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953031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docx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

【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九年级初中毕业考试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纸张粉碎C.冰雪融化D.风力发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B.硅C.铝D.铁

3.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牛奶B.豆浆C.冰水D.糖水

4.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SO2B.NaOHC.O2D.H2SO4

5.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6.食品包装袋中经常使用到铝箔,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

A.导电性B.抗腐蚀性C.导热性D.延展性

7.一种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和30个中子,该原子的原子序数为(  )

A.4B.26C.30D.56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红磷B.木炭C.酒精D.铁丝

9.通过实验测定空气的组成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B.

卢瑟福

C.

门捷列夫D.

道尔顿

10.下列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A.熟石灰B.烧碱C.食盐D.大理石

11.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B.

稀释浓硫酸

C.

取固体粉末D.

检查气密性

12.下列化学符号中,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H2B.2HC.2H2D.2H+

13.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不需要的仪器是

A.蒸发皿B.玻璃棒C.烧杯D.量筒

14.下列物质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的是

A.木炭B.烧碱C.浓硫酸D.浓盐酸

15.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A.移走可燃物B.隔绝空气C.防止酒精挥发D.降低酒精着火点

1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氮用作冷冻剂B.天然气用作燃料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银用于制作导线

17.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

5

B.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8.中国科学技术馆“物质之妙”展区有一台分子运动模拟器。

这台模拟器是由玻璃罩内小球的变化情况来表现固、液、气三态中分子的状态。

当向前推动滑竿,模拟温度升高时,玻璃罩中的小球将

A.间隔变小B.质量变大C.运动加快D.数量增多

19.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实验装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分别是电源的正极、负极

B.在水中加入少许硫酸,能增强导电性

C.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

D.电解水实验表明,水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0.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足量)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选用的试剂

A

稀硫酸

B

CO

CO2

NaOH溶液

C

CaCO3

Na2CO3

H2O

D

CaO

Ca(OH)2

H2O

A.AB.BC.CD.D

二、简答题

21.饮水与健康息息相关,营养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白开水是青少年的最佳饮品

尽量少喝碳酸饮料

大量出汗后要及时补充生理盐水

早餐喝一杯果汁是一个良好习惯

适度饮茶有益健康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饮品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填序号)。

A碳酸饮料B生理盐水C果汁

(2)大部分碳酸饮料都含有柠檬酸和磷酸,过量摄入会影响某元素的吸收,儿童缺少该元素可能导致佝偻病,该元素为_____。

(3)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欲配制1000g生理盐水,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g。

(4)茶叶中的咖啡碱能起到提神、促进血液循环、助消化等作用,其化学式为C8H10N4O2.咖啡碱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5)用新鲜水果榨制成的果汁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水、无机盐、糖类和_____。

22.燃烧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化学反应之一,但燃烧控制不当会引起火灾。

(1)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氢氧化铝是一种重要的阻燃剂,其受热分解时吸收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OH)3△Al2O3+3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3.某校社会大课堂活动组织同学们走进了污水处理厂。

(1)参观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时,现场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同学们不禁掩住口鼻。

从微粒的角度说明能闻到气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污水处理的第一道工序是经过如图所示的格栅,格栅是带有规则分布的方形网格,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3)二次沉淀池的主要作用是分离出活性污泥。

活性污泥的作用是将污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经过生物降解转化为沼气(主要成分为CH4),沼气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24.19世纪末,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方法制得氮气,并测得其密度,从而导致了科学史上的某项重大发现。

请你参与氮气的科学发现过程。

方法Ⅰ:

利用空气分离出氮气

实验步骤

解释或结论

(1)将清新洁净的空气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通过浓硫酸的目的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__________。

(2)将气体通过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提示:

反应不能生成新的气体)。

请写出能用于除去氧气的物质名称__________:

(3)收集剩余气体,并测定该气体的密度。

密度:

1.2572g/L

方法Ⅱ:

用亚硝酸钠(NaNO2)和氯化铵(NH4Cl)反应制取氮气,同时还生成了氯化钠和一种常见的液态物质_____。

测得由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g/L。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讨论:

瑞利教授经过多次严密的实验,发现方法Ⅱ测得的氮气密度均小于方法Ⅰ,试分析其原因为____。

25.烟道气中含有大量CO2,经“捕捉”可用于生产甲醇等产品。

(1)“捕捉”CO2:

在高压时将烟道气中的CO2溶解于甲醇,得到CO2的甲醇溶液。

所得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

(2)用“捕捉”的CO2生产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以下两组实验都采用了对比的方法。

(1)实验Ⅰ,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通过甲、乙对比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用氯化钯(PdCl2)可以测定微量CO的存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dCl2+CO+H2O==Pd↓+2HCl+CO2。

若反应后得到Pd的质量为1.06g,则测得CO的质量为多少克?

三、填空题

28.沙子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其中硅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SiO2中S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

29.钢铁是工程技术中用量最多的金属材料。

工业上用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0.化石燃料是人类目前使用的最主要的燃料,化石燃料包括煤、_______和天然气。

31.航天飞船发射过程中,常以液氢作燃料,液氧作助燃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2.氢氧燃料电池以氢气作燃料,空气作助燃剂,使用的空气必须要除去二氧化碳,否则将对导电介质氢氧化钠造成影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3.实践活动课上,小红将家里的彩漂粉(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带到实验室进行探究。

她阅读标签并查阅相关资料得知:

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时,分解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

(1)将过碳酸钠加入水中溶解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检验生成的气体的操作为________。

(2)欲证明过碳酸钠溶于水后有碳酸钠生成,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

34.矿山废水中含有大量的H2SO4和CuSO4,直接排放会影响水体酸碱性,并造成重金属污染。

通过处理可以回收金属铜,并使废水pH和重金属含量达到排放标准。

已知:

步骤I无蓝色沉淀生成。

(1)步骤Ⅱ和步骤Ⅲ都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Ⅱ得到金属铜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Ca(OH)2可以降低铁屑的消耗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Ⅲ需加入Na2S才能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由此推测废水③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其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__。

四、科普阅读题

35.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漫谈水果的保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表达了诗人赞美荔枝甘美、喜爱荔枝之情。

水果不仅带给我们味觉上的美好享受,更能提供丰富的营养。

但是有时水果的保存也会给我们带来小小的烦恼,保存不当,水果会失水或腐烂变质。

在水果的冰点温度下储藏,能较长时间保持鲜果固有的品质和营养,这项技术叫冰温储藏。

为了探究荔枝的冰温储藏(荔枝的冰点温度为-1.2℃)是否优于普通冷藏(温度通常为0~10℃)。

科研人员设计了一组实验,实验条件如表1所示。

以荔枝的还原糖含量作为衡量荔枝品质变化的指标(还原糖含量越高,品质越好),每隔七天进行一次水果品质检测,实验结果见图1。

表1实验条件

组号

储藏温度

湿度

备注

1

-1.2℃

87%

荔枝的品种、大小、成熟度、数量以及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2

3℃

87%

图1还原糖含量变化

氧气的浓度也影响着水果的保鲜。

在储存水果时为了抑制呼吸作用,一般要降低氧气的浓度,当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小时,呼吸作用最弱,此时对应的氧气浓度适宜水果的储存。

如果降得太低,植物组织就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影响蔬菜水果的保鲜。

此外,储存时还要注意有些水果不能和其他蔬果一起存放,如苹果、木瓜、香蕉等。

这类水果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乙烯”气体,可加速水果的成熟和老化。

坏掉的水果也会释放乙烯,因此在一堆水果中,如果有一颗是坏的,要尽快挑出去。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催熟水果。

(2)在文中的荔枝实验中,研究的影响水果储藏的因素是________。

(3)通过图1可得到的信息是________(写出1条即可)。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荔枝的还原糖含量在冰温储藏时始终高于普通储藏

B.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C.普通冷藏温度指的是3℃

(5)请举出日常生活中水果保鲜的方法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五、推断题

36.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下图是包含A、B、C、D和盐酸5种物质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1)单质A不可能是______。

A.MgB.FeC.AgD.Zn

(2)若B为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B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若C为碳酸钠。

①C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二氧化碳通入C溶液,可化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该反应的反应物有______种。

六、实验题

37.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_(填序号),选择该装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科学探究题

38.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夹持装置已略去)。

(1)研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向C中加入少量白磷,再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浸入热水中,白磷不燃烧。

(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

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此实验运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1)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

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有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了实验2。

(实验2)打开K2,关闭K1,将A中溶液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

上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9.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

硫酸铜(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易吸水,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I

外焰处的铁纱网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网无明显变化

II

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白烟,

焰心处有可燃性气体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I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全实验II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Ⅲ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实验Ⅲ,可以得到关于蜡烛的元素组成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实验Ⅲ是该小组同学对右图所示实验的改进。

与右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3的优点是______。

八、计算题

40.1000mL某饮用矿泉水的成分如图所示。

(1)此矿泉水中至少含有________种元素。

(2)在H2SiO3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___________。

(3)在H2SiO3中,硅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喝了500mL该矿泉水,他摄入钾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mg。

参考答案

1.A

【解析】

A、钢铁生锈过程中生成氧化铁等,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纸张粉碎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冰雪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风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错误。

故选A。

点睛: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C

【解析】

试题分析:

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是:

O、Si、Al、Fe,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故选C。

考点:

元素的含量

3.D

【详解】

A、牛奶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故A不正确;

B、豆浆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故B不正确;

C、冰水是纯净物,不属于混合物,故不是溶液,故C不正确;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4.A

【解析】

A、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正确;B、氢氧化钠含有三种元素属于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错误;C、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错误;D、硫酸中含有三种元素属于含氧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错误。

故选A。

5.D

【解析】A、图中标志的含义是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错误;B、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燃放鞭炮,错误;C、图中标志的含义是腐蚀品,错误;D、图中标志的含义是禁止烟火,正确。

故选D。

6.D

【详解】

铝能制成铝箔是因为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导电性、抗腐蚀性、导热性无关。

故选D。

7.B

【详解】

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电子数,铁原子的原子核内有26个质子,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故选B。

8.D

【详解】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剧烈反应,放出热量产生白烟,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不符合题意。

C、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生成黑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故选:

D。

9.A

【分析】

根据化学家在不同领域的贡献结合题意解答

【详解】

最早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法国的拉瓦锡,并且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选A。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碱性物质,故答案选择A

考点:

酸碱中和

11.B

【详解】

A、加热液体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试管中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时,要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操作错误,故符合题意;

C、取固体粉末时,将试管平拿,用药匙或纸槽,把固体粉末送到试管底部,慢慢竖起,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检查气密性时,用双手捂住试管,将导管伸入水中,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产生,操作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12.C

【解析】

分析:

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进行解答.

解:

A、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因此H2表示一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所以2H表示2个氢原子;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所以2H2表示2个氢分子;故C符合题意;

D、根据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所以2H+表示2个氢离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

13.A

【详解】

准确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依次为: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其中称要用到托盘天平,量要用量筒,溶解的过程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故选A。

14.D

【解析】

A、木炭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不会变质,质量不会减少,错误;B、烧碱固体会吸收水分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质量增加,错误;C、浓硫酸会吸水质量增加,错误;D、浓盐酸会挥发氯化氢气体,质量减小,正确。

故选D。

15.B

【解析】

试题分析:

灭火的方法有:

(1)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撤走可燃物。

盖上灯帽时,酒精灯中的酒精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因此答案选B。

考点:

考查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加热器皿-酒精灯

16.B

【解析】

A、液氮用于冷冻剂,是利用了液氮温度低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错误;B、天然气用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正确;C、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错误;

D、银制作导线,是利用了银有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错误。

故选B。

点睛:

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17.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因为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40g,故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

5,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因为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虽然溶解度的数值相等,但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溶质的质量不一定相等;D选项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是正确的叙述,在该温度下溶解度相等且降温的过程中均析出晶体,得到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答案选择C

考点:

溶解度曲线

18.C

【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考虑,温度升高,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增大。

【详解】

当向前推动滑竿,温度升高时,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分子的质量、数量都不变。

故选C。

19.D

【解析】

A、试管b中气体较多,是氢气,a收集的气体较少是氧气,所以a、b分别是电源的正极、负极,正确;B、在水中加入少许硫酸,增加了溶液中可自由移动的离子,增强导电性,正确;C、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应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正确;D、电解水实验表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D。

点睛:

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20.D

【解析】

A、铁能与稀盐酸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用试剂正确;B、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所用试剂正确;C、碳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所用试剂正确。

D、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所用试剂错误;故选D。

点睛:

除杂质的必需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1.ABCCa93:

1维生素

【解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元素与人体健康,溶液、化学式的计算等。

(1)A、碳酸饮料含有碳酸、水、糖分等,属于混合物;B、生理盐水中含有氯化钠和水,属于混合物;C、果汁中含有水、维生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ABC;

(2)儿童缺少钙元素可能导致佝偻病;

(3)氯化钠的质量=1000g×0.9%=9g;

(4)C8H10N4O2。

咖啡碱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8:

16×2=3:

1;

(5)用新鲜水果榨制成的果汁中,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水、无机盐、糖类和维生素。

点睛:

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