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45845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1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康教育处方外科篇Word格式.doc

4.下肢静脉曲张

(1)注意劳逸结合。

从事站立工作的人,最好能常穿弹力袜套。

(2)下肢静脉曲张可出现浅静脉炎症、溃疡及出血等并绷症。

休息时应将患肢抬高,并避免搔痒。

溃疡和出血应按医嘱积极治疗。

出血量大时,应压迫出血静脉的两端,达到暂时止血的目的。

不要自己敷药,以免细菌感染。

(3)溃疡多年不愈的,如医师认为有必要作切片检查的病人应积极支持、配合。

5.疝(小肠气)

(1)不论手术治疗与否,首先要去除使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或排便、排尿困难等,以求疝不脱出或少脱出。

(2)一旦疝块脱出不能回纳并伴有疼痛,可能是发生了嵌顿性疝,应尽早到医院就诊,不要自己用力将疝推回。

(3)疝修补手术后需避免重体力劳动至少3个月。

如仍有咳嗽或排便、排尿困难,应抓紧治疗,以防疝复发。

(4)老年人或体弱多病不宜手术者,可用疝带阻止疝块脱出。

使用疝带时应先将疝回纳,将疝带一端的软垫对着疝部位压住,然后将腰带系紧。

疝带可白天佩戴,睡眠时卸下。

疝带在医药公司有售。

(5)疝有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切口疝等多种,男女性均可发生,特别是肥胖女性的股疝易漏诊,需注意。

6.阑尾炎

(1)阑尾炎一般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即首先为上腹部或脐周的疼痛逐渐加重,渐转为右下腹的固定疼痛。

(2)一般伴有消化道症状,例如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发热。

(3)阑尾炎一经确诊,宜选择手术治疗。

老年人、小儿、妊娠妇女的阑尾炎尤应及早手术。

(4)阑尾炎没有什么预防方法。

(5)慢性阑尾炎要有肯定的诊断依据后才能选择手术治疗。

7.急性胰腺炎

(1)发病前有过度饮酒或短时内大量油腻饮食者,今后应饮食有度,避免暴饮暴食。

(2)既往有胆道结石病史者,应及时治疗胆结石病,以避免胆源性胰腺炎发生。

(3)发病后应暂时禁食,进行输液及抗生素治疗,应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

(4)坏死型胰腺炎的病人常需手术治疗。

(5)胃肠减压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即吸出酸性胃液,使其不再刺激胰腺分泌,同时对本病所致的肠麻痹也有治疗作用。

减压期间需保持负压引流通畅,避免胃管扭曲及受压。

待腹痛、呕吐基本消失后方可停止胃肠减压。

(6)手术后的腹腔引流管、胰床冲洗管及各种造瘘管均应保持通畅。

(7)禁食时间长,需保持口腔清洁,用朵贝氏液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8.胆囊炎、胆石症

(1)胆囊结石病人应少吃肥肉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卵、蟹黄、脑、肝、肾等食品,并禁烟、酒。

(2)如有右上腹隐痛不适,应素食,右侧卧位,并服用654—2、阿托品等解痉药物;

消炎利胆片、金胆片、胆宁、胆通等可任选一种口服。

(3)如发生上腹剧痛,应到医院治疗,不要自己随便应用“止痛药”。

(4)出现黄疸时,应立即就医检查,查明黄疸原因,以作相应处理,切勿拖延。

(5)胆石症的治疗方式有多种多样,有的可用药物治疗,有的可用震波治疗,有的可作腹腔镜手术,有的则需剖腹手术治疗,应按医师的指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9.门脉高压症

(1)肝硬化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禁酒戒烟,选择易消化、富营养的饮食。

(2)血常规、肝功能和食道吞钡X线3项检查可提示门脉高压症的存在。

(3)手术治疗肝硬化引起的门脉高压症,不能逆转肝硬化。

(4)有消化道出血的门脉高压症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方式选择较为复杂,应由医生决定。

(5)我国常见引起门脉高压性肝硬化的原因是病毒性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和酒精性,应积极治疗和去除原发病因。

(6)适当使用护肝药物,慎用或忌用加重肝脏功能负担的药物。

10.肠梗阻

(1)腹痛、腹胀、呕吐和肛门无排便排气是肠梗阻的一般表现。

重者可有全身表现,如发热、口渴、尿少,甚至休克。

肠梗阻因梗阻的部位和原因不同,有时可不具备上述典型表现。

(2)X线腹部平片有助于肠梗阻的诊断。

(3)肠梗阻严重程度的判断较为复杂,这也是是否急诊手术的依据。

(4)非手术治疗的肠梗阻一般要插胃管、禁食及大量补液,且时间一般较长,病人要有耐心积极配合治疗。

(5)引起肠梗阻的原因很多,以粘连、肿瘤、套迭、扭转、异物、寄生虫和嵌顿性疝等最为常见,治疗应针对不同病因而异。

(6)诊断不明的腹痛忌用止痛剂、灌肠和泻药。

11.门诊手术后

(1)门诊手术有体表小肿瘤切除、淋巴结活检、乳房肿块切除、浅表脓肿引流、乙状结肠镜检查、直肠肿块活检、包皮环切、腋臭整形等手术。

这些手术结束后,病人都回家休息。

手术虽小,但不可忽视。

(2)门诊手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术后不久手术处有麻或疼痛感,不必紧张。

如持续疼痛难忍。

特别是四肢手术,可带病历卡去医院检查原因。

(3)手术区域肠镜检查后肛门出血不止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原因。

(4)一般手术后3天去医院复诊,以检查伤口情况。

(5)一般在术后7~10天拆线。

在拆线前伤口不宜浸水。

(6)有些手术需作病理检查,根据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治疗。

一般手术后7~lO天可取病理报告,取到报告后应去医院就诊。

12.胃手术后

(1)胃手术后由于容量减小,宜少量多餐,并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烂饭、馒头、面包、面条等。

一天进食3~4次,每次以七八成饱为度。

荤素搭配,如感到饥饿,可随时进食,但不必过多进食高级补品,以免伤胃。

(2)手术后,术前症状基本消失,应感到舒适。

如术后仍有某些症状,或出现新的情况,应立即到做手术的医院复查。

(3)有些疾病在胃手术后仍需继续治疗,应遵医嘱执行。

治疗过程中如有不良反应,应去医院就诊。

(4)胃肿瘤手术后应定期复查。

(5)全胃切除者,应注意维生素的补充,以防发生贫血。

(6)不要认为胃切除术后就不会再生胃病,术后10年、20年仍需加以注意,如有胃病的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13.烧伤

(1)迅速脱离致伤现场,去除致伤原因。

用清洁柔软的被单覆盖创面,避免污染和再损伤。

转送途中注意保暖、防震荡。

(2)有声嘶、呼吸困难等情况时,应考虑可能有呼吸道烧伤。

(3)创面疼痛、情绪紧张恐慎时,采用交谈、听音乐等方法分散注意力。

对已毁容或功能障碍者,应耐心开导,并介绍先进的整形、整容方法,使其树立信心。

(4)烧伤休克期,应保暖;

血容量不足,应快速输液及服烧伤饮料;

平卧位,以保证心、脑脏器的血液供应;

抬高受伤肢体,促进静脉回流。

输液是此期治疗的主要手段,应维持静脉输液管道通畅,避免受压、弯曲或脱出。

(5)感染期应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每天饮食摄入热量在12600kJ以上。

为预防创面加深及褥疮发生,大面积烧伤病人宜睡翻身床,每2~4小时翻身一次,并防止病人坠床。

平时要保持病人口腔清洁,使用烤灯时,要注意防止床单、棉被与烤灯接触后起火。

(6)烧伤后期,要加强营养,避免日光照射,保护新生皮肤,避免磨擦、抓搔。

为保持各关节功能位,要先作各关节被动运动,再过渡到主动运动。

可用涂抑制疤痕增生的药物、使用弹力绑带等方法减少疤痕增生。

在遗留有疤痕增生、挛缩畸形、影响功能和容貌时,6个月后可行整形手术。

第二节神经外科疾病

一、神经外科常用的辅助检查

1.颅骨X线摄片检查

(1)颅骨X线摄片最常见的是颅骨正位及侧位片,同时可根据患者不同症状、体征拍摄特殊部位的片子,如蝶鞍片、视神经片等。

(2)检查时无痛苦,安全可靠,不必惊慌。

(3)检查前最好摘除头部金属饰物,如发夹等。

外伤昏迷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窒息,同时要有家属陪伴在场。

(4)不需要禁食及禁饮。

(5)摄片时头不要随意摆动,应按放射师的要求处在各种位置,配合检查。

(6)怀疑有颈椎骨折或脊髓损伤者,须在简易固定情况下检查,以免加重原发损伤。

2.脑电图扫描(EEG)

(1)脑电图扫描检查是一种无痛苦、临床应用较普遍的检查,主要描记脑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检查时要配合医师作各种试验,如睁眼、闭眼、深呼吸、声光刺激等,以利激发异常改变,但不必紧张,以免影响客观描记。

(3)检查前一天洗净头发,忌用头油,检查时去除发夹等金属异物。

一般在饭后3小时进行检查为宜。

(4)检查前一天和当天停服神经兴奋剂和镇静剂。

长期服用抗癫痫类药物不能停药者,应向医师说明服用药物的名称和剂量。

(5)婴幼儿及不能合作者应由申请医师决定给予镇静剂,于入睡后检查。

(6)一般不需要禁食。

3.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CT)

(1)这是目前神经外科使用最普遍的无创伤性检查,简便安全,结果可靠,无痛苦。

(2)一般不需要禁食,但如需要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时,需禁食4小时以上。

(3)检查前应摘除头部可摘除的金属饰物,检查时脱鞋上台,头部放在指定的头架内,配合医师摆正头位。

(4)检查时不能随意摆动头部。

不能很好合作者,可由申请医师酌情给予镇静剂后方可检查。

(5)头部外伤伴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先止血后再检查。

(6)昏迷病人检查需有陪护者。

要注意呼吸道通畅,检查时如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师。

4.磁共振扫描(MRI)

(1)是CT的一种互补性检查,它的成像信号是由人体释放出来的组织内气核的图像。

(2)有金属假体及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能做此检查,应向医师说明。

检查前严格强调摘除所有金属物,如金属义牙、金属饰品等。

(3)根据检查的要求及目的决定是否需要禁食。

(4)检查时需在相对密闭的舱内进行,不要随意移动头部。

(5)检查时有轻微的金属击打声音,提示扫描正在进行中,不必惊慌。

(6)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的患者,经过处理,确定可以耐受20分钟左右不出意外时,方可进行诊断。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1)DSA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型血管造影技术,简便安全,可广泛应用于多种血管疾病的检查,因此对此检查不必有顾虑。

(2)根据所选择的造影部位清洁皮肤。

如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者,检查前要清洁外生殖器、会阴部,并剃去阴毛,消毒皮肤。

(3)检查前要禁食、禁饮,并根据病情,适量使用镇静剂。

(4)检查时应听从检查医师的指挥,积极予以配合。

插入导管或注入造影剂时,一般无明显不适,不要惊慌,如有特别难以忍受的不适,应及时报告医师。

(5)检查后应卧床24小时以上。

腹股沟部用砂袋压迫,以防穿刺口出血。

酌情补液,使用抗生素等。

6.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1)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无创伤性的脑血管病变检查技术。

(2)它具有无创伤性,检测方便,可动态、反复检测,能全面提供脑底动脉各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状况。

(3)检测需在安静状态下进行,不必禁食及作特别的检查前准备。

检查时常用3个姿势:

前2次患者取仰卧位,头置正位;

枕窗检测时,受检者取坐位,双手放在检测床上,头部放在双手上,使下颌尽量贴近胸部,以利于检查。

(4)检测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试验,如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光刺激试验,目的是更好地反映颅底血管血液状况。

受检者应予以配合。

二、颅脑损伤

1.创伤的现场急救

(1)家属或知情者应迅速了解受伤者的大致情况,在呼叫120或110求得支援的同时,给予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2)注意气道通畅,解开领口,有呕吐时宜给侧卧位,以防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3)注意呼吸情况,有明显活动性出血或胸廓塌陷情况,要注意伤口加压包扎及胸廓简易固定等。

(4)搬动伤员时应注意头部及脊柱同时同方向用力,以避免加重原有损伤(特别是脊柱)。

(5)天气寒冷时,初步检查后要注意保暖。

(6)用自备车送伤员时,应头在前,脚在后,卧在硬板上,以免路途颠簸造成继发损伤。

2.脑损伤分级方法及现场判断

(1)病员家属了解病人的大致损伤程度有利于将病员送到最佳医院得到合理治疗。

(2)颅脑外伤后临床上一般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GCS)来区分脑损伤的轻、中、重程度。

GCS计分满分为15分,为正常人;

最低3分,为濒死者。

(3)GCS评分是通过对伤者的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运动三方面的反应来计分的,轻型为12~15分,中型9~12分。

重型为3~8分。

(4)轻型患者,一般损伤后意识障碍在20分钟以内,如单纯性颅骨骨折、脑震荡患者。

(5)中型患者,伤后昏迷在20分钟至6小时,一般均有实质损伤,必须抓紧时间送医院。

(6)重型患者伤后昏迷或再昏迷时间超过6小时,应争分夺秒给予紧急抢救。

3.头皮血肿

(1)要了解头部血肿的范围及性质,对范围较小的头皮血肿一般不需要到医院治疗,如血肿范围较大并逐渐增大,如帽状腱膜下血肿,应送医院治疗。

(2)小的头皮血肿可给予对症治疗,如冷、热敷、理疗,伴有擦、挫伤的,适当服些抗菌药物。

(3)帽状腱膜下血肿一般主张急性期给予加压包扎,一周后视病情予以抽吸积血,抽吸后仍需要加压包扎。

(4)如枕部或双侧颞部的碰撞性头皮血肿,伴有头痛及恶心呕吐等不适,应送医院去检查,以便排除颅骨骨折或颅内血肿。

(5)应适当注意休息。

4.脑震荡

(1)脑震荡是大脑受外力后呈功能性紊乱的病症,大脑无器质性的损伤,不要特别忧虑。

(2)卧床休息十分重要,一般需1~2周,避免声光等刺激,禁止看电视及书报等。

(3)家人在病人面前不要有焦急忧虑的心态,要耐心细致地解释,消除患者的顾虑。

(4)按医嘱,适量服用安神、镇静、止痛、维生素B族或有助于脑细胞恢复的药物。

(5)如在家休息或观察期间,出现剧烈的头痛及频繁呕吐时,应立即送医院或报告医师。

(6)康复期应食用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忌烟满及其它有刺激性的食物。

(7)症状减轻后可早期恢复适量的运动。

5.脑挫裂伤(急救住院期)

(1)脑挫裂伤后往往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需住院治疗。

(2)在观察期间,应有陪护,经常注意患者的意识、肢体活动情况,1~2小时呼唤患者1次。

(3)病员发生呕吐时,应尽量使病员侧卧位,擦净呕吐物,以防窒息。

(4)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给予定期的翻身拍背,同时对僵硬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以防褥疮及肢体强直化。

(5)如在陪护中,发现患者意识障碍加深、呼吸带有明显“呼噜”声或四肢抽搐、双眼凝视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护

人员。

(6)对鼻饲者,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给予一些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流质,或由医院营养室配给。

6.脑挫裂伤(康复期)

(1)患者意识恢复早期多有头痛,或类似“酒醉”样的精神障碍,家属应加强对病人起居的照顾。

(2)对肢体、语言等功能残缺患者,应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同时,让其加强功能性锻炼。

(3)可让患者用耳塞等多听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促进患者的脑细胞功能的觉醒。

(4)做好思想工作,耐心解释,促使其了解伤情,解除患者对“后遗症”不能治疗的忧虑,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5)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或社会生产性劳动,避免由于交往过少而引起新的精神障碍,如孤独感、绝望感。

7.颅骨骨折

(1)单纯性颅骨骨折护理、观察的注意事项同脑震荡。

(2)如发现受伤部位颅骨有凹陷情况,摄X线片凹陷深度超过lcm或在运动区部位引起症状和体征的,应听从医师意见,予以手术治疗。

(3)手术后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饮食或富有营养的易消化食物。

(4)对暂不手术的颅骨凹陷性骨折等,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排除继发性病变,如硬膜外血肿等。

(5)预防性服用抗癫痫类药物及对症治疗。

(6)手术后如有局部颅骨缺损。

出院后应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局部与外力直接接触。

缺损范围大于4cm×

4cm者建议3~6个月内修补颅骨。

8.颅底骨折

(1)颅底骨折分颅前、中、后三部分骨折,三者可单独或混合出现。

(2)由于颅底骨折常常伴颅底脑膜破裂,因此常造成鼻孔、耳道流血流液或双眶部、乳突后青紫肿胀。

(3)颅底骨折如无合并脑挫伤、颅内血肿,则护理观察同颅骨骨折。

(4)有流血、流液时应注意让其顺畅地流出,局部用无菌棉球、棉签擦净,注意局部清洁,不宜堵塞,以免感染或形成颅内血肿。

(5)用适当的抗菌类消炎及止血药止血。

(6)一般在1周以内流血流液会自行消失。

如耳鼻流清涕样液持续4周以上,应请专科医师会诊,决定是否行脑膜修补术。

9.颅神经损伤

(1)颅底骨折常合并相应部位颅神经损伤,最常见的为嗅神经、视神经及动眼神经和面神经损伤,其次为滑车、外展、三又及后组颅神经如吞咽、迷走、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2)多数颅神经损伤采用非手术治疗,可通过脱水、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治疗,同时可辅以理疗、针灸或中药治疗。

(3)对明确有视神经压迫的视神经管骨折或水肿导致面神经绞窄者,可考虑行手术减压。

(4)如一侧后组颅神经损伤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发声嘶哑等神经麻痹症状,则需长期依靠胃管鼻饲或气管切开维持呼吸道通畅。

(5)保守治疗者首先要树立良好信心,克服焦虑心态,适当锻炼,配合医师进行各种康复治疗。

10.颅骨缺损

(1)颅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开颅减压术后及颅骨骨髓炎、颅骨肿瘤病骨切除术后都会遗留颅骨缺损。

(2)颅盖部较大的骨缺损,外界气压及头位高低的改变可使颅内压失去均衡而产生恶心呕吐或癫痫,因此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

(3)缺损部可见有脑搏动,不要经常去触摸,洗头时应注意不要搔破伤口,以免感染,局部不可与外力直接接触。

(4)术后3~6个月应考虑颅骨修补术,修补术后创面有时会因修补物异物反应而产生积液。

少量积液会自行吸收,较多时应予以抽吸包扎。

(5)修补后2个月内要注意创面保护,此时修补物与局部组织尚未完全融合,要注意避免外力撞击。

11.外伤性癫痫

(1)颅脑伤后各个时期都可发生癫痫。

癫痫分早期癫痫(伤后3~4日)、延期性癫痫(伤后数日至3个月)及晚期癫痫(3个月以后)。

(2)癫痫发作时可出现双眼凝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家人切不可盲目地去掐人中或给予其它不良刺激,应给予头部侧平卧位,擦除口腔内唾沫或异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一般发作能自止,如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而未缓解,应送医院,以防不测。

(4)针对病因可进行手术。

如不能手术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不良刺激,并且睡眠要充足,要忌烟酒,避免登高、驾驶、划船等工作,以免不测。

(5)坚持服抗癫痫药,定期医疗咨询,保持良好的心境。

这是防止反复发作的有效方法。

12.颅脑外伤后综合征

(1)颅脑外伤后,部分患者可留有某些神经方面或精神方面障碍表现,统称为颅脑损伤综合征,即脑外伤后遗症。

(2)患者要正确理解该病的性质,不要片面认为此病属不治之症而造成新的心理障碍。

(3)此病有一个较长的恢复期(一般6个月~1年),因此伤后早期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要关心体贴患者,仔细解释病情,解除其心理上的忧虑。

同时要避免不良刺激。

恢复期要注意劳逸结合,服药与适当锻炼相配合。

(5)理疗:

针灸、体疗、中西药物、气功及太极拳治疗对消除症状均有较好的作用。

(6)症状好转后,要鼓励伤员逐渐转入正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以有利恢复。

13.慢性硬膜下血肿

(1)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由于原发损伤较轻,发作离受伤时间较长(超过3周)而被忽略,有时甚至连患者自己都记忆不起有头部外伤史。

(2)常于外伤后2~3个月出现恶心、呕吐、记忆力差、智力迟钝、头痛呈进行性加重或一侧肢体进行性肌无力等症状。

年龄在50岁以上的患者尤要引起注意。

(3)如CT证实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一般宜尽早手术钻孔引流。

引流术后头部应多转动,以便血肿腔内的残余血能被顺利引出。

(4)应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

适当的活动有利于肢体肌力的恢复及症状的改善。

(5)加强宣教。

高龄体弱者,应尽量在家人照顾下活动,以避免因摔跤等出现该类血肿。

14.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绝对卧床4~6周,防止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蔬菜、水果,如有便秘可用开塞露或润肠通便药物。

(2)保持情绪稳定,按时服药,家属在病者面前不要表现过度焦虑,精神上给以安慰,生活上予以照料。

(3)要明确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部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往往合并有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等,应行相应检查,予以排除。

(4)在观察治疗期间,头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