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5940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docx

面对高考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

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基地校物理学科模块考试

试卷分析与建议

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指导组﹡

一、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模块考试,是模块终结性测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是否达到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模块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模块考试的命题,是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参照《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及教学要求(试行)》的精神,全面考查学生是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有利于引导日常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学科模块考试是用于衡量学生实际水平的参照性测验,而不是用于确定学生在群体中相对水平位置的甄别性选拔考试,因而测验的重点应放在重要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上。

说明:

为了落实上述命题思想和目标,各学科指导组抽取3人,提前一个月于11月20日开始先分别命制一份试题;12月20日集中太原进行半封闭的组题、审题和校对工作;为避免难易把握不当,2009年1月4日在太原市育英中学对各学科模块题分别进行了试测,各学科在分析试测答卷的基础上对模块试题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并于1月6日将全部试题免费提供给各个基地校,在全省统一规定的时间下使用。

模块测试后于春节前收集到30多个基地校近100个班的试卷,2万多个学生的成绩统计数据,并于春节后对数据进行了统一的分析处理,供各学科在试卷分析时参考。

二、试题分析

(一)题型结构

物理试卷满分100分,闭卷笔答,测试时间90分钟,题型主要包括: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

其题型结构如下:

题型(大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四、实验探究题

五、计算题

题号(小题)

1、2、3、4、5、6、7、8

9、10、11、12

13、14、15、16、17

18、19

20、21、22、23

权重

24%

12%

20%

14%

30%

说明:

高考题一般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板块,实验题排列在非选择题中,本次考试除部分试题渗透实验探究外,又单列出一个“实验探究题”题型,以加强新课程倡导的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二)内容规划

根据课程标准,物理1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主题,教材中每个主题均划分为两章内容。

教学的实际情况是:

期中以前学两章,期中以后学两章,而且各个学校都组织了期中考试。

为此,经命题组研究决定:

“运动的描述”考40%,“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考60%,并命制了一定数量的模块综合题目。

具体内容规划如下表所示:

内     容     标     准

题号

 

 

 

1

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9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6、7、14、17、20、21、23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7、11

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9、12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5、15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5、8、9、10、13、16、18、22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8、10、11、12、17、19、21、22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

(三)实验与探究设计

《课程标准》中强调:

物理1模块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本模块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

要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学习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所以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查应是模块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命题组专门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做了设计。

科学探究要素

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要求

题号

1.提出问题

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

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义。

2.猜想与假设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认识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19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知道实验目的和已知条件,制定实验方案。

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

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19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18、19

5.分析与论证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是很重要的。

6、19、23

6.评估

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

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

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

认识评估的意义。

7.交流与合作

能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有合作精神。

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说明: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试题虽然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做了规划,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还显得有些不足,试题的开放度不够,一些要素没有涉及。

由于纸笔测试科学探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又担心师生一开始不适应,考查力度不能太大,所以命题组在开放性问题上还是采取了积极稳妥、比较保守的处理手段。

例如,类似如下的两个题目最终还是没有敢采用。

1.如图中所示的五个黑点,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两个物理量(y与x)的变化关系时,所描绘的y随x变化的几个测量点。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y随x变化一定是线性的

B.y是不随x变化的恒量

C.y与x的乘积肯定不是随x线性变化的

D.y随x变化可能是线性的

2.不同物体的加速性能(速度变化快慢)是不一样的。

下表提供了几种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变化情况。

交通工具

初速度(m/s)

经过时间/s

末速度(m/s)

波音737客机

0

30

84

普通家用轿车

0

14

28

摩托车

0

12

60

磁悬浮列车

50

12

98

上表中加速度最大的交通工具是,加速度最小的交通工具是。

请你进一步分析上表中不同交通工具的加速性能,并猜想提出一个“影响速度变化快慢”的因素:

,你猜想的依据是。

(四)试题特色

特色一:

重视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突出学科本质,回避推论及二级结论的过早应用,避免繁杂的数学运算,控制、把握好试题的难易度。

例如:

1.在下列各选项中,都属于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的是

A.米、秒、千克

B.牛顿、秒、千克

C.牛顿、米、秒

D.牛顿、米、千克

考查意图:

(1)知道力学中的几个基本量:

质量(m)、长度(l)、时间(t),及它们的基本单位:

千克(kg)、米(m)、秒(s)。

(2)知道除上述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外,力学中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都是导出单位。

2.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

B.处于完全失重的物体没有惯性

C.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D.物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考查意图: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北京时间2007年11月6日11时21分34秒,“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2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月球椭圆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1时21分34秒”指的是时间间隔

B.“3.5小时”指的是时刻

C.在观测卫星绕月运行周期时可将卫星看成质点

D.卫星绕月球做椭圆运动,这是以地球为参考系来描述的

考查意图:

(1)区别时间间隔与时刻。

(2)能根据具体事例判断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哪些情况下不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

(3)知道描述运动时需要选择参考系,日常生活中表达运动情况时有意无意中选择了参考系。

4.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就越大

B.物体速度变化的越快,加速度就越大

C.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变时,其速度也一定不变

D.当物体的加速度为零时,其速度也一定为零

考查意图:

(1)理解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能区别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率。

7.有两个物体A、B,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以A、B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两个物体的v-t图象如图所示。

根据图象可以确定

A.物体A和B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0-3s内,物体B发生的位移为15m

C.在t=3s时,物体A追上物体B

D.A、B两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考查意图:

(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的特点,知道直线的倾斜程度反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时间图象中四边形面积的对应关系。

9.一只玻璃瓶,在下列情况下受到摩擦力的是

A.瓶子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

B.瓶子静止在倾斜的桌面上

C.瓶子被握在手中静止,并且瓶口朝上

D.瓶子静止在匀速运动的火车地板上

考查意图:

(1)了解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会用二力平衡条件判断静摩擦力。

10.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桌面受到书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桌面受到书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桌面对书的支持力和书受到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受到书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考查意图:

(1)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能运用该定律定性分析说明相关具体事例。

(2)知道什么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3.两个共点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6N和8N,它们合力的最大值为___N;合力的最小值为___N。

如果F1、F2的夹角是90º,则合力的大小为____N。

考查意图:

(1)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和分力。

(2)知道合力的大小和两分力夹角的关系。

15.在一根竖直悬挂的弹簧上挂一重2N的砝码,当砝码静止时,弹簧伸长1cm,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_____N/m;若在这根弹簧上改挂一重4N的物体静止时,弹簧的伸长量是_____cm。

考查意图:

知道胡克定律,能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16.如图所示,重力大小为50N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则物体受到的重力按效果可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大小为_____N和垂直于斜面向下的大小为_____N的两个分力。

(sin37°=0.6,cos37°=0.8)

考查意图: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分力。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20.(6分)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5m/s,加速度a=0.1m/s2,则:

(1)物体在第3s末的速度是多少?

(2)物体在3s内发生的位移是多少?

考查意图: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会用公式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21.(8分)一滑雪人与滑雪板的总质量为60kg,从长为100m、倾角为30°的斜坡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经10s滑到了坡底。

取g=10m/s2,求:

(1)滑雪人下滑的加速度;

(2)人与滑雪板所受的阻力(包括摩擦和空气阻力)。

考查意图:

(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用该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v=v0+at,会用v=v0+at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特色二:

重视过程、方法及能力的考查。

例如:

8.已知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雨滴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f=kv2。

假设雨滴从足够高处由静止竖直落下,则关于雨滴在空中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雨滴受到的合力逐渐变小直至为零,速度逐渐变小直至为零

B.雨滴受到的合力逐渐变小直至为零,速度逐渐变大直至不变

C.雨滴受到的合力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D.雨滴受到的合力先变小后变大,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试题说明:

雨滴下落的过程中,其力、加速度、速度均发生变化,但变化程度又不一样,学生需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握运动过程的特点。

11.下列各图中,图

(1)是甲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图

(2)是乙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图(3)是丙物体的加速度-时间图象;图(4)是丁物体所受合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四幅图的图线都是直线,由图可以判定

A.甲物体受到不为零、且恒定的合力作用

B.乙物体受到的合力不为零、且恒定

C.丙物体的速度一定越来越大

D.丁物体的加速度越来越大

试题说明:

该题同时给出了四个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需综合分析各物理量的区别和联系,而且还需要考虑矢量具有方向性。

12.小平板车P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Q以某一水平初速度v0滑向P的一端,如图所示。

由于P、Q间存在摩擦,因而Q滑上P后,Q开始做减速运动,P开始做加速运动,设P足够长,则当P达到最大速度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Q相对P停止滑动

B.P、Q速度相等

C.Q的速度为零

D.P、Q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试题说明:

该题将相对运动、摩擦力、牛顿定律及运动学知识作了合理的整合,体现了模块的整体特点,考查了学生对模块知识整体把握的能力。

19.(8分)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装置。

将一辆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板上,小车前端系上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挂一小盘,盘里放适量的砝码,盘与砝码的总质量为m,车后端连一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限位孔,小车运动时带动纸带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下小车运动的情况。

该同学通过在小车上加减砝码改变小车的质量M,通过在盘中增减砝码改变小车所受的合力F,研究纸带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几次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

2

3

4

5

6

7

8

M/kg

1.00

1.00

1.00

1.00

1.25

1.50

2.00

2.50

F/N

0.25

0.50

0.75

1.00

1.00

1.00

1.00

1.00

a/(m•s-2)

0.25

0.51

0.74

0.99

0.80

0.67

0.50

0.40

(1)实验中盘与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可以近似认为等于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为了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该同学采用了先保持小车质量M不变,研究另两个量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

(3)通过表中1—4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表中4—8列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说明:

该题考查了科学探究及实验教学中的若干能力。

例“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知道重复收集实验数据的意义”、“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等。

特色三:

加强了与生产、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

例如:

3小题中:

北京时间2007年11月6日11时21分34秒,“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2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月球椭圆轨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6小题中:

一辆农用“小四轮”在平直的公路上沿直线向前行驶,由于出现故障每隔1s滴下一滴机油,一同学根据路面上的油滴分布,对“小四轮”的运动进行了如下分析------

8小题中:

已知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雨滴下落速度的平方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f=kv2。

假设雨滴从足够高处由静止竖直落下------

14小题中:

在2008年我国举办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上,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曾三次打破了世界纪录:

即100米的成绩是9秒69;200米的成绩是19秒30;他和队友合作的4×100米接力赛成绩是37秒10。

上述三个比赛项目中------

17小题中:

西方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g是重力加速度)这一数值,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

这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

因为一般车辆碰撞的时间极短,大多为毫秒级。

假如两辆摩托车时速均为20km/h,相向而行发生碰撞后同时静止,碰撞时间为1毫秒,那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摩托车的平均加速度为_____m/s2。

23小题中:

一同学家住在24层高楼的顶楼,他想研究一下电梯上升的运动过程。

乘电梯上楼时携带了一个质量未知的砝码和一个量程足够大的弹簧测力计,用手提着弹簧测力计,砝码悬挂在测力计钩上。

电梯从一层开始启动,中间不间断,一直到最高层停止。

在这个过程中,他记录了弹簧测力计在不同时段内的读数如下表所示:

时间t/s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电梯启动前

50.0

匀加速阶段(0~3.0)

58.0

匀速阶段(3.0~13.0)

50.0

匀减速阶段(13.0~19.0)

46.0

19.0以后

50.0

根据表中数据求:

(取g=10m/s2)

(1)砝码的质量;

(2)电梯在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

(3)电梯匀速上升时的速度大小;

(4)该同学居住的房间距一层地面的高度。

三、试卷分析

(一)总体情况

我们抽取近30所基地校中24219名学生的成绩做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物理模块1考试学生的总体得分情况如下表所示:

人数

满分

总分

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标准差

难度

优秀率>=80

及格率>=60

24219

100

1736174

71.7

100.0

0.0

9.92

0.72

0.3878

0.7643

其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及所占比例如下:

100

[90,100]

[80,90)

[70,80)

[60,70)

[0,60)

116

3637

5754

5139

3970

5705

0.5%

15%

24%

21%

16%

24%

说明:

从上述数据及图表中可以看出:

试卷整体难度基本维持在易、中、难比例为7:

2:

1的范围要求,各分数段频率分布合理,基本反应了目前我省新课程物理学科的实际教学现状。

(二)各题型及各小题难度统计

我们随机抽取了585名学生的试卷组成样本(其中广灵一中159人、同煤一中182人、大同一中56人、阳泉一中160人、太原通宝育杰中学28人),并对样本试卷进行了逐小题、各题型难度的统计分析,和命题组考前的预估难度对比如下:

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0.75)

二、多项选择题(0.53)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预估难度

0.90

0.90

0.90

0.86

0.82

0.70

0.80

0.75

0.90

0.90

0.45

0.50

实际难度

0.90

0.90

0.90

0.66

0.74

0.57

0.82

0.53

0.71

0.84

0.38

0.21

题型

三、填空题(0.77)

四、实验与

探究题(0.71)

五、计算题(0.69)

试卷总

难度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预估难度

0.90

0.80

0.85

0.80

0.65

0.80

0.75

0.90

0.85

0.80

0.70

0.77

实际难度

0.97

0.82

0.84

0.91

0.27

0.82

0.63

0.95

0.81

0.41

0.64

0.71

说明: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平均得分率不到60%的题目有6、8、11、12、17、22等小题,这种题目大多属于考查能力和联系实际的试题。

还有,第17、22小题的实际得分与预估难度的反差之大是命题组预料之外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试卷典型错误分析

抽样人数:

585人

选择题典型问题分析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

正确率

典型错误

题号

答案

1

A

89.6%

学生主要错选C(4.7%),不知道牛顿和千克,哪个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2

D

90.4%

学生主要错选C(6%),认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还有2.8%的学生认为完全失重的物体没有惯性。

3

C

89.9%

学生主要错选D(8.7%),不知道绕月球做圆运动的参考系。

4

B

65.8%

对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不很清楚,26.5%的学生认为“速度变化量越大,加速度越大”;7.2%的学生认为“加速度不变时速度也一定不变”。

5

C

73.3%

学生主要错选A(23.3%),不会结合平衡的知识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物体是否受到弹力。

6

B

56.5%

学生主要错选C(34.4%),对小四轮的“加速度”与“油滴间距”之间的关系不会综合分析。

7

D

81.7%

ABC三个选项都有近6%的学生选择,说明对速度—时间图象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到位。

8

B

52.7%

错选C为24.8%,错选D为17.6%。

一是对力与速度的关系不很明白;二是对雨滴下落的物理模型不很清楚。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

得分率

典型错误

9

BC

70.7%

分别有17%的学生选择了A和D,主要是对“是否受静摩擦力”拿不准,不会结合平衡知识分析。

10

AC

83.6%

15%的学生错选了D,对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析不仔细。

11

BD

38.1%

本题是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的图象的综合题,43.7%的学生错选C,没考虑速度的方向性;22%的学生错选A,不会从位移图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12

ABD

20.5%

一是30.5%的学生错选了C,认为物体Q的最终速度为零;二是分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