混凝土密实平整光洁,无蜂窝麻面 

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1、蜂窝 

1、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

1、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与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1、3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

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

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

洗刷干净后,用1:

2或1:

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

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麻面 

2、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与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2、2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孔洞 

3、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

3、2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与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3防治的措施 

(1)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与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4、露筋 

4、1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4、2产生的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

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 

4、3防治的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与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与良好的与易性;

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

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

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

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

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

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与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5、缝隙、夹层 

5、1现象。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

5、2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与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5、3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

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

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一1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

2、5水泥砂浆填密实;

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与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6、缺棱掉角 

6、1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6、2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6、3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

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

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

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7、表面不平整 

7、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7、2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7、3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

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与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

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8、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8、1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8、2产生的原因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

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8、3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

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与拌匀;

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 

理与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控制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现浇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施工缝的设置与处理问题。

施工缝的质量、位置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与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缝的质量。

现行施工规范虽然规定了混凝土梁、柱、板的施工缝留置位置与处理方法,但就是不够具体,无法满足实际施工的需要。

笔者根据平时的施工经验,现对施工规范中有关施工缝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谈几点瞧法:

一、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置位置正确 

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低,仅为抗压强度的7%-14%(平均约为10%)最合理,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1、施工规范中规定的“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比较片面,没有对混凝土构件作出统一规定,例如,混凝土楼梯如果说留水平缝或垂直缝都就是不合适的。

应规定为:

使施工缝接缝面与结构的纵向轴线垂直。

2、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浇注数量大,整体性要求高,一般不应留施工缝。

3、混凝土条行基础与独立柱基础也应一次浇注完毕,不宜留施工缝。

4、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一般不应留置施工缝。

如设计没有规定,而施工时又必须分段浇注混凝土时,应先征得设计单位同意,并符合施工规范要求方可设置。

但在同一设备机座的地脚螺栓之间,在重要机座之下与用轴连接传动的设备机座之间不得留置垂直缝。

5、基础的薄壁或悬壁部位以及被孔洞削弱部位不应留置施工缝。

6、施工规范规定:

“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当板下有梁托时,留在梁托下部。

”大断面梁, 

没有具体规定端面尺寸,一般认为与板连成整体的梁应与板同时浇注,只有当梁的高度大于1m时,才允许将梁单独浇注并按规范规定留置施工缝。

7、对简支梁作受力分析,在荷载作用下跨中的剪力较小,施工也比较方便,施工缝应留置在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

8、浇注圈梁时,由于砖墙的十字、丁字、转角墙垛、门窗洞、预留洞的上部以及圈梁与其她混凝土构件交接处如带有雨蓬、阳台、天沟板等的圈梁属于薄弱环节或关键部位,都应连续浇注混凝土,除此之外的部位均可留置施工缝。

9、楼梯的混凝土宜连续浇注。

若为多层楼梯,且上一层为现浇楼板而又未浇注时,可留置施工缝;

应留置在楼梯段中间的1/3部位,但要注意接缝面应斜向垂直于楼梯轴线方向。

10、雨蓬由于浇注量少且属于悬臂构件,应一次浇注混凝土完毕,不能留施工缝。

二、正确处理施工缝,确保混凝土质量 

1、混凝土初凝以后,不能过早地在上面浇注新的混凝土层,否则在振捣新浇注的混凝土时,会破坏已初凝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与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所以必须等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才能继续浇注混凝土。

2、重新浇注混凝土之前应清除施工缝表面的水泥浆、垃圾、松动的砂石与软弱层,以及钢筋表面的油污、泥锈与砂浆等杂物;

采用表面涂刷缓凝剂处理的垂直施工缝,应在拆模后即用钢丝刷或压力水清除表层水泥浆,使石子外露。

由于水平施工缝前后层混凝土的结合就是通过混凝土在重力作用下的压力、接触面的摩擦力以及前后层混凝土的粘结力与接触面产生的咬合力来提高其抗剪能力的,因此施工缝表面要粗糙,这对前后层混凝土结合有利。

所以在混凝土浇注前必须将其表面凿毛,然后把施工缝表面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但低洼处不得有积水。

3、在浇注混凝土时,为防止水平施工缝处形成石子密集区而影响混凝土强度,宜在浇注混凝土前在水平施工缝处先铺一层厚度为10-15mm的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垂直施工缝处也应先刷一遍水泥浆(水泥:

水=1:

0、4),然后开始浇注混凝土。

4、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在垂直施工缝处应补插钢筋,其直径一般为Φ12-16mm,长度一般为500-600mm,间距为500mm左右,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亦应补插钢筋,光圆钢筋两端加弯钩。

在水平施工缝继续浇注混凝土之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观察校正。

三、复杂结构与重要结构的混凝土施工缝应根据设计部门的要求进行留置与处理 

当设计无规定时,为加强结构整体性,可在施工缝处补插钢筋,直径为Φ12-16mm,长度为300mm,钢筋数量视施工缝表面积与结构重要性确定,但每处不得少于两根;

也可在前层混凝土面层涂敷一层环氧树脂粘结剂,但这种粘结剂应采用受水分影响较小的固化剂(如600号聚酰胺),并应在粘结剂固化之前开始浇注混凝土;

对地下水位以下的混凝土施工缝,则必须做防水处理。

通过我们现场施工实践证明,只要按照施工规范与上述要求留置与处理施工缝,并认真施工,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强度不会低于设计强度要求,施工缝的质量也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与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