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231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docx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

中考诗词鉴赏技巧

解题技巧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策略:

从语言入手,通过言语变异现象的分析,把握诗歌形象的特点,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4、古代诗歌的分类:

思乡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史诗、咏怀诗、闺怨(宫怨)诗

5、诗歌鉴赏表达公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诗歌常见题材及其情感

一般来说,按内容可以把诗歌分为:

送别抒怀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在评价思想感情时要注意区别。

诗歌的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

时光易逝之感慨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

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昔盛今衰之感伤

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

归耕隐居之乐愤世嫉俗之绪

黑暗官场之苦蔑视权贵之高洁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

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6.看题干得到启示

二、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寓情于理)。

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三、常见提问方式及答题技巧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四种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3、意象、意境

4、炼字型

<一、第一种提问方式>

一、诗歌鉴赏题的第一种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或者“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或“谈谈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1.诗歌语言的风格有: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2.诗歌语言的运用特点:

①有大量省略跳跃。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②有较多的倒装语序。

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③古人注重练字练句。

动词(形容词)、数词使用常常精妙传神

3.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春怨(金昌绪)打起黄鹂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鹂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鹂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例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诗中原来是数枝开,郑谷把“数”字改为“一”字,妙在何处?

例3.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

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二>、诗歌鉴赏的第二种提问方式:

“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或“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诗歌鉴赏的第三种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分析:

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

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

第一步,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要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幽静、萧瑟、孤清、安谧美好、生机勃勃、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离愁别绪……

第三步,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谈,如“表达了作者感伤情怀”是不行的,要答出因何“感伤

<四>.诗歌鉴赏的第四种提问方式

这一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为什么?

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炼字型)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出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即.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诗歌复习知识点归类

一、古诗词常见表达技巧

1.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怀古伤今、即事抒怀。

2.描写手法:

正、侧面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点面结合,以乐写哀,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白描。

3.修辞手法:

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对比。

4.写作技巧:

赋比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

二、诗歌鉴赏术语

字词特点:

浓墨重彩 惟妙惟肖 平淡无奇 诗情画意 

富有哲理 形神兼备 简洁 质朴 清新 雄浑 

表达技巧:

含蓄委婉 耐人寻味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以小见大 开门见山 虚实相生 烘托 渲染 对比 象征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呼应 照应 衬托 

思想内容:

深化意境 升华主旨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言近旨远 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独树一帜 别具一格 不落俗套 感情细腻 感情真挚 乡情 伤离 怀古 忧思

三、诗歌内容分类

1.山水诗:

以山水园林为歌咏的对象和感情寄托的诗歌。

A.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B.表达自己安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C.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2.田园诗:

人们习惯把描写田园风光、生活及感受的一类诗歌叫田园诗。

A.写其对村居淳朴生活的热爱及对污浊现实的憎恶。

B.写其“躬耕自资”的劳动生活、感受及与农民的交往;C.其风格平淡自然、意味醇美。

D.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带有朴素亲切之感。

3.思乡诗:

以故乡、亲人为歌咏的对象和感情寄托的诗歌。

A.思念亲人,思乡怀远,怅惘失落。

B.羁旅情愁。

4.送别诗:

通常表现出送别友人时难舍难分的感情,或对友人的安慰鼓励。

5.边塞诗:

以边塞风光、边塞战争场景和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等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A.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B.思念家人,思念亲人。

C.征战沙场,忠心报国。

6.怀古诗:

借古讽今、借古喻己、惜古。

7.爱国诗:

A.忧国忧民,感怀担心。

B.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C.英雄末路,国远危亡。

8.写景咏物诗:

A.写景诗:

借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对时光的感叹。

B.咏物诗:

咏物诗常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

四、诗歌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⑴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⑵反映离乱的痛苦;⑶同情人民的疾苦;⑷感怀故国,抒发离愁。

2.建功报国:

⑴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渴望;⑵保家卫国的决心;⑶内心郁愤,前途未卜;⑷山河沦丧的痛苦;⑸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⑺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⑴羁旅愁思;⑵思念亲友;⑶边关思乡;⑷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⑴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⑵昔盛今衰的感慨;⑶借古讽今的情怀;⑷青春易逝,时光匆匆的情感。

5.长亭送别:

⑴依依不舍的留恋;⑵情深意长的勉励;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古诗意象的特定含义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和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

梧桐、芭蕉——悲伤、凄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鱼——快乐自由 孤雁——孤独、思乡 鸿鹄、雄鹰——理想追求 蝉——高洁

 

二、诗歌鉴赏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④。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⑤深不见,浦⑥树远含滋⑦。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⑧。

【注】①赋得:

分题赋诗。

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

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别好友李胄时写的一首送别诗。

②楚江:

指长江。

③建业:

今江苏南京。

④暮钟时:

敲暮钟的时候。

⑤海门:

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

⑥浦:

近岸的水面。

⑦含滋:

湿润,带着水汽。

滋,润泽。

⑧散丝:

雨丝。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古诗常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本诗通过写“雨”“江”“帆”“鸟”“树”等景物,抒发了离别伤感之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从景物状态看,动与静相结合。

例如颔联中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

C. 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背景空阔;海门深,浦树远,背景深远。

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D. 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

E. 从情感表达看,尾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把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委婉地表达出了内心的忧伤。

(2)请赏析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中划线叠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C

(2)“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解析】【分析】

(1)A错在“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从题目及尾联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BC正确;D错在“营造了一望无际、豁然开朗的意境”,从全诗意境看,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并与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营造的是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E从“沾襟比散丝”可以看出,尾联是直接抒发内心的忧伤 。

(2)结合颔联内容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

这两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的景象,从而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同时叠词的运用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故答案为:

⑴BC;

⑵“漠漠”、“冥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水气迷茫和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同时也为诗歌增添了音韵美。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要从诗歌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⑵此题考查鉴赏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鉴赏,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3.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分析】

(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

⑴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⑵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①氛垢:

雾气和尘埃。

(1)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

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案】

(1)空旷,清新,秀美。

(2)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解答此题时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

前三联的意思是: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写出了雨后原野空旷、清新、秀美的特点。

(2)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

生动写出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空旷,清新,秀美。

⑵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作答,要理解诗歌的的内容,准确概括出要点。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等,注意诗人的情感。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节选)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1)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生长的土壤,是作品内容的底色。

根据第

(2)题所述背景知识分析这几节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联系全诗,从意象和表现手法方面分析,诗歌是怎样描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

【答案】

(1)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

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解析】【分析】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艾青发表于1937年12月28日的诗歌,最初刊登在《北方》。

20世纪三十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于深夜在武昌的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2)从意象角度分析,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富有象征意义的阴冷、凄怆的气氛和意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接下来用拟人的手法写道:

“风,/象一个太悲哀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象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里的“风”和“雪”既是对大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作的艺术写照,不仅仅表现了自然界寒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的暗示,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为诗篇后面倾诉心曲,抒发忧国忧民的深情作了铺垫。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诗歌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⑵①以风、雪等自然意象渲染氛围,苍茫而悲凉;选取了几类人作描写对象,突出民族苦难之重:

无家可归的北方农夫、失去了家庭和丈夫的蓬发垢面的少妇、年老的母亲、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垦殖者;②运用象征、比喻、反复咏叹、叙述等手法,细致地描写出中国人民所蒙受的苦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出作者用了哪些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可。

鉴赏诗歌,还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答案】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解析】【分析】

(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7.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