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07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docx

培训提纲0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一、引子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

总之,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叶澜

常思考——

1.看看和你同批(同学)的一些人现在怎么样?

2.和你一起进单位的人他们怎么样?

我怎么样?

——看看别人,找到自己(我怎么办?

想往哪儿走?

怎么走?

人生坐标?

发展方向?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一)教师成长研究的背景分析

1、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

(1)教师职业的发展

制度化教育形成前:

教师没有专门培养教学是为了维持生计教学非专职

国外普及义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实施后:

学徒式培训机构

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社会来临:

“用一流的教育支撑一流的经济”成为共识

1966年教科文组织提出“应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

20世纪80年代:

教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职业与专业本质的理解——

职业的本质:

“重复”某一行业的基本操作行为,并不需要过多的“心智”劳动。

专业的本质:

不断改进、完善和创造。

从事专业化劳动的群体多为脑力劳动者,他们工作的对象复杂多变,需要一定的专业精神、专业理论和专业技巧

专业——工作实践以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工作过程需要心智和判断力;专业工作者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学习高深的学问和专业知识;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工具方法;从业资格不易获得;服务社会

职业——工作实践以经验和技巧为基础;工作过程以重复操作为特征;一般从业人员通过学徒培训;工作中日益熟练和灵巧;从业资格容易获得;谋生手段

(3)教育由边缘地位提升到核心地位

1994年《教师法》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教师的培养

在职教师的提高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战略地位

科教兴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4)制约因素

社会因素

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

对教育的满意度?

期望值?

抓教师队伍(数量——>质量)

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工作环境

据统计,2007年我国教师总人数已达1677万人。

2006年,在全国17个行业中,职工平均工资为21001元,而教师平均工资是21134元。

其中,占教师总数45.4%的初等教育为17729元,占教师总数42%的中等教育为20979元,占教师总数12.6%的高等教育为34272元。

除高等教育外,占绝对多数的中初等教育教师收入偏低。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与其他行业比,教师的工资水平持续下降。

但国家已采取相关措施正在逐步调控。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其间的研究经过教师职业的兼职到全职,从数量到质量,从专门到专业的过程。

2、红烛精神的反思

(1)从几种隐喻透析我国传统教师角色

关于教师伦理道德的隐喻—蜡烛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诗中,蜡烛即被赋予了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精神。

以蜡烛喻教师,其含义非常明显:

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可以说,蜡烛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独具文化内涵的教师形象写照。

今天的教师应该是“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地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工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工程师论:

现代社会教师形象隐喻包括两大模式:

工业模式和农业模式。

与工业模式相适应的是工程师论,园丁论则是与农业模式相适应的。

工程师论与我国解放后崇尚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相关。

工业生产中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模式对培养人才的教育也产生了影响,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工程,可以事先自上而下地建立规划蓝图,可以被操纵、计划和规范。

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以和工业生产中的工厂、生产者和产品对等起来。

于是工程师论便有了丰富的内涵:

①学校是个大工厂,以大规模生产和复制产品为主要任务,以高效率的班级授课制为重要运作形式,以整齐划一为重要特征。

②教师是工程师,其主要职责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去塑造各不相同的学生的灵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的发展。

③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任人摆布的钢铁,经过教师的塑造成为批量生产的、统一规格的标准件。

农业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园丁论:

“教师是园丁“这个隐喻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它是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基础提出的。

其一,认为学生像种子,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其二,教师是园丁,能为学生的成长准备环境,通过浇水、培土等辅助其成长;其三,教育具有过程性、阶段性特征,教育学生好象是培育花朵,需要经常地浇水、施肥和呵护。

园丁论把学校看作是一个花园、果园或菜园,是儿童生活的场所,儿童的活动不受教师或教材的限制,而由儿童自主地决定,儿童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人,他们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获取他认为是有用的知识。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进行各种活动,包括创设环境、准备工具,在儿童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并努力引导和发展其兴趣,引导他们逐步走向更为深入的探索活动之中。

从这个方面来看,园丁论充满着进步主义教育的主张。

总体来看,园丁论在注重儿童在学习中的地位的同时,弱化了教师的作用。

相对于工程师论来说,园丁论呈现出某些矫枉过正的倾向。

有研究者认为,与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倒不如把教师比喻为太阳。

太阳的特点是:

太阳的情怀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太阳有永恒的光和热,永不匮乏;在太阳的照耀下,万物可以成为独立的生命体。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师角色隐喻“一桶水”论: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

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教师成为知识的注入者。

因此,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成为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一隐喻就形象地反映应试教育对教师职业能力在“量”方面的要求。

“桶论”的缺陷是很明显的:

其一,它所隐含的学习观念非常狭窄,认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是学校内、课堂上、书本上和教师拥有的知识,没有看到学习的内涵其实十分丰富,学习完全可以超越书本、课堂和教师,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

其二,从师生关系方面来看,“桶论”将教师和学生分别看成了“倒水者”和“接水者”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教师应该从“倒水者”转变为“挖泉人”。

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让自己和学生都成为永不干涸的泉水。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火箭精神”:

素质教育形势下认为教师要具备“火箭精神”——照亮了别人,又提升了自我。

要求教师是专业工作者;是终身学习者和成人学习者;是反思者和研究者;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教师是合作者。

教师是“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人的教师”的统一体。

 3、“自然成熟论”的危害

“我现在不如别人,因为我年轻,经验不丰富。

时间长了,我就能自然把班级带好,把教学搞好。

”(存在经验积累的问题,但消极等待是不对的,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而且影响了自己的水平提升。

应该主动进取,提高自我效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教师的职业境界四层次:

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

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

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

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

启示:

管理者要正确对待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开发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引导教师充实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预备期:

师范前及师范教育(教师成长的源头,知识储备,教学理论初识,基础),关注“原始积累”。

形成期:

工作5年内,新手教师,新教师。

困惑阶段。

指导到位,引导其尽心、专心,少做杂事,“关心自我”。

发展期:

6-10年,教坛新秀,引导学习老教师、同行等,多看书,多积累,“关注教学”。

成熟期:

10年以上,经验总结,撰写论文,科研成果多,围绕学生发展,“关注学生”。

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道德成长、教学成长、科研成长的关系:

道德是照亮人的一切光源(苏霍姆林斯基),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一)道德成长

1、两个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在教育劳动中形成的,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教师的道德成长是指教师有效调节个人利益、学生的个人利益、教师集体的利益、社会教育事业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同事、对待家长),使教育活动顺利进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完善过程,它渗透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2、道德缺失现象

缺少爱岗敬业、进取创新精神

缺乏教育公正(教学道德差)

缺乏学术诚信(科研道德差)

缺乏育人的使命感

以权谋私,以职谋私

……

3、当代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

①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②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③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④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⑤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⑥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修订)

4、解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爱国:

基本要求。

教师应对国家民族怀着深切的爱和责任,不在学生中散布不负责言论、不在学生面前贬低自己国家。

不种下狭隘的民族仇恨的种子。

根据对儿童政治化的研究,幼儿5岁开始就会受到种族偏见、国家党派、社会阶层偏见的影响。

守法:

底线要求。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教师违法情形林林总总。

严重的构成犯罪。

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不是有意违法,但发生了违法情形。

需要我们警惕:

师德修养不够,激情冲动违法。

如冲动伤害学生。

厉声喝斥、过度惩罚、辱骂学生等等。

师德智慧不够,盲目无心违法。

如罚款管理班级。

罚抄作业导致学生自杀。

师德细心不够,过失疏忽违法。

如未细心尽责导致学生伤害。

(2)爱岗敬业

累倒三尺讲台甚至献出生命,是令人同情、惋惜、尊敬的,但大部分老师更要合理安排好生活,愉快、认真、负责地工作,做好每一件小事。

关键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克服职业倦怠。

备课上课。

有的老师不开公开课,平时就不好好备课。

教育管理。

琐碎繁杂。

只有在爱和兴趣的驱动下才能感受到职业的幸福,辛苦的同时感受到幸福。

“痛并快乐着”。

(3)关爱学生

某市一次问卷调查,“你爱学生吗?

”百位教师90%的回答:

“非常爱”、“比较爱”,而随后4000名学生的回答,只有10%的学生认为老师非常爱他们,90%的学生认为“一般”,甚至是“不爱”。

为什么教师的爱没有传递给学生?

或是学生没有同等的感受到教师的爱?

学生自身可能存在感受爱的能力不足,但作为教师,我们更多要警醒自己:

①有没有以爱的名义“绑架”学生?

我们总认为儿童是娇嫩的,是花朵,幼苗,需要呵护、管束、要求、帮助,却忽略了尊重,尊重儿童独立自主的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常常不自觉的以爱的名义管束要求、包办代替。

“圈养”学生,限制学生的自由活动。

为了不出事,无原则的迁就儿童,放弃了教育者的立场。

②有没有以集体的名义扼杀个性?

由于大集体主义的影响,我们更倾向于喜欢听话的、乖顺的、不惹麻烦的学生,很难宽容有个性的、在成长过程中易犯错误的学生。

有些老师为此着急上火大发雷霆冷嘲热讽甚至使用暴力。

(中国男孩子正在被学校培养成娘娘腔。

老师以乖女孩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调皮的男孩)

③有没有以成人的利益漠视儿童?

我们老师也会因为某件事关系到荣誉,关系到利益,如为了比赛、为了分数而全力以赴,却忽视了儿童心灵的滋养。

忽视了儿童的利益需要,甚至有时将儿童当作道具。

例如迎接领导检查,让小学生停课;甚至出现让学生抬花圈给官员家属送殡的事情。

不给学生增负是一种师德。

不趋炎附势,不势利地对待学生是一种师德。

④有没有以不科学的方式对待学生?

不按科学规律的教育是揠苗助长,是扼杀天性。

如儿童节作文课孩子写不出自己的心愿;搞“治安小信息员、天使计划”等培养学生密探。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期生活事件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期有着独立自信和羞怯自卑两个社会化方向,取决于儿童所受的培养。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测试发现儿童道德发展经历了三大水平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特点。

我们要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

一切从儿童出发,为了儿童的权益,是师德的核心要求。

新师德规范增加了“保护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等条目。

(4)教书育人

育人要放在首位。

要有正确的人才观,以德为本。

小学阶段要着重公民教育。

“培养对遥远地方的人的同情心”(梁文道语)。

捐款教育。

良好的道德的启蒙,以教育的力量努力抵制社会的负面影响(孩子怎么会想“长大做贪官”?

告诉孩子贪官也不能让坏人拿刀杀。

)。

培养好习惯。

要有好的礼仪教育。

教书要秉持科学精神。

如“探索发现”编导于爱群指出北师大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弊端问题。

我们的老师应该坚持坚持科学精神。

不断提高教学技艺。

目前,存在公开课变成表演课的类似“作假教育”。

我们要反思平时课堂效率如何,教学效果如何,有没有扼杀学生的创新力,有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

(例:

惨遭小学老师屠戮的两篇作文。

叶开《收获》杂志副主编)

新规范在“教书育人”一条里,新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5)为人师表

中国传统师德。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北师大校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最好的诠释了什么是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主要是人格示范。

摘录网友们讨厌的老师言行,基本都涉及到教师的修养。

按照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是从成人处学习模仿而得。

仪表端庄。

着装符合大众审美。

主要是礼仪。

“教师与小学生抢校车座位”令人汗颜。

新规范在“为人师表”一条中,除了继续要求尊重家长外,还要求“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

(6)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断成长,我们的教育使命要求教师终身学习。

全方位的学习提高:

德性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

新规范在“终身学习”中,增加了“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二)教学成长

1、专业知识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把教师看成专业所需的必备知识(不单纯是指学科知识)。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

教师必须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解决好教与学密切相关的以下主题:

为什么而教?

教什么人?

在什么地方教?

教什么?

怎么教?

用什么去教?

用什么评价和怎样评价?

怎样改进教学和学习?

(2)教师专业知识

①本体性知识:

教师具有的特定学科知识。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与自己任教学科相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教师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任教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处理教材,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才能教给学生掌握各种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智能;才能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②条件性知识:

主要指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接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等)。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育专业知识(条件性知识)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这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德育学、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学研究等,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观念,正确地选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高效地实现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③实践性知识:

教学行为中的课堂情境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

教师专业的本质特性是“实践的”。

教师所有知识最终服务于专业实践。

而教师的专业实践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特点,教师需要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对课堂教学事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决策。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这样一种知识:

它能帮助教师在面临教学情境中的特定问题时,运用科学方法,探求问题的可能成因,了解问题的真相,并且进一步研究解决的策略和采取合理的行动。

这种知识就是所谓的教学情境知识,有时也被称作实践性知识。

相比较其他知识而言,这种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起到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

④文化知识:

广博的文化知识传播。

人文学知识,如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科技类知识,如一般的自然科学常识,关于文理学科交叉的知识;工具类知识,如外语、数学、计算机、文献检索、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艺体类知识,如体育、美育、卫生与保健、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绘画、文学欣赏、影视评论等知识;劳技类知识,如一般的劳动生产知识,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等知识。

⑤边缘学科知识和最新科学技术:

边缘学科知识,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知识互相融合所产生的新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

边缘学科知识知识很多,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学习、都掌握。

但是,与教师学习和自身专业工作的相关部分,应该得到关注。

比如,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教语文的,应该学习语文教学心理学知识,教数学的,应该学习数学教学心理学知识,等等。

所有教师,都应学习社会心理学、品德发展心理学、思维科学、思维发展心理学、多元智能论、情商理论等。

信息时代和高新技术时代,社会科学迅速发展,通过各种媒体尽可能多地了解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非常必要。

教师和学生生活在同一时代,通过不同渠道接触新的信息,如果教师缺乏吸收新信息的自觉性,就会在信息拥有量上落后于学生,产生信息落差,影响与学生沟通,影响教育教学内容的充实,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

如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这方面的挑战越发激烈。

2、教学能力

教学业务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系列特征。

三种能力:

①教学认知能力(分析课标、处理教材、教学设计等能力。

基础能力)②教学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能力、呈现教材、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能力)③教学监控能力(对教学活动本身的计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高级能力)

3、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特尼(澳大利亚)认为可分为七类:

(1)动力技巧:

包括加强学生的行为,多样化刺激、入门、鼓励学生参与、接受并支持学生感受,表达温暖热情以及认识并满足学生的需求。

(2)讲授及交流技巧:

包括解释、戏剧化、阅读,使用视听教学辅助器具,终止、使用沉默,鼓励学生反馈,澄清、表情、速度以及有计划的重复。

(3)提问技巧:

包括反复集中与指导、引导,高难问题、歧异性与多样性问题以及激发学生主动性。

(4)小组个人辅导技巧:

如组织小型小组工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咨询,管理合作活动及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5)培养学生思维技巧:

如鼓励探索性学习,指导发明、制定概念,使用刺激手使用角色和游戏刺激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评价与判断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6)评估技巧:

包括认识与评价学生进步,确定学习困难,提出补救办法,鼓励自我评估及组织评估讨论。

(7)课堂管理技巧:

包括认识专心与不专心行为,监督课堂小组工作,鼓励以任务为目标的行为,给予指导并解决多重问题。

参考:

支持性的课堂管理

1.熟记学生姓名

2.善用眼神传达警告或嘉许之意

3.善用声音变化提醒学生

4.运用走动和停驻

5.各种肢体语言的配合运用

6.适时增强

7.真诚赞赏每一位学生

8.随时发问

9.分组秩序竞赛

10.调整座位

11.机敏豁达,善用幽默

4、专业态度

专业态度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活动的行为以及教师去留的重要因素。

(教师的职业理想、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对学生以及家长的态度、工作积极性的维持等)。

5、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学行为的教学思想观念。

(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因而出现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理念又决定着教师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质量效果。

也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及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三)科研成长

1、名人谈科研

如何使教学“为有源头活水来”?

靠教科研。

——数学家苏步青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2、开展教科研的意义

(1)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独特的自身优势:

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

(2)开展教科研是提升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

(3)开展教科研能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提高劳动创造性

(4)开展教科研能进一步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科研成长的三个阶段

盲从阶段(认识前);稳定阶段(认识后);成熟阶段(提升后)

4、教科研基本步骤

(1)选定题目

(2)文献综述

(3)课题论证

(4)知道研究计划和进行科研设计

(5)展开研究活动、搜集材料

(6)对材料分类、系统化合进行加工整理

(7)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8)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以上步骤可交错进行)

5、如何促进教师的科研成长

(1)学校要营造氛围,激发教师科研意识。

(2)明确自己的主攻学习及研究方向。

不能搞突击、打游击;要在某一领域学习、看、读、研究(毕竟时间有限)

(3)不断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多看(非多抄)、多思(多动脑)、多写(多动笔);厚积薄发,不积不发;“与高手下棋”,改变思维方式;多看理论思辨文章;多与大师交流沟通;了解刊报文风与要求等。

五、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教师专业成长的两种模式:

“外在引导”模式;“内在进取”模式

1、“外在引导”模式

侧重于从政策导向、管理模式、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

(途径——如设立教学科研基金、安排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参加有关学术会议、评聘分开、低职高聘、鼓励参加各类比赛、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等。

2、“内在进取”模式

侧重于教师自身人格、业务知识、科研能力等自身素质的研究,以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教师专业成长“外在引导”的途径

(1)科学合理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2)培育专业理想

(3)做一个终生学习者

(4)把自己当作反思的主体和对象

(5)增进科研意识和能力

(6)学会合作,学会欣赏

(7)主动争取外援

六、检测题

1.你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