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8017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107 大小:66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7页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7页
亲,该文档总共10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10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doc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19《记叙文阅读》

【北京市】

(二)阅读《信天游》,完成18—21题。

(共10分)

信天游

刘成章

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

“哎——风儿!

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

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

”小女女便转脸应声:

“哎——舅舅!

我听下啦!

”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

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

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

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

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⑥1956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

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31岁的诗人贺敬之。

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

它让我爱不释手。

诗中经典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思。

⑦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

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

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

忽有一日,省上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端下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

好像是一个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

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

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

“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

”我好不高兴!

天色入暮,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

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之中。

⑧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

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③梁粱”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

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

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⑨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超来了!

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

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

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一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一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

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嗓子就痒痒了。

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⑩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

(有删改)

注:

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

②[犁铧(huá)]翻地的农具。

③[圪]念gē。

18.阅读第①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

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

(2分)

问题:

原因:

19.阅读第③—⑨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

(2分)

答: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特点的。

(3分)

答:

21.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甲】红圈圈【乙】一圈红【丙】圈圈红

18.问题:

为什么信天游是一件绝伦的艺术品?

原因:

文章第一段极度赞美了信天游但是没有任何具体介绀,为下文作铺垫的同时吸引读者兴趣,为什么它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19.这样富于魅力的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

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的死去活来。

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

我整个身心便油然而生一种归属感。

20.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手法,将陕北的山川大地都比喻成延长信天游的舞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信天游的普及以及贴近生活的特点。

将信天游的歌声比喻成了云霞之辞,体现了信天游的高亢嘹亮的特点。

21.【丙】

【重庆(B卷)】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17感。

(22分)

风景

李小云

①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拇指和食指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小区里栉比的高楼,右边是起伏的群峰,刚下了一些小雪,灰秃秃的山顶上,多了些白色的点缀。

好一幅美丽的水墨素描!

小翠陶醉在这美丽的风景中。

②妈妈的责骂声把小翠从沉醉中惊醒,仔细一听,是骂热力公司的,这么冷的天,居然一大早就没了暖气。

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拿起桌上的报纸,一则启事吸引了她,市里要举办“泉市好人”西展,获奖作品将雕刻进广场的“泉市好人碑林”里。

小翠怦然心动,立即决定参加这次比赛,画谁呢?

她想了想,一时半会儿没有理想的人选。

③她继续构思她的画作,忽然,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远处径直走进了她手指框住的风景里。

她有些气恼,她想画一幅雪景,送给福利院的佳佳。

那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福利院做公益时认识的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他特别喜欢画画,从那时起,小翠就常常去教他,有好一阵子没去了,正好送一幅雪景图给他。

④两人走到窗外,钩开地上的井盖。

猫着腰向井里看,矮个子回身打开工具包,取出一条皮裤子,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矮个子穿上了那条肥肥的裤子,下到井里,高个子拿着手电朝里照着,吆喝着,和井下的矮子联络着。

⑤过了一会儿,矮个子从井口探出了头,和高个子交流着井下的情况,然后又钻下去了。

高个子从背包里取了几样工具,一件一件递给井下的矮子个,那矮个子也一会儿探出头来取工具。

一会儿又探出来放工具,矮个子终于从井下爬上来了,那条皮裤已经湿到膝盖以上,小翠惊讶地发现,皮裤上,丝丝粪便往下流淌,小翠感到一股恶臭从胃里猛地冒上来…

⑥矮个子脱下皮裤,那高个子在一旁帮忙,两人讨论着什么,他们把那些工具装入口袋里,走出了小翠的视野,那幅“素描”再一次跃入小翠的眼帘,朝阳柔柔的抚慰着远处的山、美丽的楼。

⑦“热力公司的人要挨家挨户供热冲洗管道!

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

”妈妈骂骂咧咧进了屋,小翠没有回应妈妈,皮裤的湿冷和恶臭,又浮现在他脑海。

⑧“咚咚咚!

”有人敲门。

妈妈打开门,小举恻身看见是高个子和矮个子,他们说明来意,妈妈让进了他们。

后面的场景是小翠看不到的,好妈总是把她安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

⑨再见到这两个人的时候,还是在那个窗前:

一高一矮,面带笑容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小翠像寻宝人突然现了神秘的宝藏一样,兴奋不己,这不就是泉市好人吗:

她立即摊开纸笔,在雪白的素描纸最显眼的位置上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身影。

至于远远的山峰和错落的楼房,在这幅画中已然就是那星星点点的装饰。

画作完结的时候,小翠在右下方郑重地写上标题,温暖的使者。

⑩秋天,小翠炸为获奖作者代录,由妈妈陪着出席“泉市好人”画展顿奖仅式,会议结束后,她们随着人流进入碑林参观,小翠突然发现一幅制刻在碑上的版画;轮椅上的女孩在风中静静地作画,她的肩上栖息着一只美丽的白鸽,题日:

坚强的翅膀。

创作说明;她,因车祸截肢,却坚强不屈;她用心作画,用美温暖福利院的孩子。

她为社会撒下爱的种子,为自己也为他人插上奋飞的翅膀。

作者:

佳佳。

小翠含羞一笑,原来自己在不经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选自“江山文学网”,有修改)

13.第④段中说“两人似乎在争执什么”,请根据文本,写出他们的“争执”的内容。

(4分)

14.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描写“灿烂的阳光”,其作用是什么?

(4分)

15.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小翠这一人物的形象特征。

(6分)

16.文章题目“风景”,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些风景?

(6分)

17.对文中有关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拇指和食持框住的镜头里,左边是……右边是……”表明小翠在专注地构思画作。

B.“小翠伸手拽了拽搭在身上的毛毯”,委婉地表现了被妈妈的责骂声惊醒后小翠的不满。

C.“真是的,自己供不好暖,居然麻烦我们”,表现了妈妈对热力工人工作的不理解。

D.妈妈总是把她置在另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与下文的小翠“因车祸截肢”相呼应。

13.⑴井里很脏,不要下到里面去维修⑵矮个子和高个子争执谁下到井里去维修

14.⑴照应标题,推动故事清洁发展,引出下文小翠画“泉市好人”。

⑵使任务开缘象更鲜明,写出了矮个子和高个子帮居民神洗供热管道后高兴的样子,体现了他们爱岗今夜、无私奉献的美好心灵。

⑶凸显了小说的主题,对社会上乐于助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人们的赞美。

15.⑴小翠是一个心思细腻,内心善良、热心帮助别人的人。

小翠在福利院主动帮助先天性心脏病的佳佳。

⑵热爱生活、心灵手巧的人。

一支画笔画出社会上的好人好事。

⑶积极乐观的残疾人。

小翠虽然残疾,但积极面对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

16.⑴高楼、群峰、小雪组成的自然美景。

⑵矮个子和高个子忍受污臭修理管道的样子,以及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

⑶小翠身患残疾,但依然在窗前为社会好人作画。

⑷佳佳画笔下的小翠在风中静静作画,肩上栖息着白鸽的样子。

17.B

【甘肃省兰州市】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20分)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面去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之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有时,纸条里面还会包着一张五十块钱的钞票。

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

父亲识字不多,我记得他总是把“风平浪静”写成“风平浪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特殊情谊。

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

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和父亲迟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

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一双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是走下床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筋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

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联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想死的念头。

  ⑦接近联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学校提供的晚自习教室里作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

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

父亲必定是不愿吵到其他正在看书的同学;我体会了他的心意,便悄悄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或是快速跨过的情景。

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白色保丽龙的盒子掀开,然后为我撕开卫生竹筷子的封套。

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摊子后面是宏光钟表行,隔壁是间杂货铺,杂货铺的天花板上吊着一包包的干鱿鱼和紫菜,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围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卫生纸放在我前面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

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两眼茫茫的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保丽龙盒子,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胶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

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

“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别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

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掌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⑪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

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有删改)

  16.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分)

  17.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5分)

  ⑴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

(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2分)

  ⑵我想到那些落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18.第③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9.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

(4分)

  20.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轮廓”的理解。

(3分)

  16.父亲总能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及时给予我安慰和鼓励,他深知我内心的想法,帮我战胜了困难和自我。

所以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17.⑴“从来”是“一直”的意思,表明了“我”一直矛盾的心理和做法:

怕自己因缺少勇气在父亲面前哭起来;怕看到父亲伤心的面孔,不敢去面对。

去掉了,语气上就弱了许多,不如原来的效果好。

  ⑵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蒸饺在竹笼内排列的热闹情状,衬托出“我”对“温热且快乐”的渴望,反映了自己对父亲给予自己心理抚慰的喜悦心情。

  18.具体写出了父亲对“我”的细心呵护,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为后文写父亲察觉“我”要自杀到学校来鼓励安慰“我”作铺垫。

  19.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像军人一样坚强地面对所遇到一切困难,并以“行军礼”的动作表明对儿子的信任,会永远做儿子坚强的后盾。

  20.父亲总是在“我”心灵受伤的时候,在黑色的夜晚及时给予“我”光明和温暖,在这时候“我”虽然不能清楚地看清父亲的面容,只能看个大致的“轮廓”,但这“轮廓”是父亲留给自己最清晰的形象、最感动的印记,他一直鼓励着勇敢地前行。

“轮廓”也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广东省】

(四)(17分)

笔下犹能有花开

肖复兴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

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

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

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

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