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9232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南和县高三语文优化卷五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箕踞(jù

缘分 

题要钩玄 

D.隽永(juà

琐屑(xuè

扫描 

剑拔弩张 

3.(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为什么有些年青人不是朝气蓬勃,积极进取,而且老气横秋,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

这其中有个人性格的因素,也有家庭熏陶、社会影响的因素。

B.一片高桂树枝的黄叶,一枚随风飘飞的羽毛,都会让他的内心有所触动。

令他苦恼不已的是,他没有能力将这些感觉诉诸文字。

C.要从根本上消除腐败,还是必须依靠制度。

要使领导干部的行为时时处在监督之下,动辄得咎,从而不愿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

D.日本的“购岛”闹剧丝毫不能改变钓鱼岛主权属于中国的事实,中国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把钓鱼岛包含在内,有理有据,无可厚非。

4.(2分)(2017高一下·

双鸭山期中)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B.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无非是在告诉我们,不用刀的杀人和不见血的杀人,实比严刑峻法还残酷,被杀害的范围和人数也要更多更广泛。

C.《琵琶行》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刻画不同的乐声,成功地讲音乐转化成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D.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他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近四百多首诗。

或追忆往昔的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恐伤衰老。

5.(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诗,到汉末便呈现五言诗大兴的局面。

这些诗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远平和。

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

①《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

②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民歌影响文人创作的一件值得彰明显著的大事。

③有的作品还流露出感叹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④汉末的许多五言诗,因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晋代以后就被称为“古诗”。

⑤其中有十九首被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

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

A.④①⑥③⑤② 

B.④⑤①⑥③② 

C.②④⑤①③⑥ 

D.②④⑤⑥①③ 

6.(2分)(2019高一下·

滦县期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7.(2分)(2017·

南京模拟)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得体的一项是()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

(寻物启事)

D.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8.(2分)(2015高一上·

哈尔滨期中)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2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抗争;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B.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我活着应当为陛下拼死效忠,死了也会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C.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大王的心意合拍呢?

D.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

将来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

10.(2分)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十分巧妙。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11.(2分)(2019高一上·

朝阳期中)下列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杯古》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既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为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而深表遗憾。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以韩侂胄草率出兵遭到修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刘义隆切勿草率出兵。

D.“凭谁问:

廉颜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

共6分)

12.(6分)(2019高二下·

通榆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燧,字洵美。

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忠臣之兵溃而西。

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

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

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

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

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

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

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

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

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

为战车,冒以狻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

器用完锐。

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

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

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

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

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

河中近甸,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

“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

”许之。

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

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

廷光惮燧威,拜城上。

燧顾其心已屈,徐曰:

“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

”廷光再拜。

燧曰:

“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

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

”未对,燧曰:

“尔以吾为欺邪?

今不远数步,可射我。

”披而示之心。

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

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

“吾等更为王人矣!

”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

“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节选自《新唐书·

马燧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

B.迁:

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或贬谪。

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

C.节度使: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D.王人:

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

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

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

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

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

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

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

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

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

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燧曰:

②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

共14分)

13.(4分)(2017高二下·

南昌期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小,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我们读书的数确实不多,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然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都有的风景。

开会、上课,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

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为了常态行为,更何况与微信有关的工作不在少数;

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里,盯着微信的时间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打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件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的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让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时间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是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不思,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异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的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步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转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

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为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广泛传播外,在微信里也是频频被转发。

可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相关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

于是,这件事就给只专注于微信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

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面徘徊。

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收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也可以被疯转。

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

有的微信尽管说得很慷慨,可连基本的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有说对,但又有谁会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变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成为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

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就转”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有良心的才会转了。

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中国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都有的风景。

坐公交、乘火车时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就连蹲厕所看微信的也是多数。

B.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必然行动。

C.中国人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也成为了常态行为。

D.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

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收受到启迪和提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传播微信的人对此就只有极为片面的印象。

B.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C.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D.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我们不过度地阅读和转发,就不容易陷入病态,也就不容易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

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很多人的癖好,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为噱头,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

D.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14.(10分)(2017高二上·

合肥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雪窗帘迟子建

坐在下铺靠窗位置的是一个老女人,我上车的时候她就坐在那里了。

她的头发已经白了多半,看上去六十左右,穿灰棉袄,扎一块深蓝色的头巾,带着一只篮子。

她似乎怕别人不小心踢着那篮子,时常地往下望上几眼。

她大约是不常出门的,像小孩子一样用指甲刮开车窗上的霜花,不停地朝外张望着。

她的自言自语声引得我忍不住想笑。

比如她轻声嘀咕:

“这荒郊野外的还亮着灯,这不是给鬼照亮的嘛。

”这电线杆子可真多啊,隔不远就一个。

这电是从哪里走的呢?

一个胖乎乎、醉醺醺的中年男人说他要睡觉,让老女人赶快让开。

老女人从裤兜里掏出票来。

她的票是这张铺位的,千真万确。

很快,列车员过来了。

她听明了事情原委后,对老女人说:

“这事情怪不了别人,你不换票,火车开出半小时后,就等于放弃了对这铺的权利。

这铺已经卖给人家了。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

”她颤着声问。

“坐边座上吧。

”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

老女人落下了眼泪,提着篮子来到边座上。

她看了一眼那贴着车厢壁立着的座儿,说:

“它立着我可怎么坐呀?

七仙女的屁股也坐不稳定呀!

”她的话引来一片笑声。

列车员一伸手把那弹簧座拉了下来,说:

“这是可以活动的座,你一起身就自动立起来了!

”老女人把篮子放到窄窄的桌上,小心翼翼地坐下来,用手护着那只篮子。

一个年轻人叹了口气,说:

“唉,可惜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得了。

这时从靠近门口的地方走过来一个穿驼色毛衣的男人,他看上去有六十左右了,戴一副老花镜,手中提着一份报纸。

他对年轻人说:

“我是下铺的,我能爬到上铺去,你让老太太睡我的铺,我睡你的不就行了吗?

那年轻人听了老人的话连连摆着手说:

“你这么大岁数了,我可不能让你到上铺去,万一磕碰着怎么办?

“我天天早晨都打太极拳,什么毛病都没有,别说爬上铺了,就是上树都没问题!

”老人拍着胸脯说。

“那可不行,万一有闪失,我可负担不起!

”那人的脸涨红了,借口上厕所,逃之夭夭。

老头叹了一口气,说:

“不诚心让铺,装什么好人啊。

”说完,回自己的铺位了。

有个抱小孩的妇女说:

“我带着孩子睡在下铺,可是小孩子离不开我,不认别人,我要是在家,她奶奶搂着她睡都不行。

她不认生的话,我就让你和她睡一个铺了。

”我犹豫了一下,轻声对她说:

“要不你和我睡一个铺,你睡前半宿?

”“姑娘,不用你费心了,我能坐着,不就是一宿吗?

”先前我还有些紧张,她的话竟使我一阵轻松。

我说:

“要不我睡前半宿,后半宿你睡?

”车厢突然暗了下来。

我睡不着,不时地翻身探头看一眼老女人,她依然端端正正地坐着,样子就像一个用心听讲的学生。

我终于在黎明前连续睡了三四个小时。

醒来见她依然把手搭在篮子上,端正地坐着。

我不由得心生羞愧。

我跳下中铺,对她说:

“大娘,到我的铺上休息一会儿吧,篮子我帮您看着。

她用微弱的声音说:

“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快到站了,不麻烦你了。

”她的话使我无地自容。

我觉得喉咙那里热辣辣的,仿佛着了火。

天色渐渐地亮了。

经过了一夜寒冷的旅行,车窗积满了厚厚的霜雪,仿佛挂了一幅严严实实的雪窗帘。

老女人又开始用指甲去刮霜花了,那声音“嚓嚓”响着,就像刀在割着我的心,让我感到阵阵疼痛。

抱小孩的妇女过来了,她对老女人满怀歉意地说:

“原想着和孩子早点起来让你去躺躺的,可是不知怎么的一觉就睡到天亮了。

这时,又有几个旅客过来让她去自己的铺位躺一会儿。

老女人回答大家的话总是一个内容:

“这一宿都挺过来了,就要到站了,不用了。

前方就要到青杨树车站了,那是老女人下车的地方。

她的腿已经麻木了,走得很迟钝,踉跄着,像是拼尽全力在拖着两条腿走。

她挎着的那只篮子,也跟着她踉跄着。

我坐在老女人坐过的边座上,透过她刮开的那道明净的玻璃,望着那个小小的站台。

她终于下了火车。

她把蓝围巾系到头上了,缩着身子在站台上张望着。

火车启动了,她的身影很快就被甩在车后,甩在一片苍茫的白雪中,模糊了,不见了。

而我所坐的座位,还残存着她的体温,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冷,从未有过的寒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一个来自乡下的老女人,由卧铺票却因为不知换票流程,导致自己的铺位被一个中年人强行占据而无人相助的不幸遭遇。

B.小说除了用环境、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外,还用了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如老女人和中年男人的对比,中年男人和列车员的对比等。

C.老女人喋喋不休地表达着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和疑问,比如窗外一闪而过的电线杆、车厢上的弹簧边座等,这表现了她幽默风趣的性格。

D.小说语言细腻,意蕴丰富,如结尾些老女人的座位“那么的热”,可我却觉得“周身寒冷”,在冷热对比中突出了“我”复杂的心理感受。

(2)这篇小说以“雪窗帘”为题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迟子建的小说在寒冷和感伤中,总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温暖,给人以希望。

这篇小说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温暖”的?

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句子默写(共1题;

共4分)

15.(4分)(2015高一上·

贵阳期中)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②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③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④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

(《鸿门宴》

五、材料作文(共1题;

共5分)

16.(5分)(2019·

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校高三学生组织端午节“走近屈原”主题活动,策划走进小学,向小学生们介绍屈原精神。

他们通过观察小学生的画作、口头交流等发现,小学生对屈原的了解大多只知道屈原“投江”,其他方面的印象比较模糊。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2-2、

12-3、

12-4、

13-1、

13-2、

13-3、

14-1、

14-2、

14-3、

15-1、

1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