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15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势互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当今社会的信息获取渠道是多样的,而信息的获取者(特别是我们的学生)将面临如何搜集、分析、处理众多信息的问题,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更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课堂教学交互,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网络互助。

同时,又不能割裂历史,割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别是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传统。

2、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教学比较注重体验性,强调学生应由学习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

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大的现实背景和政策保障。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能力,让学生从实际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学习、验证相关的知识结论,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教育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①、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

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的内部表述。

②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

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

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

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

既然学习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③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

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也是本课题的理论来源之一。

(2)本课题的研究,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增加学生生成性学习的机会,加强协作,对知识形成高级的共享的理解。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论,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

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学系统中要素间的关系要进行以下四个转换:

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

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

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

二、语文学科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比较

(一)语文传统教学的优势:

1、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大至整个高中阶段和一本语文书,小到一个单元、一个课时的教学,传统教学都体现出了结构完整、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系统性。

例如:

高中阶段按照文章体例进行单元编排,同种文体和同一知识点进行集中学习,文言文按照历史顺序编排,每一个文言文单元相应强调一到二个知识点。

这样的系统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就一堂课而言,教师在课前就安排好了教学的体系,按照计划,由浅入深,一步不差地进行。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形成语文学科的学习体系。

2、传统教学的基础性。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语文字、词、句的基础知识,强调多读多写,读书作文,积累背诵,对文章反复涵咏体味,重视情感的熏陶渐染,并注重学生勤查工具书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巨大优势的具体方法,如反复诵读、抄写、默记等。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对反复诵读作用的概括;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口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是对笔记、抄写作用的提炼。

传统的语文教学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方法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牢固,为深入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奠定了基础。

3、有利于学生的共同进步。

传统语文教学不否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长期的教学活动实践中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分班授课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共同进步。

教师授课的计划、方法都是根据班级的大部分学生的情况或班级的平均情况来决定的,最好和最差的少数学生不得不因此减慢和加快自己的学习进度。

因此,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共同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在语文传统教学中,也容易形成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的学习局面,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容易得到提高。

4、能够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整实施。

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预设性,可以保证不受或少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顺利、完整地实施语文教学。

5、在情感培养上,传统语文教学虽然不利于学生个体情感发展,但是对于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着巨大的意义。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优势:

1、具有直观形象性。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2、大容量、多链接、超文本,知识的呈现方式更丰富多样。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借助网络背景,对知识进行大量的拓展,增加课堂容量。

对相关知识点可以借助链接及时了解,有助于学习内容向纵深发展。

3、教学过程的可重复性。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可以在课下自己在线重复观看,并且可以只选择不懂的那一部分重复观看,这样就能够保持教学课时不受影响。

4、更有利于因教施教,进行差异性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在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知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深入学习。

5、能够超越课本和课堂知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例子,学生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方法对相关文章或别的例子进行分析理解,举一反三。

对比起来看,两者的区别是:

在教学内容上,语文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对文本本身的把握,通过字、词、句、段和文章脉络分析,系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两者优势结合的语文学习多将教材作为学习的例子,在肯定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导向更加深远的社会生活,从而实现“语文即生活”“语文即社会”的观念。

从教学手段上来看,传统语文教学虽然也运用了幻灯、录音、多媒体等信息教学手段,但是一堂课一旦成型,就一直处于静止的状态,教学手段不再改变,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了传授知识的载体。

而两者优势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中,幻灯、录音以及多媒体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成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一部分,师生之间形成了交互促进的关系,课堂虽然有之前的设计,但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不断变化的,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中。

与此同时,作为教学手段的多媒体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手段。

从教学方法上来看,传统语文教学重“传授”、重“解决问题”,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训重“引导”,重“提出问题”。

也就是说,传统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本身,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利用媒体自我学习的能力。

两者结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就必然要求更加灵活,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师生情感交流的先天优势,克服网络教学过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弊端,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探索网络环境下、立足中学的有鲜明中学基础教育特色的现代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的合理、高效、优化设计,全方位提高中学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质量。

通过研究,既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使语文教学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信息化,发挥其快速,高信息量的特点,从而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单调、乏味和低效的不足,又有效继承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经验,使课堂再现琅琅书声,使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得到深化,师生的情感得到交流,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从而弥补多媒体教学中暴露出来的弊端,让现代与传统达到完美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具体说来,主要是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达到以下目标:

阅读教学: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并以其超文本和超链接特点,提供大信息量的阅读量;

同时,利用诵读等传统经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以及阅读的想象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网络资源的优势,在网上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并充分重视传统教学方面的汉字书写和对语言的感悟、推敲与修改,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与审美能力。

归纳起来,主要是:

1运用网络,课件等手段,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水平;

2在现代教学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纳入传统的朗读、背诵活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

3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自信、大胆的交流交际能力,融洽师生关系。

写作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大信息量以及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作文情境,并提供多种作文素材,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和作文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能力。

在作文评议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给作文评改提供的方便,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自主地交流、自评与互评,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通过实验,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比非实验班的学生要有明显提高。

总之,要把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寻找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以校园为核心,以网络为工具,以网络教学为辅助,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对象:

在云安中学高一至高二年级中,各选一个实验班,一个非实验班。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广泛收集和调研关于国内外网络教学方面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分析。

(2)行动研究法:

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收集好第一手资料,不断分析、总结、调整、改进。

(3)自然实验法:

实验组织形式为对照实验,运用等组设计原理,随机选定两个平等班,对实验班施加实验措施,采取传统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使实验班学生在高度互动的教学环境下学习。

而对对照班,则采用常态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和方法。

(4)理论与实践结合法。

在研究方法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行动研究法和模式研究法,具体有讲授式、自主发现式、网络探究—讨论式教学模式。

确定课题的研究重点和切入点,制定研究纲要,指导各专题的研究。

在研究的开始和进程中,课题组成员之间,争取做到成果互补,资源共享,以加快研究的进度,并且学习其他学校的经验。

实验变量及其控制:

(1)自变量:

教学媒体的运用方法。

(2)因变量:

学期末两种班级学生接受同一份测验的成绩。

(3)干扰变量的控制:

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数量、基础、师资力量基本相当,教材、课时、作业、测试内容、评分标准完全相同;

在实验过程中,不让学生知道在参加实验。

数据分析处理:

本实验采用准实验设计中的不相等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并采用独立样本的Z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周期:

三年(2007年9月——2010年年7月)

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

1.在市、县专家的指导下做好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

2.广泛搜集资料,制定研究实验方案,建立校园网站,定出实验班,划拨实验经费。

3.建立以焦非非校长为组长,以李国成副校长、黄泽池副主任为副组长,以杨显志等教师为中心组成员的组织机构。

4.课题负责人对参与实验的全体成员进行多进行教科研、电化、理论和媒体技术的培训。

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实验老师对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有较深刻、较全面的认识,并做好课型的设计工作,进行测评的准备。

第二阶段:

实践探索阶段(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

1、根据课题要求,参研教师写出相应的课题实施方案。

2、通过调查问卷、摸底测查等方式,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并结合相关理论,初步构建实验评价方法量化表。

3、在使用量化表的过程中,组织参研教师反复讨论,对评价量化表及使用方案进行修改,逐渐趋于合理完善。

4、上好教学观摩课,并制作好教学录象光盘。

5、积极参加全市的各类教学大赛、学生各类作文赛以及兄弟学校的实验交流。

第三阶段:

实践深化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12月)。

1、继续上好教学观摩课,并制作好教学录象光盘。

2、积累资料,撰写实验论文,制订评价标准。

召开阶段性座谈会。

3、调查问卷。

4、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

5、撰写研究报告。

6、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实验总结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

1.搜集、整理实验开始以来的各种资料,完成实验报告。

2.编印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3.召开总结会,在全校推广实验。

请专家对实验检查鉴定。

五、课题组成员

总负责人(组长):

焦非非校长 

中学历史高级教师,领导课题的全面工作

具体负责人(副组长):

李国成副校长 

中学地理一级教师 

黄泽池副主任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两人负责组织、协调课题实施工作

成员:

杨显志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课题理论支持 

论文报告

王洪平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张静 

胡静 

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课题资料搜集加工论文报告

黄桂玲 

课题资料搜集加工实验记录

朗正荣 

课题资料搜集加工课件制作实验记录

都巍巍 

课题资料搜集加工课件制作

余安辉 

课题资料搜集加工 

建档归档 

实验记录

陈月平 

覃小玲 

李岚 

梁秋林 

王之县 

陈伟强 

中学计算机一级教师 

课题技术支持 

课件制作指导

刘跃明 

中学计算机二级教师 

课件制作指导实验课录像

六、本课题研究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传统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互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有效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的转变,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传统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互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4、有利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方法死板,课堂气氛沉闷。

实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网络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操作为主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4、有利于建立平等、尊重、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传统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优势互补的课堂,是学生的“合作室、研究室”,教师已无法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学生怎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教师要考虑的是,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什么帮助,学生会如何的合作,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应做出怎样的评价,而学生则注重如何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在老师引导下与同学协作完成问题的探究。

课堂中,师生所寻求的是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共适发展。

5、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在网络下的课堂教学,虽然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但不等于放任自流,更不等于不需要教师,它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不仅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而且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做出正确的反应。

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

6、营造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也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教师首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共进,互动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包括与教师所需答案不完全相同的意见。

教师能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

“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

中 

期 

报 

课题名称: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

课题类别:

重点( 

)专项(√)青年( 

课题立项号:

063621261

课题负责人:

焦非非 

所在单位:

广东省云安县云安中学

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期报告要点:

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存在问题、重要变更、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限5000字。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课题为广东省云安县云安中学承担的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专项课题。

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我们愈来愈认识到信息技术给传统教学带来的一场革命,也认识到传统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发展成熟、文化积淀深厚的教育模式,仍有其长盛不衰的优势。

放眼四望,这种“整合”研究,正日益受到全国中小学的重视和推广。

同时,也是我们边远山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我校属于粤西落后山区中学,教育底子薄,学生基础差,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目前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仍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

当前我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是:

①九年义务教育基础薄弱,学生文化综合素养普遍偏低;

②方言习惯势力的影响根深蒂固,现代汉语语感严重不足,学生学语文要经历由“白话”(广州话)到普通话的转换过程,语文学习非常困难;

③经验世界贫乏、苍白,缺乏对知识的个性理解;

④兴趣狭窄且不稳定和深刻;

⑤被动依赖,缺乏主动性,并存在较为普遍的思维惰性。

由此可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为此,2006年3月我们适时地提出将两者“整合”起来的构想,向中央电教馆申报了这一课题。

自2007年4月我们的课题通过立项后,我们便着手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按照课题研究方案的安排,通过资料查阅、实际调查、上研究课等形式,获取了真实资料和一些基本共识,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从实践的角度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与传统教育的局限与优势及如何利用相互的优势进行互补,旨在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模式,课题研究运用以下方法和原则:

1、研究方法

(1)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

选定两个平行班,对实验班采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教学方法,让实验班学生在高度互动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

而对照班,则采用常规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过程研究法:

收集实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各种第一手资料,对实验的背景、条件、学情及实验的过程、结果等进行分析、总结、改进、提高。

(3)文献法:

购买部分有关中学教师课题研究的书籍,并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和调研有关国内外信息技术环境方法方面的资料和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

⑷案例法:

通过采集、记录实验过程中典型的案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经验和理论。

2、研究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题研究通过实践形成理论,同时,将理论指导于实践,两者相统一起来,重在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在实践上的应用。

(2)注重课题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原则

按照课题《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研究》的内容展开研究,研究对象定位为高一高二语文学科。

(3)注重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

广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成果,用先进的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