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7724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2、以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图片、表格、视频、音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体验主动的建构。

3、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调控与激发,实现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

4、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际参与课堂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和对比历史事件;

评述做到论从史出。

六、课前准备

1、力图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科书,用系列探究活动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见教学过程)

2、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发展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甚至师生角色互换,共同发展。

3、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鉴于“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

”的理论,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

(辩论、相互质疑)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

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探究】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社会基础:

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改良方案失败;

(出示《时局图》)

2)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4)个人因素:

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孙中山在青少年时代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上学,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

但甲午战争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

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弃去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

后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

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了西方当代的一些社会学说和思潮。

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得到了深化。

2、三民主义的提出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时间、地点、人物:

1905年8月20日;

日本东京;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B性质: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区别:

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16字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

【教学手段】因为本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用列表的方法,将本内容尽量简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种革命中的表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同盟会纲领的表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具体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前提核心补充与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并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探究】阅读教材第79页的学思之窗,思考:

孙中山为什么主张“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

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4、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A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

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教学手段】本内容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过,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1、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辛亥革命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C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D《临时约法》颁布:

1912年春颁布,其主要内容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

【总结过渡】三民主义的实践

时间地点目标依靠力量结果

辛亥革命1911湖北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会党、新军虽然取得部分成果,但总体上失败了(两个没有)。

二次革命1913江西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军阀

护国运动1915云南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

护法运动1917广东反对段祺瑞军阀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至;

三民主义本身的局限性;

不敢发动群众。

教训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必须寻求新的途径和新的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归纳概括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师总结:

A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改组国民党;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广州)。

2、主要内容

【教学手段】展示“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表格

名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

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不反帝到反帝;

反满到民族平等;

(联俄、联共)

民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

明确提出反帝反封主张;

(联共)

民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

(扶助农工)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A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B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

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2)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3、意义

进步性: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

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小结:

孙中山一生的两次转变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弃资产阶级改良走革命道路,提出指导革命的三民主义。

B20世纪20年代,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完成国共合作,实现其一生最伟大的转变。

九、板书设计

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1、背景

2、内容2、内容

3、意义3、意义

1、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

2、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十、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客观状况,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本课的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枯燥的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内容处理上,通过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破重点,化难点,解疑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

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平时苦练基本功,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性。

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第六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预习内容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社会状况:

鸦片战争以后,________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

(2)阶级基础:

(3)个人因素:

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2、准备: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3、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了“________,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4、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权主义即“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评价

(1)性质:

是孙中山受美国“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_____________纲领;

(2)进步性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____________的愿望,是__________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

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________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孙中山根据__________思想原则而颁布;

(2)内容:

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

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__________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成果

(1)背景:

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企图复辟______;

(2)行动:

孙中山领导了__________、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_________和中共的帮助;

(2)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其探索抗争陷入苦闷彷徨。

2、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____________。

3、内容

(1)民族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2)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4、意义

(1)它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3)它推动了__________在全国展开。

5、范畴:

仍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畴。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临时约法》的内容。

5、教学难点:

二、学习过程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学生看书列举:

中国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

3、内容:

学生看书解释,教师投影内容

4、从内容中分析三民主义的进步意义以及局限性。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通过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回忆列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捍卫共和的重大事件。

学生思考:

孙中山为什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中心问题探索

1、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

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

2、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3、新三民主义影响及评价

(四)疑难问题解析

1、三民主义的理论

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

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之后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做到“家给人足”。

要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2、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

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2)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3)三民主义是纲领、目标、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目标的手段、方式和途径。

三、反思总结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孙中山一生中两次转变,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走向革命,提出三民主义;

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第三次发表北上宣言,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四、当堂检测

1.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其中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主要是指()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包括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改良道路的失败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④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丰富⑤孙中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

A.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B.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4.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说:

“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他饿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先生”一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潮流。

“先生”革命理论的最重大转变是()

A.提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B.提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C.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2008年辽宁)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其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民族压迫

C.反对满洲贵族D.主张民族平等

6.(2007年淄博)下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

A.投身维新变法运动

B.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

C.领导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D.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7.下图孙中山的题词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

①祖国尚未统一全民仍须努力②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索③改革尚未过大关仍需加大力度④各项事业与先进国家尚有差距仍需努力拼搏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上翻了身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原则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9.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核心是()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核定全国地价,解决土地问题

10.阅读下列三幅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人物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

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图二是的机关报,图一中的人物在图二《民报•发刊词》上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阐发为“”、“”、“”,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图三的主要进步意义是什么?

(4)三幅图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4分)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

(2007年广东单科7)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演讲中指出:

“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

”“地底陈土”指的是()

A.军阀、官僚、政客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D.清朝皇室

2:

(2008广东单科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3:

(2008年高考海南卷)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4:

(2007年高考•天津卷)“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5.材料一

(一)驱除鞑虏,今年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

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老祖宗中国;

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从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以众弃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关系如何?

(2)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9.C.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