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7826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docx

智高点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年级:

课时数:

学员学校:

辅导科目:

学科教师:

课题

2016年中考化学压轴题复习

知识点一:

科学探究

1.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1.不锈钢材料中含有的金属铬(Cr)能提高钢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为了解金属铬与常见金属铝、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小娟与小涛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猜想和假设】根据所学知识,猜想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

猜想一:

Cr  Al  Cu   猜想二:

Al  Cr  Cu   猜想三:

【实验和探究】

(1)小娟的实验:

取大小相同的铝、铬、铜三种金属片(用砂纸打磨光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分别取三支试管,向其中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然后将铝、铬、铜三种金属分别插入三支试管中.

铝片表面产生的气泡较快;铬片表面产生气泡较缓慢,溶液变蓝色;铜片无明显现象.

猜想成立.

铬与稀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亚铬(CrSO4)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小涛的实验:

小涛只选用了三种药品进行实验,也得出了三种金属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则他选用的三种药品可能是.

【总结与归纳】由上述实验得出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

①;②.

2.不锈钢是在铁中加入铬镍,改变内部结构,从而起到防锈作用.小明为了探究铬(Cr)、镁、铜的活动性强弱关系,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

a.Mg>Cr>Cu       b.Mg>Cu>Cr      c.

【设计实验】同温下,取大小相同的打磨过的金属薄片,分别投入到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观察现象,记录如表:

金属

Cr

Mg

Cu

与盐酸反应的现象

气泡产生缓慢,金属逐渐溶解

气泡产生剧烈,金属迅速溶解

无气泡产生,金属无变化

【得出结论】原假设中正确的是(填假设中a、b或c).

【实验讨论】

(1)铬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r在生成物中显+2价),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

(2)小明还想用硫酸铜溶液代替上述实验中的盐酸,在两试管中分别与镁片、铬片混合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关系.小花认为不可行,理由是.

【拓展迁移】若只有一支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只需合理安排金属片的插入顺序(能与盐酸反应的要一次将盐酸消耗完),也能证明铬、镁、铜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则三金属片的插入顺序为.

2.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1.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由甲、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甲同学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CaCl2、NaCl的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填“酸”或“碱”)性.

【实验探究一】确定甲、乙同学上述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

(2)取甲所得溶液少许,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3)取乙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实验探究二】

(4)甲、乙同学把上述实验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写化学式).

【讨论交流】丙同学提出:

若将上述废缸中物质取出,过滤,所得滤液中含有哪些物质呢?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CaCl2、盐酸和Na2CO3中的部分物质.

【实验探究三】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可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归纳总结】该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写化学式).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写出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

(2)写出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

NaCl;

乙同学猜想:

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

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

【交流讨论】

你认为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猜想成立

3.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将二氧化碳

通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大试管中,如图所示,结果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于是他们展开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

二氧化碳是否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同学们取少量大试管中的液体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探究二:

反应后大试管中的溶液所含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佳佳认为溶质是Na2CO3

贝贝认为溶质是Na2CO3和NaOH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实验验证】贝贝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补充完整.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大试管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过滤.

向滤液滴加适量

贝贝的猜想成立

【实验反思】同学们联想到了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了确定其反应是否反生,有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先用pH试纸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然后向其中滴加稀硫酸,边滴边测定混合溶液的pH.请你分析上述方案中,为什么要“当测定pH小于或等于7,”才可证明发生反应了,其原因是.

3.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

1.“五一”节后,小红返回了学校,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由此便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的程度如何呢?

【猜想与假设】小红的猜想:

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不同猜想:

【收集资料】小红知道,NaOH敞口放置会变质的原因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小红设计如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红实验时的现象.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第一步:

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CaCl2溶液

NaOH溶液

部分变质

第二步:

向上述试管中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红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现象是③;④.

【实验反思】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于是对该粉末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

          猜想二:

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猜想三:

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做出猜想三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

 .

有大量气泡产生

说明含有

猜想二正确

(2)取步骤

(1)中的 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说明含有 

【联想与启示】氢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必须保存.

3.一次用餐中,小丽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好奇,于是她决定买回一袋,对其进行研究.

【收集资料】通过阅读标签及查阅资料,她获得如下信息:

(1)该固体酒精中含有酒精、氯化钙、氢氧化钠三种物质;

(2)酒精的化学式为C2H5OH;

(3)氯化钙、氯化钡的水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1)酒精的化学式与NaOH相比,都有“OH”,那么酒精的水溶液是不是显碱性?

(2)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的程度如何?

【实验探究】

实验一:

她取少量酒精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未观察到蓝色沉淀,说明酒精溶液(填“显”或“不显”)碱性.

实验二:

(1)她先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再取沉淀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观察到,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2)她取上述烧杯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先滴加足量澄清石灰水,发现生成白色沉淀,再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液体呈红色,她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老师发现后,提示她由该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你认为只要将上述实验中的澄清石灰水变为(填化学式)溶液,即可得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

【拓展应用】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方法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实验用过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忘了盖瓶盖,对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

(1):

该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

(2):

该溶液全部变质

猜想(3):

该溶液部分变质

【方案讨论】

为了验证猜想

(2)或猜想(3),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提出如下方案:

甲:

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若酚酞变红,则猜想(3)成立,否则猜想

(2)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

乙:

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OH)2,再滴入酚酞,根据现象不同来判断猜想

(2)或猜想(3)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也不行,原因是.

丙:

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再滴入酚酞,根据现象不同来判断猜想

(2)或猜想(3)成立,同学们通过分析认为此方案可行.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 

有气泡产生

猜想 不成立

取少量待测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酚酞

 

猜想成立

【反思与交流】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所以要保存.

5.征得老师同意,爱动脑筋的小亮在实验室对放置已久的Na2SO3的样品成分开展了探究:

【查阅资料】2Na2SO3+O2═2Na2SO4

BaSO3+2HCl=BaCl2+H2O+SO2↑

【提出问题】Na2SO3是否变质了呢?

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猜想1:

样品未变质(即:

样品中含有Na2SO3)

       猜想2:

样品全部变质(即:

样品中只含   ).

      猜想3:

样品部分变质(即样品含中Na2SO3 和Na2SO4)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用少量粉末装入试管,加少量蒸馏水溶解,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盐酸,并不断震荡

现象A

猜想2不成立

②取步骤①中少量的液体于试管中然后,操作Ⅱ

有白色沉淀

猜想1不成立

回答下列问题:

(1)猜想2中:

样品中只含(填化学式)

(2)现象A为:

(3)操作Ⅱ.

(4)写出操作Ⅱ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根据以上探究:

实验室里亚硫酸钠必须密封保存.为了防止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很多,试举一例:

 (填药品名称).

6.“侯氏制碱法”首先达到的是碳酸氢钠,然后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得到产品碳酸钠;2NaHCO3Na2CO3+CO2↑+H2O.碳酸钠置露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

Na2CO3+CO2+H2O═2NaHCO3.

某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瓶开启后久置的碳酸钠是否变质及变质程度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假设Ⅰ:

完全变质;Ⅱ没有变质;假设Ⅲ:

 .

【实验探究】实验一: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再加入少量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假设不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二: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用导管连接后固定在铁架台上,导管的另一端插入澄清石灰水中.加热样品,有气体产生,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假设不成立.

【实验结论】假设成立,样品的成分是.

【交流反思】欲除去Na2CO3变质后的杂质,最合适的方法是.

7.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1)(Na2O2)化学性质很活波,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相关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2)Ba(NO3)2溶液、NaNO3溶液均为中性溶液

【猜想】猜想Ⅰ:

固体为Na2O2、NaOH、Na2CO3

猜想Ⅱ:

固体为NaOH、Na2CO3

猜想Ⅲ:

固体为NaOH                      

猜想Ⅳ:

固体为Na2CO3

【实验推断】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直至完全溶解.

猜想I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Ba(NO3)2溶液.

证明有Na2CO3存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证明有NaOH存在.

                    综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猜想II是成立的.

【拓展迁移】小组同学认识到过氧化钠(Na2O2)应该保存.

4.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

1.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由此猜测:

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实 验 操 作

实 验 现 象

2.在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探究一:

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

①是,②是CaCl2.

【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M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

溶液变红

猜想①正确

探究二:

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

猜想一:

NaOH和Na2CO3;

猜想二:

猜想三:

NaOH.

(3)【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一”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不成立

他们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

(填“是”或“否”)

(4)【继续探究】设计如下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分别取少量滤液于A、B两支试管中,A中加入CaCl2溶液,B中加入溶液

若A中产生白色沉淀,B中没有沉淀

“猜想一”成立

“猜想二”成立

若A、B中都没有沉淀产生

“猜想三”成立

(5)【反思与拓展】

①为防止标签被腐蚀而破损,倾倒液体时 .

②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时,除考虑可溶性的生成物,还应考虑.

5.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1.小明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知道钾、钙、钠金属活动性特别强,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他想镁紧排在钠后面,它是否也能与水反应呢?

【提出问题】镁是否能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镁条,用酚酞作指示剂,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

【反思与总结】

(1)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小明发现B试管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溶液的红色会褪色,这说明溶液的碱性减弱了,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猜想并设计了验证方案:

猜想

验证方案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从而导致溶液碱性减弱

将褪色后的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小明的猜想正确

小明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镁条在热水中无现象,但当他想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时,便有了解释,他的解释是.

2.嫩肉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使肉质松软,达到鲜嫩爽滑的目的.小明发现将拌了嫩肉粉的肉类放到锅中加入食醋调味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她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I. 小明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猜测:

气体中除了醋酸气体和水蒸气之外,还可能含有气体A,A是.

Ⅱ. 小明对气体A的来源做了两种猜测:

猜测1:

猜测2:

气体A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

针对以上猜测,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1

实验2

取碳酸氢钠样品少许加入试管中,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试管口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

猜想①②都正确.

Ⅲ.实验2中,小明发现充分反应后,试管中仍留有一些白色粉末,他猜测可能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请用物理、化学方法各一种进行鉴别.

(1)物理方法:

(2)化学方法:

5.育才中学的某研究小组在探究维生素C水溶液的酸碱性时,不慎误把维C泡腾片(保健品.主要成分如图所示)当做维生素C片放入了水中,结果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引起了该小组同学的探究性趣.

【提出问题】该气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青说:

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CO、H2、N2中的一种或几种.小丽说:

不可能含有N2,因为

小亮说:

不可能含有H2和CO,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最后研究小组的同学共同认为:

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

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该气体中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得出结论】

(1)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由实验②(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

6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及含量

1.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H2、CO2中的两种或三种.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其成分.

【查阅资料】无水硫酸铜为白色粉末,遇水变蓝色.

【提出问题】混合气体由哪些气体组成?

【提出猜想】猜想一:

混合气体是CO、CO2;猜想二:

混合气体是CO、H2;

猜想三:

混合气体是H2、CO2;猜想四:

混合气体是.

【设计实验】将混合气体依次通过下列装置如图1.

【观察现象】A中黑色固体变红色,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色,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讨论交流】

(1)无水硫酸铜变蓝色,则猜想不成立;

(2)小华认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2,小军认为小华的说法不正确,理由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