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694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 7Word下载.docx

  C.诗人还善于通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让人物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展示。

  D.这次新课程培训班的学员,除了本省教师外,还有来自外省的15个中学的教师。

  二.本大题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然后回答5—11题。

(9分)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

“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

“子,谪仙人也!

”言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

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

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贫不自振振:

振作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

告辞

  C.遁还,客巴西遁:

逃走D.帝爱其才,数宴见数:

屡次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②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

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

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

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

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

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地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9.下列杜甫和李白的诗句能分别体现出原文所表现出的两人的政治遭遇的一组是【】

  A.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①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②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0.翻译下列句子。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

  译: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1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①要欲:

好像。

②了自:

已经明了。

  

(1)王维是唐代诗派的代表作家,苏轼曾评介他的作品“”。

(1分)

  

(2)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

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2分)

  (3)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4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前3题必做,后四题题任选做2小题,共8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

,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4)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5)文章合为时而著,。

(白居易《与元九书》)

  (6)路漫漫其修远兮,。

(屈原《离骚》)

  (7),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三.本大题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

  长达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与绵延的万里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伟大工程,都是华夏民族的历史丰碑和永远的骄傲。

长城早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的文物保护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大运河在广开海运之前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开凿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进行沟通交流。

大运河在开凿过程中利用了春秋时代吴王夫差开通的邗沟,在隋炀帝时最终完成,唐宋繁盛一时,元代截弯取直,明清屡加疏通。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大运河一直是一条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的生命线。

  大运河涉及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连接着燕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其沿岸是古代中国人口集中、文化遗址密集的地区。

各个时代,大运河贯穿之地都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文物价值与意义非同寻常。

不仅如此,大运河在开凿的长度、年代上还创下了傲视环宇的纪录,特别是沿岸几十座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韵,保存了极具特色的内河文化。

  但是,作为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结晶的大运河,至今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肯定和保障它的历史地位。

  大运河的保护现状确实令人忧虑。

除千百年来河堤决口、泥沙淤塞、水量匮乏等自然原因外,更有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

由于不少河段利用了天然湖泊和自然河流,很多人认识不到大运河也是文化遗产或文物古迹;

而出于局部利益考虑随意改拆遗存的现象时有发生,分省分段的管理体制也使大运河的保护无法形成综合性的全盘规划。

  大运河虽然历尽沧桑,却衰而未亡,江南河段仍然泽被今人;

已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也涉及到大运河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因此,亟需通过文物调查与文物保护研究,提交完整的大运河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大运河及其沿岸相关古迹不仅应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得到有效保护,而且也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13.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大运河保护迫在眉睫原因的说明,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河堤决口,泥沙淤塞,部分河段缺水,大运河已经是衰败不堪。

  B.乱开支渠,截流用水,管理不善,大运河的保护现状令人忧虑。

  C.至今还未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影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D.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大运河沿岸的文物古迹常被随意改拆。

  E.分省分段的管理,使大运河的总体调研与保护报告无法提交。

  1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A.大运河实际上是连结中国古代几个重要文化区域的桥梁和纽带。

  B.从开凿时间和规模上看,大运河是世界同类工程所无法企及的。

  C.大运河的文物价值至今没有得到专门的法律法规的肯定和保护。

  D.部分河段借用天然湖泊和河流,影响到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地位。

  E.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以加速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进程。

  15.本文作者大力呼吁保护大运河,其突出强调的是“文物价值”,这是为什么?

  答:

  

  16.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概括写出针对大运河保护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6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不能跨题作答:

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红楼梦》选段,回答文后17-20题。

  这日贾珍等来回贾政:

“园内工程俱已告竣,只等老爷瞧了,或有不妥之处,再行改造,好题匾额对联的。

”贾政听了,沉思一回。

又近闻得塾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

宝玉只得随往,尚不知何意。

  说着,进入石洞来。

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薨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

“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道:

“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就名‘翼然’。

”贾政笑道:

“‘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

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

“是极,是极。

竟是‘泻玉’二字妙。

”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

“老爷方才所议已是。

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

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

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诸公听此论若何?

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

你且说你的来我听。

”宝玉道:

“有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

贾政道:

“匾上二字容易。

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众人都道:

“好个所在!

“这一处还罢了。

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

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

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里面数楹茅屋。

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

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

“倒是此处有些道理。

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

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

”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

众人笑道:

“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

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

”贾政道:

“诸公请题。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

“旧诗有云:

‘红杏梢头挂酒旗’。

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

”众人都道:

“好个‘在望’!

又暗合‘杏花村’意。

”宝玉冷笑道:

“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

又有古人诗云:

‘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

”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

“妙!

”贾政一声断喝:

“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宝玉忙答道:

“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

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

“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

‘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

“却又来!

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

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

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

“叉出去”……

  (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有改动)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通过贾政、清客和宝玉等人巡看新告竣的大观园,拟题匾对,巧妙地介绍了大观园的建筑布局、园林特色等。

  B.宝玉极为惧怕父亲,为讨父亲开心,题对额时总是不忘“应制”,处处拘泥典故出处,表现出一种消极抵制封建制度的心态。

  C.大观园是宝玉及其姐妹们日后居住的场所,不同特点的景色烘托出房主人不同的性格,稻香村的环境与守节寡欲的李纨性格品德相称。

  D.节选文字的环境描写,大多采用粗线条的勾勒手法,描绘了流觞曲水,曲径通幽,引起读者的无尽想象。

  E.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环节,清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们的言行不仅能突显宝玉的才情和个性,而且也能暂时缓和贾政父子的矛盾冲突。

  18.阅读选文的第一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批语相应的语句。

  【蒙侧批:

如此顺写,笔间写来,然却是宝玉正传。

  答:

  19.“有用‘泻玉'

二字,则莫若‘沁芳'

二字,岂不新雅?

文中贾政为什么“拈髯点头不语”?

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沁芳”之名的看法。

  20.试根据节选部分的内容,联系学过的“宝玉挨打”故事,分析探讨贾政与宝玉父子俩的关系。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17-20题。

  俗从何来

  范曾

  ①俗气,它是灵魂的蒸发物。

  ②俗气于人体内必经历酝酿、发酵、升腾的过程,其间所发生的物理学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全部奥秘有待于实证科学之验定。

不过,有一条我们是可以肯定的,俗气是一种物质,一种微分子,它穿越人的皮囊,离开人的躯体,笼罩着散发主体。

俗气,如影随形,对主人无限依恋,驱不散、赶不尽,它造成一种永恒的氛围,于举手投足、左右顾盼之际顽强地表现出来。

  ③俗气,它又具有市井、江湖的集体遗传基因。

目下,在中国书画界(包括书画家、藏家、群众)于此遗传基因则发展到极至。

媒体小说掀风作浪,三日出一大师,五日出一巨匠;

此处拍卖场跳出一匹黑马,彼处展览会爆发一则奇闻。

总之,新闻的亮点需要刺激,而浑浑噩噩的、被从众心理所支配的人群则瞪着眼、张着嘴、莫知所遭,一旦他们自以为知道了行情和底里之后,其跟着叫嚣的劲头汇为洪流。

其实,这群体性的俗气基因来源于生活的过分枯索,需要发泄的机遇,比较起“艺术家”和商人的俗气属于可以原谅的范畴。

  ④有了俗气的散发主体,加上群体性的遗传基因,俗气磅礴于四海与国际接轨就成了必然性。

不要以为俗气是中国的国粹,其实趾高气扬的西洋人、鞠躬如也的东洋人,也都概莫能外地被俗气所包围、所牢笼。

其实中国画与世界接轨云云,恐怕“来吾导夫先路”的,正是全世界都共同接受的那种俗气。

  ⑤于是我们很需要在中国书画界来一次扫“俗”的普及教育的,首先得从头面人物做起,他们这些年奔走于大江南北,举行层出不穷的创作研讨会,必邀地方大款助兴,事后一个个如布袋和尚背负着、挟持着他们心仪已久的事物打道回府。

更有甚者为酒厂设计一个酒瓶,索款数万,宛如他设计的是一架新式的波音747民航飞机或华贵的轿车,报纸上刊载着他踌躇满志的笑容,旁边则刊有那布袋似的酒瓶,这布袋显然储藏量超过了和尚的布袋。

  ⑥艺术家最容易犯的毛病是狂悖无度,以为古往今来一无成就,起跑线就在他脚底下。

其实,这中间天才居少,绝大部分是市井的“下士”,他们的方式不似前者从容和潇洒,但其机巧,或不轻让。

当今之世,值得在中国这片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建立美术馆的人有几个?

或者说有吗?

可是如雨后春笋般的个人美术馆,巍峨的雕刻像纷纷在各地出现,连一个粗俗不可与语的某画家、某书家都不知人间有羞耻似的高张大旗,建成了某某某美术馆,甚至有于一省中建立两所美术馆者。

更俗的事还有某画家美术馆已建成,而萧然四壁,据说画家已殁,儿子筹款,这美术馆真正成为禅家的空无一物之境。

其实,千秋万代名是不需要生前经营和张罗的。

  ⑦让我们追击这俗气的根源。

我想,“无文”二字是最具概括性的,画家无文,书家无文,则必为匠人;

匠人无品,则灵魂无托;

灵魂无托,则俗气侵袭,而基因遗传又变本加厉,物欲横流,方显出庸俗本色,这是普天下一切俗气的病灶所在。

倘这病灶已入膏盲,那么根除也难。

这一个“文”字,所包含的内容,黄宾虹概言之为“志道、据德、依仁”,在他老先生看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以及立身处世,一事一物之微,莫不有画”;

原来书、画的高雅来自天地大美,当我们趋近这大荚一步,便远离俗气一步,天下书画家正应于此留神。

  1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化抽象为形象,起笔用“灵魂的蒸发物”说明俗气是一种物质,进而阐述俗气的来源、表现,最后揭示俗气的根源。

由表及里,由果导因,点面结合,层层推进,思路谨严。

  B.中国书画界的俗气一方面源于生活的过分枯索,一方面源于书画家本人的“无文”,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

  C.艺术家最容易犯的俗气是借艺术之名图物质之实,并为之乐此不疲,大饱私囊。

  D.本文用漫画式的笔法描摹了书法界某些头面人物的作派,“心仪已久”“宛如”“踌躇满志”等词语表现出作者对这类人和事的否定、讽刺和批判的态度。

  E.作者认为中国画不该与世界接轨,因为那是种俗气的表现。

  18.第五段中“那布袋似的酒瓶”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布袋显然储藏量超过了和尚的布袋”?

(4分)

  

(1)含义:

  

(2)原因:

  19.作者认为俗气有哪些特点?

请分条列举。

(每点不超过8个字)(3分)

  20.这是一篇很典型的杂文,于嬉笑之中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

这什么说“千秋万代名是不需要生前经营和张罗的”?

“画家无文,书家无文,则必为匠人”,这“匠人”和“艺人”有何差别?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1.下面的一则广告,有五处语言方面的毛病,请从原文中找出三处并加以修改。

(6分)  

  《狂飙英语》自创刊以来就特别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许多读者来信说:

“是

  ①

  《狂飙英语》给了我纯正的发音,给了我适用的语法,也给了我非常自信。

”“《狂飙

  ②

  英语》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

  ③

  进入2006年来,杂志市场销路更是一路看涨,许多学生朋友来信反映无法及时买

  ④⑤

  到贵刊,希望我们能满足他们的愿望。

为不负众望,我们破例发行了《狂飙英语》前四

  ⑥

  期的合订本,希望能解广大读者朋友的燃眉之急。

  ⑦

  本合订本各地邮局现正零售。

  (1)(填序号)    处, 修改:

               

  (2)(填序号)    处, 修改:

  (3)(填序号)    处, 修改:

  22.下面这则消息比较费解,请你用一组较短的句子把它简明清晰的表述出来。

(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6分)

  著名学者专家们通过论证,证明了很多人对水利工程人员提出的在长江三峡修建大型水利发电站的可行性报告进行论证后得出的不可行意见是不科学的。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驯象人从来不把大象拴在大树上,只是把它用细绳拴在小竹竿上。

许多人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怎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呢?

原来,在象很小的时候,它就被拴在上面,小象虽然拼命挣扎,却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这竹竿是无法挣脱的。

渐渐的,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想过如何挣脱竹竿。

其实,它只要跨出勇敢的一步,就会迎来一个新天地。

  要求:

在整体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粤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检测题答案与提示

  1.B(A.回溯(s)气氛(fēn) C.档案(dng) D.挑剔(tī)癞疮疤(chuāng))

  2.C(A眼花瞭乱——缭矫揉造作——矫B礼上往来——尚无精打采——采D犄角之势——掎)

  3.A(B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达到了高超绝妙的境界。

C萍水相逢:

比喻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