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0904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日磾(音mì

)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

以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宫,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

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

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

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

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慰、光禄大夫。

日磾既亲近,未尝有过失,上甚信爱之,赏赐累千金,出则骖乘,入侍左右。

贵戚多窃怨,曰:

“陛下妄得一胡儿,反贵重之!

”上闻,愈厚焉。

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而嘉之。

病死,诏图画于甘泉宫,署曰“休屠王阏氏”。

日磾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然后乃去。

日磾子二人皆爱,为帝弄儿,常在旁侧。

弄儿或自后拥上项,日磾在前,见而目之。

弄儿走且啼曰:

“翁怒。

”上谓日磾“何怒吾儿为?

”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

弄儿即日磾长子也。

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

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

初,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及充败卫太子,何罗弟通用诛太子时力战得封。

后上知太子冤,乃夷灭充宗族党与。

何罗兄弟惧及,遂谋为逆。

日磾视其志意有非常,心疑之,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

何罗亦觉日磾意,以故久不得发。

是时,上行幸林光宫,日磾小疾卧庐。

何罗与通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

明旦,上未起,何罗亡何从外入。

日磾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

须臾,何罗袖白刃从东箱上,见日磾,色变,走趋卧内欲入,行触宝瑟,僵。

日磾得抱何罗,因传曰:

“莽何罗反!

”上惊起,左右拔刃欲格之,上恐并中日磾,止勿格。

日磾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穷治皆伏辜。

由是著忠孝节。

日磾自在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

赐出宫女,不敢近。

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

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

及上病,属霍光以辅少主,光让日磾。

日磾曰:

“臣外国人,且使匈奴轻汉。

”于是遂为光副。

光以女妻日磾子赏。

初,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日磾为秺侯,日磾以帝少不受封。

辅政岁余,病困,大将军光白封日磾,卧授印绶。

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

(节选自《汉书·

霍光金日磾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署曰“休屠王阏氏”部署

B.日磾顿首谢感谢

C.莽何罗与江充相善善良

D.属霍光以辅少主嘱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后弄儿壮大     上欲内其女后宫

B.然后乃去       乃夷灭充宗族党与

C.以父不降见杀    日磾以帝少不受封

D.何怒吾儿为     于是遂为光副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

B.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

C.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

D.一日/薨/赐葬具冢地/送以轻车介士/军陈至茂陵/谥曰敬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日磾原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父亲被杀后自己入宫做了马夫,但他忠于职守,态度诚信,所以很快得到皇帝的器重,被封为“秺侯”。

B.金日磾怀疑莽何罗兄弟有谋反之心,独自一人在暗处观察他们的动静,和他们一同起居生活,并且通过斗智和斗勇,最终制止了一场叛乱。

C.皇上病重时,嘱咐大将军霍光辅佐少主,面对霍光的谦让,金日磾认为自己是一个外族人,不能担此重任,这么做只会让匈奴看不起汉朝。

D.金日磾作为一个异族战俘,却能凭借自己的“忠孝”、“笃慎”受到皇上的恩宠,除了个人努力外,与汉武帝知人善任的胆识和气魄分不开。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7分)

①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

(3分)

②何罗与通矫制夜出,共杀使者,发兵。

(4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金日磾“忠孝”的两个事例。

(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虞姬墓①

【宋】苏轼

帐下佳人拭泪痕,

门前壮士气如云。

仓黄不负君王意,

独有虞姬与郑君②。

【注】①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苏轼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

②郑君:

项羽部将郑荣,项羽死后归汉,刘邦下令所有项羽旧部提到项羽时要直呼其名“项藉”,郑荣不从,被逐。

(1)诗人为何要吟咏“虞姬与郑君”?

(2)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

“,,勇者不惧。

”(《论语》十则)

(2)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

(3),。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小题。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

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

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

老杜有三吏三别,也有《北征》。

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

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

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

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

李金发基本是小众化诗人,田间基本是大众化诗人。

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殷夫、穆木天、艾青、何其芳等都是由小众化转向大众化的诗人。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

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

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

空间与时间。

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

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

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

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

“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

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妓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

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

“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

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

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

叶梦得说: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

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

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

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

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

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

“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改编自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第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B.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虽然产生了隔世效应,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诗歌是大众化的诗。

C.胡适倡导新诗时推崇白居易,是因为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

D.白居易领军的新乐府虽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因而更具有大众化诗歌的特点。

E.高尔基说:

“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意思是说诗歌不只是抒发个人情感,更要反映大众的呼声。

13.下列不能构成“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3分)

A.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

B.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相脱节。

C.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D.无论是小众化还是大众化,新诗都需要不断地继承创新。

14.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有关“诗歌的大众与小众”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5.根据文章观点,李白的《静夜思》和《蜀道难》,哪一首属于大众化诗歌,哪一首属于小众化诗歌?

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l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8小题。

被诗打败的人

【智利】巴勃罗·

聂鲁达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是那种身披黑斗篷的学生诗人,同当时所有的诗人一样消瘦和缺乏营养。

我刚刚出版了诗集《晚霞》,体重比一根黑羽毛还轻。

我同我的朋友们一起走进一家简陋的下等酒馆。

那是探戈舞风靡和流氓横行的时代。

跳舞突然停止,探戈舞曲就像酒杯砸在墙上似地突然中断。

两个臭名昭著的流氓在舞池当中龇牙咧嘴地互相辱骂。

当一个上前打对方时,对方就退却,桌子后边的一群音乐迷也随着向后躲闪。

那场面就像两个未开化的野人在原始森林的空地上跳舞。

我没有多加考虑就走上前去,不顾自己又瘦又弱,责骂他们:

“不要脸的坏蛋,狼心狗肺的家伙,下贱的渣滓,别吵大家了,大家是来跳舞的,可不是来看你们演闹剧的!

”他们吃惊地对看一眼,好像不能相信他们听到的话。

身材较矮的那个以前曾是拳击手,他朝我走来,想揍死我。

若不是打得极准的一拳猛地把这个猩猩般的汉子打倒在地,他准能达到目的。

是他的对手终于决定给他一拳。

当这个战败的斗士被人像搬麻袋似地抬出去时,当坐在桌旁的人向我们递来酒瓶时,当舞女们向我们投来热情的笑声时,那个打出致命一拳的大汉理所当然地想分享这次胜利的欢乐。

但是,我严词责骂道:

“滚出去!

你跟他是一路货!

我的得意时刻不久就结束了。

我们穿过狭窄的过道之后,看见一个虎背熊腰的家伙堵住出口——那个被我呵斥的胜利者,他堵住我们的去路,等着进行报复。

“老子正等着你呐。

”他对我说。

他轻轻一推,把我推往一扇门,这时我的朋友们都慌里慌张地跑了。

我急忙扫一眼,看看能抓到什么东西进行自卫。

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有。

沉重的大理石桌面,铁椅,我都举不起来。

没有花瓶,连一根别人忘记带走的不值钱的手杖都没有。

“咱们谈谈。

”那人说。

我明白,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

我还想到,他大概像面对一只小鹿的美洲豹,在吞下我之前要打量我一番。

我知道,我所能进行的全部自卫,只不过是不让他知道我的恐惧感。

我回手也推他一下,但是动不了他一丝一毫。

他简直是一堵石墙。

他忽然向后扬起头,他那双凶恶的眼睛换了一种神色。

“您是诗人巴勃罗·

聂鲁达吗?

”他问。

“是的。

他低下头,继续说道:

“我太不幸了!

我现在就在自己衷心钦佩的诗人面前,而当面骂我坏蛋的竟是他!

他两手抱着头,继续悲痛地说:

“我是个坏蛋,跟我打架的那个人是可卡因贩子。

我们是世上最卑贱的人。

可是,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件纯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未婚妻,我的未婚妻所给予的爱。

巴勃罗,您看看她,您看看她的相片。

我一定要告诉她,您亲手拿过这张相片。

这事儿准会使她高兴。

他把那张笑吟吟的少女的相片递给我。

“她是由于您——是由于我们背诵过您的诗才爱我的。

”他没头没脑地朗诵起来:

“一个像我一样悲伤的孩子,跪着从你眼睛深处看着我们……”

这时门给撞开了,那是我的朋友们带着武装的援军回来了。

我看见一张张惊讶的脸挤在门口。

我缓缓地走出门去。

那人独自留下,连姿态都没变,继续朗诵道:

“为了将要在她血管里燃烧的生命,我这双手不得不杀人。

他被诗打败了。

(选自《聂鲁达集》)

【注】巴勃鲁·

聂鲁达(19O4-1973),智利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19岁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晚霞》,20岁发表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只绝望的歌》,奠定了在智利乃至世界诗坛上的地位。

16.为了增强文章的幽默感和表现力,作者在叙述描写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试举两例并作简要分析。

17.本文在故事情节上具有“张弛突变”的特点,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分)

18.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说说“被诗打败的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9—22题。

他在风中长眠

樊小纯

一个人一辈子尝遍三种极端,对普通人来说,可慕也可畏。

有人如此经历过,他就是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中国美院的创始人——林风眠。

他曾说,老虎、神仙和狗,我都做过了。

林风眠的一生有一种早熟的辉煌。

他不满20岁便受蔡元培之召唤,负笈欧罗巴6年。

又是由蔡元培力荐,25岁即被聘为北平国立艺专的校长。

和学生年龄几乎相当,就统率中国艺术界的最高学府,这样的经历在今人看来,决然不可想见。

可不久后,因为军阀阻挠艺术运动的开展,他被迫南下。

南下后,林风眠又受蔡元培之邀,创办了现今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杭州国立艺专。

他留法的同学和外籍教师纷纷加盟,师资力量之强前所未见。

林风眠要学生打破画种界限,全凭创作需要来选取画法。

他认为,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所谓派别,无所谓中西。

后来在中国乃至世界艺坛颇有名望的李可染、艾青、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席德进,都出自这十年黄金时间,都出自林风眠的门下。

今人也许不能想象,从1939年到1942年,林风眠都独自一人,在嘉陵江边过着隐居生活。

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抗战流亡期间,林风眠因不堪北平与杭州国立艺专两校合并的人事繁剧,含泪告别了师生。

他开创中国现代艺术的理想,再次受挫。

没有了容纳他高远志向的校园,没有了听他宣讲自己艺术主张的学生,林风眠转身,闭门,进入一条自我探索中国艺术的新路。

在仓库里,他从早到晚不停地画,有时甚至一天可以画90多幅。

他仍满怀抱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他要为古老的中国创造现代艺术。

泥墙上的画作,似乎在提醒来访的客人:

这里的主人,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大画家,中国最年轻的国立艺专校长。

于这种“隐”与“独”间尝到个中乐趣的人,亦算半个神仙了。

“文革”来了。

听闻好友傅雷夫妇双双自尽,他不愿相信。

在确认后,他首先将自己数十年来的画作撕碎,浸入浴缸中,等画纸湿透,再捣成纸浆,最后一勺一勺地舀入抽水马桶。

当年抗战胜利时,他从重庆返回杭州家中,扔掉所有行李,只为上飞机时能带上所有的画作。

如今,他却亲手毁掉了它们。

可就算毁掉了画作,1968年夏天,林风眠还是被诬陷为日本特务,关押进上海第一看守所,一关就是四年半。

林风眠,这位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在苦难的旧中国,曾想率领黄金阵容,用美育唤醒这条沉睡之龙,进而改变国民性。

可不被时局青睐,他很快走完了这一段,转而进入长达50年之久的自我探索时期。

他把所有的忧患都渗透在画纸上。

他活了三遍,老虎、神仙和狗都做过了,可时代还是比他走得慢。

林风眠,在风中长眠。

(选自2010年第7期《读者》)

19.文章开头说:

“一个人一辈子尝遍三种极端,对普通人来说,可慕也可畏。

”联系下文来看,这里的“可慕”、“可畏”分别指的是什么?

20.“他曾说,老虎、神仙和狗,我都做过了。

”这里的“老虎”、“神仙”、“狗”分别比喻什么?

21.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林风眠一生中的主要艺术成就。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仔细观察右边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给这幅漫画拟一个标题。

(12字以内)(2分)

(2)请结合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

社会事件?

(50字以内)(4分)

23.近日,江苏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到了英语调整为一年考两次,取最优成绩的做法,方案一经公布,马上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据悉未来广东也很有可能实行。

如果真的实行高考英语一年多考,你赞成吗?

请你参加讨论,用简明的文字表达你的看法,至少说出两条理由。

(100字以内)(6分)

六、本大题1小题。

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少年流浪到寺庙,每到用餐时,他就惆怅地盯着菩萨,像在祈盼什么,大师见他可怜,便催促弟子快些给他送去食物。

渐渐地,少年与弟子们熟络起来,再到饿了时便直接找弟子要食物,弟子匆忙地去找大师,可大师总想出各种理由推迟片刻后才让弟子备好食物,还吩咐慢些给他送去。

如此这般次数多了,弟子疑惑不解地问大师:

“为何您以前急着要给少年送食,如今却总在延迟呢?

大师微微一笑说:

“以前他是想吃东西,我们给他送去食物,那是在成全;

而如今他是要东西吃,我们再给他送去,则成了迁就。

成全是帮他,所以要快;

迁就是害他,所以要慢。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7广东省高考压轴卷语文参考答案

1.B(A.guān,qiān/jiān,hé

/hè

B.fù

/fū,shuò

/sù

/lò

u;

C.gǔ/gù

yǔ,tiě/tiè

D.gōng/gò

ng,wǎn/měi,jué

2.D(“夸大其词”指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不合语境,改为“哗众取宠”。

3.C(A.成分残缺,在“疑似图像”后加上“所在位置”。

B.“引发”与“发生”重复累赘。

D.句式杂糅,删除“建设有”或“可供人游玩”。

4.B(④强调“二者互相关联”,紧承首句;

③强调“反抗意义”,照应后句“文艺上的叛徒”;

原文先讲“偏于风物上的自然”再讲“偏于人性上的自然”,所以①在②前;

⑤是总结句。

5.D(A.题写。

B.谢罪。

C.友好。

6.C(因为,介词。

A.这,指示代词/他的,代词。

B.才,副词/于是,副词。

D.语气助词,无实义/担任,动词)

7.D

8.A(“自己入宫做了马夫”错,是“没收入宫”;

“很快得到皇帝的器重”也不对,先是被授予马监的官职,不久又升任侍中、驸马都慰、光禄大夫,因为讨伐莽何罗有功被封“秺侯”是以后的事情。

9.

(1)①皇上觉得奇怪就问他,日磾完全用实情回答。

(“异”1分,“具”1分,句意1分。

)②莽何罗与莽通伪造皇帝命令连夜外出,一起杀死了使者,调遣军队。

(“矫制”1分,“夜”1分,“发”1分,句意1分。

(2)①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

②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

③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10.

(1)诗人讴歌两人的忠诚与气节(1分),借此表明自己刚直守节的心志(2分)。

(2)诗歌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

通过项王兵败之前的“壮士气如云”,与失败后唯有虞姬和郑荣“不负君王意”相对比(1分),渲染出一种世事沧桑的悲慨(2分)。

11.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2)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4)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12.A、D(A.“生命关怀”与“生存关怀”弄反了。

D.以柳永为例,重在说明“音乐更有利于诗歌传播”这个特点,“因而更具有大众化诗歌的特点”于文无据。

13.D(说的是新诗如何才能走向大众化,与话题无关。

14.①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常常是“并存”的。

②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与诗人的主要审美倾向有关。

③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

④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

(答对一点得1分,共4分)

15.《静夜思》属于大众化诗歌(1分),因为它写出了普天下人共同的情感,传播的空间广、时间长,产生了大众化效应(1分);

《蜀道难》属于小众化诗歌(1分),因为它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体现的更多是一种生命的关怀而非生存关怀(1分)。

16.①夸张。

例如在讲到自己消瘦和缺乏营养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