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449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3年高考考场作文启示以及范文文档格式.docx

莫里哀、四川灾区人民、面对别人的请求。

2009年1号文:

被蛇咬了急救的四种现状、洗衣做饭;

苏丹红、三聚氰胺、注水肉、株洲立交桥倒塌、陈水扁、公交车不让座、虐猫事件。

2010年1号文:

校园枪杀案、鄙视农民工、“躲猫猫”“喝水死”“钓鱼执法”等怪现象、犀利哥。

这些高分作文既有正面说理,更有针砭时弊。

针砭时弊意味着必然要涉及到弱者或弱势群体,而对弱者、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是得高分的关键。

因为人从本质上说,都具有同情和爱心的,没有人可以缺失它们,而且人们从别人的遭遇中可以关照本身。

其次,在我们的社会里,良知、正义和高尚总是占主流、主导的,一旦社会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仁人志士的一声声呼喊,总能激发起善良人们的共鸣。

中国青年报8月4日报道:

不久前,美国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引起公众关注。

报告指出,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负面评论。

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尼尔森的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表示“认同”,这样的数据是很有说服力的。

想想看,一个商业方面的调查尚且如此,如果更大范围呢?

那这个数字就会更让人瞠目结舌!

所以,从作文的角度看,能不能将这些人、事、现象串联起来,根据作文要求,提出自己的思考和主张,就成为是否能得高分的分水岭了。

不是吗?

2008年高考1号文,就是通过轻易说“不”的人之懦、之苦、之悲与不轻易说“不”的智、勇、高洁、顽强,对比论证出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

2010年高考1号文解剖了“与你为邻”中种种丑陋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应与人为善、互相关爱;

2号文则不仅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当下见利忘义的商人和贪官“知常识而妄顾常识”的现象,深刻回答了“常识易知难行”呼吁人们应牢记常识。

这些文章都体现了较高的生活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过,我得提醒大家关注的是:

正面的、值得弘扬的人、事、现象也不可或缺,因为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社会的主流,多弘扬正气,会让人们生活得更有自信、尊严、快乐和幸福;

另一方面,它们之间本身也可以构成正反对比,使论证更显全面、充分——这一点,也是我们很多同学写作的致命缺陷!

⒊立意深刻,体现了较强的思维能力。

这样的作文是很得评卷老师的青睐的。

而这一点,也是柯汉林、陈妙云教授这些掌管我省60万考生作文命运的掌舵人的一致看法。

如2008年高考2号文,开篇对题意作了辩证的阐释,并从两个方面——“智慧”、“力量”展开论述。

这一点,是一般考生想不到更写不出来的。

对这两点,结合文章仔细一想,考生的确揭示了“不要轻易说不”的内在含义,而要在2个半小时的语文高考中阐释其中的内在含义,并不是随便能做到的。

2009年高考2号文则对“常识易知难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灵活组织、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和现象论述自己对常识的一点看法。

要在思维以及内容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多看报、多看杂志,多留意身边的人事现象、多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比如《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时政评论版、《杂文报》、《散文》(月刊);

有可能还可以上上与学习有关的网站,比如人民网、新华网;

有可能看电视的话,也可以看看南方一台“马后炮”(每晚10:

15)。

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建议每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尤其是针对时事新闻开展写作训练活动。

当然,无论是“课前演讲”还是周记作文、或者是写作系列训练,都应有意识地让生活中的人、事、现象出现在自己的作文中。

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习惯,到高考时,无论是什么作文范围或话题,你都能做到得心应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㈡表达上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⒈从论证方法的运用来看,运用大量鲜活事例论证并能综合运用对比、假设等方法说理是得高分的关键。

“事实胜于雄辩”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们注意到,除2008年高考5号标杆作文只有三个事例外,其余高分作文至少有五个事例。

这些文章通过大量的事例,既论证了文章确立的论点,又显示出作者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现实世界敏锐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感悟力。

所以,要“说”得充分、深刻,大量例证不可缺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他人,有心去积累、思考、感悟这些东西。

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处理事例,尤其运用对比、假设的说理方法,是最常见的高分技巧。

如2008年高考1号、2号标杆作文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方法;

2009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运用了对比的方法,2010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则大量运用假设方法(当然,也有对比)展开论述。

所以,一篇高分作文,总是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论证方法)达到“充分”说理(论证)的目标的。

建议考生平时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例,不妨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一定量的片段写作训练。

我们编写的《360°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用书》一书,每个单元后都附了这样的片段练习,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说理方法的能力。

我想,说理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只要你乐意去做这件事。

⒉从论证结构看,层进式、正反对比式是最佳形式。

如2008年高考1号、2号标杆作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式;

2009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则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解释了常识的重要性。

但是,并列式是不是就必然无法得高分呢?

也不是,当你的事例材料够多、够紧扣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你可以放心大胆使用这种形式,如2009年高考标杆作文2号、2010年高考标杆作文1号就是典型代表,它们最终都得了高分。

但在运用并列式时应慎重,因为在高考评卷场上,它是考生运用最多的论证结构,评卷老师看多了往往就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就比较难拿高分。

因此,我们在进行议论文训练时,重点和首选应是层进式、正反对比式这两种方式。

其实,前面我们也说到,考生如果能揭示问题的本质,说明考生思维能力强,这是取得高分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

论说有条理,思路清晰、严密,能选取恰当的论证结构,综合运用各种说理方法论述自己提出的观点,这是思维能力强的又一体现。

但是,我们也发现,这六篇作文中,往往就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扣分。

如2008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思路上就存在瑕疵;

2009年高考2号标杆作文就是没回答他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犯常识性错误?

”其实只要几句话就行,就能使作文变得立意深刻,考生就是忽略了!

⒊让自己的语言富有表现力。

高考作文在表达上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考生的语言表现力强。

下面试举若干例分析: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

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

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以及残酷 

、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2008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

作者娴熟、准确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可谓恰到好处,因为上文对“不要轻易说‘不’”已作了详尽、到位的论述,而这时是为了使这一论述更严密,论证“有时要敢说‘不’”,这样,不仅达到了论证的目的,也使文章语言变得灵动、形象,俘获了评卷老师的心。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如2009年和2010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

将常识比喻成“干粮”,将邻里关系比喻成一张网等等。

这就告诉我们:

议论文中恰当运用修辞,可以大大增强语言表现力。

“让我们一起牢记人生的常识,一起用行动去维护这些常识,一起把这世界,变成和谐而美好的人间。

”(2009年高考2号标杆作文)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2010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

这两例都是结尾文字,都显得简洁严密、干净利索,这也是议论文语言运用的最基本要求。

而且它们都注意了进一步揭示文章的论点,都是篇末扣题(点题)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其中,2009年2号标杆作文还采用了呼告的修辞手法,恰到好处地呼应了标题,又进一步点明了论点,可谓一箭双雕。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服时,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

”——纪伯伦《沙与沫》”(2010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

这是文章的题记,事实证明,运用名人名言作题记不失为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尽管前一、二年许多老师对题记很反感,但今年高考作文评卷似乎对这种形式的题记并不排斥。

我想,根本原因可能是考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名人名言。

这既展现出考生知识面广、文化底蕴较深的一面,同时也展现出考生灵活处理知识的能力。

这种方法值得我们效仿,因为能准确、恰到好处地运用名人名言的考生并不多见;

如果你能如此运用,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亮点,而这一点,很可能就让你的作文得高分。

另外,2008年高考标杆作文中还有一篇劝喻文。

是儿子站在母亲的角度上来说的。

看完全文,从例证和结构上看,并没有特别的亮点,但本文的语言表达却显得合情合理,符合人物的身份,倾注了深沉的母爱,这种满含情感的语言,是最能打动评卷老师的心的。

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远不止这几种,它需要考生努力创造出符合自己个性的、能简明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语言。

到那时,语言的文采自然而然就能显现出来了。

⒋形式的创新也可能获得高分。

综观这六篇议论文,我们发现,2008年高考标杆作文都是开门见山提出文章观点。

而2009和2010年的三篇标杆作文开篇并没有亮出自己的观点,而是开门见山地从现实生活中的某种(些)现象入手,逐步揭示文章的论点,这两年各有一篇作文还是在文末才概括出观点来。

这说明,评卷老师越来越看重考生的个性化表达形式,至于文章内容只要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就行。

所以,我觉得,文章只要合理采用倾注自己的思考和真情属于“自己的”、能体现个性的创新形式,简言之,只要这种形式打上了属于你个性的印记,就能获得高分。

二、记叙类高分作文启示

记叙类高分作文共有四篇:

2008年3号文、4号文;

2009年3号文;

2010年2号文。

从四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⒈真实第一。

从四篇高分作文看,无一例外地,写的是真实的人、事、情、理。

判断出“真实”的基本标准就是看不出其有复制的痕迹,所叙之人、事,考生赋予了属于个人印记的情感。

比如:

2009年3号和2010年高考2号标杆作文就更让评卷老师感觉到其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一定是真实的——也许有虚构的情节。

尤其是2009年3号标杆作文,一场父母间怎样浸稻谷种子的争论,不就是当前农村人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和冲突吗?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亲身见证事件的考生,能如此惟妙惟肖地通过对话描写塑造出活灵活现的父母的形象。

可以说,不是曾经在场的人是写不出这段话的,况且语言粗糙,且多有错别字,它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觉得这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

这一点告诉我们:

如果要得高分,真实是最基本的要求,高分作文拒绝虚假!

如何做到真实呢?

办法很简单:

以诚实的心写身边的人、事、情、理,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这篇高分作文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也要避免过分煽情,为煽情而编造不幸的事件。

比如你说要激起人们的同情心,好,我写父母双亡了,我写我残废了——前几年高考就曾出现过几千考生都有这样的事件发生,结果,评卷老师就认为这也太虚假了。

⒉选取的人与事以具有下列两种类型(两个特征)为最佳:

一类是普通人中能引起人们悲悯、同情情感的典型人物(群体);

另一类是父母。

前一类高分作文,和议论文类作文完全相同。

如2010年高考2号标杆作文,写的就是一个贫苦而富有爱心的邻居,通过写他来反衬缺乏修养、自私的作者,这种对比,是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的;

后一类我们可以看到,四篇高分作文,都写到父亲母亲,可以这样说,亲情是高分作文永恒的歌。

这也折射出评卷老师是十分推崇“孝”的文化传统的,今年如此,明年也一定如此!

如果从表达的情思看,无论哪一类作文,美好、健康一定是主流和主导。

弘扬正气、正义,体现真诚、关爱,赞扬公平、和谐,讴歌拼搏、进取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和主题。

当然,如果能写其他如友情、爱国情,也是可以的,只要你能用真情打动评卷老师,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也一定可以得高分。

这里,唯有一种情感——爱情,哪怕你是朦朦胧胧的,也最好不写,至少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禁区——尽管你已经早有感知甚至感受、体验爱情带给了你幸福和动力。

总的看,无论写何种文体的文章,只要能唤起评卷老师的悲悯与爱之情思,在内容上,就一定可以得高分!

⒊叙事要充分、完整。

除2008年高考3号标杆作文是叙事散文外,其他三篇都属于完整的叙事性记叙文,都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结局不仅扣住了文章主旨,而且都是美好的——这一点十分符合中国人的情感需求,这也启示我们,写记叙文,其结局最好是圆满的,即使是悲情也要有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中国人崇尚好人必有好报,这种心态评卷老师更明显。

当然,如果是记叙散文,则不一定要求完整,但一定要充分,更要有一些细节描写,这一点将在下文具体阐述。

 

㈡形式上应具备的基本要素

⒈必须有充分、传神的细节描写。

纵观四篇作文,都具备这个特点。

高考记叙类文章如果不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尤其是不会运用“特写”——细节来表现人物,就会让人觉得有骨架没有血肉,显得干巴巴的不丰满。

道理很简单,高考记叙类作文,由于考试时间有限,作文篇幅有限,不宜像中长篇小说一样展开(除非写小小说),所以必须围绕要表达的主旨运用较多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距离他的考试已不到三个月了,左手骨折意味着什么他都明白。

他含着泪水在医院说道:

“爸,对不起。

”父亲看见他如此懦弱,一反平常的慈父形象,且用力地抓住他的肩膀:

“不许说这个,还有三个月,就还有机会。

不到最后一刻,不许轻易说放弃,不许说‘不’。

”他垂下脑袋含着泪花,用力地点下头。

”(2008年高考4号标杆作文)

作者通过对父亲的语言这个细节的描写,不仅表现了父亲坚强的形象特征,而且巧妙地扣了主旨。

再如,2009年高考3号标杆作文,写父亲和母亲的关于浸谷种的争论的细节,通过激烈的语言冲突,展示了父亲和母亲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表现了“常识要推陈出新”这个主旨。

⒉语言要富有情感。

这也是四篇高分作文的共同特征。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虽然这些作文文笔比较稚嫩,甚至表达不是很流畅,但是,所有的作文言语中都充满情感——无论对父母还是邻居朋友,而且这种情感显得很鲜明,喜怒哀乐,绝不含糊,这样的语言是很能打动评卷老师的心的,比如:

“还记得某年暑假,我向您提及我要当义工的时候,您慈祥的脸庞突然充满陌生感,一句决断的“不”,把跃跃欲试的热情全部驱散,看见了坚决得不容许任何上诉的表情,我只得放弃。

然而,当其他同学在当义工后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后,您知道我心里有多心痛和后悔吗?

难道您不认为假如您在那时候答应和鼓励我,将是对我最大的恩赐吗?

流失的机会已经无法挽回,我提出只是想让您明白我的感受。

”(2008年高考3号标杆作文)

再如2010年高考2号标杆作文,通过作者和母亲的对话以及“扎到床上、捂住耳朵、拽着老妈、挺着胸板”等一系列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我”的自私、缺乏修养,当他了解了邻居并感受到了邻居对自己的关切时,又是一串动作——“呆住了”“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做了个鬼脸”表达了“我”终于理解了与邻里相处要真诚,也要有爱。

也水到渠成地揭示出了本文的主题——虽然这一主题和所叙之事未必十分吻合(我觉得更适合表达“‘与你为邻’应该多一点宽容、理解”)

所以,写作记叙类文章,应当学一点煽情的手法。

但煽情要注意遵循“情真意切”的原则,切不可虚情假意。

纵观四篇高分作文,表达与父母之间的代沟、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以及父母之间的温馨故事是写作的主流,这也反映出人们尤其是社会在呼唤回归人性、体现正常人情的趋势,可以说这也是时髦——这与前几年父母双亡、非死即伤的虚假文风相比较,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⒊要开门见山,也要篇末点题。

这也是写作记叙类文章十分重要的技巧。

现在我们中的有些同学作文,开头往往拖泥带水或罗嗦废话写上一大堆,结果扯来扯去写了200字了还不能进入正题。

我觉得,开头并没有什么技巧,只要你确定了要写什么人什么事,就直接开始写这些人或事情就行。

比如这四篇作文,除了2009年高考3号标杆作文外,其余作文很好地处理了开头。

至于结尾,四篇作文都很注重点题,点题语言大都采用抒情或议论性语言——这也是记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现在我们许多同学写记叙类作文不会点题,跟不会运用抒情或议论性语言有关。

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这种习惯。

⒋故事一定要有情节,能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情节技巧。

既然是写记叙类作文,除非你写散文,不然,都会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情节越曲折越有波澜,就越能吸引人感动人,但看其中的三篇作文,联想平时写作,我们发现,在安排情节上似乎还做得不够,许多考生不善运用伏笔、悬念,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有波澜,在结构上更不善运用过渡、照应这些基本的方法来连接、展开故事,揭示故事的主题。

事实上,高中课本中的许多经典小说如《项链》《林黛玉进贾府》《荷花淀》等等都是范例,说明许多同学还不太善于借鉴所学知识。

三、评卷启示

高考作文评卷场上,有些因素和规则恐怕并不仅仅涉及能力,可是却常常影响得分。

主要有:

⒈书写工整是保证高分的基本前提。

虽然高分标杆作文中出现了好几篇书写不太工整的文章,但可以说,这些考生的运气很好,能在评卷的第一时间里让评卷老师仔细评判,这时看重的往往不是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容和表达。

而你的运气很可能不如他们,所以,书写上最基本的要做到工整,笔画要清楚。

书写工整还包括不写和少些错别字。

少写的标准是控制在2个以内,因为按我省近年规定,每三个错别字扣一分。

所以,考试作文,写完后应留3—5分钟浏览一遍文章,顺便纠正一些因笔误或不小心而产生的错别字甚至病句。

⒉标杆作文只是标杆作文,与实际评卷有出入。

我们发现,每年公布标杆作文后,都有一些作文受到一线评卷老师的质疑,认为评分过高或过低。

如2010年的3号文与8号文,普遍认为两文的分数应对调。

当评卷老师较难认同同一标准时,这个意见将影响实际评卷,因此,实际评卷中这两篇作文的分数很可能也就是如此对调的。

⒊高分作文也有不少不足和缺陷。

2008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开头与中心论点就不甚协调;

第三自然段与第二、四自然段无关,显得不够严谨,第四自然段韩信的例子挪到第六段就更清晰,对比更明确了;

2009年高考3号标杆作文标题拟得都不太恰当,叙述的语言粗糙,表述多有不当,又有四个错别字等等;

2010年高考1号标杆作文,结构有点混乱,第五自然段与上下文衔接不上,缺乏必要的过渡,似乎给人丢了中心论点的感觉,等等。

这说明高分作文是允许出现一些不足的!

⒋语言表达往往可以决定你的分数。

纵观这十份高分作文,议论类作文的简洁、准确、有条理和记叙类作文的生动形象、有情感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首尾段、过渡段的语言罗嗦、混乱、晦涩、故弄玄虚,往往让评卷老师一见就生厌,如果加上文中又不时出现些病句或表达不明确的句子,那么,即使其他方面很优秀,你的文章也很可能就跌落到二类中了。

当然,这一点和作文能力相关。

所以,同学们不必觉得这些作文不可企及:

我们发现,一篇高分作文除书写工整外,一般在内容上和表达上只要具备各一个亮点——只是得你擅长的,都可能得高分,对于我们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完全有能力达到这样的目标的;

部分同学可能达不到这个分数,但至少我们可以借鉴,让自己的作文能力和分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这一点,我深信!

2010年7月31日初稿

2010年8月12日修改

附:

十篇高分作文

一、议论类高分作文及点评参考

2008年1号标杆作文

不要轻易说“不”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

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

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

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上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

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过,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相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败兵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

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

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

点评:

通过轻易说“不”的人之懦、之蛮、之悲,而不轻易说“不”的智、勇、高洁、顽强,对比论证出不要轻易说“不”的深刻道理。

文中第二段分析轻易说“不”的懦弱,针砭了身边不敢做班长的人的懦弱,闯门卫室的人的蛮横,充分展开说理,丰富充实。

从身边写起,写出了对生活的关注思考的能力,大处着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