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4543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22 大小:8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2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单元文档格式.docx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一单元计划

项目

主要内容

教材

简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

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能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通过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说出有关景物的特点。

4.感受景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能模仿课文例段写话。

重难点

1.品味诗句,理解诗句句意,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了解景物,想象其美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景物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4.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提炼的单元训练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预设

课时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主要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扩展知识面,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在读中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1、古诗词三首

【教材简析】:

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能力,基本上能够借助注释、插图、和展开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词的大致意思,但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还不是很精准,不能想象诗词背后的意境,这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中"

螺"

"

谙"

等生字,会写"

亭"

庭"

潭"

5个生字,理解"

闲"

厌"

和"

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难点】:

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提示、设疑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和品读感悟

【教学准备】:

自制PPT

【课时预设】:

2课时

知识链接:

1.李白,诗仙。

2.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

乐府小章尤为著名。

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1个生字“亭”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情,体会诗的表现手法。

二、课题提炼点: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三、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媒体内容

媒体类型

使用方式

教学作用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古诗内容

文本

出示朗读

扫清字词障碍,读通古诗

2分钟

自制

李白资料

出示浏览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交流、出示

品析语言、体悟诗情

10分钟

图片

出示、欣赏

欣赏图片、理解诗意

网络下载

音乐

音频

播放

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1分钟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复备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同桌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同桌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

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

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

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

第二课时

1、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诗人资料

二次复备

1、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古诗,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

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5.多诵读,悟诗情

6.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忆江南》

7.汇报交流,结合注释或者字典等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8.读《忆江南》,悟诗情(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教后反思:

2、桂林山水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异彩纷呈,加上空中的云雾,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点缀其间,交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年级学生对写景的文章一点也不陌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在表达方法的运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澜、瑕、翡、峦、骆、驼、兀、绵”8个生字,会写“澜、瑕、攀、峦、泰、骆、驼、罗、障、兀、绵”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5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品味语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阅读对比,体会文中的说明方法

设疑、讲读

自主合作探究

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

1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识“澜、瑕、翡、峦、骆、驼、兀、绵”8个生字,会写“澜、瑕、攀、峦、泰、骆、驼、罗、障、兀、绵”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玩赏、无暇、屏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1、2自然段,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桂林的水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凸显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桂林的水的特点,学习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凸显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使用作用

桂林山水

视频

播放欣赏

创设情境

词语

出示、认读

认读、识记

生字

出示、认读、观察

认读、识记、范写

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读中体味、读中思考

一、导入(3分钟)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通过视频先来欣赏一下这里的风景(播放视频)

2、看完你知道这是哪里吗?

(板书:

桂林山水)那你的感受又如何了?

3、人们对桂林的山水有一句称赞“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探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1、自学提示:

1、读课文两遍。

Ppt出示2、读第一遍,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3、读完第二遍,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反馈

(1)认读词语:

PPT出示词语、生字

(2)指导书写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理清楚课文结构

三、再读课文(10分钟)

1、PPT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划出相关的词语或者句子,仔细读一读。

3、品渎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丈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4、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始写大海和西湖?

这样写能让你产生什么感觉?

5、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6、小结:

作者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用大海西湖等与漓江的水作对比,从而更加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同时也抒发作者的赞美之情。

4、课堂巩固练习

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作方法,描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

5、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桂林水的美丽,既然是桂林山水,那么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六、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必做)

2.搜集关于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或者名言。

(选做)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第3段,感受桂林山的特点。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

欣赏感受

出示

描写山的句子

朗读、体会

直观欣赏

3分钟

阅读链接

积累语言

出示句子、生读

1、复习导入(1分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桂林的水,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这节课让我们接着来欣赏桂林的山。

二、学习课文(15分钟)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第3段,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桂林山的特点。

2、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结合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1)读出感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2)看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

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3)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

特点之二“秀”。

“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通过字面、结合语句理解体会: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4、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5、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以及感受

学生自己阅读“阅读链接”。

读后说说,这首诗写出了漓江的哪些特点,哪些句子写得最动人?

三、巩固练习(5分钟)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句式写一段话

四、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练习册

2、积累本课描写山水的句子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排比、比喻、对比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

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

最后写出洞。

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溪流”,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流出来的”;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听到“声音轻轻的”。

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学生对游记这种题材的文章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对于文章中描写孔隙这一部分时是通过具体事例和感受来写事物特点的方法,这一方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遇到,是今后在写作中要经常用到的,因此我将此内容作为教学中的重点。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6个生字,会写“浙、桐、簇、浓、臀、稍、额、擦、蜿、蜒、乳、据、源”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讲读、设疑、讨论

讨论、朗读、读写练习

PPT学生预习

【课时目标】:

1、认识“浙、臀、稍、额、蜿、蜒”6个生字,会写“浙、桐、簇、浓、臀、稍、额、擦、蜿、蜒、乳、据、源”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课题提炼点】:

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文范读

词语、生字

出示认读

识记生字、学以致用

5分钟

描写途中所见句子

读句感悟

朗读感悟、体会心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旅游吗?

都游览过哪些地方?

你到过浙江金华吗?

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

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2、(播放音频)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分钟)

自学提示一:

(ppt出示)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