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6178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docx

中小学课题申报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

课题名称:

“互联网+”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研究

关键词:

互联网家校共育

申报级别:

省级课题

课题类别:

青年课题

学科分类:

信息技术

研究类型:

信息技术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

课题设计论证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互联网+家校共育”,指利用校园办公QQ群、校讯通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博客、学校门户网站等交流平台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实现家校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变单点家校沟通方式为多点交织的网状方式,变“整齐划一”为“点对点、一对一”的个性沟通,变“唯目的论”或“唯成绩论”为注重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过程性和个体性,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家校共育体系,打造一片打通学习与生活、连接知识与情感、基于发展与尊重相结合、既关注思维过程又渗透学习方式的沟通新时空,以此真正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立体式、快节奏的家校双向互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美国是最早运用“互联网+”进行家校共育的国家,很多学校通过“网络研讨班”培训家长,以此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时事通讯”、“星期五文件夹”等新型的沟通方式则有力地加强了家校联系,提高了家校沟通质量。

在英国,家长教师联会会或学校伙伴联合会等家长组织,也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通过信息平台给家长发放《家校联系卡》,并通过网络邀请家长担任课堂“教学助手”,能够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育质量,被认为是一种高层次地家校合作方式。

新加坡早在2015年就开启了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模式,比如通过搭建网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虚拟社区、组建家长委员会网络交流群等方式,实现家校之间高质量的即时沟通和高质量的家校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国家的研究活动都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不少的启发和借鉴。

国内“互联网+”家校共育的研究起步于2015年,比如重庆市江津区李向红撰写的《“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思考》,何祥国的《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刘玉香的《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的思考》,裴长盛,高孝夫的《“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家校合作机制的构建探索》等等,这些研究者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从“互联网+”发展的前沿角度进行展望与反思,或从家校发展的新特点进行设计与研究,或从孩子成长的两翼或两个子系统入手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这些有益的探讨和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然而,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未能真正厘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未能从家校高质量的整合方面进行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分析与思考,而这恰恰是是本课题研究的突破点、切入点和意义所在。

(三)选题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的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时代背景和课改视角的不断变化,农村初中家校之间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多。

特别是对于新建于移民点的初级中学来说,由于移民搬迁、家园新建等诸多原因,家校之间出现了互不适应、互不畅通的尴尬,以及那些难以言说又不得不说的纠结、拧巴和摩擦。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单薄的教育方法很难真正触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热情;单一的家校沟通方式也很难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削弱了教育应有的整合力量,“教育漏洞”或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张皮”的发生便不可避免。

为此,更好地整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而在所有整合和沟通中,打电话、上门家访或要求家长到校等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或捉襟见肘,唯有与时俱进,改革沟通方式,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家校互动,才是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长久之计。

而这,恰恰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为“互联网+”不是“1+1=2”这样简单的叠加而是“远大于二”提供良好的佐证,同时进一步验证“家校合力才是最好的教育”,“互联网+”能够带来“高质量、高效益、立体式、快节奏”的教育效果等理念,进一步丰富“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教学观。

   

2.实践价值:

通过“校园办公QQ群、校讯通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博客、学校门户网站”等交流平台,提高家校沟通质量和家校合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社会价值:

高效、多元、丰富、创新型、个性化的“互联网+”家校共育研究案例,对于打造平安校园、幸福家庭和和谐社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研究目标:

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和交流平台,提高家校沟通质量和家校合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研究内容: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的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研究。

研究假设:

通过“校园办公QQ群、校讯通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博客、学校门户网站”等交流平台进行家校沟通和合作,一定会收到高效化、多元化、立体化、开放化、民主化之效果。

拟创新点:

互联网+家校共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会远大于二。

比如,家教沟通理念重构、结构重组、流程再造,真正实现家校之间有效地协作和高质量的联手。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比较详尽地学习“互联网+”的最新理论和家校共育最新理念,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实验方案。

接着,按照实验思路,通过“校园办公QQ群、校讯通平台、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博客、学校门户网站”等交流平台,进行个案研究、家校互动研究,归纳和总结成功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最后,总结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撰写系列论文、实验后调研报告和课题总报告。

(二)研究方法

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技术路线

确定研究目标——>查找相关文献——>制定研究计划——>具体研究过程——>形成系列论文——>反馈完善修正——>形成研究报告——>具体推广应用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8年9月—12月),提出研究思路,组织论证调查,确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9年1月—2019年12月),开展探索实践,不断修订指导,抓好过程管理。

(三)总结阶段(2020年1月—2020年6月),总结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撰写系列论文、实验后调研报告和课题总报告。

-->

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引用、转载、获奖及被采纳情况)和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负责人在《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2期上发表了《家校共育:

“互联网+”不可或缺》,《浅谈如何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发表在《质教育》2016年第9期上。

这些论文被他人引用转载多次,其核心观点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效果良好。

另一篇论文《如何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发表在《读写算》2017年26期,他撰写的论文《运用远程教育技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于2017年12月获第八届“中国移动‘和教育’杯”全国教育技术论文大赛甘肃赛区三等奖。

这些相关研究,或对多媒体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深度研究,或对“互联网+”视角下的家校共育有独到见解,或对远程教育有一些点滴反思,从简单“扫描”到更深层次的研究,或多或少对本课题的研究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且引起了同行的认可,关注和一致好评。

主要参考文献:

[1]《解读:

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财经网[引用日期2015-06-20]

[2]新华网评:

中国有了“互联网+”计划.中国物联网[引用日期2015-06-21]

[3]让“互联网+教育”托起未来和希望.中国文明网.2015-03-3[引用日期2015-06-13]

[4]李向红.“互联网+”时代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思考[J].重庆与世界:

教师发展,2016,

(1):

93.

[5]何祥国.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7,

(2):

1-2.

[6]刘玉香.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革新,2017,(10):

45.

[7]裴长盛,高孝夫.“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家校合作机制的构建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学生版教育革,2015,

(2):

8.

[8][美]加德纳《多元智能》沈致隆译新华出版社出版

[9]方华.家校共育赢未来——对家校合作教育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江西教育》,2014,

(2):

25.

[10]王金华.家校共育基础教育管理模式的操作与执行——德育改革的思路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2(S2):

279-280.

二、主要参加者的学科教学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课题负责人中学一级教师,甘肃省乡村骨干教师,具有十多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曾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理论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课题组参与人是本校数学教师,曾参与县、市、省级课题研究。

两人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下,对新事物接受快,对“互联网+”兴趣浓厚,善于通过多媒体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应用更多的教学资源,善于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审视当下的教育教学,善于珍视教学中的“德育契机”,善于从研究者、反思者和专家型的角度进行教学研究,并将研究的触角伸展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中,完成精神和心灵上的成长,重构自己明晰透亮的教育哲学。

两人完全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配套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学校秉承“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阳光,享受教育”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全体学生,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爱好、特长、个性得以充分健康的张扬和发展,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念支撑。

学校建立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各1个,各班级均配备有班班通,音乐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各室齐全,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

同时,学校建立了课题研究激励机制和奖罚制度,重视对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扶持、培养和成长,从时间、地点、内容、形式等方面保证教育科研活动的经常化、正常化和实效化,对课题研究中取得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和评优评先以及职称聘任进行挂钩,有力地推动了教科研的良性发展和长足发展。

以上种种,从方方面面为本课题的实施保驾护航,相信课题一定能顺利立项、精心实施并能圆满结题。

-->

预期研究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