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3229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祝福祖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说课稿.doc

2017年河南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

目录

目录 1

一、教学基本情况 2

1.学情分析 2

2.岗位分析 2

3.教材分析 2

4、教学资源环境 2

5、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2

二、教学设计理念 3

1.设计理念 3

2.教学流程 3

三、教学过程 3

※任务引入 3

※任务尝试 3

※知识准备 4

※任务回归 5

※任务评价 5

四、教学后记 5

1.多元评价 6

2.教学效果 6

3.教学创新 6

头腔共鸣在歌曲《祝福祖国》中的讲解与运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

我是***选手我的参赛作品是:

头腔共鸣在歌曲《祝福祖国》中的讲解与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从教学基本情况、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流程、教学后记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学基本情况

1.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于中职文化艺术类音乐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15音乐班学生设计,他们具备乐谱视唱、钢琴演奏以及演唱中声区声乐作品的能力,但在演唱高音时缺乏科学的发声方法,尤其是头腔共鸣的发声方法。

同时他们还具有微时代的一切特征,热衷手机、QQ、微信,有问题问百度,不喜欢理论知识。

2.岗位分析

他们今后的就业方向是各类艺术团体、演艺公司从事声乐表演、声乐培训等工作,工作岗位要求需要他们具备精湛的声乐演唱技能。

3.教材分析

依据学情、职业岗位以及十二五规划对教材的要求,我选用国规教材群众文化艺术专业用书《声乐》一书作为教材,依托该书中第七单元第二节头腔共鸣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歌曲《祝福祖国》的演唱与训练。

前期学生已经掌握了歌唱中的呼吸、咬字等演唱技能,本课是继呼吸和咬字之后的又一重大技能,属于专业技能课。

4、教学资源环境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我校教学平台和教学检控系统的作用,以动画、微课、声谱分析软件、Q群视频、全民K歌软件、极品钢琴APP等信息化手段。

5、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晓头腔共鸣的发声原理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头腔共鸣的演唱方法,完整的演唱歌曲《祝福祖国》

情感目标:

通过歌曲演唱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祝福。

l教学重点:

知晓头腔共鸣的发声原理及方法。

l教学难点:

演唱歌曲B乐段以及结束句时声音高位置的保持。

二、教学设计理念

1.设计理念

为了把抽象的发声原理变得清晰明了,同时实现声乐大课中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监测,信息化教学技术就成为本课教学的必要选择。

运用任务驱动法、问题探究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学生借助于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方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3D动画,声谱分析软件,Q群视频等多种信息化资源,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2课时完成,强调声乐的学习是在分析模仿、练习体会、应用掌握中最终实现情感的升华。

三、教学过程

l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

任务1:

学习本节课微课视频,电子教材,熟知上课流程

任务2:

极品钢琴APP练唱歌曲,达到音准、节奏准确的程度

任务3:

全民K歌软件录制音频上传到班级Q群

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接收任务,学习微课并利用极品钢琴APP和手机录音软件,完成课前学习。

教师根据网络教学平台上任务的完成情况,监听学生上传的音频文件并进行诊断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l课中实施:

※任务引入

学生观看校团委发来的通知视频,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发布演唱《祝福祖国》的任务。

引入本节课的演唱任务。

※任务尝试

学生接受任务运用分组演唱的方式进行任务的实践,教师通过学生的演唱,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教师进行现场演唱。

学生对比教师示范找出问题:

1、自己的声音比较散,没有穿透性

2、高音的演唱比较比较吃力

3、感情不够充沛

教师进一步深化问题,利用Foobar声谱分析软件将课前学生演唱声谱和教师演唱声谱对比分析,指出问题的根源——头腔共鸣的缺失,引出本课的课题及教学重点。

※知识准备

1、原理认知

教师:

呈现歌唱家演唱高音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表情上的共同点。

学生:

通过观察图片,讨论歌唱家演唱高音时的特征。

教师:

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更深入化,教师呈现头腔共鸣发声过程的3D动画,并将主要发声部位定格、放大。

得出:

头腔共鸣是指声音从声带产生,经过口腔到达头腔所产生的声音。

因此,打开口腔是获得良好头腔共鸣的关键。

认知检验:

为了检验学生对原理的理解,让同学们找出生活中哪些表情,有助于我们打开口腔?

请同学们上台演示并解说。

通过学生的解说归纳总结出打开口腔的方法:

张嘴同时提笑肌

倒着吸气抬小舌

惊喜状态立咽壁

半打哈欠开喉咙

从3D动画到口诀的归纳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抽象学生全凭想象的局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重点。

2、发声练习

结合口诀进行开口哼鸣和闭口哼鸣的发声练习,3D动画对比教师示范,手势带动指导学生练习,让学生在打哈欠、提笑肌、立咽壁、开牙关的状态下进行开闭口哼鸣的练习。

通过开闭口哼鸣声音的一致性检验学生练习的正确与否。

3、问题探究

教师:

那影响我们头腔共鸣效果的原因有哪些呢?

学生:

思考并回答

教师:

教师将原因归纳为两大类,并用3D动画展示问题出现的原因、现象及解决方案

问题一:

当声音没有高位置的保持只有气息支撑的时候声音会出现挤、压、散、白的现象,高音演唱比较困难。

解决方案:

①运用开口哼鸣来演唱此部分。

②运用手势带动使口腔处于打哈欠、提笑肌、立咽壁、开牙关的状态下进行演唱歌曲。

问题二:

当声音具有高位置没有气息支撑的时候,歌曲中长时值及较长乐句难以保持,头腔共鸣效果不佳。

解决方案:

学生两两合作,双手互相掐腰,体会腰腹的扩张及力量的支撑。

※任务回归

1)、分场练习、解决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进行分场地练习:

学生:

1、组长指导组员根据3D动画、微课、解决方案有针对性的训练

2、录制歌曲B乐段运用Foobar软件生成声谱并发送到班级QQ群。

教师:

利用Q群视频对每个场地学生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纠错指导。

学生练习后回到公共教室,教师呈现学生课前,并用声谱分析软件进行课前、课中共鸣效果的对比,经过对比高频泛音明显增强,声谱分析软件的应用为传统声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有效评判依据。

2)、视频欣赏、处理歌曲

学会处理歌曲,即是对歌唱者的要求也是音乐专业走向工作的必备能力,为了把歌曲感情转化为学生心声,学生观看短片,小组代表发表感悟。

随后教师的演唱示范,让学生体会歌曲力度、速度、旋律特征对歌曲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任务评价

小组互评、教师点评、专家在线点评中推选出优秀小组,完成了《祝福祖国》的学习。

专家的点评对学生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

l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完成《祝福祖国》的录制作业,最终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教师进行课前课后作品对比,从音准、节奏、演唱方法、情感表达上给出相应的分数。

四、教学后记

教学反思从多元评价,教学创新,教学效果三方面分析

1.多元评价

分别从诊断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进行多元评价

2.教学效果

在结合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经学生课前课后演唱歌曲的对比学生的声音有了很大的提升。

最终《祝福祖国》以全班合唱的形式获得了歌咏比赛的一等奖,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3.教学创新

l创新1:

声音可视化

3D动画和Foobar声谱分析实现了发声过程和歌唱声音的可视化,让感觉、意念的东西通过信息手段呈现出来,为声乐教师增加新的有效的评判依据。

l创新2:

合分合的教学模式

检控系统和教室分离的衔接,有效的解决了声乐大课中教师无法一对一监控的困惑,减少了学生练习的相互干扰,极大了增强声乐大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就是本次参赛的所有内容,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