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4116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

(父亲。

)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

(死去。

)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诗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

)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过渡语)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

请看一二句诗。

【一】

1、出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2、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重点字词,师生共同解释字义。

根据字义请一到两个学生试着翻译诗句。

(“元”,本来;

”但”,只是的意思;

“九州”,指全国,“同”,统一。

3、请学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内反复吟诵古诗。

(2)根据字义讨论诗句意思。

(3)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汇报:

这句诗的意思是:

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5、师:

从“死去元知万事空”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死的态度是?

(无奈,看淡生死)作者对生死看的这样淡了,却对一件事耿耿于怀那就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诗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

悲。

(板书:

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

(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

(“王师”,指国家的军队;

“定”,平定,收复的意思;

“家祭”,祭拜祖宗;

“乃”,你的,“翁”,父亲。

3、小组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

国家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

这是诗人生前最大的遗愿。

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种渴望的心情是?

盼。

盼)诗人渴望有一天王师能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所以他对儿子再三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诗人对儿子最后的嘱咐,我们应该如何表达?

(强调,语重心长)这两句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小结

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依旧渴望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爱国)

四、主题升华

(背景乐)诗人的一生都在盼望着朝廷的军队,在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的不舍,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这是为什么呢?

请看陆游早些时候的一首诗作。

1、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说说从这两句诗中,从“泪”字,你能听见什么?

有哪些人在哭泣?

他们为什么哭?

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生活艰辛不幸让他们有一个动作—“望”

望着谁?

他们会怎样地望?

他们等到王师了吗?

(没有)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又”,说明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可是却始终没有盼来。

4、师:

正是因为诗人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望眼欲穿的遗民。

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作者的遗憾是(死去元知万事空)。

  作者的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作者的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

作者的遗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过渡:

就这样,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学生回忆这时的统治者在做什么?

国家衰败的原因是什么?

(当朝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师过渡:

南宋衰败的遗恨已经永远的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于我们少年而言,如何才能使国家强盛呢?

在中国的近代也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帝国主义肆意瓜分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此时,爱国学者梁启超认为要挽救民族危难,必须改造年轻一代的思想,于是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

3、出示《少年中国说p1、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2、收集爱国诗句,摘抄到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示儿爱国

题临安邸

教学目标:

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

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引导学生正确查阅资料,并合理利用查阅资料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一、导入:

1、师: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学宝库的桂冠上。

读诗能陶冶情操,能让生活浪漫多彩。

读诗还能让我们跨越千年的阻隔,去触碰那一段不曾了解的历史。

上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王昌龄的脚步一起感悟了唐代边关将士连年征战的悲苦。

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1、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3、声音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

(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

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

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通过同学们的汇报我了解到了,你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能够借助注释和预习工作了解诗词大意的能力。

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三、感悟爱国情怀。

(一)学习前两句。

古人写诗都爱由景入手,这首诗描写的哪些景物呢?

1、体会“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景象。

重重叠叠的青山说明景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重重叠叠的楼阁说明人多热闹,一片盛世繁华。

补充资料:

柳永《望海湖.东南形胜》

2、体会“西湖歌舞几时休”所表达的情感。

就是在这样一个这风景如画的繁华闹市中作者面对西湖边上人们的轻歌曼舞,本应写道“西湖歌舞烟雨中”或是“西湖歌舞惹人醉”之类的溢美之词,可恰恰相反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里的“西湖歌舞”仅仅是指歌舞吗?

还有别的所指吗?

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体会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歌舞)

(1)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

(北宋如何灭亡,南宋如何建立)

(2)学生“靖康之耻”。

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

(3)师:

我们再去看看刚刚逃过一劫的南宋的统治者都在干什么。

(4)补充写作背景

刚刚建立新的政权,他们本当卧薪尝胆,本当奋发图强,本当重整河山待后生。

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寻欢作乐。

这里的“西湖歌舞”绝不仅仅指眼前所见到的“轻歌曼舞”,而是暗指统治者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4)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3、有感情地朗读。

(1)愤怒的质问。

(指名读)

(2)悲伤的担忧。

(3)教师引读。

(齐读)

大家想想,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地,救俘虏,不思兴国安邦,只顾纵情歌舞。

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

“……”。

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的卑微屈膝,休战言和,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

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二)学习后两句。

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当中有些字、词,不仅表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句诗中的哪些字、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1、同桌互相讨论,并汇报。

2、单独体会“熏”“醉”。

现在,同学们也能学着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了。

这句诗中用的最好的两个字是“熏”“醉”。

(板书)“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再到普通的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互影响。

“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

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了。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

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

简直把这避难所杭州,当作是老家汴州了。

这是对统治者极大的()。

板书(辛辣的讽刺)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讽刺的意味。

3、体会诗人为什么要使用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

每逢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思考:

(1)师:

诗人林升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呢。

让人读起来稍显憋闷,不畅快。

现在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林升这个人。

作者)

(2)出示林升简介。

“林升,南宋时期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历史上关于林升的记载没有很多,当过官吗?

打过仗吗?

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只一届文人,终日舞文弄墨,人微言轻。

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

他能做的就只有“口诛笔伐”,于是痛苦愤恨之余,他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人来客往的客栈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

为的是能给统治者以当头棒喝,也为的是能唤起更多的民众热爱祖国,更为的是自己也能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绵薄之力。

由此可见,这林升是何等的忧国忧民啊!

忧国忧民)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这首《题临安邸》有的人从诗中读出了愤怒、悲伤、忧愁。

我却从中读出了

一种无奈,读出了林升作为一届文人,面对时局时的那种无力感。

下面我想带着我的体会,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吗?

……

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会,带着你的独特体会去大声朗读吧。

给大家朗读两遍的时间。

2、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四)、总结。

板书总结:

这首诗作者由热闹的歌舞写起,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只顾享乐的社会现实,最后用辛辣的讽刺抒发心中不满,借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通,读懂,读透了。

在此过程中,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了我们大忙。

这两项工作也是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所必须做的。

四、拓展阅读南宋爱国诗词。

今天既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又简单了解了一下宋朝的历史。

南宋王朝,始于赵构,一朝九帝全无作为,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

曾有诗词云: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好一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道尽了南宋皇帝为保皇权,最终在歌舞声中灭亡的历史。

但是,南宋的历史无论有多少悲酸离苦也都已经逝去,它为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屈辱与警醒,还有无数的诗词歌赋。

在这独特的历史背景之下,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词人,他们有着不完整的国,不完整的家,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抒写铁马金戈、家国情怀的旷世名篇。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首:

(提前布置三个同学学习朗读)

(一)《满江红》

千古名将岳飞的名作《满江红》。

这首词是一首气壮山河,大气磅礴的千古名作。

好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破阵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

这首词以写“梦回战场”为题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愤。

(三)《过零丁洋》。

南宋大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达诗人誓死不降的爱国心。

(四)《示儿》

在欣赏了几篇佳作后,我们再次回归到课本中,课本中还有一首南宋的爱国诗,请大家齐读。

这首诗与《题临安邸》一样,都是在同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的古诗,但是《示儿》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写作背景,诗人陆游也不似林升,陆游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

相信同学们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之后,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体会。

五、开启南宋爱国诗词之旅。

学到这里,我有一个提议,把我们今天这节课作为我们开启南宋爱国诗词之旅的一扇大门。

之后每周的校本课上,我们将逐一去品读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爱国名作。

这段旅程的第一站,我们就将它定为“陆游”。

陆游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存诗9000多首,其中不乏爱国之作。

2、作业:

(1)、每人积累两首陆游的爱国诗词。

(2)、查阅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3)、了解古诗意思。

3、结束语

下节课,我们将一起穿越近千年的历史走近陆游。

板书设计:

歌舞熏醉忧国背景

辛辣讽刺忧民作者

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破阵子8226;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huī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己亥杂诗

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

龚、己、喑、哀等。

2.借助乐学案、注释、资料、工具书,自学古诗,整体把握,初步理解诗意。

3.利用小组合作交流补充,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4.紧扣“万马齐喑“”哀“”风雷“”不拘一格“等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背景,补充清政府腐败统治的现实状况,引导同学们深入体会诗人希望社会p教学准备:

ppt、资料、音乐、图片、乐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过过程:

一、引入: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

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220首。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师生交流,简介作者

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

由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有《龚定庵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惊醒很多世人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三、交流预习

1.自由读文,尝试停顿,字音准确正确地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诗文,正因。

3.课前同学们已经根据乐学案、借助资料工具书自学了古诗,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享你对整首诗的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互助解决,做好汇报准备。

四、小组汇报,补充前两行,集中释疑。

1.小组汇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九州:

中国生气:

生气勃勃的局面风雷:

变革

恃:

依靠究:

终究,毕竟。

喑:

哑。

万马齐喑:

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整句: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2.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

(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热闹、壮观!

而这“万马齐喑”呢?

(万马哑了)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场面?

3.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的大街上看看吧!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教师激情渲染)

(1)卖唱的歌女,这就是——“万马齐喑”!

(2)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这就是——“万马齐喑”!

(3)中国烟民做成的明信片这就是——“万马齐喑”!

(4)官府施粥场景,这就是——“万马齐喑”!

(5)逃之夭夭,这就是——“万马齐喑”!

4.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这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

举国上下死气沉沉,人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

(君、官、民……)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

这就是—万马齐喑。

5.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

(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

“哀”。

体会着读读这行诗。

6.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生气啊!

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

(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7.你希望这风雷洗去什么?

炸醒什么?

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

(读第一行诗)读!

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

读!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

让这场变革来的更猛烈些吧!

8.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

叫人怎不感慨!

前两行连起来,放声读出来吧!

9.小结:

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

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愿望是那样的美好,而现实却又是那么可哀。

五、小组汇报,补充后两行,集中释疑。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

老天爷,实际指皇帝

抖擞:

振作精神重抖擞:

再次振作精神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2.知道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

课件出示八股文资料,自读,交流:

龚自珍希望皇帝和政府如何做?

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力挽狂澜。

3.配乐图片,激情朗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

读,悲愤一些,再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啊!

激昂一些,再读!

4.读全诗:

师生共同诵读:

师读第一句,生读第二句。

六、诵全诗,明情感,感悟写作方法

1.将整首诗完整的读读,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你一定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②带着这样的期盼,谁能来诵诵这首诗?

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拓展阅读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思所想的呢?

(暗喻、对比)同学们看,诗中的“万马”“风雷”“天公”这些浩大的景象都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想象创造出来的,以此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绪,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这样通过想象创设景象表达情感的方法,我们第一次遇到,今后我们可以多多关注。

3.我们再借助注释去读读龚自珍《己亥杂诗》第五首,再来真切的感受他的情。

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4.拓展练笔:

弹指挥间,沧桑巨变,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如今,我们中华大地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科技飞速发展,军事力量强大,农业实现现代化,经济迅猛增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你能不能写一段话来赞颂一下伟大的祖国?

内容、题材不限。

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好一番真挚的爱国情!

5.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未来靠你们。

让我们时刻牢记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为中华之崛起而好好读书!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