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080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信丰六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

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

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

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

⑥关帝,具有想象不到的长远生命力。

看来三国的故事,一时半时还讲不完,关老爷的话题,也总会有人感兴趣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B.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塑造的这个人物,跳出了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数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晁错者,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年九十余,老不可征,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

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

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

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

“上初即位,公(汉时君称臣,父称子,平辈互称,皆为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

”晁错曰:

“固也。

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错父曰: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

”遂饮药而死,曰:

“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

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

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上问曰: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邓公曰:

“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上曰:

“何哉?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

“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

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赞曰:

晁错锐于为国远虑,而不见身害。

其父睹之,经于沟渎,亡益救败,不如赵母指括,以全其宗。

悲夫!

错虽不终,世哀其忠。

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选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4.对下列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

研究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

责备

C.公言善,吾亦恨之 

 

恨:

怨恨

D.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恐:

担心

5.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官员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轶事。

B.《书》也称《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C.“迁”在古代指变动官职。

有贬谪,放逐和升职两种释义,文中“迁为御史大夫”中就是贬谪的意思。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同时也是王室的代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B.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C.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它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D.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7.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数上书孝文帝,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5分)

答:

(2)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8—9题。

哭李商隐(其二)

[唐]崔珏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

良马足因无主踠[注],旧交心为绝弦哀。

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注】踠:

屈曲,弯曲。

8.本诗题作“哭李商隐”,一“哭”字极写作者内心的悲痛。

请结合全诗,说说“哭”的具体内容。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后一句“又送文星入夜台”中,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两句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劝学》的中心句:

  

《师说》中,陈述老师作用的一句话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题中选作其中一题。

只能做选作的题目中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题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人 

【罗马尼亚】扬·

伯耶舒

有许多好奇的读者曾问我,我作品中的那些人物是怎么挖掘出来的,我从哪里搜集到了素材,获得了灵感。

我的回答简单而又干脆:

主要来源于生活。

我只要去大街上走几小时,衣袋中就会装入一个新的题材,这篇文章的人物马上就会出现了。

前几天,当我带着自己的小狗散步时,我在伊科阿纳公园中碰到了这个人物。

我的小狗名叫乔尼,是只鬈毛狗。

它很讨人爱,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占据的那张长椅上,很快就坐上了一位肤色略黑、服饰考究的中年妇女。

她先是逗我的小狗,而后又同我聊了起来。

我们闲谈中涉及的问题,总的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例如什么气候啊,土豆生长情况啊,足球比赛啊,动物啊。

她的用意在于突然地向我提出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

我是否幸福。

“很难说清,”我红着脸说,像个害羞的少年,“我认为首先应该讨论一下。

”“那还用说,”她答道,“既然您对幸福有自己的见解,请您说来听听。

”“不行,”我回答说,“我并没有准备谈这个问题。

另外,我甚至连幸福的基本含义都弄不清,对此我还在继续思考。

” 

一下子我对此人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我愿意同她聊下去,尽管我的小狗冻得直打寒战。

在这儿我是否能为我的小说找到个人物?

我心里暗自盘算,让我试试。

“您是否幸福呢?

”我以她刚才问我的问题反问她,当然是想激激她。

“先生,”她说,“我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

每天傍晚我都到这个公园里来,我并不只是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因为新鲜空气打开窗户就能呼吸到。

我到公园里来是因为我迫切需要同人们接触,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少有人,男的或女的,有兴趣问我是否幸福。

我想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好吧,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我不幸福。

在我的童年我曾有过幸福,那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我脸颊上印满了他们成百上千个吻,他们说我就是他们生活中的幸福。

可随即我就发现,他们爱我只是因为我是个健康的人。

当他们见我病了,就不再爱我了。

“什么病?

”我怯怯地问。

“噢,是一种很怪的病,几乎没人晓得这种病,我也不愿谈起它,尽管现在我已经痊愈了。

不过,我还是满足您的好奇心。

我得的这种病的表现就是不懂得什么叫隐喻,也就是说不能按隐喻的真正意思去做。

我只会照隐喻的表面意思去做。

给您解释一下。

“请您说下去。

”我惊奇地怔住了。

“比如,妈妈对我说:

‘你去套套你哥哥的话,看看他这头小驴都干了什么。

’我就试着去查找哥哥的心思,结果在家里搅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更不要提一天人家叫我去缠住某人,我竟把那人搞得心烦意乱了。

最后,我还能说什么呢?

我的病给父母找了许多麻烦。

于是他们就开始虐待我,骂我,惩罚我。

为此,我小时候就从家里逃了出来,在外边流浪了很多年。

我是那样的孤独,没有哪个人能理解我……” 

她的自述颇带有书面语言的特点。

正当我对这个人的兴趣正浓,急切盼望听到下文时,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位警察,他很客气地对这个女人说:

“您跟我来一下。

我竭力抗议,但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劝告:

“您不要多管闲事!

没办法,我只好夹起小狗回家了。

我向妻子十分愤慨地讲述了我的遭遇。

“你知道吗?

”我像野兽似的吼叫,“那个警察掠夺了我的人物!

正当她要给我谈些最能征服人心的问题时,却被那混账警察给掠走了。

我要控告他!

电话铃响了。

我妻子接了电话。

她听了一会儿,把电话挂了,然后用这样一句不能令人相信的话扑灭了我的激情:

“傻瓜,快去警察局取你的钱包。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坚定认为,作家创作时产生的灵感、写故事所用的素材和塑造的人物形象,主要来源于生活。

这种认识为我在寻找人物时被偷做了铺垫。

B.“我”对那个中年妇女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的原因是,闲谈中涉及了十分广泛的问题。

她对“我”产生兴趣的原因是我的小狗。

C.“我”与中年妇女谈“幸福”各有目的:

“我”想找写作的素材,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个人物;

中年妇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以达到偷窃的目的。

D.警察听到那妇女的话后识出了她的破绽,认为她的言行不符合其身份,便把她带到了警察局。

E.作品的结尾颇有欧·

亨利的味道,既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那个妇女含糊其辞地说起她的“病”,已为结局埋下了伏笔。

(2)小说为何多次提到“狗”?

请简要分析。

(3)文中的“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小说写的是关于“偷窃”的故事,却不以“偷”为题,而以“人物”为题,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世纪学人梁伯强:

妙术仁心杏林漫山

杨逸

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客家院士”梁伯强降生在梅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梁劭勤是一名教师。

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梁家子女都勤奋好学,梁伯强在班中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不幸的是,在梁伯强6岁时,一场疫症夺取了他母亲的生命。

济世救人的理想,也像一颗种子,从此撒播在梁伯强幼小的心灵间。

20世纪初,先进的西洋医术随着坚船利炮,送抵积贫积弱的中国。

通过先进的西洋医术,增强国民体质,成为不少有识之士的洞见。

“病理解剖对于医者,譬如一盏光耀的灯,在黑暗的中国医道上,光照他们,引着他们走上路。

”梁伯强的感言,道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医者的心声。

而这一点冀盼,也成了将梁伯强引上从医之路的指路明灯。

1912年,梁伯强入读梅县巴色教会中学。

梁伯强勤勉好学,每天坚持早起背诵德语词典。

他仅仅用了4年时间,便修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考进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的梁伯强,师从著名病理学教授F·

欧本海姆,并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尸体解剖。

毕业后,梁伯强留在医学院里担任助教。

而在这所为德国同行垄断的医学院里,梁伯强显然是一个另类。

他不迷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常常因学术观点的分歧,与德国教授争论。

因教学水平优异,梁伯强为校方推荐,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修病理学。

留学期间,他在钻研西洋医术经典之余,还著文向海外阐述中国的医学成就。

与当时学者普遍怀疑和否定中医的态度不同,梁伯强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客观而辩证的分析。

他表示,近代医学遇到的不少问题,如胃肠解剖等,在《黄帝内经》便早有论述。

当然,梁伯强最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借助西方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着眼关注国人体质,以及地方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最终,梁伯强凭借《中国人的血型和地理关系的研究》一文,以最优等成绩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梁伯强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32年,由于上海战事吃紧,他回到了广州,作为当时教育部的部聘教授,受聘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

当时的病理学研究所,只有一名助教和一名技术员,教学用具严重不足。

梁伯强立即申请经费,购置教学投影机、显微镜和教学图片,并率领助教和技术员装配课室和建造尸解室,向德国母校征集人体标本。

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病理学研究所便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1949年初,梁伯强正于美国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考察。

由于国内时局动荡不明,不少亲友都劝他留在当地工作。

然而,梁伯强婉拒了这一请求,解放前夕,梁伯强终于回到了广州。

从1952年开始,梁伯强连同秦光煜、李瑛两位教授,连续开办了十多期高级病理学师资培训班。

每逢开学之初,梁伯强总要亲临现场,作尸解示教,在解剖室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

每逢上课铃声一响,梁教授总是准时准点地出现在讲台上。

他讲的每一堂课,都会让助手预先绘制图标,印发讲义,精心挑选标本和幻灯片。

每作一场学术报告,梁伯强还要事先实地测量幻灯机的摆放位置,以求为听众预备最佳的观察距离。

尽管身居教授的要职,梁伯强却虚怀若谷,不耻下问。

他时常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梁伯强多次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表示“甘拜下风”。

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梁伯强更是逢人说项。

他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能前进。

他也将“能否培养出能够超越自己的学生”,视为老师成功与否的一条检验标准。

事后,杨简也因其对食道癌病因研究的杰出成绩,成为国际知名的肿瘤学家。

他常常告诫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认为,科学研究本身探索前人所未能认识的事物,因此虽重视前人的经验,却不能囿于前人的条框。

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

他所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也与当时国际的主流观点相抵牾。

梁伯强根据自己的长期研究,提出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的致病因素之一,并非是由于营养缺乏。

这一科学见解,直到1980年才为病毒学、免疫学和超微结构的大量研究资料所证实。

然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潜心学问的梁伯强,虽一直避免卷入政治漩涡,却未能躲过这场无妄之灾。

他受到了严酷的审查,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

1968年11月28日,由于心脏病复发得不到及时救治,梁伯强在广州与世长辞,终年69岁。

直到1974年,世界卫生组织还试图邀约梁伯强参与上呼吸道肿瘤组织学分型图谱的复审工作,可惜此时他早已不在人世,这也成了学术界永远的遗憾。

(节选自2013年4月《南方日报》)

[注]将医家称作“杏林中人”,乃是源于三国名医董奉定下的一则奇怪的规章:

为人治病,不取钱物,病愈者栽杏一株或五株,再将种杏所得,易谷济贫。

十年之后,十万杏树,郁然成林。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梁伯强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在严父慈母的管教之下,他学习成绩优异,所以他自幼立下学习西方医术、济世救人的理想。

B.梁伯强以教育部聘任的同济大学副教授的身份,兼任病理学研究所主任,克服了教学用具严重不足的困难,只用几年的时间就使病理学研究所成了当时国内学术氛围最为浓郁的第一流学术机构之一。

C.梁伯强对助手杨简制作的模式图持否定态度,认为“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病理学的事业才会得以推进,在他的鼓励引导下杨简有了杰出的成就。

D.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梁伯强提出的肝癌发生机理与当时国际主流观点相矛盾,他的这一见解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研究资料证实。

E.潜心于学问的梁伯强未能躲过“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因心脏病复发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世长辞,给医学界留下了遗憾。

(2)在积弱积贫的中国,梁伯强最终能获得德国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请结合材料分析。

(3)作为医学教授,梁伯强有哪些值得肯定之处?

(4)世纪学人的梁伯强,他的仁心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_______。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无论是_______的星空,还是_______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_______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高深莫测 

不足为奇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不值一提 

C.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已经大大超过了用于

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

B.邵逸夫的传奇人生令人感慨,他随兄十几岁时闯南洋,饱尝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之

苦,从命运的夹缝中打拼成功。

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

间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

D.网络的虚拟所以有无尽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藏你的身份,生

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

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

进入唐代,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①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②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③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④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⑤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⑥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⑤③④②①⑥ 

B.④②①⑤③⑥ 

C.⑥④②①⑤③ 

D.⑥④⑤③①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完整,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维生素过去叫做“维他命”,① 

,维生素就是维持生命的元素。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已知的已有20余种,包括维生素A、B、C、D、K等。

每个人需要的维生素量很小, 

② 

人体一旦缺乏了维生素,不仅生长发育要受到影响, 

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