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07753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6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宋词精选Word文档格式.docx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

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

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

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

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

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

谥曰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

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

“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

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

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

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

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

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

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

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此诗“悲壮沉痛”、“可泣鬼神”,歌颂陆游爱国精神光照千秋。

用笔曲折,行文多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

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

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

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己亥杂诗·

其五

清代: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

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

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不为独香,而为护花。

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登乐游原

唐代:

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赏析: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

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

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

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接着追述战斗生涯:

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

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

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

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人,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允彝子。

七岁能诗文。

十四岁从父及陈子龙参加抗清活动。

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

事败被捕下狱,赋绝命诗,遗母与妻,临刑神色不变。

著有《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望阙台

戚继光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

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

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

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我的心血如同洒在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

“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

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

“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

“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

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

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

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

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

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

千峰万壑,秋叶流丹。

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

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

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

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

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

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

白马篇

李白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你骑着白雪花毛的龙马,金鞍闪耀,好一个五陵豪侠。

你所佩之剑,色如秋霜,切玉如泥;

你所穿之袍,缀有明珠,耀如落日。

原来你是侍奉皇上斗鸡徒,乘坐的马车轩盖高高。

你张弓可摧南山虎,伸臂手接太行飞猱。

你酒后风采飞扬,三杯下肚,笑弄宝刀。

你杀人如剪草,与剧孟一同四海遨游。

你终于想起改变自己的游荡生活,要争取功名。

你于是发愤去了函谷关,跟随大军去到临洮前线。

叱咤风云经百战,匈奴如鼠尽奔逃。

你归来豪气不改,终日饮酒,不肯给萧曹宰相下拜。

羞于学原宪,居住荒僻蓬蒿的地方。

这首诗里,诗人以热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刻划了一个武艺高强、报国杀敌、功成退隐的侠客形象。

他出身高贵,剑如秋霜,袍饰明珠,艺高胆大,堪与名侠剧孟比肩。

他虽身玺百战,威震胡虏,但功成后又任性使酒,不肯俯身下拜萧何曹参之类的高官,而是隐居于荒山野径。

州桥

范成大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

几时真有六军来?

"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诗人。

谥文穆。

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

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州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父老伫足南望,他们年年盼望王师返回。

哭不成声,强忍泪水询问使者:

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

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父老的感情。

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父老苦不欲生。

这里,“父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

同时,这也是实情。

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

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

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

从艺术上说,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

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

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父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

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

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

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江亭

杜甫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舒服仰卧在暖暖的江亭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江水缓缓流动,和我的心一样不去与世间竞争。

云在天上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

寂静孤单的春天将进入晚春,然而我却悲伤忧愁,万物兴盛,显出万物的自私。

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

这首诗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晚春的季节,天气已经变暖,诗人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来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吟诵着《野望》这首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

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

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琴茶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常相伴,难道吾今无往还?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做《琴茶》一诗,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首联写自己天性开朗,旷达洒脱,与官场中的风气相悖,故寄身官场屡受排挤。

“抛官”即辞官,退隐之后无早朝之扰,尽可春眠;

年事已高,再无为搏功名而读诗书之累,更觉逍遥自在。

次联极写赋闲后的惬意之状。

  三联起句写琴,《渌水》古琴曲,为诗人之所爱。

诗人精通音律,曾有《听弹古渌水》诗云: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

欲识漫流意,为听疏泛声。

西窗竹阳下,竟日有余清。

”可知诗人提此曲是为了表明平和心境;

次句写茶,“故旧”老朋友、旧相识。

“蒙山”指蒙山茶,产于雅州名山县(今属四川),蒙顶山区,相传西汉年间,吴理真禅师亲手在蒙顶上清峰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饮之可成地仙。

诗人举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诗人的辞官亦并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剧的矛盾,各种弊端的呈现,他的忠君爱国之心无法掩饰,故此在尾联他仍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欲展宏图的期望。

第二部分词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写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全词写的慷慨激昂,最后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清平乐·

题上卢桥

清溪奔快。

不管青山碍。

千里盘盘平世界。

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

市朝往往耕桑。

此地居然形胜,

似曾小小兴亡。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归居上饶。

此词当作于词人闲居上饶时期,内容主要写上卢桥一带形势景致,借以生发议论,提醒时人应以世之兴亡为念。

三.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该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四.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