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49601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内科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病理反射

(+)

(—)

肌萎缩

无,可减轻度费用性萎缩

显著,早期出现

肌束震颤

可有

肌电图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减低,有失神经电位

肌肉活检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失神经性改变

9.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

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痉挛性瘫、完全性感觉障碍、括约肌障碍。

颈膨大水平以上病变出现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颈膨大病变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胸髓病变导致痉挛性截瘫,腰膨大病变可见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10.意识障碍的分级

a.嗜睡:

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唤醒后定向力基本正常,能配合检查

b.昏睡:

处于较深睡眠,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模糊作答,旋即熟睡。

c.昏迷:

是意识水平严重下降的病理睡眠样状态,患者对刺激无意识反应,不能被唤醒。

根据程度又分为:

(1)浅昏迷:

对疼痛刺激出现躲避反应、痛苦表情和无意识自发动作,各种生理反射存在,生命体征平稳

(2)中度昏迷:

对重的痛苦刺激可稍有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少,各种生理反射减弱,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

对疼痛刺激无反应,无意识自发动作消失,各种生理反射消失,生命体征异常

急性意识模糊状态:

表现为嗜睡,意识范围缩小,伴定向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错觉可为突出表现。

谵妄状态:

较意识模糊重,有明显的错觉和幻觉,躁动不安,定向力散失,与外界不能正常接触。

急性者多见于高热或中毒,慢性者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11.六级肌力的划分

0级:

完全瘫痪

1级:

肌肉可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级:

肢体能在床面上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起

3级:

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级:

肢体能作抗阻力动作,但不完全

5级:

正常肌力

12.碘淀粉法发汗试验

为一项资助神经反射检查的项目,先将碘1.5g、蓖麻油10.0g与96%酒精配制成碘液涂满全身,待干后再涂淀粉,皮下注射毛果芸香碱10使全身出汗,汗液与淀粉、碘发生反应,使出汗处皮肤变蓝,无汗处皮色不变,可指示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范围;

头、颈及上胸部交感神经支配来自C81脊髓侧角,节后纤维由颈上(至头)和颈中神经节(至颈、上胸)发出;

上肢交感神经来自T2~8,节后纤维由颈下神经节发出,躯干交感神经来自T5~12,上肢来自T103。

13.腰椎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

A.适应症:

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各种脑膜炎和脑炎、蛛网膜下隙出血、脑膜癌病、脱髓鞘疾病、颅内转移瘤、脊髓病变、综合征等

B.禁忌症:

包括颅内压增高和明显视盘水肿、怀疑后颅窝肿瘤、穿刺部位化脓性感染或脊髓结核

C.并发症:

常见腰穿后低颅压头痛

14.脑脊液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

A.脑脊液的常规检查,

压力测定:

〉20020为颅内压增高,〈702O为降低。

颅内压增高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水肿、脑膜炎及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静脉窦血栓形成、良性颅内压增高症,以及心衰、肺功能不全及肝昏迷等;

颅内压降低见于椎管梗阻如脊髓压迫症、漏和脱水等。

压颈试验:

如压颈十秒钟脑压迅速升高100~2002O或以上,解除压颈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提示椎管通畅;

压颈十秒钟压力不升,提示穿刺以上椎管完全梗阻;

压颈上升较快,解除压颈下降较慢,或上升慢下降更慢提示不完全梗阻;

压迫一侧颈静脉,压力不升,压迫对侧上升正常,提示梗阻侧横窦闭塞。

性状:

正常为无色透明溶液。

血性或粉红色用三管法鉴别,均匀一致血色提示为新鲜出血,如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

前后各管依次变淡提示副损伤,离心后为黄色提示陈旧出血。

混浊通常提示细菌感染导致细胞数增多;

结核性脑膜炎放置后可见纤维蛋白膜形成现象;

呈黄色,离体后不久自动凝固提示蛋白含量过高,称为弗洛因综合征。

细胞数:

正常为0~5×

106,多为单个核细胞。

细胞数增多见于脑脊髓膜和脑实质炎症性病变。

试验:

为蛋白定性试验,可与饱和石炭酸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盐,球蛋白含量越高反应越明显,但可出现假阳性。

B.脑脊液的生化检查

蛋白质:

增高见于综合征、脊髓压迫症、感染、脑肿瘤和脑出血等。

糖:

糖含量受血糖水平的影响。

糖含量显著降低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轻至中度降低见于结核性或隐球菌脑膜炎及脑膜癌病等。

氯化物:

细菌性、真菌性脑膜炎和全身性疾病引起电解质紊乱时含量减低,集合性脑膜炎减低最明显。

15.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准则

A.应明确病变损害的水平,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B.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①局灶性是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某一局限部位病变。

②多灶性(多发性)是神经系统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病变,可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分布。

③弥漫性是两侧较对称、弥散的侵犯脑或周围神经的病变。

④系统性是选择的损害某些功能系统或传导束的病变。

C.定位诊断通常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如果用一个局限性病灶无法合理解释,再考虑多灶性(包括播散性)或弥漫性病变的可能。

D.定位诊断时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示病变的性质。

16.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A.临床表现:

1.多见于中老年人。

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或两个分支分布区。

表现历史短暂的电击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每次数秒至1~2分钟,突发突止,间歇期完全正常。

有扳机点。

2.严重病例伴面部肌肉反射抽搐,称为痛性抽搐。

3.病程可呈周期性,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

B.治疗:

1.抗癎药物:

卡马西平首选、苯妥因钠、氯硝西泮

2.其他药物氯苯氨丁酸、大剂量维生素B12、哌咪请

3.药物治疗无效可用封闭疗法,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及手术治疗,为血管减压术。

17.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1.通常急性起病,可伴麻痹侧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

2.患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闭合不全;

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漏气。

3.可伴有舌前2/3味觉减退和听觉过敏,面瘫伴外耳道或鼓膜疱疹,称综合征。

4.需要与综合征出现的双侧周围性面瘫、耳部病变并发的耳圆性面神经麻痹和颅后窝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鉴别。

1.急性期口服皮质类固醇,综合征可口服无环鸟苷,维生素B1肌肉注射。

2.理疗、针刺或电针以及康复治疗。

3.2年后可性面神经吻合术,以及整容手术。

4.预防眼部合并症。

18.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1.多数病前1~4周有胃肠或呼吸道感染及疫苗接种史。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肢体对称性弛缓性瘫痪,多于数日至2周达到高峰。

危重者在1~2周内迅速加重,出现四肢完全性瘫、呼吸肌和吞咽肌麻痹,危及生命。

2.肢体感觉异常,可先于瘫痪或同时出现,约30%患者有肌肉痛。

感觉缺失较少见,呈手套袜子形分布。

3.少数出现脑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常见双侧面瘫,其次为球麻痹。

数日内必然会出现肢体瘫痪。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较明显。

5.可有变异性,Ⅰ.急性运动轴索型神经病():

为纯运动型,特点是病情重,多有呼吸肌受累,24~48小时内迅速出现四肢瘫,肌萎缩出现早,病残率高,预后差。

Ⅱ.急性运动感觉轴索型神经病():

发病与相似,病情常更严重,预后差。

Ⅲ综合征:

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

B.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病前1~4周的感染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四肢对称性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末梢型感觉障碍及脑神经受累,蛋白细胞分离,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等。

鉴别诊断:

1.与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鉴别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病因

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

低血钾、甲亢

病前感染史

多数病例有

病程经过

起病较快、恢复慢

起病快(数小时~1天),恢复也快(2~3天)

呼吸肌麻痹

脑神经受损

感觉障碍

可有(末梢型)及疼痛

无感觉障碍及神经根刺激症

尿便障碍

偶有

脑脊液

蛋白细胞分离

正常

电生理检查

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运动减慢

电位幅度降低,电刺激可无反应

血钾及治疗

低、补钾有效

既往史发作

常有

2.与脊髓灰质炎的鉴别:

发热数日后、体温未完全恢复正常时出现瘫痪,常累及一侧下肢,无感觉障碍及脑神经受累。

C.治疗

1.病因治疗:

血浆交换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和是的一线治疗)皮质类激素(一般不选用)

2.辅助呼吸:

当患者出现气短、肺活量降至1L以下或动脉氧分压低于70以下时进行辅助呼吸。

3.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19.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

A.临床表现:

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根痛或束带感,数小时至2~3天内发展为完全性截瘫及脊髓横贯性损害,青壮年常见,无性别差异,多为散发,病前数日或1~2周有前驱症状及诱因。

a.运动障碍:

早期出现脊髓休克,休克期为2~4周,之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肢体肌力又远端开始逐渐恢复。

b.感觉障碍:

病变阶段一下所有感觉缺失,在感觉却是平面上缘有感觉过敏区或束带感,感觉恢复较慢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早期尿便潴留和充盈尿失禁(无张力型神经原性膀胱),随着脊髓功能恢复,尿液充盈300~400即自主排尿(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损害平面一下无汗、皮肤营养障碍等。

2.急性上升型脊髓炎:

起病急骤,1~2天甚至数小时瘫痪由下肢波及上肢或延髓支配肌群,可致死亡。

3.脱髓鞘性脊髓炎:

多为急性多发性硬化脊髓型,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似,出现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平面和膀胱受累,进展较缓慢,持续1~3周或更长时间。

1.药物治疗

a.皮质类固醇激素:

急性期用大量甲基强的松龙短程疗法,500~1000静脉滴注,1次,连用3~5次,控制病情发展,症状改善通常出现于3个月后,或用地塞米松、泼尼松。

b.免疫球蛋白:

15~20g,静脉滴注,3~5次。

c.抗生素:

防治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的感染。

d.维生素B族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e.甲基酪氨酸,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预防出血性坏死的发生。

2.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颈段脊髓炎可发生呼吸肌麻痹,轻度呼吸困难可用化痰药和超声雾化吸入,重症呼吸困难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用人工呼吸机维持呼吸。

3.早期康复训练。

晚期痉挛性瘫痪可口服巴氯酚5~10,2~3次,或采取适当的手术治疗。

C.护理:

可预防减少并发症

a.勤翻身、拍背,改善肺泡通气量,防止坠积性肺炎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防止肢体痉挛和关节收缩

b.在骶尾部、足跟及骨隆起处放置气圈,保持皮肤干燥,经常按摩皮肤,活动瘫痪肢体。

c.皮肤发红可用70%的酒精或温水揉擦,涂以3.5%的安息香酊,生褥疮者应局部换药并加强全身营养,促进愈合。

d.排尿障碍者置无菌尿管,告慰脊髓炎吞咽困难者,应放置胃管。

20.脊髓压迫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A.临床表现

1.急性脊髓压迫症:

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常有脊髓休克。

2.慢性脊髓压迫症:

缓慢进展,可分为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半切综合征)、完全受压期(脊髓横贯性损害)。

出现:

a.神经根症状:

表现为根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

脊髓丘脑束受损产生对侧躯体较病变水平低2~3个节段的痛温觉减退或缺失。

c.运动障碍:

一侧锥体束受压引起病变一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出现病理征。

d.反射异常

e.自主神经症状

f.脊膜刺激症状

3.压颈试验可有椎管梗阻,严重梗阻时可见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含量增高)。

脊柱X摄片发现脊柱病变。

B.诊断

1.病变纵向定位:

根据脊髓各个节段病变特征决定

2.病变横向定位:

区分病变位于髓内、髓外硬膜内或硬膜外

髓内、髓外硬膜内及髓外硬膜外病变鉴别

鉴别点

髓内病变

髓外硬膜内病变

髓外硬膜外病变

早期症状

多为双侧

自一侧,很快进展为双侧

多从一侧开始

根性疼痛

少见,部位不准确

早期常有,剧烈,部位明确

早期可有

分离性

传导束性,开始为一侧

多为双侧传导束性

痛、温觉障碍

自上向下发展,头侧重

自下向上发展,尾侧重

双侧自下向上发展

脊髓半切综合征

少见

多见

阶段性肌无力和萎缩

早期出现,广泛明显

少见,局限

锥体束征

不明显

早期出现,多自一侧开始

较早出现,多为双侧

括约肌功能障碍

早期出现

晚期出现

较慢出现

棘突压痛、叩痛

较常见

常见

椎管梗阻

晚期出现,不明显

早期出现,明显

较早期出现,明显

脑脊液蛋白增高

明显

较明显

脊柱X线平片改变

脊髓造影充盈缺损

梭形膨大

杯口状

锯齿状

检查

脊髓梭形膨大

髓外肿块及脊髓移位

3.确定病因及病变性质:

髓内、髓外硬膜内病变多为肿瘤。

急性髓外硬膜外压迫多为外伤、硬膜外脓肿,慢性压迫多见椎间盘脱出。

4.需与急性脊髓炎或脊髓空洞症鉴别。

C.治疗原则

1.脊髓压迫症的治疗原则是尽快去除病因,可行手术治疗者应及早进行,如切除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椎板减压术及硬脊膜囊切开术等,恶性肿瘤或转移瘤可酌情手术、放疗或化疗。

2.急性脊髓压迫更须抓紧时机,在起病6小时内减压,如硬脊膜外脓肿应紧急手术并给与足量抗生素,脊柱结核在根治术同时抗痨治疗

3.瘫痪肢体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长期卧床者应防治泌尿系统感染、褥疮、肺炎和肢体挛缩等并发症。

21.脑卒中危险因素

1.高血压:

最重要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

2.心脏病

3.糖尿病

4.和脑卒中史

5.吸烟和酗酒

6.高血脂症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2.概念

局灶性脑缺穴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

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分钟内完全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及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

传统的定义时限为24小时内恢复。

23.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特征症状

1.颈内动脉系统

a.常见症状:

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对侧面部轻瘫,为大脑中动脉区或大脑中-前动脉皮质支分水岭区缺血表现。

b.特征性症状:

眼动脉交叉瘫(病侧单眼一过性黑蒙、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征交叉瘫(病侧征、对侧偏瘫),主半球受累可有失语症。

2.椎-基底动脉系统

眩晕、平衡障碍,伴或不伴耳鸣(前庭或内听动脉缺血)

跌倒发作(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颞叶海马等),双眼视力障碍(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

24.的概念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受损或小卒中:

脑缺血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超过24小时,可在数日~3周内完全或近于完全消失。

25.延髓背外侧综合症临床表现

又称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

是脑干梗死的最常见类型。

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交叉型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疑核受损),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

26.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用法及用量

一次用量0.9,最大剂量〈90,10%的剂量先予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约60分钟持续静脉滴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严重头痛、呕吐和血压急剧升高时,应立即停用并行检查。

27.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内科治疗方法

1.一般处理:

住院监护治疗,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引起血压及颅内压增高的诱因.由于高血压患者死亡风险增加,需审慎降压至160/100,通常卧床休息即可。

头痛时可用止痛药,保持便通可用缓泻剂,适量给予生理盐水保证正常血容量和足够脑灌注,低血钾常见,可口服或3%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不应限制液体。

心电监护防止心率失常,注意营养支持,防止防止并发症,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的药物。

2.治疗颅内压增高:

可用20%的甘露醇、速尿和白蛋白等脱水降颅压治疗。

有脑疝形成趋势时,行颞下减压术和脑室引流。

3.预防再出血:

抗纤溶药物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形成,推迟血块溶解和防止再出血。

常用6-氨基己酸,但有肾功能障碍者禁慎用,副作用为深静脉血栓形成。

止血剂的应用仍有争论。

高血压伴癫癎发作可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常规推荐预防性应用抗癫癎药如苯妥英。

4.预防性应用钙通道拮抗剂尼莫地平口服,尼膜通静脉滴注,可减少动脉瘤破裂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缺血合并症。

用苯肾上腺素或多巴胺使血压升高可治疗血管痉挛,确定动脉瘤手术治疗后用此方法较安全。

5.放脑脊液疗法:

腰穿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每次10~20,每周两次。

但应注意诱发脑疝、颅内感染和再出血的风险,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密切观察。

28.癫癎及其发作的概念

癫癎发作是脑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引起的短暂脑功能障碍,通常指一次发作过程,患者可同时有几种癎性发作。

癫癎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症,以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反复癎性发作为特征,是发生意识障碍的常见原因。

29.癫痫发作的国际分类

1.部分(局灶)性发作

a.单纯性:

无意识障碍,可分为运动、感觉(体感或特殊感觉)、自主神经、精神症状性发作

b.复杂性:

有意识障碍,可为起始的症状,也可由单纯部分性发作发展而来,并可伴有自动症等。

c.部分性发作继发泛化:

由部分性发作期是发展为全面性发作

2.全面(泛化)性发作:

包括强直-痉挛、强直、阵挛、肌阵挛发作(抽搐性);

失神(典型失神与非典型失神)、失张力发作(非抽搐性)

3.不能分类的癫癎发作

30.癫痫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临床表现

简称大发作,主要表现全身肌肉强直和阵挛,伴意识散失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大部分病人发作前无先兆。

1.强直期:

突然意识丧失,常伴大叫一声而摔倒,全身骨骼及强直性收缩,呼吸暂停、发绀,持续10~30秒,肢端出线细微震颤,待震颤幅度增大并延至全身,即进入阵挛期。

2.阵挛期:

鸡肉交替性收缩和松弛,呈一张一弛交替抽动,阵挛频率又快变慢,逐渐稀疏至发作停止,持续30~60秒,者两期可伴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呼吸道及汗腺分泌物增多,瞳孔散大。

3.痉挛后期:

全身肌肉松弛,可发生失尿。

呼吸首先恢复,心率、血压和瞳孔也随之恢复正常,意识逐渐苏醒。

醒后常出现头痛,周身酸痛和疲乏,对发作完全无记忆,个别患者在完全清醒前有自动症或暴怒、惊恐等情感反应;

强直早期为逐渐增强的广泛性10棘波样节律,阵挛期为弥漫性慢波伴间歇发作棘波,阵挛后期呈脑电低平记录。

31.抗癫痫药的治疗的一般原则

1.确定是否用药

2.正确选择药物

3.尽量单药治疗

4.注意药物用法

5.个体化治疗及长期监控

6.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7.坚持长期规律用药

8.掌握停药时机及方法

32.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

控制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否则可危及生命;

同时给予有效的支持、对症治疗,如保持呼吸道畅通,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预防或治疗感染等。

防治脑水肿可用20%的甘露醇250快速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10~20静脉滴注,高热可用物理降温。

控制发作的常用药物为:

地西泮、10%水合氯醛、氯硝西泮、利多卡因。

发作控制后因使用长效维持和过渡,早期使用本巴比妥钠,同时应根据癫癎的类型选择相应有效的口服药,过渡到长期维持治疗。

33.什么叫难治性癫痫

有些患者经2年以上的正规的抗癫癎治疗,尽管使用所有主要的抗癫癎药物单独或联合应用,且已达到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剂量,但每月仍有4次以上发作称为难治性癫痫。

其中包括2030%的复杂部分性发作患者用各种治疗难以控制发作。

34.震颤麻痹的临床表现

即帕金森病

1.多在60岁以后发病,起病隐袭,缓慢发展,逐渐加重。

2.静止性震颤:

常为首发症状,拇指与示指4~6次/秒的搓丸样动作,安静或休息时明显,随意运动减轻。

3.肌强直:

屈肌与伸肌同时受累,被动运动阻力始终增高(铅管样强直),伴震颤则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齿轮样强直)。

四肢、躯干和颈部强直出现特殊屈曲体姿。

4.运动迟缓:

如始动困难,面部表情少及瞬目减少(面具脸),小写征

5.姿势步态异常:

屈曲体姿、小步态、上肢摆动减少、慌张步态。

6.脑脊液常规、、检查无特征性异常。

35.无先兆的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述1~4项,发作至少5次以上

1.如果不治疗,每次持续发作4~72小时

2.具有下列特征,至少两项:

a.单侧性

b.搏动性

c.活动被强烈抑制,甚至不敢活动

d.活动后头痛加重

3.发作期间有下列之一

a.恶心和呕吐

b.畏光何畏声

4.无其它已知的类似疾病:

a.病史和躯体的其它方面正常

b.无其它已知类似疾病

36.偏头痛治疗的目的

治疗目的是减轻或中止头痛发作,缓解伴发症状,预防头痛复发。

急性偏头痛发作单用止痛剂,常用药物为曲普坦类、镇静药和麦角类。

对于频繁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麦角生物碱治疗不能耐受或禁忌者,应首先消除偏头痛的诱发因素,酌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

抗抑郁药;

抗癫癎药;

钙通道阻滞剂。

37.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处理原则

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1.抗病毒药物治疗:

无环鸟苷抗,抑制病毒合成;

更昔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