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3095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新1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四章知识点.doc

七年级期末考试科学之第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整理人: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1.三类岩石的成因与特征

类型

成因

特征

常见岩石

岩浆岩

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

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花岗岩(侵入,上升冷凝)

玄武岩(喷出)

沉积岩

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这是区别于其它两种岩石的主要特征)。

石灰岩、砂岩

(PS:

页岩、砾岩)

变质岩

是地壳中已生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

常有片状的结构

大理岩(石灰岩变质形成)

板岩(页岩变质)

2.岩石的应用:

(1)优质建筑材料;

(2)工艺品材料;(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

3.火山和地震:

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4.火山喷发物:

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以水蒸气为主)、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5.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详见书本110-112页。

其中六大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层上的,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碰撞易形成山脉,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6.火山、地震和泥石流。

泥石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运动论的三点内容:

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③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注:

①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隙。

②要确立分子是微观的思想

4.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而液体和

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小。

即分子间空隙由小到大:

固体<液体<气体

5.扩散:

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

6.扩散现象证明了:

一是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二是分子处于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扩散造成的,可证明分子在热运动,但飞舞的雪花、飘扬的灰尘、掉落的树叶等都是物体,它们本身不是分子,因而这些现象都不是扩散现象,都不能证明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的条件:

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在运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7.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一长段时间后,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这就是扩散现象,它既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隙,也说明了固体分子也在热运动。

8.物体难以被压缩说明了分子间存在斥力,物体难对被拉断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同时存在斥力和引力,其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当距离增加时斥力和引力同时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引力;当距离减小时斥和引力同时增加,但斥力增加得多,故表现出很强的斥力。

9.两个铅柱被粘合在一起很难被拉开,证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二、质量的测量

1、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会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和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

三、物质的密度

1.密度概念: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单位:

千克/立方米,克/立方厘米单位换算: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3.计算公式:

(ρ与m、V无关),可变形为和

▲对公式的理解

①同种物质ρ一定,m与V成正比。

即:

当ρ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②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

③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

4.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是定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该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

与温度(及压强等)有关。

(如:

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注:

气体的密度是比较容易改变的:

如一钢瓶氧气(内全为气态)用去一半,则剩余氧气的密度为原来的一半。

(因为当钢瓶中的氧气被用去一半时,其体积不变)

5.常见物质的密度表:

①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

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6.密度知识的应用☆重点

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

比较密度、质量、体积(三种方法都要掌握,题型详见密度计算题集)。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心部分的体积:

V空=V物-V实。

在密度的计算题中:

①水的密度是题目的隐含的已知条件②算溢水法问题的时候溢出的水的体积==所放物体的体积

7.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

分度盘;指针;横梁;横梁标尺;底座;托盘(左物右码);游码(称量时移动);砝码(一定要用镊子取放;平衡螺母(在未称量前调解天平平衡)使用托盘天平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平: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调平:

将游码拨至零刻度线处。

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

注: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向左调。

(3)称量:

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4)整理器材:

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游码移回“0”刻度线处。

注:

①加砝码时,先估测,用镊子由大加到小,并调节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②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等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③如果物体和砝码放置的位置反了应将上述公式变为:

左盘砝码质量=右盘物体质量+游码所指示的刻度值的质量值求解。

求得物体的实际质量

9.测定密度的实验过程

①测量原理:

ρ=m/v②测量步骤:

(1)小石块密度的测量。

①调节天平平衡,称出小石块的质量m;②选择合适量筒,将小石块用细线绑住,往量筒倒人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1,然后小心将小石块浸入量筒中的水中(全部浸没),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2;③计算ρ石=

(2)盐水密度的测量。

①先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②将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中盐水体积为V;③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4)计算ρ盐水=。

注:

如果不注意实验步骤,则很容易出现偏大或偏小的结果(实验的误差分析是重点!

)。

四、物质的比热

1.热传递规律:

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直至温度相关时结束。

因此热传递的条件是:

物体间有温度差!

2.热量:

一个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

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1KJ=1000J

3.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比热(不同物质有不同的比热)、物质的质量、温度的变化量有关。

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物质,温度每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的符号:

C,单位:

焦/千克·℃。

4.水是自然界中比热较大的常见物质。

所以一般用水作冷却剂。

5.比热越大,升温降温越慢;比热越小,升温降温越快。

所以内陆的温差比沿海要大。

即比热小对温度反应更敏感!

注:

通常情况下,加热的时间长短代表吸收的热能多少。

加热时间越长,代表物质吸收的热能越多。

五、熔化与凝固

1.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

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3.左图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其中AB段表示固体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固态;BC段表示晶体熔化阶段,此阶段虽然吸热,但温度基本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此时固定的熔化温度即为熔点;CD段表示液态吸热升温阶段,状态为液态。

B点时为固态,C点是为液态。

右图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吸收热量且温度不断升高,直至全部变为液态。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5.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温度改变(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凝固时温度不断下降)。

6.物质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时只吸热不升温(温度保持不变)。

物质放出热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如晶体凝固时吸放热不降温(温度保持不变)。

7.硫代硫酸钠(海波)的熔点是48℃,冰的熔点是0℃。

8.在寒冷的地方,如北极、南极等地的气温通常在-40℃以下,要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中的原因是:

酒精的凝固点比水银低,不易凝固。

9.常见晶体冰、海波(硫代硫酸钠)、明矾、石膏、各种金属等。

常见非晶体松香、玻璃、塑料、橡胶、蜂蜡、石蜡等。

10.如图:

某种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在图像的AB、BC、CD、DE、EF、FG段中。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AB和FG段,处于液态的是CD和DE

2.

3.段,

4.

5.

6.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BC和EF段;

温度升高的是AB和CD段,温度降低的是DE和FG段,

温度不变的是BC和EF段,

吸热的是AB、BC、CD段,放热的是DE、EF、FG段。

11.物质熔化规律可简单归纳为下表:

熔化规律

晶体

非晶体

晶体有一定熔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非晶体熔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

熔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

六、汽化和液化

1.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液体汽化时要吸热,它有两种表现形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

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不同点:

剧烈程度

温度条件

部位

温度变化

影响因素

蒸发

缓慢

任何温度

表面

吸热,液体和环境温度下降

液体温度、表面积、表面空气流速

沸腾

剧烈

沸点

表面和内部

吸热,液体温度不变

大气压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从外界吸热。

蒸发的实质是液体表面的分子扩散而离开液体的过程,沸腾的实质则是液体表面和内部的分子扩散离开液体的过程。

影响同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另外还有液体种类。

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

(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了后温度回升到室温)

4.沸腾特点:

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但不沸腾;达到沸点时,液体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这时,若停止加热则沸腾立即停止。

即沸腾有两个条件:

一是温度要达到沸点,二是持续吸热。

6.液体的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

液体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升高。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7.在水沸腾实验中,最后根据实验记录只有98摄氏度的原因是:

液面上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在沸腾前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

逐渐变小;在沸腾时看到了气泡从水中冒出来,体积变化情况是逐渐变大。

8.沸点低的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特殊的作用,冷冻疗法就是利用汽化吸热的特性,让其在常温下迅速降温,而暂时失去痛感。

若两种不同沸点的液体混合在一起,当温度升高时,沸点低的先汽化,如A物质沸点为-78℃,B物质沸点为-40℃,当混合物温度从-80℃逐渐升高时,则A先汽化。

反之,当降温时,沸点高的先液化。

9.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气体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沸水对人的烫伤要严重得多。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人眼是看不见的,烧开水时水面出现大量的“白气”是高温水蒸气遇冷空气后液化成的小水珠。

10.要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降温(降低温度)、加压(压缩体积)。

11.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等都是利用了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之成为液体而储存起来。

12.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13.热管的原理是在吸液芯中充以酒精或其他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液芯内的液体汽化吸热,蒸气沿气腔跑到冷端,在冷端液化放热,又顺着吸液芯回到热端。

(卫星就是利用热管将热量从向阳面“搬”到背阳面,使两侧的温度趋于平衡。

七、升华和凝华

1.升华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凝华是升华的逆过程。

升华需要吸热,凝华会放热。

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是升华的结果;严寒的冬季,玻璃窗上出现的“冰花”是室内水蒸气凝华的结果。

樟脑丸放人衣箱后会升华成杀虫的气体;初冬季节水蒸气会凝华,在草和地面上形成霜。

2.自然界中雨、云、雪、露、雾、霜的形成依次是:

液化,液化或凝华,凝华,液化,液化,凝华。

3.试试看:

判断下列物态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情况?

1)春天,冰封的湖面开始解冻:

熔化、吸热;

2)夏天,打开冰棍纸看到“白气”:

液化、放热;

3)洒在地上的水变干:

汽化(蒸发)、吸热;

4)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升华、吸热;

5)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凝华、放热;

6)冬天的早晨,北方房屋的玻璃窗内表面结冰花:

凝华、放热;

7)樟脑球过几个月消失了:

升华、吸热;

8)出炉的钢水变钢锭:

凝固、放热;

9)冬季带眼睛的人进入室内,镜片上会蒙上一层小水珠:

液化、放热;

10)冬季人讲话时会有一团“白气”从口中呼出:

液化、放热。

4.夏天,小林为了解渴,从冰箱里拿出一支棒冰,发现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一剥去包装纸,棒冰上就会“冒气”;他把这支棒冰放进茶杯里,不一会,茶杯外壁会出“汗”。

解释这些现象:

答:

棒冰上粘着“白花花”的粉:

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棒冰上就会“冒烟”: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棒冰液化而成;

茶杯外壁会出“汗”: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冷的杯子)液化而成。

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

有无新物质生成。

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无新分子的产生。

(1)在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只发生形状、温度、颜色、状态等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

(2)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

如钢铁生锈(铁锈是三氧化二铁)、无色的氢氧化钠和黄色的氯化铁反应生成约褐色氢氧化铁、食物霉变等。

2.化学变化中通常伴随物理变化。

3.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4.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酸碱性、可燃性、腐蚀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第7页共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