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619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docx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7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

6蝙蝠和雷达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雷达、蚊子”等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能安全飞行是因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难点

引导学生平时多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从中得到启示。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较多,因此在生字教学中,可采取集中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中,先出示生字,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老师对生字的字形、写法等方面进行指导。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来检验学生学习生字的识记情况,要求基本上达到当堂识记。

2.阅读理解

只有充分阅读,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来发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表达运用

学习科普类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写法。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找重点词句来点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1.预习提纲

(1)搜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

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理清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4)认真读课文,整理出自己读完课文后提出的问题。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蝙、蝠”等11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系”,会写“达、蚊”等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雷达、蚊子”等词语,掌握“系”这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深度体会蝙蝠超强的飞行能力。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我们在预习的时候,搜集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资料,请同学们说一说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谈自己的了解。

课件出示:

蝙蝠: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主要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课件出示:

雷达:

利用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定位的装置。

主要由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器等组成。

目标的距离可通过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又反射回雷达的时间测定。

广泛应用在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领域。

2.读了课题,同学们肯定会有疑问:

为什么会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

蝙蝠和雷达)

设计意图:

把蝙蝠和雷达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交流预习,读文识字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的字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的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教师指导读写生字。

课件出示:

会认字:

蝙蝠启即锐系铛绳证障荧屏

会写字:

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1)教师重点指导易混字、易错字。

如:

“即”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字形,左边上面不要多写一点;“究”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九”,写的时候要和“挖”的右半部分区分开来;“驶”右边是“史”,不要写成“吏”。

(2)认识多音字“系”:

系鞋带(jì);系列(xì)。

(3)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生字的写法,互相听写几个生字,并互相订正。

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生读课文,并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师指导:

要想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先看课文题目,再根据题目去找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在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找文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改写,我们就可以概括主要内容了。

(2)请同学们找出重点句子。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通过对这个句子进行改写,我们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谁来说一说?

生改写句子,并交流自己的答案,师总结。

主要内容:

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

这个环节层层深入,先从字词入手,然后通过多种形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概括文章主要意思,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对科普文章的阅读兴趣。

3.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学生对照课件出示的词语自行订正。

课件出示:

雷达蚊子即使灵巧科学家横七竖八绳子苍蝇证明研究

模仿显示驾驶员

2.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

3.大家都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读这篇文章吧。

二、精读文章,仔细品味

探究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读相关段落。

课件出示:

为了弄清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

学生读相关的段落,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进行全班汇报。

预设:

先把蝙蝠眼睛蒙上做实验,发现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和眼睛无关。

再分别把蝙蝠的耳朵塞上,嘴封住,蝙蝠夜间飞行出现了状况。

(2)我们了解到科学家进行的三次实验,也知道了最终的实验结果。

那么,科学家通过这三次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

课件出示:

科学家们一共做了几次实验?

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实验次数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一个铃铛也没响,一根绳子也没碰着

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夜里飞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答案,完成表格。

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3)科学研究仅仅是得出结论就行了吗?

我们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从中得到启发,利用研究成果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那么,科学家们从这些实验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科学家得到的启发。

预设: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的飞行更安全了。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从问题入手,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这个研究过程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

1.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受到了动物的启发?

生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

预设:

根据蜻蜓的翅膀,研制出了能消除颤振危害的飞机机翼;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电子蛙眼等。

2.学习了课文,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呢?

下面我们就进行一个小组活动:

读课文,列出自己的问题清单。

师引导:

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提出问题,如,可以从文章的写法上提出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小组讨论,列出问题清单,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预设1:

雷达是如何在夜间帮助飞机飞行的?

预设2:

除了飞机,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雷达?

3.读课后习题中的《它们是茎,还是根?

》,根据老师的提示,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预设:

选文用了怎样的结构?

作者介绍变态茎的时候,采取了什么说明方法?

(板书:

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

这篇文章介绍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自主识字。

对于生字的教学,我主要是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在识字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学和小组活动解决生字词。

为了防止学生学习浮于表面,我还进行了易错字和易混字的指导。

这样双管齐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就会更加准确,成就感也就更高。

二、层层递进,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先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为下节课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剖析、整合。

让学生对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原因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晰的了解。

三、提出质疑。

发散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我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种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后练习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想办法自主解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

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

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

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

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四、教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

   2、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情景激趣,揭示目标。

   1、复习第一段。

   2、播放有关录象。

   3、质疑揭示目标。

  

(二)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朗读并思考:

蝙蝠在夜里是怎样飞行的,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种飞行的特点?

    

(2)理解重点句: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四人小组自学。

    

(2)汇报交流。

    (3)引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

    (4)指导朗读。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看录象,并思考:

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的?

    

(2)指导朗读。

    (3)理解重点句: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段。

   

(1)根据思考题自学。

   

(2)师生共同板书。

   (3)看录象。

  (四)总结。

  (五)扩展。

  (六)质疑。

  (七)作业。

  板书设计:

6.蝙蝠和雷达

             嘴

(研究)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启示)

          天线

(发明)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蝙蝠和雷达人教(部编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文中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确读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空间安全飞行的联系。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PPT出示飞机夜航的画面)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引发质疑: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2、出示: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PPT简介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

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引导飞行。

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下,冬季在隐藏的地方冬眠。

蝙蝠非常爱吃昆虫,所以“蝙”和“蝠”都是虫字旁)

板书:

蝙蝠

3、飞机是交通工具,蝙蝠是动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因为飞机上的——雷达。

板书:

雷达

 (PPT简介雷达)无线电检测和测距,是利用微波波段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

白天黑夜均能探测远距离的目标,且不受雾、云和雨的阻挡,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并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因此,它不仅成为军事上必不可少的电子装备,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如气象预报、资源探测、环境监测等)和科学研究。

5、PPT揭示课题:

26蝙蝠和雷达(板书:

和)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一想: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你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3、指名读生字、词语。

4、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语:

原来雷达是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设计而成的。

那么雷达究竟和蝙蝠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先来看看蝙蝠飞行的高超本领。

三、深入研读,感悟体会

1、PPT思考:

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

读第3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PPT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2、PPT蝙蝠夜间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请默读课文4--6自然段。

想一想:

为了弄清楚,科学家们做了几次实验?

每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用了什么方法?

结果怎样?

然后完成下表。

试验条件

 

试验情况

第一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

第二次试验

蒙住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

第三次试验

封住蝙蝠的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

试验结论

 

3、PPT“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

”这个结论和书上的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更科学?

(PPT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实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耳朵或嘴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种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4、PPT蝙蝠夜里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那么蝙蝠的口耳到底是怎样配合的呢?

读读第7自然段。

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板书:

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5、过渡:

雷达的设计原理又是怎样的呢?

读读第八自然段。

(读完说说雷达的设计原理)

板书:

天线无线电波障碍物荧光屏

6、再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

PPT:

()()。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

小结:

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四、区分词语

1、区别试验和实验

试验:

为了查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实验: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PPT填空:

试验实验

科学家经过反复(),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常识课上,老师为我们做了“火烧纸杯”的(),看得我们目瞪口呆。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1、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的设备?

请你快速阅读“资料袋”。

2、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受到动物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

用简短的话向大家作一下介绍。

六、总结

科学创造无处不在,期待同学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和创造出更多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介绍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夜晚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不足,所以要读懂课文从中受到启发,弄清蝙蝠夜晚能安全飞行的道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课外拓展”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从而达到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共分四步进行:

第一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第3自然段,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

第二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

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奥秘。

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具体理解其奥妙,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爱。

另外,板书设计直观地体现了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内容,弄清楚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学生上黑板板书的同时也达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让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