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92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86.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1页
亲,该文档总共1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南宁市凤翔路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下册)

整体备课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

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

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

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

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

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

生字表

(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每课识字量不超过14个,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要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

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朗读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

默读高年级的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个根本的任务。

(1)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第二,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第三,要体现双向互动。

第四,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遇到的问题。

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方法:

第一步:

确定话题;

第二步:

获取资料;

第三步:

分析材料,形成观点;

第四步:

依照样本,撰写报告。

第一单元单元教材分析:

在本组的导语中,提出了“走进西部”。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老舍的《草原》首先描绘了一幅一碧千里而不茫茫,接着描写了人们盛大热情的欢迎场面,最后是草原联欢、把酒话别的情形直至以“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丝绸之路》以记事的方式再现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那一幕,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中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白杨》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借物喻人。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报道了一支最能吃苦、最能打硬仗、攻克了世界第一高原隧道难关的筑路大军,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学习本组课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课题:

1草原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等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

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

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

──“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有感情地范读。

3.学生自由练读。

4.句子感悟: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重点指导)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

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

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2)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5.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课题:

2丝绸之路

课型:

略读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1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2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

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

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

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

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

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

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

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

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课题:

3白杨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三、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

”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

“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

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

看!

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

(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

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

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板书:

画上一颗心的图案。

)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

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

“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4)小结:

看来,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