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212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docx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海淀区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解析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

2018.4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实,北京的自然遗产,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

《北京植物志》(1992年第3版),共收入维管植物169科,898属,2088种。

北京作为都城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由于人口聚集,周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现有的植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距离城区较远的山区破坏程度较轻,植物种类保存较多,如房山上方山,门头沟东灵山和百花山,延庆松山,怀柔喇叭沟门和云蒙山,密云雾灵山,对这些地区应加以特别的保护。

北京在气候上处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在自然地理上处于黄土高原向海河平原的过渡。

这里既是许多暖温带植物以及具热带亲缘的喜温暖的植物分布的北界,也是中温带东北南部许多植物分布的南界。

目前在低山平原地区仍可找到大量具热带、亚热带亲缘成分的植物。

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是目前北京山地植物多样性的特色。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无论溪边或旱坡,都出现了多种落叶阔叶灌丛,这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

而京西和京北山区的突出特点是,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顶或近顶的“夷平面”上,分布着以多种杂类草为主的亚高山草甸。

亚高山草甸野生草木花卉繁多,不同的时序,不同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花色交映,五彩缤纷。

如东灵山和百花山,都有大量可供观赏的花卉,仅百花山中观赏植物就有300余种。

古籍记载:

“无名花草,遍山取妍,三时不绝,故为百花山。

”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莲花尤其引人注意。

北京植物区系中有一定数量的种类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等中心,生产和生活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而交流频繁也给外来植物的入侵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还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北京在保护好文化遗产之外,保护好独特的自然遗产,意义重大。

(取材于陈昌笃、林文棋《北京的珍贵自然遗产——植物多样性》)

材料二

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是千百年来人们根据北京的自然地理气候和文化背景逐渐形成的,颇具特色。

北京四合院的绿化树木,多数属于“春华秋实”型。

这些树木春天开花,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享受浓浓的春意;秋天结果,身在院内便可得到桃李之利。

夏季炎炎时还可以乘凉。

北京四合院院外的大门和倒座房处,常常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旧时以槐树、榆树为主。

槐树木质坚硬而有弹性,能够做船舶、车辆和器具,槐花、槐实和槐树的根皮都是药物,花还可做黄色染料。

槐树的种植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周代朝廷在外朝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后来便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住。

北京四合院继承了这种传统,明、清时期民宅中广泛种植槐树,以表达____。

榆树树龄长,木材纹理直,有多种用途。

它翅果的形状很像古代的铜钱,故称榆钱,与“余钱”谐音,寓意富足。

旧时北京人经常将其做成“榆钱糊饼”等食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这些食物尤其受到人们的喜爱。

海棠多栽种在正房前,或在正堂的东、西次间前对称种植。

《诗经·小雅》中的《常棣》篇是歌咏兄弟亲情的,“常棣”也作“棠棣”,四合院种植海棠,便有了兄弟和睦的寓意。

海棠花花姿潇洒,艳而不俗;海棠果粉粉红红,酸甜可口。

至今,北京的很多四合院内还种有海棠。

西城区李大钊的旧居内植有海棠,后海北沿宋庆龄故居内的西府海棠,已有一百多年的树龄了。

周恩来总理生前也非常喜爱海棠。

紫藤是北京四合院的又一种特色绿化植物。

李白曾在《紫藤树》中赞美道: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历史上生活在北京的文人也爱紫藤。

紫藤大多种植在里院书房前。

春季,紫花似蝶,赏花闻香;夏日,棚下乘凉,心旷神怡。

海柏胡同的朱彝尊故居内原有两株紫藤垂窗,故书房名为“紫藤书屋”。

鲁迅先生在北京的居所,因院内有一棵古藤,所以小院名为“藤花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对传统四合院的绿化认识不够,人们在新建和翻修四合院时抛弃了传统,甚至将旧有的绿化植物拔除而别栽新种。

这种文化的断链令人惋惜和遗憾。

(取材于李卫伟《北京四合院的庭院绿化和私家园林》)

材料三

“这叫小叶朴,原本在北京广泛分布。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迹发掘的时候,柴火堆里就有小叶朴的种子。

可是现在,北京城里几乎找不到了,圆明园内也就仅存这三棵。

舒志刚仰头望着圆明园内三棵紧挨着的高大乔木说道。

这位高瘦的老人是植物专家。

2000年前后,舒志刚用三年时间,编撰了专门记录北京野花野草的《城市野花草》。

寻觅野花草的过程,让舒志刚大为吃惊,《北京植物志》中标注为“常见”和“极常见”的数百种植物,在2000年前后已经有超过100种变得很罕见。

舒志刚说,这三棵小叶朴是纯野生的。

“当年,北京猿人就用这种野生树木的树枝生火,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取暖、做饭。

”每次看到这种古老的树种,舒志刚都觉得在跟历史对话。

中科院有一个数据,北京城从外环向内环,每向市中心靠近5公里就减少1个物种。

随着北京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野花草的生长土壤日渐稀少,物种多样性受到威胁。

“很多不起眼的野花草,其实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舒志刚说,圆明园土路边一棵普通的黄花蒿,其实是屠呦呦提炼青蒿素的重要材料。

一簇荆条,不但在成语故事“负荆请罪”中出现,还提供药材和花蜜。

无论是锦鸡儿、小叶朴、黄花蒿,还是牻牛苗、田旋花,北京本土植物都有这样的特性:

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只要没有遭受人为破坏,就能顽强生存。

“它们在北京呆了几十万年,对这里的环境最适应,几乎不需要养护成本,而且很多野花非常漂亮。

舒志刚讲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紫竹院的草坪上,曾经有一小片旋覆花,这是一种野花。

按园林管理的一般要求,园林工人总去清理,但是总也清理不完。

一年初夏,管理人员发现,草坪里点缀几朵野花赏心悦目,于是就保留了下来。

现在在紫竹院,游人面对的不再是单调的绿色草坪。

本地的野花草被清理,引进的外来物种又水土不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养护。

有时候,清理本地植物还给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便利。

舒志刚说:

“我们的园林管理别忘了多给野生植物、动物留一些空间,尤其是一些本地土生、带有我们历史烙印的动植物。

(取材于孙毅《百余种北京野生植物正在消失》)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能说明北京的植物具有多样性的一项是

A.《北京植物志》共收入维管植物2088种

B.多种落叶阔叶灌丛成片地出现

C.京西京北亚高山草甸野生草木花卉繁多

D.交流频繁带来了大量外来植物

2.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因其多样性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B.植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与北京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都城有关系

C.北京气候和自然地理的过渡性特点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D.东灵山和百花山上面分布着以多种杂类草为主的亚高山草甸

3.下列填人材料二横线处的语句,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礼制的坚守

B.对后代的希冀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

C.对权位的宣示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D.对权贵的不屑和对平等生活的追求

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北京四合院树木绿化特色的一项是

A.多数属于春华秋实类

B.都是高大的落叶型乔木

C.种植位置与树种相关

D.兼有实用性和文化内涵

5.材料二中关于紫藤带给人们的感受,如果用诗句来形容,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绿蔓裱阴紫袖低,客来留坐小堂西。

(许浑《紫藤》)

B.绿树村边停醉帽,紫藤架底倚胡床。

(陆游《自上灶过陶山》)

C.紫藤附暖应生地,苍柏凌空欲到天。

(赵师秀《题方兴化茔舍》)

D.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老舍《赠北京晋阳饭庄》)

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小叶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北京只有圆明园内存活三棵

B.是北京本土的野生植物

C.对于北京猿人的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D.人为因素使其消失殆尽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北京野花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种类有药用或食用价值

B.耐寒、耐旱,适应北京气候

C.绿化城市时养护成本低

D.阻止了外来物种的入侵

8.保护北京本土植物有哪些文化意义?

为保护北京本土植物,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回答。

【答案】1.D2.A3.B4.B5.C6.A7.D

8.第一问:

保护北京本土植物,可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本土的特色文化传承下去(或“不发生断裂”),可以使人们在生活中感知历史、与历史对话(或“保存了与历史直接对话的媒介”)。

第二问:

植物多样性方面:

对植物种类保存较多的山区,有关部门应进行特别的保护。

四合院绿化方面:

要提高传统绿化形式在文化价值上的认识,并且加以传承。

城市化发展方面:

园林部门要更新绿化观念,注意给本土植物留出生存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交流频繁带来了大量外来植物”曲解文意,语境是说“而交流频繁也给外来植物的入侵带来了便利。

这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损害,还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北京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因其多样性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理解有误。

第一节中“北京是世界文化名都,它众多的文化古迹,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也是世界其它名都难以相比的”,语境只是说文化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并没有说植物多样性也一直吸引世人的目光。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因为语境中说,“‘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住。

北京四合院继承了这种传统”,所以“明、清时期民宅中广泛种植槐树”,用来表达的自然与“槐棘”的美好喻意有关,表达对后代的希冀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

抓住“民宅”和“槐棘”的喻意来分析推理。

所以选B项。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B项,“都是高大的落叶型乔木”,“都是”说法太武断。

原文是说“北京四合院院外的大门和倒座房处,常常种植高大的落叶乔木”。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项,“紫藤附暖应生地,苍柏凌空欲到天”是赵师秀在方兴化的茔舍前悼念他时写的。

而材料二中的紫藤给人的感觉是心旷神怡,二者不相符。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目前北京只有圆明园内存活三棵”曲解文意。

原文是说“北京城里几乎找不到了,圆明园内也就仅存这三棵”。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说“北京野花草”“阻止了外来物种的入侵”曲解文意。

材料三是说“有时候,清理本地植物还给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便利”,只能推测出,没有“北京野花草”,外来物种容易入侵,但不能推测出“北京野花草”“阻止了外来物种的入侵”。

点睛: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

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

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

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

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

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

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②,独喜为人言之。

人无贤愚,见者倾倒。

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

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

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

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

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

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

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

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

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

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

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

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

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

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

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

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

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

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

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

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

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

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

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

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

②施设:

施展才能的机会。

③褐:

粗布衣衫。

④锡:

同“赐”。

⑤师师:

庄严恭敬的样子。

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

⑥朱紫:

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邃于文邃:

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向方:

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豁如:

晓悟,明白

D.而比年以来比:

等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悦而忘其归也而又惜其晚也

B.当道者往往叹息故与先生游者

C.士之有志者用之者何如

D.士风渐以不振因书以为别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14.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

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9.D10.B11.A

12.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13.C

14.①答案示例:

博学多才/奖掖后进/忧国忧民/高瞻远瞩/泰然自若/风神潇洒……

②参考答案:

先生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践行以前的想法,会对国家大有裨益;先生能以一人之力引领更多同道之人扭转士风颓靡的局面,共同保持天下的好形势。

【解析】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

D项,“而比年以来”,“比”是近、靠近的意思,比年,即近年来。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

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B项,两个“者”都是代词,意思是“的人”。

A项,前一个“其”表强调的语气词,不译;后一个“其”代词,指机会。

C项,前一个“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不译;后一个“之”代词,指他们。

D项,前一个“以”连词,不译;后一个“以”是介词,把。

11.试题分析:

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

A项,句中“摧抑顿挫“,不得志的意思,没有得意的意思。

点睛: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

补出省略成分。

3.删:

删去不译的词语。

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

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

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

解词——串意——顺句。

注:

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

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

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2.试题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

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

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

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

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

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该句中,“夫谔谔非幸也”是判断句,中间要断开。

“彼不为”“而此为之”前后分句各有主语“彼”“此”,且是陈述对待天下事的两种态度,并列关系,中间要断开。

“倡者一人”“随者十人”结构对称,分句各有主语,中间要断开。

13.试题分析:

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

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

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无中生有。

文中没有提及此项内容。

只是感慨士大夫们取得功名之后就忘本了,风气渐渐衰颓。

并非“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14.试题分析:

①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答题范围是第二段,要求用三个熟语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先阅读理解第二段内容,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形容词以及能表现人物特点的事情来概括。

“自负瑰玮”表明他有才华;“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表明他奖掖后进;“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表明他忧国忧民;“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

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表明他高瞻远瞩;“揖让进退自若也”表明他泰然自若。

参考译文:

我在小时候,就听说过吴纯甫先生。

长大后登门拜访,高兴得忘了回家。

当世人谈论胸怀大志、刚正不阿、高特超群的人时,我一定说是吴纯甫先生。

先生学业精通,文章精深,事理精熟。

年少时,被县令及州县中的长者推崇。

掌权的人往往感叹,对他寄予宏图大展的期望,认为他很快就可以施展抱负。

(没想到)其后先生近三十年都未能得志。

先生自认为才能卓异,却一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喜欢说别人的好话。

无论贤人还是愚人,见到先生都十分敬慕。

那些稍稍懂得遵循正道的少年学子,他一定会引荐推举。

有志的士人,也都归附先生。

人们常常跟从他在嘉林修竹之间,衣衿围绕,鞋履相并,谈笑吟咏,几乎没有一天空着。

有时士人对学问质疑、辩论,先生解析得细致深入,议论纷然并起时,(经过先生分析)众人便豁然开朗,就像云散雨停,天清日明。

他对于天下的益处与害处,百姓的所得与所失,常常有深切的忧虑。

当今天子振作,国家转衰为盛,有效法夏商周三代治世的志向。

屡次颁布诏书,其中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法令制度的不止一例。

这些都是先生曾经说过的。

过去与先生交游的人,都离开成为显赫的官员。

唯独先生还是秀才,但他在与人交往中泰然自若。

嘉靖辛卯年,先生才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第一名,此时将赴京参加礼部会试。

大家都为先生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而高兴,却又为他机会到来得如此之晚而惋惜。

但是评论君子的标准,不是看他中举人、进士的早晚,而是看他是不是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君子)不只以科场得意,考中举人、进士为喜,更当以施展才华以有利于国家为乐。

我思考国家用科举考试来招收天下的读书人,名臣将相,连续不断地涌现。

豪杰之士,没有不从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

可是近年来,士大夫的风气渐渐衰颓。

他们开始只是一个贫弱的穷书生,刚刚脱去平民的衣服,一切应用物资就可立刻拥有,这些都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唯独不去思考朝廷为什么录取他们,为什么任用他们做官,为什么赏赐给他们官爵俸禄!

世上依靠、器重的都是这类人,这类人触目皆是,君子因此为世道感到无尽的忧虑。

........................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16.“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B.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

(吴融《华清官二首·其一》)

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

(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

(石柔《绝句》)

17.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