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054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Word文件下载.docx

5.

6.

7.

8.

三、辨析词语

1.发掘 挖掘

例句

  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为了加快发掘进度,王祥公司紧急调集了十台挖掘机加紧施工。

辨析

  发掘:

挖掘深埋在地下的东西。

挖掘:

具体挖的动作,也可用在抽象事物方面。

2.沉湎 沉溺

  明星不会让自己在孤独里沉湎下去,却企图通过热闹和刺激来调解内心的孤独感。

他们需要一个永不落幕的舞台,他们是演说者和表演者,沉溺于并不真实的焰火。

  沉湎:

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

沉溺:

指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多指生活习惯方面,含贬义。

四、成语释义

1.如数家珍:

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

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所讲述的事情十分熟悉。

2.脱颖而出:

锥子的尖端透过布囊显露出来。

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

3.美轮美奂:

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4.悄然若梦:

好像在梦中一样。

5.不计前嫌:

不计较以前的嫌隙,指大度和解。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到沪。

1970年赴安徽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

自1976年发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发表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站》《流逝》《小鲍庄》《叔叔的故事》《69届初中生》《长恨歌》等短、中、长篇小说,约有400万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学理论作品。

其中一度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二度获全国中篇小说奖。

作品翻译为外国语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韩等文字。

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

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各种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时尚。

人们依托着一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的文化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

在这种背景下,王安忆的《长恨歌》已经超出一部小说所能够承载的意义,成为“上海怀旧”的象征。

作者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而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学者,都更多地从王安忆浓墨重彩的笔触中细细品味老上海弄堂、洋房、酒吧中弥漫着的30年代的气息。

所不同的是,普通读者可能更多地满足于这种消费性的怀旧,而研究者则力图从中挖掘出现代性的因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恨歌》已经等同于“上海故事”了。

小说通过讲述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对王琦瑶嬗变的哀伤。

《围炉夜话》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

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生计的智慧。

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影响不了王琦瑶他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刻的人生一样。

赏情节

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

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意义?

[明确] 作者描写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进行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屋子里的这些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家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了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作者认识到的历史。

赏人物

1.《长恨歌》里的王琦瑶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明确] 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

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女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溢彩,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很真实。

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

当然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

在她的一生中经历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的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得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

2.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明确] 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人,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的边边角角里耐心地生活着的人,他们满足于日常的衣食生活,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命缺乏传奇色彩,心灵空虚无聊,没有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是普通小市民的代表。

赏环境

《围炉夜话》有没有表现出时代的背景?

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文章看似没有表现时代背景,但作者把时代的印记细细地刻在王琦瑶的生活上,让1957年的历史在王琦瑶的身上发生作用。

繁华落尽,过往残存的记忆就体现在他们的追忆和对吃与穿的讲究上,变成了“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收缩成“螺丝壳”与“井底之蛙式”的生活状态。

事实上,这种不屑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生活依然有着一种难能可贵的矜持与热情。

作者认为时代是一个抽象的背景,而背景的日常形态的流水的日子才是亘古丰厚的。

赏语言

课文的最后一段:

“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

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

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

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

”请思考这段话的含义,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明确] 表现了四位围炉而坐的闲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于当下生活的经营与理解。

赏技巧

试从不同侧面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明确] 

(1)用细节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不厌其烦,甚至有些琐碎地写上海王琦瑶等人的吃喝玩乐,描写出的生活细节就是他们人生的全部。

(2)用典型人物象征城市精神

每座城市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的,这种精神表现在这座城市市民的言行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王琦瑶虽有自己的特殊性,但她身上集中(甚至有些夸张)地体现着上海市民的特质,自然也就是上海的典型特征。

1.王安忆评《长恨歌》

有人说我的小说“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

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历史。

因为我是个写小说的,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大历史事件。

小说这种艺术形式就应该表现日常生活……我觉得无论多么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

(选自《我眼中的历史是日常的——

与王安忆谈〈长恨歌〉》)

2.学者评《长恨歌》

对于20世纪的文学来说,两种长篇小说的传统均是已然的存在。

然而,相当的时间内,中国的长篇小说无不自觉地皈依第一种传统——皈依于历史叙述。

从《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保卫延安》《红岩》到《烈火金刚》《红旗谱》《暴风骤雨》《创业史》,长篇小说自觉地承担了历史叙述的义务。

这意味着主流历史与长篇小说之间的可靠联盟。

无论是时代背景、史料的考辨和剪裁还是人物的臧否、事件的分析,历史叙述与长篇小说彼此呼应,相互证明。

两者都不惮于以主导意识形态传声筒的面目出现。

20世纪80年代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长篇小说与历史叙述之间出现了微妙的分离,某些时候,人们不是通过战争和革命描述历史,而是借助服装式样和椰子鸡的烹调方式感叹世事。

这样,一些长篇小说游离出历史叙述的传统框架,另一些长篇小说甚至游离出历史叙述的传统视野。

这可能暗示了某种不同寻常的历史理解。

或许,王安忆的《长恨歌》即是一个例证,除了王安忆个人的兴趣转移,人们还有理由从一个更大的范围予以考察:

当今的文化语境之中,昔日的帝王和英雄隐没了,宏大的叙述正在分解,种种闲言碎语登堂入室,女性和城市走向现实的前台——这一切难道不是在召唤一个深刻的解释吗?

(选自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长恨歌〉》,

《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有评论者认为“王琦瑶这样一个人物的创造,或是以她为上海的历史命运的写照,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使命”,王安忆以日常生活的层面来完成这一使命却使她与上海有了同构的性质:

王琦瑶就是上海,上海的历史就是由“王琦瑶”们创造的。

王琦瑶和上海一样,历经数劫依然百折不挠、生机盎然。

作者把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包括语言、上海人的世界观等的潜心关注都化成了《长恨歌》中王琦瑶美丽、单纯、不幸的一生。

“人是无所谓有什么本性的,他唯独只有一部历史。

”作者把一些读者关注政治、关注大时代风云、关注社会变革的审美趣味收拢来,引向对一个置身于大时代之外,但命运又不免受大时代变动影响,用大时代的边角料锲而不舍裁剪自己人生的一个女人命运的关注。

(选自陈佳佳《〈长恨歌〉“日常”历史观的解读》)

王琦瑶的形象特点

1.优雅

王琦瑶是一位集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姐的优雅于一身的典型代表。

王琦瑶美而不艳,她情态优美却不是高不可攀,她矜持却又亲切,造作而又不浮夸,她不高尚但绝不低俗,她现实却又讲情调,她缺少见识但又通情达理,她难免俗气但那俗气又经过文明的淘洗。

2.懂生活

王琦瑶是最懂生活的人,没了她,生活便没了情致和韵味。

王琦瑶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她的吃、穿、用以及爱好都流溢出难以言说的韵味。

3.坚韧不拔

她任人摆布地在程先生的包装下成为家喻户晓的“沪上淑媛”,从此拉开了她传奇一生的序幕,她半推半就地成为叱咤风云的李主任的金屋阿娇。

在王琦瑶的潜意识里她喜欢有人为她操持命运而自己落得清闲自在,可是在无常的世事中男人常常比女人还要软弱,他们总先被打倒,被击败,而女人却能坚韧不拔地继续漫长艰辛的生命之途。

在“文革”中程先生无法忍受非人的屈辱,抛下他深爱一生的女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主任在解放前夕为了保全性命仓皇逃离,最终坠机而亡。

康明逊更无法与王琦瑶相比,他尽管近在咫尺却不敢认自己的女儿。

王琦瑶孤身一人挣扎着把女儿养大。

总之,在《长恨歌》里,王安忆一边有意识地希求着男性的坚强来呵护天生需要保护的女人,一边又深深失望于男人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柔弱女子王琦瑶在风雨飘摇的孤苦境地中如走钢丝一般左右保持着平衡,保护着自己。

因此可以说,是王安忆让王琦瑶完成了一个女人的梦,王琦瑶在对命运的无奈抗争中显示出王安忆对现代男性的失望和对现代女性的赞同,她为男人悲哀,为女人喝彩。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瞰(kà

n)    感喟(kuì

舐犊情深(shì

)未雨绸缪(mó

B.狩猎(shò

u)体恤(xù

苦心孤诣(yì

)雕栏玉砌(qiè

C.泥淖(nà

o)扪心(mé

卒岁(cù

)风驰电掣(chè

D.稽首(jī)皈依(guī)

同仇敌忾(kà

i)命运多舛(chuǎn)

解析:

选A B项,“砌”应读qì

C项,“卒”应读zú

D项,“稽”应读qǐ。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稀薄  摇磨  实慧  精雕细刻

B.醇厚  糯米  肺腑  柔情密意

C.隔膜  炉膛  揉碎  悄然若梦

D.停滞  煤屑  体谅  天蹋地陷

选C A项,慧—惠;

B项,密—蜜;

D项,蹋—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两项是(  )

A.美国西部时间2月27日下午,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好莱坞柯达剧院隆重举行,颁奖现场布置得美轮美奂。

B.他对中国文学艺术有很深的了解,哪个朝代有什么重要文献,他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C.他们到底扶持起了多少畜牧企业没有人记得清,只记得他们所到之处,大量畜牧企业脱颖而出。

D.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

E.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选CE A项,美轮美奂:

形容建筑物高大美丽,现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丽漂亮。

B项,如数家珍:

指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C项,脱颖而出:

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现出来,不用于物。

D项,安之若素:

指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E项,三令五申: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与句中的强调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振兴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必须本着以公平均衡为原则,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并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本科院校。

B.国家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低药价,而降价幅度大的药品,却很快从市场上消失了,代之同类的高价药,这让消费者非常不满。

C.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D.法新社援引李克强“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的话称,李克强的表态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在大范围削减开支上做出表率。

选D A项,句式杂糅,应为“必须本着公平均衡的原则”或“必须以公平均衡为原则”。

B项,成分残缺,“代之”后加“以”。

C项,搭配不当,“减轻”应改为“降低”。

二、阅读鉴赏(38分)

(一)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从“不过,天黑却将这些遮住了”至“转眼间不走也要走”,完成5~8题。

5.“这是火炉边最温情脉脉的时刻,所有的欲望全化为一个相偎相依的需求,别的都不去管它了。

哪怕天塌地陷,又能怎么样呢?

昨天的事不想了,明天的事也不想了,想又有什么用呢?

”试分析这几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们眼中只有自己低俗的人生享受,全然与社会隔绝,只顾今朝,不顾将来。

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却融不进新社会,仍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氛围。

6.为什么他们说的那些“说过就忘”,而且还认为“这才是心声呢”?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说的都是与一些香甜的食物有关的话题,而这是一些无聊的话题,才说过就忘。

把无聊的话看作心声,只因他们是无聊者。

7.分析一下这些谈话者的精神境界。

(5分)

这些人不关心时代的风雨,只关注自己的生活,无价值的吃、玩、闲话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8.有人认为这一段情节琐碎而且重复,应精简,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琐碎而且重复”,是王琦瑶“螺丝壳”里“精雕细作的人生”的特质。

不这样写,就表现不出这种人生的特质。

(二)课外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洗 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

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

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

”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

“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

“十五块钱。

”他说:

“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

“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

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

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

“你家住在静安寺?

“是。

”小伙子又问:

“你家有浴缸吗?

”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

便含含糊糊地说:

“嗯。

”小伙子接着问:

“你是在哪里上班?

”“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

”小伙子再问。

他说:

“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

“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

他很渴,可是心想:

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

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

“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

”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

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

“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

“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

”他不得已地说:

“很小。

”“怎样小?

”“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

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

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

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

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

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

”小伙子告诉他。

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

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

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

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

他们默默骑了一段。

他终于看见了一家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

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

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

为了鼓舞那人,他说:

“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

”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

“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冷水澡还是热水澡?

”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

“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

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

”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

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

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

“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

”这一会,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

“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如此犹豫。

D.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呈现出主人公曲折微妙、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这是本文最突出的手法。

E.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

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

这些都表明了小伙子的矛盾心理。

C项,分析有些牵强附会。

“他”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如此犹豫主要是因为对小伙子有戒备心理。

不过,从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

E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

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

10.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