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4722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各地市质检历史试题汇编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格式.docx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材料一中康有为认为中国“只可行立宪”的理由有哪些?

(8分)

(2)你怎么理解材料二中“这一思想变化开创了中国文化的新阶段”?

(7分)

(1)立宪是循序渐进的;

立宪会使国家安定;

立宪会得到民权自由;

立宪不会被野心家所利用。

(2)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唤起中国人民的觉醒。

【点拨】据材料一逐句提炼,然后进行概括归纳即可;

第二问,这一思想变化指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传播,主要是对人们思想的启蒙作用。

 

3.(2011年5月福州市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29年至1536年,英王亨利八世召集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有关宗教改革的法案,被称为“宗教改革议会”。

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时间

会议

通过的法令及主要内容

1529年11月

第一次会议

通过了《遗嘱验讫税修正案》、《死亡税修正案》等三项法令,限制教会巧取豪夺。

1531年1月

第二次会议

宣布英国教士“已在上帝法的许可范围内承认英王为英国教会的唯一保护者和最高首脑。

1532年1-5月

第三次会议

禁止英国主教将首年俸上交罗马教廷,迫使教士承认国王是他们的最高立法者。

1533年2月

第四次会议

通过了《禁止向罗马教廷投诉议案》,废除了教皇在英国残存的权力。

1534年1-3月

第五次会议

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案》等四项法案,宣布亨利八世与前妻凯瑟琳的婚姻无效,确认亨利八世与安妮·

博林的婚姻及这一婚姻的后嗣的继承权。

1534年11月

第六次会议

通过了《至尊法案》等三项法案,宣布英国教会奉国王为最高首脑,不再承认罗马教廷和教皇的权威;

主教首年俸和教徒什一税均有王室财库收缴;

建立专门委员会对现任神职人员进行审查。

1536年2月

第七次会议

通过《解散修道院法》,规定凡年收入不超过200英镑的修道院全部收归国王所有。

——摘编自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刘新成《英国都铎王朝议会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宗教改革议会”在政治、经济上是如何推动宗教改革的?

(2)根据材料,归纳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宗教改革对英国政治发展产生的影响。

(1)政治上:

废除了教廷在英国的权力,确立了英王对国教的统治地位。

(3分)经济上:

截断了教廷对英国的经济盘剥;

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产。

(2)特点:

依靠王权推动;

利用议会立法手段;

采取渐进方法。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影响:

确立了王权至上(强化君主权力);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发展;

议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4.(2011年5月龙岩市质检41A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16世纪初,罗马教廷每年从德国榨取的材富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

天主教会宣称,人若要得救,必须以教会为中介……

诸侯们几乎都从路德的理论中读出了政府权力和威信的扩张。

一个在德意志的一个小角落里进行的宗教研究,竟然和许多群体的利益及其热望联系在一起。

一一摘编自(美)约翰·

巴克勒《西方社会史》等著作

(1)依据材料一,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归纳罗马教廷与德国社会的矛盾。

材料二马丁·

路德提出在信仰上“惟独圣经”,破除教皇、修士等阶层的特权;

他提出“惟独信心“,告诉人们个人灵魂的救赎不靠教会的活动来实现;

他的诸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圣经》的德译本,这无疑使任何识字的德国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这项工作在宗教改革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德国语言史和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新教徒对教育和白话的重视也助长了地方语言的广泛运用。

以语言作为根本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现代民族主义国家也应运而生。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

(1)矛盾:

天主教会的统治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分)罗马教廷与德国世俗封建主争夺对德国的控制权;

(2分)天主教会控制着德国教民的思想。

(2分)

(2)主张:

《圣经》至高无上(2分);

信仰得救(或因信称义)(2分)。

影响:

打击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思想解放;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回答其中二点即给4分)

【点拨】第一问第

(1)小问“三征噶尔丹”反映的是民族分裂,“进剿台湾”反映的是地方割据,“进行抗俄斗争”反映的是反对外来侵略。

(2)小问根据题目提示容易回答。

第二问第

(1)小问根据材料概括,第

(2)小问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促进封建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

5.(2011年4月福建省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

可劝以赏。

而不可厉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

要略》

材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自《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三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1)民风民俗;

地理环境;

物质基础;

统治者的抱负。

(8分。

若答“经济、政治、文化、地理方面”的各得1分)

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

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

(3分。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作用: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增强秦军的战斗力;

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

(4分。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6.(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

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

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那不是善理财者。

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

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

“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

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

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

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6分)

(1)是节流还是开源。

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

(1分)

作用:

增加了官府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有利于发展生产。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

用人不当;

性格固执;

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点拨】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了解到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情况下“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主张用“善理财者”来增加财税收入。

据此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在于是节流还是开源。

材料中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第2问分析材料二,注意“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等信息,可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

根据所学,免役法的积极作用:

第3问根据材料三,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等,可理解为失败原因有:

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

7.(2011届福建名校样本分析42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取消公私债务,恢复债奴的公民身份,永远禁止把雅典公民沦为奴隶;

他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商业经济,保护新兴工商业者的政策措施;

他将人民按财产分为四个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克里斯提尼改革将全国划为十个地区,其重新划分选区的目的在于抽掉一些贵族势力的基础,“以便让多数的人可以参加到政府中来”。

材料二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按照爵位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包括占有耕地、住宅、奴隶;

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立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

推行什伍连坐制度,还规定轻罪重刑,禁止儒家学说传播。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雅典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9分)

(2)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实行不同政策的原因。

(1)异:

雅典改革禁止把公民沦为奴隶,而商鞅变法将工商业者沦为奴隶;

雅典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则采取严厉的抑商政策;

雅典改革按财产分享不同的政治权利,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雅典改革扩大民主的基础,商鞅变法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6分,答出三点即可)

同:

打击旧贵族势力;

(1分)改革涉及经济、政治等各方面。

(2分)

(2)战国时期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矛盾,商鞅变法措施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要求;

梭伦时期雅典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梭伦改革措施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巩固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基础。

【点拨】第一问对比材料一、二内容,找出异同点。

要注意梭伦改革扩大民主的基础,而商鞅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问从两次改革背景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矛盾。

8.(2011年5月厦门市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

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

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

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

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

(2)两则材料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变化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

对此加以评价。

(11分)

(1)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文明开化;

成为世界强国,与欧美各国平等。

(2)变化:

由全盘照搬欧美各国先进政治制度转向仿效德国政治制度。

(3分)体现:

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

建立陆军省、参谋本部等军事机构,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

(4分)评价:

促进日本政治近代化;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9.(2011年5月宁德市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归并各小都、乡邑、聚(村落)为大县。

全国凡四十一县(《史记·

商君列传》作三十一县),每县置一县令,掌管全县政事,消除领主政治的残余影响。

一一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臣等所居即天子之土,臣等所牧即天子之民,安能私有乎?

今谨收集版籍(注:

“版”是指各藩的领地;

“籍”是指领地上的人民)奉上,愿朝廷处置。

一一摘自《萨、长、土、肥四藩主奉还版籍奏文》(明治二年)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

朕前听纳诸藩奉还版籍之议,新命各知藩事,使之各奉其职……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

一一摘自《废藩置县诏书》(明治四年)

(1)指出材料一所述的改革措施。

据材料二,概括废藩置县的过程。

(6分)

(2)据上述材料,归纳两场改革的共同内容。

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说明这一改革内容在作用上的相似之处。

建立县制。

(2分)

过程:

实行奉还版籍,任命藩主为知藩事;

颁布诏书,废藩置县。

(2)内容:

改革地方行政体制。

相似之处:

消除了旧势力的特权:

建立县制打破了分封制下秦国旧贵族的特权;

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幕藩体制下藩主的特权。

(3分)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废藩置县结束藩国割据局面,实现政令归一,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

10.(2011年3月泉州市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

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

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

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

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政治上的举措及其共同目标。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经济上举措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的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

(1)举措:

梭伦改革;

财产等级制;

(2分)商鞅变法:

军功爵制或奖励军功。

共同目标:

限制贵族的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

(3分)

(2)不同措施:

梭伦改革:

鼓励工商业发展;

重农抑商。

不同影响:

促进了奴隶制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点拨】

(1)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第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财产分配、公民权利、奖惩措施等方面分析。

第二问,根据两则改革的目的分析。

(2)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第一问,根据二者改革中的侧重点的不同分析,材料中强调“学会一门手艺”“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中“本”“末”所指回答。

第二问,根据最后的结果分析,注意这两次改革后对各自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分析。

11.(2011年3月福州市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

材料二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

……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

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

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干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

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

(1)背景:

北宋中期财力困穷;

风俗衰坏;

法度不彰。

基本主张:

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

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

(2)评价:

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

因素:

改革要把握时机;

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改革要循序渐进;

权衡政策的利弊;

处理

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满分。

【点拨】第

(1)问,背景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第

(2)问,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了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

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教训是:

革要把握时机;

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12.(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41题A)回答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

……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

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

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

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

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

去强》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王文公文集》(注:

王文公即王安石)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1)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的发展。

(6分)(如写重商但同时抑商可酌情给分)

(2)相同观点:

商业过度发展导致农业衰退,应以农业为本。

实践:

实行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官府干预商品交换,直接参与经营商业活动,调控商品价格。

(1)阅读分析材料,归纳材料核心观点即可,材料论述了农商官三者的关系,认为“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及“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都说明商业的重要性,但又认为“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说明其对商业也要予以控制的思想。

(2)重农抑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史论相结合进行论述。

13.(2011年5月三明市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

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摘自《历史千年》“商鞅变法”

材料二1871年(明治4年),在萨、长、土三藩合作下,调集一万兵力于东京,并由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政府中枢,而后召集在京的各藩知事,命令废藩。

……同年11月,实行所谓改置府县.对府县进行统一、废除、合计共设三府七十二县。

……伊藤博文曾说:

“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

——摘自《日本近代史·

近代国家的建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政治方面概括商鞅“行县制”的社会背景,并指出“行县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

(5分)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共同影响。

领主拥有领邑的政治特权;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特点:

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中央垂直管理);

地方军政分权管理;

分层管理。

(2)分析:

观点有夸大之处,是片面的。

(1分)倒幕运动是推翻幕府封建统治的革命战争,为废藩置县奠定基础;

废藩置县采用了武力威迫的方式。

影响:

废除贵族特权,巩固中央集权。

【点拨】第一问中商鞅“行县制”的社会背景可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分析;

其特点从县制与分封制的对比中概括出。

第二问可结合日本明治维新的过程及措施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日本的明治维新经历了武装倒幕运动,因此伊藤博文说“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是错误的;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找出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影响的共同点即可。

14.(2011年5月漳州市质检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