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08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秀评课稿题目Word文档格式.docx

这堂课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能够投入到所设情境中,学习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层次感不是很好,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注意到这个

  问题。

教师还应适当放慢语速,讲的重点是加重语气。

篇三:

解决问题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实验小学  崔清兰看图画解决问题,是在这册书中出现的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一课,旨在让学生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引导学生从图画中明确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构成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理解图意,并将图画的意思转化成语言文字,用语言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根据

  信息和问题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

  一年级小学生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识字不多,语言表达能力差,增加了教和学的难度。

针对以上特点,吴老师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充分利用图画,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进行说话训练,通过观察、口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加上动作、画图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去进行列式计算。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数学离不开思维,语言表达是开发学生思维的途径。

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解决问题入门教学的关键。

  解决问题启蒙教学应当重视算理,揭示算法,避免让学生搬硬套。

因此,吴老师在教学

  时,重点引导学生明确大括号和问号的作用,并让学生自己动  手画图表示图意,再列式计算,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

  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道理。

  新课标提倡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问题,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吴老师从低年级入手,通过大量的生活事实以及在教室里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拓展延伸题目的设计很有训练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数学信息,解决相同的数学问题。

  问题思考:

1.在组织教学时,用了一些奖励的办法,但效果不是很好,应多用一些激励

  性的语言,如:

xx同学坐得端正,听得认真,回答问题积极  2.设问应准确、易懂,否则学生无从答起,或者答非所问。

  3.多问“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

  4.在教学时,我们既要注意让学生说图意,更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引导,做到

  在说图意时,表述尽量准确,不掺杂其他信息。

  篇四: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及如何写评课稿  小学数学优秀评课稿及如何写评课稿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

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

  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数的认识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

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

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

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

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

”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

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

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

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

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

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学生上台示范数,再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

随后,又能过三辆火车,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

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

数学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评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评课稿  本节课,沈老师能从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出发,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教学。

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数方格的方法迁移到

  长方形面积的推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用尺量长与宽的长度等等,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有层次。

  这是一节平面图形和计算相结合的课,其中既有结论的推导,也有结论的应用。

整节课,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沈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点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探求新知重过程与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数学课程理念。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

老师课堂中始终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学效果。

整节课从动手探究→方法归纳→方法的应用上环环相扣,通过自己动手移一移,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来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

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逐步推出计算公式,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今后学习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应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注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沈老师特别注重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使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

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

在小组探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着突出而到位的表现,她对小组里交流的要求说得明确而简要,我们可以明确地观察到,这对学生的操作,对

  整节课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避免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的现象。

  4.教态自然亲切,师生关系融洽。

  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强项智能的肯定,进一步激发和引导,可以带动和唤醒其他智能相应的发展,从而,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

  我的认识水平。

新课程,给我们更大的启示,  要关注学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一个合理的,恰当的,鼓励的评价。

老师很好的注意到了这一点。

整堂课,老师始终面带灿烂的微笑,对于学生漂亮的发言,总是,给予学生掌声和赞扬声,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对于回答不出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潘老师总是耐心的加以启示,引导,点拨。

让学生感受到回答不出或是回答错了也不要紧,让学生处处,时时感受到老师的温暖,班级大家庭的融洽,和谐。

这也是我们教师努力改进的地

  方。

  郭素雷老师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评课稿  林余和  

  郭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行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

这一课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拼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掌握了平行四边行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

从中

  我们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1、加强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本节课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让

  学生采用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去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共同操作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从不同角度思考,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既充分张扬了学

  生的创造个性,也为概括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活动。

  2、练习设计注重层次性,抓住难点突破。

体现了对公式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郭老师用练习题让题目层次分明,既注重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更注重让学生计算一些没有直接告诉底和高或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也有利于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组是基本练习,意在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组挑战练习,主要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找出对应的底和高,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和辨析中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几个计算底或高的填表练习,使公式运用达到灵活的程度。

第三组是综合性练习,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推理,找到解题方法,培养学生

  逻辑思维能。

  戴正洁老师的《垂直与平行》评课稿  林余和  

  听了戴老师的人教版第七册数学《垂直与平行》一课,垂直与平行是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特殊位置关系,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戴老师针对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法、学法,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还培养了学生

  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摒弃了新课程改革下受人追捧的生活情境入手,回归了纯数学研究的问题情景,用

  数学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本课在设计导入上,并没有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而是直接让学生回忆直线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在白纸上任意地画出两条直线进行分类梳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节约了时间,又

  有助于学生直接学习数学,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

  从教材上来看,本课从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不相交之分,相交中还有相交成直角与不成直角的情况,是一种“面”到“点”的研究,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研究的意味浓了。

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戴老师大胆地让学生以分类为主线,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

  三、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完成自主探究意识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整节课自始至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画出4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后,选取有代表性的情况贴在黑板上。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出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白纸上画一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选取不同情况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展示,这时是很表面化的。

他们不会从本质上去分析,但戴老师不做任何评价,引导学生继续第二次画。

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冲突,便会主动去探索,以求解

  决问题。

如此一来,学生就会自己找到问题的本质属性,形成清晰的知识。

  四、教师素质。

  教师教态自然,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氛围,在教学评价时,注意面向全体,眼神遍布教室的每个角落,做到“眼观八方”,不仅从眼神,而且从语气、态度、表情等方面注意调控。

在提问时设计了启发性教学语言,给每一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提问面较广,体现素

  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当然,整堂课中难免会有不足,比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于教师启发不到位,所以学生很难说出用三角尺量宽度,再比如在后面的判断题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判断时,学生讲不清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前面在教学概念时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同一平面内”的这个条件。

在难点的突破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例如在讲垂直与平行的时候,只让学生理解到一条直线不能叫垂线或者平行线,而没有让学生理解对于互相垂直和平行的两条直线,必须说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或平行线。

在这里老师可以追问或者以判断的形式

  让学生去理解、去辨别、去品味。

  以上只是我对这堂课的看法,如有不妥,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评课稿  在这次“空间与图形”有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中,听了三位教师执教的有关“空间与图

  形”内容的教学,我们收获还真不少。

下面就三位教师的共同点谈一些本人粗浅的看法:

  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得到进步和发展。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周老师在执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时选用了一个做鞋垫的生活情境:

要用一块面料大约为200平方厘米的布料给儿子剪一双鞋垫,够吗?

这一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间的矛盾,有人认为够,而有人认为不够,到底够不够呢,在这时,老师抓住时机,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而急于想知道答案的学生就兴致高昂地动手去验证去了。

周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改编教材的例题,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励了学生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所用,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

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这三位教师创设了许多丰富的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如郑老师在执教《圆柱体的表面积》中创设了求茶叶罐表面积、厨师帽表面积、通风管表面积等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周老师执教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中也创设了估算不规则游泳池的面积等数学问题,赵老师执教的《三角形内角和》中创设了求金字塔底角的数学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篇五:

《搭配问题》评课稿  《搭配问题》评课稿  白象学区教研大队组织两位老师上了两节课,然后组织大家参加评课活动,其中让我映象深刻的是汤拉娜老师上的《搭配问题》。

  我个人认为汤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她从现实生活中衣服的搭配引入,到找到有序的搭配方法,最后通过这种有序思考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本节课重点突出,内容明确,节节相扣。

在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合理地使用教材,运用恰当

  的教学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合成一个整体。

在课的开始,汤老师用“你们认识我吗”打开话题,并通过学生的回答,表扬了学生善于观察,巧妙地引出学习数学就应该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一

  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

  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汤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课的开始,汤老师以“双休日去郊游”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如衣服的搭配

  穿法、儿童乐园的路线问题和密码箱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新课程十分提倡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汤老

  师十分注重以学生的独立探究为基础,引导交  流,给了学生一种很好的学习尊重。

如课件出示“2件上衣,3件下装”,让学生先独立思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后采用同桌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活动。

从中使学生感悟出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有的学生用摆学具的方法;

有的学生先画不同的图形形状,再用连线的方法,有的学生用简单的数字表示上装和下装,然后再用连线的方法。

这一环节教学,学生经历了摆学具——图示法——符号法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汤老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

如果加一件衣服那有几种穿法,加一条裤子又有几种穿法。

汤老师并没用讲完例题就把例题抛掉,而是再次充分的利用例题,并让学生通过探究得知加一件衣服和加一条裤子,它们搭配穿法的次数是不同的。

又如儿童乐园的路线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在纸上用连线的方法表示,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身到解决问题活动中,充分感悟:

只要我们做到有顺序地搭配就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所有搭配找出来。

让学生在充分自主探索中进行实践合作与交流,这样的

  合作与交流才是有效的。

  总之,汤老师通过精心准备,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课。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们在静思中、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的境界。

引导学生从图画中明确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构成一个简单的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