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219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8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电子备课文档格式.docx

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

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学生思考后回答,明确:

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注意:

如有难度,可这样启发:

什么人?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干什么?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指名回答。

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来启发学生。

边答边板书。

师明确:

“我”劝母亲散步;

全家一起散步;

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师:

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平如镜,有时波浪起伏。

在散步的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

在岔路口,“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

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

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

“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

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

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板书)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板书)的美德。

同时母亲的选择是——

生:

走小路。

(板书)

这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是——

爱幼。

三、深入探究,挖掘“尊老”内涵

过渡:

这篇课文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

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

理由是什么?

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至少让两名学生回答。

师:

我先不评判大家的回答,请大家听培根怎么说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

”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生解释。

师总结:

“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

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

同学们,你们知道“孝”字的最初写法吗?

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一个“老”字,下面一个“子”字,古人解释“孝”为“善事父母者”。

我希望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尊老”的含义,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

四、揣摩词句,体味语言 

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的;

美丽的花得由鲜绿的叶儿衬托;

同样,美文得有妙语来表达。

这篇课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的感受犹如背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往花篮里采摘几朵并不名贵却很雅致的小花。

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与人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说出你们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自由回答,但要注意时间,适时的打住。

如学生在这一环节打住,则教师可以提示下面语句引导学生来体会课文语言妙处,之后归纳。

附文中的妙语(仅供参考):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

2、“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3、“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4、“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

“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5、“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

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6、“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7、“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六、作业

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家是心灵愉悦的空间。

家庭成员应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

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我们做儿女应尽的一份孝心。

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

(2、秋天的怀念)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

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1.感受母爱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

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

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铺垫情感

1、(出示轮椅图片)同学们一定知道这是什么吧?

看到这轮椅,你会想到什么?

(出示史铁生照片)变点击课件,边激情讲述:

这个轮椅上坐着这样一个人,„„他叫史铁生。

遗憾的是,在去年的12月31号,这个被称为“文坛巨星”的他,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

(出示——合欢树片段)(默读)

3、通过默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看来这力量来自于他的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走进他的母亲,走进秋天的怀念。

(板书——秋天的怀念)(师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指导读书读出味道。

1、请大家先把课文读一遍,在读书时,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课文时尽量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有谁想给大家读一读课文,哪一部分都可以。

在他读书的时候,我们大家要仔细听,一会儿我们要对他读的作出评价。

2、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你感觉应该怎样读呢?

怀念的是谁?

为什么是“秋天”?

(师生再读课题)怀念母亲什么呢?

(要求学生连贯表达,从题目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作者怀念母亲是当然的,母亲的一句话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

(课件: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

(板书:

儿子、母亲——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那么,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之下说这句话的?

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

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细致准确地写出了我当时的脾气暴怒无常?

生:

突然、砸碎、猛地、摔

如果我们试着把这些词语都去掉,效果会怎么样?

(课件示:

两句话)(学生对比读,选择一处谈体会)

(2)“哎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

他为何这么对待自己?

作者恨自己的腿废了、恨自己变得没用了。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引导学生设想,没有了健全的双腿:

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再也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讨论:

你们多大?

21岁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

没有了双腿,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的滋味吗?

小结:

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

(回扣板书的“苦”)(板书:

苦)

6、如果你是他的朋友,看到他这样的苦你会去劝他吗?

怎么劝?

(学生发言)

7、那么他的母亲是怎么劝的呢?

别着急告诉我,看看母亲当时自身的情况又是怎样?

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

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

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

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

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

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

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估计落脚点回到“为了儿子着想”)

小结:

那么,母亲是怎样强忍痛苦一切为了儿子,给儿子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呢?

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走进母亲的“好好儿活”。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母亲

瘫痪肝疼

暴怒无常整宿整宿、翻来覆去

我活着有什么劲睡不了觉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继续探讨母爱的内涵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母亲的爱好勇敢!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为何不说了?

(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母亲的爱好细心!

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①母亲“扑”过来,“扑”字还可以换成哪些字?

(跑、走、抓)这里为什么用“扑”?

母亲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和儿子在一起。

母亲不想看到儿子伤害自己,有轻生的念头。

)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句话。

母亲的爱好坚定!

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②“抓住我的手”,仅仅是“抓”住的是我的手吗?

还有什么呢?

(好好儿活。

抓住我的心,怕我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

)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母亲的爱多么执着!

(重点体会“好好儿”)

③“忍住哭声”,母亲仅仅是忍住哭声吗?

她还忍住了什么?

再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发现呢?

(忍住了自己的病痛和儿子的不幸带给自己的双重打击)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句话。

母亲的爱多么深沉!

送到句子中再读。

(重点体会“活”)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

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出示两段话,对比读)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这个“悄悄”说明了什么?

3、小结:

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

读出这样的味道。

4、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自己“苦”;

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瘫痪的儿子,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

(板书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

母亲的爱——用心良苦!

(再次回扣“苦”)

总结:

读到这,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

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四、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引读课文,“邻居们„„”(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课件出示)

2、“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话没有说完,但后来儿子读懂了母亲还未说完的话,大家懂得母亲想说什么吗?

(要好好儿活)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

(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讨论):

母亲推我去看花,但终究没有去成,母亲为什么要带我看菊花呢?

通过描写菊花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母亲去世后,作者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他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精彩,他的一生并不长,但却是光辉的一生。

(课件出示他的作品)

5、现在,儿子懂得了母亲的用意,但母亲却不在了,这让作者陷入了不尽的怀念:

(课件出示一怀念母亲的选段)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儿子“好好儿活”,正是母亲的话语,母亲的离去,才铸就了儿子辉煌的一生啊!

让我们再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五、思考:

同学们,今天我们带着感动读完了这篇课文,想一想,它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仔细的品味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2、秋天的怀念

儿子苦

好好儿活母亲苦

(3、羚羊木雕)

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

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

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

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

(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

(朋友珍贵,友情珍贵。

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

(摇头)的确。

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

爱因斯坦说:

“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希罗多德说:

“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斯托贝说:

“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

曾任中学教师多年。

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

(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欣赏。

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

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

讲义气,仗:

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

成语。

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

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

挽:

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

n):

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

[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

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

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

本课指后者。

(8)逮(dǎi):

捉,捕。

(9)攥(zuà

n);

用手握住。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初步感知课文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写了三件事:

万芳和“我”换裤子──上星期;

“我”送羚羊木雕──昨天;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今天。

②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

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

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

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查问木雕倒叙1 

—16 

起因赠送木雕插叙17—23 

高潮逼取木雕顺叙24---35 

结局伤心难过顺叙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并用”——是——的人”来回答。

a.妈妈是一个——的人。

b.爸爸是一个——的人。

c.万芳妈是一—的人。

d奶奶是一个——的人。

e.万芳是一个——的人。

f.“我”是______的人。

羚羊木雕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我送木雕不想要回

木雕贵重我们俩是好朋友

成人世界少年世界

重重

财情

轻重

义义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一、分角色阅读课文。

注意不同人物、不同心理,语气就不同。

  二、研讨: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1、你赞成谁的做法?

  赞成父母:

家里面贵重的东西是不能随便送人的,妻子、丈夫都不能独自随便送。

父亲虽然把它送给了女儿,但并不等于同意她送给外人,孩子做事前应该同父母商量。

比如,父母给孩子买了一架钢琴,孩子也可以随便送人吗?

  赞成“我”:

既然父母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我就有支配权。

而且我是送给我那么好、那么仗义的好朋友。

羚羊木雕有价,友谊无价,何况我已经送出去了,一个有价的木雕能与无价的友情和一个人的信誉相比吗?

  2、不赞成对方,那你认为该怎么做才好呢?

或你人物他们要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矛盾?

  父母:

○1、送给孩子贵重礼物的时候,介绍一定有关知识,让孩子知道它的贵重。

○2、当孩子已经送出贵重礼品的时候,要给一点缓冲的时间,或者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沟通一下,并注意保护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顾及孩子的感情。

  孩子:

○1、小朋友送贵重礼品的时候应该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

○2、妈妈逼我要回礼品时,应该跟妈妈讲,自己不知道羚羊木雕那么贵重,承认自己的错误。

○3、再向妈妈讲讲万芳是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请妈妈想一个委婉一点的办法。

  3、文章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为什么用第一人称写?

不是。

优点:

“我”直接面对读者叙述,缩短了双方的距离,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4、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选择下面答案:

  a、表现了由于我没有珍惜友情而很后悔的心理。

  b、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

对孩子的教育,要耐心说服的态度,而不应简单粗暴。

  c、赞美少年间纯洁友谊,批评父母只看重物质利益,不理解尊重孩子心理,对待孩子简单粗暴。

  d、赞扬孩子世界纯真的心理与友谊,批评成人唯利是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