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6305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点参考7Word文档格式.docx

A,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节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B,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

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结构优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同时,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调控的范围、力度超过了弥补“市场失灵”、维持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预的方向不对路、形式选择失当,其结果非但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会抑制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

 

C,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但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处理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政府作用和市场功能都亟待进一步完善。

D,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扬长避短、有机结合,都得到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11.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原理论、基本观点论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及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12.《反杜林论》

杜林的错误理论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

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

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

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A,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B,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C,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D,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

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13.实践哲学

葛兰西从"

什么是哲学"

这一问题入手,把"

实践哲学"

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所谓"

就是"

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活动"

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物质一元论"

与唯心主义哲学观--"

精神一元论"

;

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

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简言之,葛兰西认为"

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

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

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16.列宁对经验批判主义的批判

马赫主义又称为“经验批判主义”。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欧洲大陆其他国家的哲学流派。

以其创始人马赫而得名。

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指出作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

从这一立场出发,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假说,它们只有方便与否之分,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别。

马赫主义曾吸引了不少哲学家和科学家,其思想直接影响了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对马赫主义哲学的批判系统阐述如下:

第一,批判马赫主义的哲学前提,提出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和哲学的原则;

第二,批判马赫主义的不可知论,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

第三,批判马赫主义主观真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论;

第四,批判马赫主义实践观,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第五,对物理学革命成果进行哲学总结,提出物质的哲学定义。

19.普鲁东主义

蒲鲁东在他的《什么是财产?

》、《贫困的哲学》、《社会问题的解决》、《一个革命者的自白》和《19世纪革命的总观点》等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改良主义性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观点。

蒲鲁东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

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

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

蒲鲁东主义的核心,是幻想通过和平改良的办法,建立小手工业生产制,实现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者同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

2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探讨人类解放的具体途径问题的一篇文章。

1843年夏天,马克思写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准备出版,于是在1843年末至1844年1月写下了这篇《导言》。

1844年2月《导言》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出版全书的计划却没有实现。

在导言中,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并指出,在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以后,就应当集中批判德国的社会制度;

而要彻底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就必须批判德国的、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但是,批判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德国的社会革命不仅需要有彻底的革命理论,而且需要有物质的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无产阶级,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思想。

为了把这两种批判结合起来,马克思提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导言和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另一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是姐妹篇。

后一篇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任务,而本文则着重论述了实现这一任务的道路和社会力量。

列宁认为,这两篇文章表明,马克思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

23.经验批判主义

19世纪70-80年代由奥地利哲学家马赫与德国哲学家阿芬那留斯创立。

实证主义的第二种演变形态。

仿效康德的“批判哲学”而命名。

它主要特点就是把经验主义当做哲学的出发点,用客观性来研究哲学,利用和曲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的成果,利用对传统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的批判,扩大应用辩证法的原理,提出哲学的朴素实在论。

主张“批判”或“清洗”掉经验中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经验“纯粹”化。

“纯粹经验”构成世界的一切,它既不是心理的也不是物理的,而是“中立”的东西。

马赫提出要素说,构成世界的是要素,要素即感觉,客观事物是“感觉的复合”。

阿芬那留斯提出“原则同格论”,认为客体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

他们还提出“思维经济原则”,这是“认识论的基础”。

经验批判主义的理论,曾为许多哲学家所承袭,并被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利用来反对马克思主义。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认为,它只不过是贝克莱的唯心主义与休谟的不可知论的翻版。

2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

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

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

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

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

(4)宗教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

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

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26.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社会主义商品货币观

斯大林晚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他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并存,是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直接原因和客观依据;

并提出利用商品生产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服务。

这对传统的观念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但是,斯大林在认识上是不彻底的,他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但又把它限制在消费品的生产和流通范围内,拒不承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

这说明他未能摆脱商品生产是一种“异类”的旧框框,加以他又把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作为主要任务,并用它来衡量一切,因而这个重大课题依然未能解决。

28.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

曼德尔是极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20世纪下半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之一,1946年以后成为了世界托洛茨基主义运动的长期领导人,是永不言倦的革命鼓动家。

1972年曼德尔出版了有名的《晚期资本主义》一书,开始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的“长波”,指出资本主义除了短的经济周期之外,还有长达几十年的“长波”,而资本主义经历过战后的繁荣长波之后,正在无可避免地走向衰退长波。

1974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以及整个后来发展,都证验了曼德尔的研究。

从80-90年代,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同50-60年代相比大为放缓。

那么,这次衰退长波何时才会转为繁荣长波呢?

曼德尔强调,从繁荣长波变为衰退长波是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所使然。

但从过去的经验看,衰退长波变为繁荣长波,单靠资本主义内在经济规律是不足够的,还须要“外在”的因素──政治、军事、科技因素,革命与战争等等。

他这个观点观其后在1980年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一书中有更专门的分析。

曼德尔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革命者,让他们看到,的确存在一种真正的、以解放全人类为目的的社会主义,一种消除官僚专政与富人专政,让全体公民实行民主自治的社会主义。

33.斯大林同布哈林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理论上的争论评析

1928年,布哈林因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持不同看法而受到批判。

布哈林坚持苏联应以发展农业为主,建设成一个农业国,发挥苏联的国际经济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农产品。

他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具体来说:

关于工业化问题,布哈林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化开始。

工业化必须提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认为,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

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认为,个体农业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的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变农村所有制。

34.列宁《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哲学笔记》以辩证法思想为中心,同时涉及认识论、逻辑、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和自然科学哲学等方面的问题,内容极为丰富。

列宁认为,辩证法作为关于客观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世界观;

作为人类认识史的总结和关于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认识论;

而作为关于人们借以进行正确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它是逻辑学(也是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的科学,它的体系应当是这个三者同一的体系。

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

他把统一(同一)和斗争看作矛盾关系的主要内容,并指出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推动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此外,列宁对存在与无、有限与无限、质与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否定之否定等规律和范畴都有较多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明确提出,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

列宁对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还进行了专门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他对实践概念作了明确规定,他进一步考察了存在与思维、实践与认识、感性与理性、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真理与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目的与手段等一系列认识的辩证法问题,展现了认识辩证法的丰富内容。

列宁提出的辩证法要素16条,是体现他的辩证体系的一个雏形。

列宁在论述辩证法的同时,在历史观、自然科学哲学、哲学史等方面还提出不少创造性的见解。

42.列宁对寻神说和造神说的批判

新宗教的宣传者是所谓的寻神派。

其基本核心是反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革命和社会主义的敌人——布尔加科夫、别尔佳耶夫、麦列日科夫斯基等人。

他们说什么俄国人民天生就信仰宗教,号召知识分子在人民当中支持、巩固这种宗教信仰。

他们认为,只有宗教共同性才能拯救俄国。

同时,应当帮助人民找到这样的神,他为大家所共有,并为真、善、美的利益服务。

寻神派叫人相信,新宗教把理性、意志和情感融为一体,给人民带来慰藉。

这些貌似无害的词句包藏着把人民群众引离革命的祸心。

寻神派还大谈其“人民宗教”、“神的人民概念”等等,把这种祸心伪装起来。

跟寻神派不同,造神派认为,神实际上并不存在,但需要“造”一个神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

造神派断言,宗教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它是科学的嫡亲姊妹,并且同哲学和艺术处于并列的地位。

造神派一面否弃陈旧的宗教理想,指出这种理想是虚假的,使人对彼岸世界作非非之想从而变得软弱无力;

同时硬说必须树立新的合乎时代要求的宗教理想。

造神派认为,新宗教的新理想体现了人本身的“崇高性和高尚性”及其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渴想。

人民对这种理想不仅应当接受,而且应当向之顶礼膜拜。

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以很大篇幅批判地分析了马赫主义者,即经验批判主义者对宗教的调情,特别是揭露了寻神说和造神说这些反动哲学流派的本质。

列宁坚决反对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幌子宣扬与之不相容的思想。

在他看来,寻神说同造神说、建神说或者创神说等的差别,丝毫不比黄鬼同蓝鬼的差别大。

寻神派和造神派都在粉饰、美化神的观念,帮助统治阶级抓住群众充当宗教的俘虏。

列宁认为群众识破千百万种罪恶、坏事、暴行和肉体的传染病,比识破精巧的、精神上的、用最漂亮的‘思想’外衣装扮起来的神的观念要容易得多,因此前者的危害性比后者小得多。

列宁令人信服地表明,马赫主义或经验批判主义这种反动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是造神说的理论基础。

在俄国传播这种哲学的是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及其一伙。

列宁在同寻神派和造神派作斗争中极其鲜明地表述了他的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反动本质,论证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成为劳动人民的思想领袖,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以抵制把它同宗教结合起来的任何企图。

列宁的教导在当前也仍然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因为现今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日益加深和尖锐的条件下,资产阶级甚至积极利用教权主义的反共论这一武器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真正的社会主义。

教权主义的反共论以当代修正主义为依据,而当代修正主义则往往重复寻神派和造神派的论据,据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同宗教是可以结合起来的。

44.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于中共创立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

(从1921年至1927年)。

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

中共成立。

会议提出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任务和奋斗目标。

 1922年,上海中共二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923年,广州中共三大。

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5年,上海中共四大。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1927年,武汉中共五大。

在国民党已经开始叛变革命的情况下,仍然软弱地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共产国际的单方面统一战线观点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

1927年7月15日,武汉紧急会议。

决定与国民党决裂,策划农村和城市起义。

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但和广州起义等一样都失败了。

1927年8月7日,武汉紧急会议即“八·

七”会议。

罢免陈独秀,选举瞿秋白为书记。

毛泽东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

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 

 1927.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指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