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6696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1项目概况

1.1项目提出的原由、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1.1原由

项目区位于某某省某某县某某乡,某某县属某某市,位于某某省东北部,淮北平原东部,东临泗县,西连某某市埇桥区,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于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接壤。

项目区范围涉及某某、新胡、河王、苏圩4个行政村,面积2167.6128公顷(32514.19亩),其中主要为基本农田。

某某乡位于某某县南部,北邻汴河,南靠北沱河,东与泗县接壤,西与黄湾镇比邻,201省道从西部穿过,辖12个村,19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2万,耕地8.9万亩,盛产小麦、花生、玉米、大豆,是典型的农业大乡。

境内水资源丰富,北沱河、新汴河分别从南北穿境而过。

近年人口年年增加,耕地年年减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项目区内农业基础设施老化,水利工程严重破损不配套,排灌能力不足,道路等级低且布局不合理,农业耕作方式粗放,农业生产效益低,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项目区内耕地均为基本农田但农业优势发挥不明显,粮食亩产低,农民纯收入较低,农民增收缓慢,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远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的需要,更不便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性经营种植。

因此,通过土地整理,整治废弃沟、塘,合理修建道路,新建灌排系统,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满足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1.1.2建设必要性

根据国土资发【2005】29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基本农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知还要求各地要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力度,国家掌握的专项资金除用于完成法定补充耕地任务和实施重大工程外,也应向基本农田整理倾斜。

某某乡农业经济在全县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民人均占地少,因此农业增效不高,农民增收困难。

为进一步贯彻《土地管理法》加强对土地的整理复垦,进一步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

经过反复的调查论证,选择某某乡某某、新胡、河王、苏圩4个行政村,面积2167.6128公顷(32514.19亩)的基本农田整理区为项目区。

该项目区的设立有许多突出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1)水资源丰富。

北沱河紧邻项目区南侧、新汴河距离项目区北侧3.5公里左右,南侧的农田可以提取北沱河的水灌溉,但多年来项目区一直没有充分利用北沱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只有少量农田通过已现有的灌溉站和老化的灌渠输水灌溉,部分的农田依靠现有机井,其余田块都靠自然降水作为灌溉水源。

项目区有4条贯穿南北的排水大沟和1条运河与北沱河相连,但却没有控制闸调控,导致现有排水大沟和水塘调蓄水量大,占用大量土地,这样使得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率都较低。

(2)某某县位于国家确定的土地整理重点区域范围——某某淮北平原。

国家重点土地整理项目的确定和国家资金的投入,可扩大土地整理项目的影响力,通过推广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经验,有利于提高农民及社会力量投入土地项目的积极性。

(3)本项目的实施,能够显著改善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标准农田,增加该项目区内的农作物产量,增强粮食供给能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有良好投资收益率,有利于土地整理资金的滚动发展和土地整理事业的壮大,对周边的农业生产有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4)《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国家鼓励土地整理。

县、镇(乡)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因此,进行项目区的土地整理,势在必行。

1.1.3意义

(1)项目的实施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推动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改善当地农民的生产环境。

(2)项目建设将为某某乡、某某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保证项目区作物总产量的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3)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确保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真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当地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4)有效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实现“纳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项目的实施可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耕地的积极性。

1.2项目简介

1.2.1项目类型

本项目申报2009年省级投资土地整理重点项目。

1.2.2项目性质

土地整理。

1.2.3项目区范围

项目区位于某某县某某乡最南部,根据某某乡乡政府提供的资料区内土地所有权属为某某乡某某、新胡、河王、苏圩4个行政村集体所有,人口1.24万,约3540户。

项目区距某某县城6公里,距某某乡政府2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117°32′33″~117°36′45″,北纬33°27′57″~33°24′51″之间。

(详见附图)。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167.6128公顷(32514.19亩)。

项目区中间有若干村庄占地面积547.2303公顷,本此项目不涉及,规划时这部分村庄作为不动工区。

1.2.4项目规模

(1)项目投资规模

项目区投资情况:

共投资3895.7万元,亩均投资1199元。

(2)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2167.6128公顷(32514.19亩)。

(3)项目工期

项目工期14个月。

1.3项目任务目标

1.3.1项目目标

项目区总面积2167.6128公顷(32514.19亩),计划新增耕地68.7581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17%。

项目建成后,区内道路通达率为100%,将大大方便田间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疏浚内部的4条排水大沟、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可提高灌溉、排涝标准,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稳定农业生产;通过合理布局农田防护工程,加强林网建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可调节农田小气候,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将成为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的农业生产基地,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稳产、节本、增效的目的。

1.3.2项目任务

为了实现“田平整、树成行、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项目主要任务如下:

1)整理现有耕地。

2)在现有道路基础上新建田间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3)疏浚区内现有4条排水大沟,填平部分废沟塘。

4)开挖排水斗沟和排水农沟,新建斗渠和农渠。

5)沿北沱河新建排灌站和控制闸。

6)新建各种水工构筑物。

7)主要沿田间道、斗沟、生产路、斗渠、农渠等种植护路、护沟林带。

8)拆迁少量空心村。

2报告编制的依据

2.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2行业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1994)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2.3有关文件、规划及资料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厅发[2001]64号文件,即《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2]68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3]96号《关于2003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耕函[2005]01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报件的函》;

国土资发[2009]315号《关于认真开展2009年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

《某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某某县某某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某某县1:

10000地形图

某某县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理位置

某某县位于某某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7°17′~117°44′、北纬33°18′~34°02′。

县境东邻泗县,西连某某市,南接蚌埠市固镇、五河两县,北界江苏省铜山、睢宁两县。

南北长82km,东西宽36km,总面积2054km2。

项目区位于某某县某某乡最南部,距某某县城6公里,距某某乡政府2公里。

地理坐标东经117°32′33″~117°36′45″,北纬33°27′57″~33°24′51″之间。

(详见附图)。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167.61公顷(32514.1亩)。

项目区内的居民点除河王村沿北沱和的2个村庄需要拆迁部分民房,其它均为不动工区,这些居民点约547.2303公顷,不属于本项目的整理范围。

3.1.2地形地貌

某某县地处淮北平原,大部分为河间平原和黄泛平原,低山残丘面积较少,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91%,地貌特征为“大平小不平”。

县境内地势较低平,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平原海拔高程为27.0~27.5m,东南部平原海拔高程为18.5~21.1m,地面坡度较小,坡降为1:

7300~1:

10000。

低山残丘零星分布在东北部、中部及西北部,与平原相对高差20~120m。

项目区位于某某县南部,北邻汴河,南靠北沱河,东与泗县接壤,西与黄湾镇比邻,地貌为平原,地势平坦,北部比南部稍高,西部比北部稍高,高差1米左右。

项目区从西向东被区内的4条大沟和1条运河分为4大片,水流方向均为从北向南、从西向东。

3.1.3水文地质

a)水文地质

本县境内第四系(0~30m)含水层,为冲击粉细砂承压孔隙潜水层(组)型,其层数1~4层,各含水层间无稳定、连续的隔水层,水层联系密切,水流动态一致。

含水层顶部在水平方向起伏很少,坡度极为平缓。

境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其次为河流对地下水补给。

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为地面蒸发、河流排泄、井灌垂直提取地下水等。

浅层地下水流向在拖尾河以北近于南北向,其余为西北——东南向。

地下水年平均温度15℃。

绝大部分地区水质良好,矿化度一般为0.7~1.6g/L,适宜于灌溉。

境内地下水按其分布情况可划分为浅层地下水富水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三个类型区。

(1)富水区:

为古河床发育富水区,主要分布在新汴河以南、沱河以北地区,以及东北部的高楼——汪庙,大路集南的蒋圩子——朱连家一线的狭长地段中。

含水层厚度10m左右,个别竟达20m,共1~4层,岩性为粉、细砂,单井出水量为45~50m3/h,矿化度0.5g/L左右。

(2)中等富水区:

为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

主要分布在北起尤集以北,南抵新汴河北岸的广大地区,南部的某某、王集、龙岗一带也有分布。

含水层厚多在5~7m,共1~4层,为粉砂、亚粘土,北部夹有钙质结核层,单井出水量20~40m3/h,矿化度0.7~1.6g/L。

(3)贫水区:

为山麓斜坡古河床不发育的贫水区。

主要分布在凤凰山东北麓及东南地段。

含水层为亚粘土夹钙质结核层,水量较弱,单井出水量在10m3/h以下,无灌溉供水意义。

项目区全部位于富水区,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以满足农田灌溉的要求。

b)工程地质

某某县境内的低山残丘为下古界震旦系矽质灰岩、紫色页岩等构成,沿山麓零星分布有寒武系灰岩。

某某县第四系地层的划分,据有关资料分为三个部分:

(1)上更新统顶部(Q3):

为黄青杂色粘土,亚粘土,间夹钙质结核,非常致密,节理裂隙发育。

自北向南,顶板埋深18~30m。

(2)全新统(Q4)

①全新统下段(Q14):

棕红、棕黄、灰褐等色粘土、亚粘土、间夹1~2层浅褐色粉色细砂层,厚度0~4m。

本段总厚8~10m,顶板埋深9~19m。

蚌螺壳多在其间。

②全新统中段(Q24):

青黄杂色、黑褐、灰棕等色亚粘土,富含钙质结核,间夹1~2层褐黄淡黄色粉细砂(或亚砂)土层,厚4~8m。

本段古河床粗砂层在境内发育遍及,尤以娄庄——某某公路以南发育更为良好,而且不少地段,下中段河床叠置。

③全新统上段(Q34):

为最新泛滥堆积层,北部为古黄河泛滥所致,岩性多为亚粘土,厚3~5m。

另外,沿宿灵公路娄庄段两侧为古汴河泛滥冲积而成的棕色亚粘土及粉砂,厚0~2m。

3.1.4气候条件

某某县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

但降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冬季受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寒冷,雨雪稀少;春季北方冷高压势力减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天气多变,气温逐渐回升,雨量增多;夏季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雨季一般从6月开始,9月结束,雨量强度较大,易造成洪涝灾害;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衰退,北方冷高压增强,气温降低,雨量减少,常常发生秋旱,少数年份则秋雨连绵,影响秋收秋种。

某某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81.4mm,最大降水量为1280.5mm(1963年),最小降水量为579.8mm(1978年)。

汛期(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左右。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E601)为1070.6mm,夏季蒸发量最大,为410.7mm,占年总蒸发量的38.3%,春季为318.3mm,占年总蒸发量的29.8%,秋季为229.5mm,占年总蒸发量的21.4%,冬季为112.3mm,占年总蒸发量的10.5%。

某某县干燥度(干旱指数)多年平均为1.21,属半湿润地区。

某某县累计年平均气温14.5℃,历年累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七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40.2℃,历年累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一月,历年最低极端气温为-23.9℃。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天数为313天,积温为5309.0℃,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18天,积温为4716.8℃。

某某县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442.7h,日照百分率55%。

平均无霜期209d,一般冻土深8~11cm ,最大冻土深22cm。

本地农业生产一年两熟,秋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夏收作物为小麦。

3.1.5植被条件

项目区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类型多样,植被丰富,植物资源中除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外,还有林业资源及中草药材类。

粮食作物主要要小麦、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油料;乔木植被有:

杨树、柳树、槐树等,灌木植被有:

花椒、腊条、杞柳等;草本植被有:

菟丝子、蒲公英、灰灰菜等;水生植物有:

藕、芦苇、蒲草等。

3.1.6土壤条件

根据某某县土肥站提供的土壤资料,项目区土壤为青黑土(砂礓黑土)。

土质是以黑土、黄土、白淌土、淤黑土、砂礓土为主的亚黏土,具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潜育性砂礓层的暗色土壤,是我国古老的农业区耕作土壤之一,其成土母质系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

过去排水条件很差,一年中可能有2~3个月积水,但积水不深,能生长耐湿性草本植物。

植物死亡后,在积水和湿润的条件下进行厌氧分解,土壤表层积累有机质;翌春雨季到来之前,积水退干,气温升高,又进行好氧分解。

如此循环往复,由于生物累积和渍水作用的共同影响,形成了“黑土层”。

项目区的青黑土,物理性粘粒为87.76%,容重为1.11克/立方厘米,总孔隙度58.11%,阳离子代换量23.0-26.2m.e/100g土,PH值8.0-8.3,有效磷含量10.3mg/kg,土壤全氮含量1.8g/kg,水解氮含量81mg/kg,速效钾含量258mg/kg,有机质含量23.3g/kg。

土地耕作层平均厚度0.2—0.3米。

从整体状况来看,该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中等较高,适合农作物生长。

3.1.7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主要自然灾害有以下几种:

1、水旱灾害:

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排水系统不完善,主要排水沟淤塞严重,桥涵不配套,缺乏灌溉设施,还停留在靠天收的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涝灾出现频率为二年一遇,其中大涝为五年一遇;旱灾为二~三年一遇,其中大旱五年一遇。

2、干热风:

出现在5月中旬,此时正处于小麦乳熟到黄熟期,对小麦危害很大,约四年一次。

3、霜冻:

早霜冻出现在10月中、下旬,晚霜冻危害出现在次年4月上、中旬,最晚霜冻出现在次年5月初。

3.2自然资源

3.2.1光热资源

项目区内年平均日照2442.7小时,日照百分率55%,太阳辐射总量128.24千卡/cm2,年平均气温14.5℃,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天数为313d,积温为5309.0℃,稳定通过10℃的天数为218d,积温为4716.8℃。

平均无霜期209d。

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月份,正是农作物生长活跃期,对作物的光合作用是非常有利的。

3.2.2水资源

项目区的水资源较为丰富,紧临项目区的南侧是北沱河。

根据某某县水利局提供的资料,北沱河源于宿县小黄河,经某某至许圩入泗境,长约20.3公里,在草沟与唐河交汇处,折向南流至樊集和南汴河汇合入沱湖。

项目区南边界的北沱河段长7250米,该段河底高程为14.88m-14.17m,河底宽42m,边坡1:

3。

北沱河上的汤桥闸也在此段。

闸上正常蓄水深4.2m,正常蓄水量为60.76万m3,年复蓄系数为2.5,正常年份能提供水量为151.9万m3,能满足项目区西南部4000亩耕地灌溉用水。

汤桥闸以下灌溉季节水源没有保证,但项目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为富水区,水质满足农田灌溉要求,单井出水量30-50m3/h,所以项目区水资源比较丰富。

3.2.3生物资源

项目区属于淮北平原旱作物杂粮区,农作物资源主要是小麦、玉米、高粱、棉花、油菜、大豆、西瓜、莴苣等;林地资源主要为乔木和灌木,包括杨树、泡桐、中槐、刺槐、椿树、柳树等。

在众多的植物资源中,比较著名的植物有麻叶白菜、萝卜、芝麻、木梨、半夏、红花、酸枣仁等,被称为“某某土特产资源”。

家畜家禽资源主要有牛、羊、猪、鸡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刺猬、黄鼬、蛇、蜥蜴等;水生动物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鲤鱼等。

3.3社会经济条件

3.3.1人口现状

项目区范围涉及某某、新胡、河王、苏圩4个行政村,人口1.24万人,约3540户,2008年某某乡财政收入127.3万元。

3.3.2粮食生产能力和作物机械面积

种植业在项目区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种植方式以二熟制为主,实行小麦—玉米轮作,但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制约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内大部分为低产田,也影响了耕地产出率的提高。

根据近两年的统计表明,小麦亩均340公斤,年产量9129吨,玉米亩均350公斤,年产量7519吨。

作物机械面积据现有统计约占总种植面积的40%,为716公顷。

户均承包7.58亩耕地,2008年人均纯收入3840元,户均收入1.34万元。

因此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种植条件对当地农民致富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3.4土地利用现状

3.4.1基本情况

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万分之一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面积登记表(见附件)和1:

10000地形图量算,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167.6128公顷(32514.19亩)。

其中耕地面积1790.34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2.6%;林地面积9.24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3%;其他农用地面积260.07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建设用地面积76.71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4%;未利用地31.23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4%。

具体如下表所示:

注:

项目区台帐由某某县国土资源局提供,土地变更日期为2008年12月。

3.4.2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现状土地利用结构表反应,区内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水工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分别为101.0107公顷、117.9181公顷、44.2576公顷、31.2306公顷,分别占总面积的4.66%、5.44%、2.04%、和1.44%。

相对已进行土地整理项目的地区以上这几种地类所占比例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农村道路占地较多,现状道路没有规划,道路分布零乱。

2、农田水利用地较多,现有沟、渠已废弃不用却占用耕地。

3、现有的部分空心村房屋破旧已无人居住,可考虑拆除。

4,水工建筑用地、河流水面占地比例较大,在水利条件改善后可形成耕地。

因此,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较大。

3.5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

3.5.1水利设施状况

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落后,排灌设施不完善,农业生产基本靠天收。

排涝方面:

项目区内有4条排水大沟和1条运河从北向南穿过项目区汇入北沱河。

这4条排水大沟分别是陆沟、朝阳沟,某某沟,草湖沟和灵东运河。

其中陆沟口宽12米,深2.5米,长3.2公里;朝阳沟口宽20米,深3.5米,长4.1公里;某某沟口宽18米,深3.5米,长5.0公里;草湖沟口宽15米,深3米,长5.8公里;灵东运河口宽35-40米,深6-7米,长3.6公里。

项目区内没有排灌站,涝水通过小排水沟汇入这些排水大沟内。

这些排水大沟和北沱河相连都没有控制闸控制,洪涝季节北沱河水位高时,涝水易倒灌入这些排水大沟,经常淹没沟边低地。

项目区的田间小排水沟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挖修建的,多年未进行整修,部分沟淤塞严重起不到排水的作用,导致涝灾时有发生。

因此,项目区亟需疏浚并重新规划斗、农两级排水沟。

灌溉方面:

项目区的南侧紧邻北沱河,经过项目区的北沱河段长7275m。

该段北沱河上有汤桥闸,在灌溉季节汤桥闸上可蓄水灌溉,但闸下水位在干旱季节不能保证灌溉要求。

现汤桥闸上游附近有1座灌溉站,安装有2台55Kw水泵机组,能正常工作,局部有配套灌渠500米。

但灌渠现已老化,渗水漏水严重,使得灌溉站闲置多年不能正常使用。

机井:

项目区内现已有机井78眼,零星分布在项目区北部,其中有21眼因修建的不规范且年久失修,基本已经报废,还有67眼可以使用。

这些井口径500mm左右,井深30m左右。

水工建筑物:

项目区内沟、渠、路交叉建筑物数量较少,只是排水大沟上因生活需要现有桥4座。

3.5.2交通状况

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万分之一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面积登记表,项目区现有县道灵向路从北至南穿过,北侧有县道武官路由东向西穿过,这2条县道均为混凝土路面,宽8-10米。

因此,项目区对外交通便利。

项目区内部交通不便,区内零散分布有3条水泥路,路面宽3-4米,总长12045米,但这些道路断断续续,没有贯通;区内还有生产路39条,宽1-2米,均为土路,农业生产机械很难通行。

项目区内部道路没有规划,导致农业耕作机械面积较低。

大部分农业生产只能依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因此,项目区内交通道路亟待改善。

3.5.3林网建设状况

项目区内现有部分未成林林地,但由于田块不规则和灌排、道路系统未形成,一直没有上规模的护路、护沟林建设。

3.5.4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现已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的改造,实现了户户通电的目标;有10万伏高压线通过项目区,电力设施有保障,能够满足生活、生产和施工用电的需要。

3.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

项目区内有部分水塘,有少量未成林林地,无工业污染。

 

4项目分析

4.1项目的合法性分析

4.1.1项目的合法性

本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某某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符合中共中央[1999]11号文件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的精神,也符合某某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

4.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要求

项目区是某某省某某县土地利用规划中确定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本项目符合经批准的某某县2000年至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