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450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 祖父的园子 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语文2祖父的园子教案

2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晃”。

能正确理解“蚂蚱、漂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默读课文,预习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文中童年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晃”。

正确理解“闪耀、承认”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通过赏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文中童年生活的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乐园,这个乐园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

在这个充满无穷乐趣的园子里,慈祥的祖父放飞了“我”的天性,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与快乐。

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呢?

作者回忆了童年在这个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呢?

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去看看那个令她魂牵梦萦的祖父的园子吧!

(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老师范读生字。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翘舌音“蚱、铲、锄、拴”和后鼻音“樱、承”。

2.学生在课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蝴、蚂、蚱、樱、瓢”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逛”等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瞎”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承”等字时,可以放在不同的语义中去理解;学习“拔、铲、割、拴、锄”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

猜谜字歌示例:

逛:

小王真悠闲,身边牵条犬。

走街又串巷,四处去游览。

形近字歌示例:

瞎:

利刀能割让,山谷难豁亮。

车来可管辖,瞎目重见光。

多义字歌示例:

承:

文化要传承,命令要秉承,重物要托承,客人要应承。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蝴”左部的“虫”不要忘了加上一点,右部的“月”注意横线之间的间距相等。

“嗡”的“口”位置靠上,高于右下部的“羽”;右部“公”字形扁宽,撇略收,捺舒展;下面的“羽”长短不一,右边的“习”起笔略比左边的“习”高一点。

“蚂”左部的“虫”不要忘了加上一点,右部的“马”注意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蚱”左部的“虫”不要忘了加上一点;右部的“乍”注意撇短竖直,横有长短变化。

“樱”左窄右宽,“木”的最后一笔变为点。

“拔”左窄右宽,竖钩要挺直,撇收捺放。

“瞎”左小右大,注意右部横画的长短有变化。

“铲”左部横画之间的间距相等,右部注意是“产”不是“彦”。

“割”注意“害”字有三横,中间一竖上下都要出头。

“承”的竖钩在竖中线上,三横间距均匀。

“拴”左部窄长,右部撇捺舒展盖下,末横略长。

“瓢”的左右两部分写紧凑;左下部的“示”上横短,下横长。

“逛”注意书写顺序,应先写“狂”字,再写“辶”,且最后一捺要长。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胡:

蝴(蝴蝶)—湖(江湖)—糊(糊涂)—葫(葫芦)

票:

瓢(瓢虫)—漂(漂亮)—瞟(瞟一眼)—飘(飘扬)

马:

蚂(蚂蚱)—码(筹码)—妈(妈妈)—玛(玛瑙)

乍:

蚱(蚱蜢)—炸(油炸)—咋(咋了)—诈(诈骗)

罗:

啰(啰嗦)—锣(铜锣)—箩(箩筐)—萝(萝卜)

(4)多音字。

(5)重点词语释义。

蚂蚱:

蝗虫。

明晃晃:

光亮闪烁。

闪烁:

①指(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②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儿想法,但不肯说明确、吞吞吐吐。

瞎闹:

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

马马虎虎:

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存心:

有意;故意。

光芒四射:

光芒向四处照射。

比喻人或事物光亮耀眼,影响很大。

随意:

任凭自己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部分大意。

明确:

第一部分(1~3):

写“我”记忆中的园子——色彩明亮、健康、充满活力。

第二部分(4~14):

写“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展现了“我”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5、16):

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

第四部分(17~19):

写“我”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睡。

2.课文哪个部分是作者重点描写的?

具体讲述了哪些事情?

明确: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第二部分,回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情景。

具体讲了以下几件事情:

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水;误把韭菜当野草割掉,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绑蚂蚱;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3.试概括课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

本文作者通过写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回忆了自己跟随祖父在园子里“瞎闹”、游戏的种种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留恋。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课文围绕“祖父的园子”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指名让学生回答:

写“我”记忆中的园子;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写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写“我”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睡。

)其中叙述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齐答:

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情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课后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想一想:

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蝴蝶 蚂蚱 樱桃 嗡嗡地飞 拔草 瞎闹 铲地 锄草 割掉承认 拴着 水瓢 逛街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

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看看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又有怎样的内心感受。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自然段的第1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1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中心句,这一中心句列举了花园里昆虫的种类。

作者说起花园里的昆虫,仿佛一个孩子在掰着手指头展示着她的富有,那极满足和得意的神态跃然纸上。

(2)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用“胖乎乎”“圆滚滚”来形容蜜蜂,有什么好处?

明确:

把“胖乎乎”“圆滚滚”这些描绘小孩子的词语用在蜜蜂身上,富有感情色彩,体现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怎样理解第1自然段的内容?

明确:

第1自然段作者写花园里有各种昆虫,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大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的色彩感和形象感,让读者的眼前一下子就明亮绚丽起来。

这一切多么富有童话色彩啊!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拥有这样的花园,确实是值得炫耀的。

(4)怎样理解第2自然段中的“明晃晃”一词?

明确:

“明晃晃”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印象。

整个园子色彩明亮,新鲜漂亮,活力四射,由此可见作者的喜爱之情。

(5)第3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介绍那棵大榆树的?

明确: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榆树当成人来写,又把发光闪烁的榆树叶子比作“蚌壳”。

用富有诗意的语言,从听觉和视觉入手,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和不容忽视,也写出了榆树的活力。

2.阅读第二部分(第4~14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哪一句是中心句?

明确:

第4自然段写“我”跟随祖父栽花、拔草、种菜。

第1句(“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是中心句,总起本段。

(2)第5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第5自然段写“我”跟随祖父铲地。

(3)第6~12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第6~12自然段写祖父给“我”讲谷子和狗尾巴草的区别。

(4)在祖父给“我”讲谷子和狗尾巴草的区别那件事上,祖父共“笑”了三次:

“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明确:

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却从来不恼、不批评。

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的宽容、耐心的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自在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

(5)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

明确:

第13自然段写“我”在园子里摘黄瓜吃、追逐蜻蜓和捉玩蚂蚱。

这一段简直是一幅流动的画。

“摘”“吃”“丢下”“追”“跑”“采”“捉”“绑”这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我”在园子里一刻也不停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不自在。

说明“我”对园子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也表明了祖父的爱放飞了“我”的天性。

(6)第14自然段写了什么?

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第14自然段写“我”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通过语言描写(“下雨啰!

下雨啰!

”)展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自由。

“我”玩够了自己的游戏就去捣乱,拿水瓢扬水当作下雨,这种自创的新游戏给“我”带来了欢乐。

3.阅读第三部分(第15、1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5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第15自然段写园子里的阳光很亮,带来了光明和健康。

(2)试赏析句子“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

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明确:

前一句话中的“凡是”表明了太阳的威力很大,太阳的普照给整个园子带来了光明,使万物健康茁壮地成长。

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光明以及温暖的向往,希望阳光常驻。

后一句话通过想象,写园子里的一切好像都是有生命的,拍一下手,大树会发出声响来应和;叫一两声,站在对面的土墙会回答你的招呼。

这就像一个童话世界,正是孩子喜欢的环境。

(3)第16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第16自然段写“我”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4)怎样理解作者对花、鸟、果、虫的自由的描写?

明确:

作者寄情于物,表面上写倭瓜、黄瓜、玉米、蝴蝶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做得了自己的主的,都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

它们的事情,人不去干涉,不会过问。

实际上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到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

教师点拨:

寄情于物就是把人的感情寄托在某一物上,用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正确

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可以使文章表情达意更加含蓄,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运用寄情于物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必须明确自己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要选择最有助于表达这种情感的事物,予以寄托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选择适当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来表达。

4.阅读第四部分(第17~19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第18自然段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18自然段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样写说明园子里太自由、太美好了,好像云朵也被吸引了来,想要加入这快乐的天地。

(2)第19自然段写了什么?

明确:

第19自然段写“我”在园中玩累了就席地而睡,一切都是那么悠闲、自在和恬淡。

5.让作者感到快乐的仅仅是园子里的景物吗?

明确:

让作者感到快乐自由的,不只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

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意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

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爱,才有了作者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

6.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明确: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把一个小孩子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首诗,耐人寻味;童年是一首歌,余音绕梁。

本文作者通过写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回忆了自己跟随祖父在园子里“瞎闹”、游戏的种种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留恋。

祖父的园子是“我”游戏的乐园,更是一座“爱”的乐园。

祖父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天性,舒展了“我”的人生。

我们也需要这样的自由空间!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祖父的园子

快乐练习

训练24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

“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

”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

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

“你这泼猴,十分无状!

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

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啊!

”此时俱甚抱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悟空一些儿也不恼,只是满脸陪笑。

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

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

当日悟空与众等,喜喜欢欢,在三星仙洞之前,盼望天色,急不能到晚。

及黄昏时,却与众就寝,假合眼,定息存神。

山中又没打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

约到子时前后,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

1、这段文字选自;作者。

2、请根据名著内容说一说孙悟空悟出什么事情?

3、写出孙悟空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名称,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训练25

罗刹闻言,滴泪告道:

“大王,常言说,男儿无妇财无主,女子无夫身无主。

我的性命,险些儿不着这猢狲害了!

”大圣听得,故意发怒骂道:

“那泼猴几时过去了?

”罗刹道:

“还未去,昨日到我这里借扇子,我因他害孩儿之故,披挂了轮宝剑出门,就砍那猢狲。

他忍着疼,叫我做嫂嫂,说大王曾与他结义。

”大圣道:

“是五百年前曾拜为七兄弟。

”罗刹道:

“被我骂也不敢回言,砍也不敢动手,后被我一扇子扇去;不知在那里寻得个定风法儿,今早又在门外叫唤。

是我又使扇扇,莫想得动。

急轮剑砍时,他就不让我了。

我怕他棒重,就走入洞里,紧关上门。

不知他又从何处,钻在我肚腹之内,险被他害了性命!

是我叫他几声叔叔,将扇与他去也。

”大圣又假意捶胸道:

“可惜可惜!

夫人错了,怎么就把这宝贝与那猢狲?

恼杀我也!

”罗刹笑道:

“大王息怒。

与他的是假扇,但哄他去了。

”大圣问:

“真扇在于何处?

”罗刹道:

“放心放心!

我收着哩这厮神通不小!

又变作这等身躯,却怎奈何?

”太子笑道:

“大圣勿疑,你看我擒他。

”这太子即喝一声“变!

”变得三头六臂,飞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斩妖剑望颈项上一挥,不觉得把个牛头斩下。

天王收刀,却才与行者相见。

那牛王腔子里又钻出一个头来,口吐黑气,眼放金光。

被哪吒又砍一剑,头落处,又钻出一个头来。

一连砍了十数剑,随即长出十数个头。

哪吒取出火轮儿挂在那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烧得张狂哮吼,摇头摆尾。

才要变化脱身,又被托塔天王将照妖镜照住本象,腾那不动,无计逃生,只叫“莫伤我命!

情愿归顺佛家也!

”哪吒。

孙大圣执着扇子,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行者喜喜欢欢,又搧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第三扇,满天云漠漠,细雨落霏霏。

1、用自己的话说说短文主要讲什么?

2、罗刹的丈夫是书中的哪个角色?

罗刹因拥有芭蕉扇所以她还有一个名字是什么?

3、从此文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哪些性格特征?

训练26

厨师宰牛

有一个厨师给梁惠王宰牛。

他把牛杀了后,就用刀剔牛骨头。

只见他左手按着、双脚踩着、膝盖顶着,右手挥着牛刀,在牛身上划来划去。

他那准确而又熟练的动作,好像古代的舞蹈;发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声音,宛如美妙的音乐。

不一会儿的工夫,厨师就把牛分割完了,牛肉和牛骨收拾得井井有条。

梁惠王在一旁惊奇地赞叹道:

“太好了!

你的技术高明到这种地步,是怎么练成的呢?

厨师放下牛刀,说:

“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只见到一头头的整牛,不了解牛的内部结构,根本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下刀。

宰了三年牛以后,我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整头的牛,只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

这样,该在什么地方下刀,就心中有数了。

到了现在,我根本用不着拿眼看牛,只要手一按,就知道该怎样下刀。

我按照牛的结构,顺着筋骨间的缝隙,让牛刀在牛的体内自由自在地运行,碰不上一点儿阻碍。

技术高的宰牛师傅,一年要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刀慢慢地就钝了,技术一般的师傅,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去砍骨头,刀自然就坏得更快。

我现在这把刀,已经使了十九年,用它宰过几千头牛,可刀口仍然锋利无比,就像刚磨出来的一样。

这是因为我把到准确地伸进筋骨的缝隙之间运行,显得骨缝宽宽绰绰,刀子有很大的活动余地。

所以,至今我这把刀还是那么锋利。

梁惠王听完了这番话说:

“好啊,今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井井有条:

心中有数:

锋利无比:

2、写出跟“好像”意思相近的三个词。

()()()

3、厨师宰了三年牛以后,为什么他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整头的牛,只是看到牛的各个组成部分,看到牛的关节和骨头之间的缝隙?

4、梁惠王听完厨师的一番话后,“明白了许多道理”。

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训练27

塞翁失马

  从前,有位老汉住在与胡人相邻的边塞地区,来来往往的过客都尊称他为"塞翁"。

塞翁生性直爽,为人处世的方法与众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不知什么原因,在放牧时竟迷了路,回不来了。

邻居们得知这一消息以后,纷纷表示惋惜。

可是塞翁却不以为然,他反而释怀地劝慰大伙儿:

“丢了马,当然是件坏事,但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果然,没过几个月,那匹迷途的老马又从塞外跑了回来,并且还带回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

于是,邻居们又一齐来向塞翁贺喜,并夸他在丢马时有远见。

然而,这时的塞翁却忧心忡忡地说:

“唉,谁知道这件事会不会给我带我灾祸呢?

塞翁家平添了一匹胡人骑的骏马,使他的儿子喜不自禁,于是就天天骑马兜风,乐此不疲。

终于有一天,儿子因得意忘形,竟从飞驰的马背上掉了下来,摔伤了一条腿,造成了终生残疾。

善良的邻居们闻讯后赶紧前来慰问,而塞翁却还是那句老话:

“谁知道它会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呢?

  又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人侵中原,边塞形势骤然吃紧,身强力壮的青年都被征去当了兵,结果十有八九都在战场上送了命。

而塞翁的儿子因为是个跛腿,免服兵役,所以他们父子得以避免了这场生离死别的灾难。

  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地浓缩成了一句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它说明人世间的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能会引出坏的结果。

1、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释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忧心忡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塞翁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3、这个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4、读了这个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训练28

李广巧计退兵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

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奉命抵挡匈奴南进。

一天,有三名匈奴兵又来侵扰,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三名匈奴兵,杀了两名,活捉一名。

李广的队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正向他们这边前进。

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他们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

李广沉着地对部下说:

“我们只有百余骑,离大营还有几十里远。

如果我们逃跑,匈奴部将必定追杀我们。

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反倒疑心我们有大部队埋伏在附近,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

所以我们只能进,不能退。

部将们听了李广的话,依计而行,跟着李广继续前进。

到距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又下令:

“全体下马休息。

”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

李广立即命令士兵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

然后他们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

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

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

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袭击,慌慌张张地领兵逃跑了。

李广的百余骑兵安全返回大营。

1、结合上下问,理解词语。

光景:

胸有成竹:

2、李广的巧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李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29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

艾子谓其父曰:

“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①家?

”父怒曰:

“吾之子敏②而且恃③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者耶?

”艾子曰:

“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④之罪。

”父呼其子而问之。

其子嘻然笑曰:

“吾岂不知此也!

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⑤曰:

“子之愚甚也!

彼米不是田中来?

”艾子曰:

“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说》)

【注释】①克:

承担,胜任。

②敏:

灵敏,聪明。

③恃(shì):

依靠,此指具有。

④妄言:

乱说,造谣。

⑤愀然改容:

神色变得严肃。

改容,改变面色。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齐有富人,家累千金:

________________

(2)其二子甚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当妄言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以布囊取来:

___________________

2、参照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家?

(2)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3、你觉得富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都有哪些错误?

4、艾子说:

“非其父不生其子”。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