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787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格物致知议论文.docx

格物致知议论文

格物致知议论文

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为例浅谈议论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杨雪茹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是丁肇中先生一个报告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情况,分析了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

我们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试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为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本文运用了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朴实。

议论文的教学应该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议论文的独特之处:

即文章中有作者强烈的观点,还有为观点论证的整个有序的过程。

它不像其他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情感隐含在人物的性格里,故事的情节,或者所要描写的

教学互动也就很轻松的开始了。

我以为任何议论文都无非是想想告诉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说服人,作为读者我们无非要做的就是接受他的观点,再看他怎样说服我们了。

而扫清理解前知识和文字上的障碍是做到这些的前提。

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有议论文都一样,这也应是议论文教学的不能忽视的环节。

之后就是再次整体感知文章,这次是为了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脉络,清晰的看到作者的思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从解释“四书”中的“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最后提出: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试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不光本课,所有的议论文教学都要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这对于理解教材和学习议论文写作都很有帮助。

论证方法是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几乎好的议论文都会有自己论证方法。

本课中作者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

没有高谈阔论,没有无病呻吟,娓娓道来。

让人信服,让人喜欢接受。

当然这一分析过程其实是围绕着“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来进行的。

弄清论点,是读和教议论文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明确一篇议论文教学的关键。

利用合理的论据围绕论点展开合适的论证,一篇好的议论文就可以轻松完成。

教学亦然。

篇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新课标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要求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

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格物致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因此本文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教育文化背景和我国现状,精辟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及要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

内容上,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掌握扣题开谈,适时立论,引经据典,正反对比的方法。

教学本文,应以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尝试积极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

在注意基础知识的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

注重课文、学生、教师各因素多边活动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机会,不仅使课堂过程活泼多姿,而且给学生提供出广阔的创造思维的平台,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

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能判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

3、深入探求作者写作意图,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编写阅读提纲。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前预习】

1.了解丁肇中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正音:

儒家()论语()彷徨()()

3、释词:

格物——致知——正心——

修身——齐家——四书——

清谈——彷徨——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

4、本文是一篇漫谈式()文,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只是针对中国学生提出他的论题:

“?

”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主体部分紧扣文题引用《大学》里的句子,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强调“探察物体”即“”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

并不重视格物致知;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个方面,来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其实,本文的题目即是“”。

【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读一读。

1、按照议论文“三段式”的一般结构给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述每部分的内容。

2、什么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说一说。

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4、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中哪些是正面事例?

哪些是反面事例?

(三)悟一悟。

5、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讨论一下,这符不符合实际?

对此你有何看法?

(四)写一写。

6、谈谈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本文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文章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

语言明白如话,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上值得借鉴的。

五、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

1、填空。

(3分)

⑴本文作者丁肇中是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奖获得者。

⑵“四书”指的是儒家主要经典《大学》、《》、《》、《》。

⑶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所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有和举例论证。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无理漫骂幽柔寡断蜂涌而至袖手旁观

b、绿草如荫源远流长格物至知各行其是

c、改弦更章事必恭亲人才辈出修身齐家

d、彷徨不定叹为观止恻隐之心不知所措

3、根据课文内容,要表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4分)

关于“格物致知”

古人做法

今人态度

《大学》理解

作者理解

4、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分)

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⑵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5、你能举一个体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的事例吗?

(3分)

6、整体感悟:

(4分)

⑴格物致知的意思是。

出自我国儒家经典之一《》。

⑵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7、选出与其他三句含义不同的一项()(3分)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课内语段阅读。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

?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8.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分)

9.“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

(4分)

10.选中主要采用了和的论证方法。

(4分)

11.文中加点的词语“惟一”可以删掉吗?

为什么?

(4分)

参考答案:

1、⑴诺贝尔⑵中庸、论语、孟子⑶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例论证2、

b3、

关于“格物致知”

古人做法一味死想,想以此得出道理、真理

今人态度重视实验,既想又做

《大学》理解做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地步作者理解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4、⑴“往往”表示一般规律、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⑵“大都”表示范围,指多数学生而并非全部学生,也有个别的除外,语言严密。

5、示例:

爱迪生试验了上千种材料,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电灯丝的材料。

6、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礼记》⑵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要有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7、b8、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

?

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9.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

探索。

10.例证法,道理论证。

11.不能,否则就不能突出途径的单一性。

●课外语段阅读。

开展广阔的课外阅读,获益匪浅。

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一瓢水。

(如果不及时吸取更多的知识,那么这瓢水就会很快蒸发,留下的只是几粒又咸又涩的晶粒。

)凯勒说过: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只有多多地进行课外阅读,才能弥补课堂上的不足。

课外阅读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

歌德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现。

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朱自清的散文集怎能不给人以启迪?

①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②有些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觉得没有

什么可写,这就是缺乏课外阅读的表现。

③如果多看书,[这些都迎刃而解]。

④因为只有“读书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个’。

⑤当然不要求每个人都读万卷书,但是多读总是有好处的。

⑤课外阅读还可以拓宽解题的思路。

(7)这对于学好理科是有很大的帮助。

(8)课外多读外语版的书,对于学好外语更是有很大的作用。

(9)它可以增强语感,增加词汇量。

(10)只要坚持,外语成绩就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11)课外阅读还可以放松紧张的神经,有利于更好的学习。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一句话从反面论证了____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词:

“这”“这些”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

写出指代的内容。

4.这段文字共有几个分论点?

分别是:

___5.解释“迎刃而解”在文中的意思___。

6.第四自然段共(11)句话,请划分其层次(用||线隔开)。

①②③④⑤(6)(7)(8)(9)(10)(11)

7.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请选出答案正确的一项()。

a引证、比喻论证b.引证、例证

c.引证。

例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d.例证、正反对比论证

答案:

1.中心论点:

第一自然段2.课外阅读犹如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3.相同指“有些同学写作文,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可写4.共有3个分论点,分别是②③④自然段的第一句话5.比喻课外阅读这个问题解决了,与此相关的写作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6.①|②③④⑤|(6)(7)(8)(9)(10)|(11)7.c篇三:

议论文阅读

考点一论点

定义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

论点特征

论点要求正确、鲜明,必须正确、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要抓要害;要有的放矢;要根据读者的不同情况,从不同角度确立论点。

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论点在议论文中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中心论点、分论点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在较长的议论文中,还会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关系。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

中心论点是纲,分论点是目,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它们之间有主从关系。

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论点的题型及应对策略初中议论文阅读中,对论点的考查主要涉及的就是对整篇文章或整个句段中心论点的查找,也即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查找。

一、中心论点的判定与提炼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阅读议论文,最终要求读者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论点。

要准确地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就必须要有科学的解题思想和有效的解题方法:

1.首先,用排除论据法。

排除论据法就是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所有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因为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绝对不是论点,因此要加以排除。

2.其次,用论据检验法。

在排除论据以后,一篇议论文一般就只剩下几句议论性语句了。

要从它们中间确定论点,就要使用论据检验法。

根据论据所列举的事实和阐

明的道理,来看它们是否在共同证明某一种看法或是为论证某一句话而服务。

如果是,那么,这一看法或这一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否则,就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3.另外,有的文章论点是由作者提出的,文中引用名人的话,是为了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也有的文章以引用名人的一句话作为论点,全文论据都是为证明这一论点服务的,为此,也要使用论据检验法进行验证。

二、准确地找出论点,要明确以下几点:

1.论点不同于论题。

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段提出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只是论题,而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个明确的判断。

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应该:

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3.议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表现类型

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

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

而有的文章全篇无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蕴涵于论证当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总结了。

①政论性比较强的文章在题目中就直接点出中心论点。

在议论文正文中,作者提出论点,常见的方式有:

一种是开头提出论点,一种是结尾提出论点。

后者是前文议论内容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总结归纳。

开头提出论点则手法多样、形式不一:

有的从一则故事中引出论点,有的从工作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出发引出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的则从一段格言中引论点(《敬业与乐业》)。

这些都是从某一材料入手间接提出论点。

另外开头提出论点还可以不加任何铺垫,开门见山地摆出看法,像《谈骨气》的第一句话即表明了全文论点: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还有一种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论点。

如《想和做》,一开始先摆出想和做的两种错误现象,然后加以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论点。

提出论点后,又继续论述怎样解决二者的联结问题。

②有些议论文,不能在文章中直接找到作为中心论点的句子,只能通过认真阅读文章,领会分析其内容,才能归纳出中心论点。

寻找归纳这种类型的中心论点,一般可从归纳段意、层意入手,然后再归纳中心论点。

篇四:

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转载于:

格物致知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二)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1.论点

(1)什么是论点: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

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2)论点有几个:

一篇文章的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

如果论点不止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

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务于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点的位置:

文章的论点可以安排在开头,也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中间或结尾,即可以安排在文章的任何位置,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

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4)论点的呈现方式:

有的议论文,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5)论点的提出和确立要注意:

①正确性。

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

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

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到、新颖。

2.论据

(1)什么是论据:

论据就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依据。

(2)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的材料,包括:

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d.亲身经历、感受。

②理论的材料,包括:

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导学提纲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

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

性。

一、论点: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

怎样把握论点呢?

1.分清论题和论点。

例如:

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点。

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例如:

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

有时在文章的中间。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3.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

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据一般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例如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王阳明格竹子

的例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

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例如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的语录。

事实论据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a、事实论据:

a.具体的事例,b.概括的事实,c.统计数字,d.亲身经历、感受。

b、道理论据:

a.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b.民间的谚语和俗语,c.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导学提纲

三、论证方法: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a、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典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应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再把我举例论证法的特殊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

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b道理论证:

是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引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就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的特殊作用——具

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c.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地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如《谈读书》中: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d.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对比鲜明,所以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更深刻鲜明的印象。

如:

《谈读书》中,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分析对比论证法的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这样对比实施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的,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四、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