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814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病条辨必读Word文档格式.docx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3)

本条论述太阴温病的临床表现。

“太阴之为病”,是指上焦温病中的太阴病,其病变部位在手太阴肺系。

“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是与伤寒病相鉴别。

伤寒表证脉浮,即《伤寒论》所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病中的太阳中风证脉浮而缓;

太阳伤寒证脉浮而紧。

上焦太阴温病的脉象既不缓,又不紧,而是“动数”,说明是热证。

究竟是表热证还是里热证?

从文义来看,其既与中风、伤寒相鉴别,当然应是表热证,则其脉象亦应是浮而数,其病变部位在肺卫。

因风热邪气袭表,病在上焦肺卫,而两手寸脉候上焦病变,故脉象可见两手寸脉搏动幅度大,即文中所谓“两寸独大”。

热邪在上焦,在表,故见上肢肘以下皮肤热,即“尺肤热”。

风热上犯清窍,气血逆乱,故头痛。

风热袭表,卫外失司,故微恶风寒。

正邪相争,功能亢奋,则身热。

其身热与微恶风寒并见,可作为诊断表热证的主要依据,是主症。

自汗,是因热迫津液外泄。

热邪易伤津液,在表证阶段,伤津较甚则口渴,伤津轻则不渴。

可见,口渴与不渴在本条是或有之症,即兼症。

若风热袭表,导致肺气不利,宣降失常,也可出现咳的症状,但也属兼症。

其“午后热甚”,是因午后为阳明经气主令,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其气血充盛,正气抗邪有力,正邪激争而功能亢奋,使体温更高。

上述症状,条文中称为“名曰温病”,确切地说,应称之为太阴温病卫分证,按八纲辨证属表热证。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

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4)

本条论述太阴温病卫分证的证治。

条文的原义是: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这四种温病,初起在手太阴肺卫阶段,如果有恶风寒的症状,用桂枝汤治疗;

如果只发热而不恶寒,且口渴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这四种温病有其特殊性,故治法与此不同。

本条提出治疗温病用辛温解表之剂桂枝汤的说法,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颇遭后世医学家之非议。

吴氏把桂枝汤做为全书第一方的理由,他在《温病条辨·

卷四·

杂说·

本论起银翘论》中说:

“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以初春余寒之气未消,虽曰风温(系少阳之气),少阳紧承厥阴,厥阴根乎寒水,初起恶寒之证尚多,故仍以桂枝为首,犹时文之领上文来脉也”。

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初春余寒之气未消”,“初起恶寒之证尚多”,则属伤寒范畴,不是温病。

若曰风温,乃感受风热邪气致病,则当用辛凉轻解,而桂枝汤断不可用。

吴氏将桂枝汤列为《温病条辨》第一方,并加这段说明,并非他不懂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也并非他真的主张以桂枝汤治疗温病,而是违心之说,其中有难言之隐。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医家多推崇《伤寒论》,治疗温病也多用伤寒之法,温病学派做为不同于伤寒学派的一个新体系而出现,在当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

所以,吴鞠通迫于医界偏见的压力,在倡导温病学说时,亦不得不借推尊伤寒学派之名,行标新立异之实。

究其本心,他对太阴温病初起的治疗,是力斥辛温发汗而主张用辛凉之剂的。

他在“银翘散方论”中明确指出:

“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

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

而且他在“本论起银翘散论”中也明确指出:

“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

可见,《温病条辨》第一方用桂枝汤是假,而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是真。

综观全书,前后对照,反复推敲,即可知其本意。

虽然如此,但对初学者来说,对吴氏的用心是很难一目了然的,往往容易为其所惑,这不能不说是《温病条辨》一书中的缺憾。

再者,本条中提出的“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也存在着较大问题。

从临床实践中来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是里热证,应当用清热法,而不应以辛凉平剂银翘散解表清热。

吴氏之所以执此说,是为了强调伤寒与温病之区别主要在于恶寒与否。

其实温病初起亦非绝对不恶风寒,只是与伤寒初起相较,伤寒初起恶寒重,发热轻,温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吴氏在本条中强调初起“恶风寒”与“但热,不恶寒而渴者”,实乃矫枉过正,难免偏执。

综观其上下文,应当是以第3条所述“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因其证候是风热袭表,导致手太阴肺的经气不利,乃致卫外失司,以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故治用辛散、凉清、轻宣之剂,以疏风透热,解除表邪,银翘散辛凉平和,正当其属。

银翘散方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辛凉法,轻宣风热煮勿过。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6)

本条论述风温病太阴卫分证以咳为主症者的治法。

“但咳”是指以咳为主症。

其仅言咳而不言嗽,是指咳而无痰。

其“身不甚热,微渴”,可知表热与津伤均不重,仅以咳为主。

由其临床表现可以看出,其证是风热外袭,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其病变轻浅,故以“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取其辛凉轻透,以宣肺止咳。

因其病轻,故用药亦轻。

桑菊饮方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但咳服之效。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7)

本条论述太阴温病气分里热蒸腾证候的证治。

热邪传入手太阴气分,因其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激烈,故里热炽盛,蒸腾发越,而致气血涌越,脉势如波涛汹涌,而呈“浮洪”之象。

里热上蒸,则舌苔黄。

热迫津液外泄,则“大汗”出。

热迫气血上涌,则“面赤”。

里热蒸腾,则见高热“恶热”。

因其里热蒸腾发越,热邪有外达之势,故当辛散寒清,因势利导,使邪有出路,治用辛寒清气,泄热保津,以“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太阴温病,脉浮大而芤,汗大出,微喘,甚至鼻孔搧者,白虎汤加人参汤主之;

脉若散大者,急用之,倍人参。

(8)

本条论述太阴气分证因里热蒸腾,耗气伤津,导致里热仍盛而津气两伤,虚实夹杂证候的证治。

其“脉浮大而芤”为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之象,乃因高热大汗,津液大伤所致。

其“汗大出”,一因热邪迫津,一因气不摄津所致,为虚实夹杂症状。

“微喘,甚至鼻孔搧”,亦为虚实夹杂症状。

其喘,一因热邪迫肺,肺气上逆,一因热邪耗气,肺气大虚。

喘甚,则鼻翼搧动。

因其证属热邪仍盛而津气两伤,故治当辛寒清气与补气生津并施,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象浮散无根,举之浮散不聚,漫无根蒂,按之则无,称为散脉,主气血耗散,津气欲脱,正气将绝,当急用白虎加人参汤,且方中应重用人参以补气敛阴固脱。

正如吴氏在本条分注中所云:

“浮大而芤,几乎散矣,阴虚而阳不固也。

补阴药有鞭长莫及之虞,惟白虎退邪阳,人参固正阳,使阳能生阴,乃救化源欲绝之妙法也。

汗涌、鼻搧、脉散,皆化源欲绝之征兆也”。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脉沉者,不可与也;

不渴者,不可与也;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9)

本条论述白虎汤的功用及禁忌证。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是讲白虎汤的功用。

白虎汤为辛寒之剂,其君药石膏辛甘大寒,寒能清气,辛能透热,可使里热外达,出表而解,故吴氏将其功用概括为“达热出表”。

以下文字,是讲白虎汤的禁忌证。

“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

脉细主阴虚血少,脉弦主筋脉拘急,弦细并见,是阴虚血少不能柔养筋脉,筋脉拘急,欲作虚风内动之兆。

此类脉象不应见浮象,其浮者,乃又有外感邪气所致。

阴虚外感之体,虽有热象,不可用白虎汤,而应予滋阴解表。

“脉沉者,不可与也”:

脉沉有二种情况,一为沉实有力;

一为沉而无力。

沉实有力之脉,多见于阳明腑实证,治当攻下,非白虎汤力所能及,故不用白虎汤。

沉而无力之脉,多见于肾阳衰微之证。

肾阳衰微,火不归原,浮阳外越,真寒假热,也可见身热,面赤,口渴之假象。

然其身虽热,却欲被覆向火。

面虽赤,而浮红娇嫩。

口虽渴,而不能饮,或喜热饮。

与白虎汤证之壮热,口渴饮冷,满面红赤截然不同,当然更不能用白虎汤再伤其阳,而应予温肾回阳。

又有中气素虚患者,亦每见身热,自汗,状似白虎汤证。

然其病机属气虚阳浮,故身热多发于劳累耗气之后,汗出乃因气虚不能固表,且又兼见气短,神疲,脉弱无力等象,属气虚发热之证,亦须与白虎汤证相鉴别。

“不渴者,不可与也”:

虽发热而口不渴,多是湿热之证。

湿热未化燥,未伤津液,故口不渴。

治疗不能用白虎汤,以防冰伏湿邪。

“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身热而汗不出,多因津液大亏,无源作汗,治当甘寒生津,不能单用白虎汤辛寒清热之剂。

总之,白虎汤是治气分热炽之良剂,但非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者,不可予之。

若用之不当,为患亦深。

本条以两种脉象和两种症状为例,论述白虎汤之禁忌证,告诫学者切勿误用而贻患。

“此白虎之禁也。

按白虎慓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原有立竿见影之妙。

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懦者多不敢用,未免坐误事机。

孟浪者,不问其脉证之若何,一概用之,甚至石膏用至斤余之多,应手而效者固多,应手而毙者亦复不少,皆未真知确见其所以然之故,故手下无准的也”。

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10)

本条论述气营两燔证的治法。

“太阴温病,气血两燔”,是指温热邪气侵入手太阴气分,并深入发展,深入血分,气热未罢,血热又起,而成气血两燔之证。

在本条中,吴氏仅提出“气血两燔”而未列症状,是省略之笔,应以方测证。

其用“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方中石膏、知母清气分热,元参、生地、麦冬清营养阴。

可见,其证当属气营两燔,临床每见高热,口渴,心烦躁扰,舌红绛苔黄燥,脉数。

若属气血两燔,耗血动血之重证,则此方力不能胜。

吴氏所谓“气血两燔”,是以血赅营,笼统言之。

因其气营两燔,热炽津伤,故治用玉女煎加减,可收气营两清,养阴生津之功。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

加减玉女清气营,舌绛中心黄苔生,

膏知生地元参麦,辛凉甘寒二法并。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

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11)

本条论述气血两燔证的证治。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是指手太阴肺的气分热邪窜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致出血。

其有“太阴温病”气分证,当见身热,咳喘,甚则气急鼻搧。

其“血从上溢”,是指口、鼻出血,即咳血、咯血、吐血、衄血,可见是热邪损伤肺络。

肺热既盛,又致络伤溢血,其证当然属气血两燔。

其以“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是用银翘散清透肺热,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二者相合,共收气血两清之功。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是指中焦气分热炽,窜入血分而致气血两燔,当清泄中焦气热与凉血散血法同用。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是指所吐不是纯血,而是粉红色血水。

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

“至粉红水,非血非液,实血与液交迫而出,有燎原之势,化源速绝”。

吴氏认为此证是“血与液交迫而出”,即经脉内之血与经脉外之液同时外溢,是生化之源败绝之重证,故“死不治”。

“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是指上部大量吐血、衄血,脉搏一息七、八至以上,数疾之极。

如此热邪盛而大出血之重证,面既不红赤,又不苍白,而反见黑色,是血热伤阴,面部瘀滞之象。

血外溢而内瘀,热邪仍炽,消耗不止,化源欲绝,其证危重,故预后不良,而“死不治”。

若勉为一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其“清络”,是指清血络中热,即凉血法,其“育阴”,即养阴法,实即“凉血散血”法,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方

犀角地黄赤芍丹,热邪迫血并熬煎,

耗血动血虚且瘀,凉血散血一方担。

★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

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15)

本条论述营分证的证治。

本证是热邪由太阴卫分或太阴气分已传入营分,其见“寸脉大”,是因寸脉候上焦病变,心居上焦,“心主血属营”,心营热盛,故“寸脉大”。

舌为心之苗,心营热盛,营阴耗损,血中津液大亏,血液粘稠而色深红,故舌质绛而干燥。

温病阴液大伤,应见口渴,即“法当渴”。

而本证口不渴,并非津伤不甚,而是热邪深入营分,蒸腾血中津液,使之上升于口,故口不渴。

“渴乃温之本病,今反不渴,滋人疑惑,而舌绛且干,两寸脉大,均系温病。

盖邪热入营蒸腾,营气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温病也”。

气分证见口大渴,是热邪消耗肺胃津液,故口渴而欲饮水自救,其口渴虽甚,但所伤为肺胃津液,病位浅而阴液损伤尚轻。

营分证之口反不渴,是因营阴上蒸,其血中津液已大伤,故病位深而阴液损伤重。

营分证之治疗,应清营养阴,透热转气,主方为清营汤。

方中之黄连为清气之品,虽性寒而具清热之功,但又有苦燥伤阴之弊,故营分热盛而营阴大伤者应“去黄连”。

条文中所强调的清营汤中去黄连的临床依据是“今反不渴者”。

清营汤方、清宫汤方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营分灼阴伤,

犀角丹元连地麦,银翘竹叶煎服康。

去银连地与丹参,加莲子芯清宫汤。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

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

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化斑汤主之;

发疹者,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禁升麻、柴胡、当归、防风、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

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16)

本条论述太阴温病误用辛温发汗所导致的变证的证治。

“太阴温病,不可发汗”,是强调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应当辛凉轻解,以清透表邪,切不可用辛温解表之剂大发其汗。

因风热为阳邪,若误用辛温之品,则不仅助热,且易伤阴耗气,反致引邪深入而生它变。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但因热邪伤津不能作汗而汗不出者,则辛温之品反鼓动热邪由气分窜入血脉。

若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瘀于皮下,则发斑。

若热邪迫血,使血行于表,瘀于肤表血络之中,则发疹。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后,使腠理开泄,气耗津伤,表失固摄而汗出不止者,则可导致心阳心阴不足而致邪气内陷,逆传心包而神昏谵语。

误汗而致的发斑,治当清热凉血化斑,以“化斑汤主之”。

误汗而致的发疹,治当清营透疹,以“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主之”。

无论是发斑还是发疹,都应以清热凉血药为主,绝对禁用升提透发之品,如升麻、柴胡、葛根,也禁用辛温发散药物,如当归、防风、羌活、白芷、三春柳(柽柳)等,以防助热动血,加重病情。

正如吴氏在本条方论中所云:

“若一派辛温刚燥,气受其灾而移于血,岂非自造斑、疹乎”!

误汗而致的逆传心包,神昏谵语,治用清宫汤以清营养阴,同时送服安宫牛黄丸以豁痰开窍。

若无安宫牛黄丸,可用紫雪丹或局方至宝丹代替。

化斑汤方

化斑汤中白虎汤,犀角元参共一方,

气血两燔斑色赤,清气凉血用之良。

安宫牛黄丸方

安宫犀角与牛黄,雄黄梅片朱麝香,

芩连郁金栀珍珠,金箔为衣凉开方。

紫雪丹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寒水磁滑膏,

丁沉木麝四香俱,元参升麻与甘草。

至宝丹方

至宝朱砂麝息香,牛黄犀角共雄黄,

金箔银箔与龙脑,琥珀玳瑁共为方。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17)

本条论述热入心包的证治。

热入心包之证,其传入途径有二:

一是由上焦手太阴卫分或气分直陷心包,因其未经中焦阳明气分,故叶天士称其为“逆传心包”;

一是由中焦阳明气分传入心包。

因二者病变部位均在心包,故统称为“邪入心包”。

热邪深入心包,既可导致营热阴伤,又可灼液成痰,故其病机是营热、阴伤与痰热共存,形成痰热蒙蔽心包之证。

舌为心之苗,痰热阻闭心络,故舌体短缩,转动不灵,语言蹇涩,称为“舌蹇”。

痰热阻滞,气机不畅,阳气不达于四末,故见“肢厥”。

吴氏此处所列症状甚简,但其证候为“邪入心包”,故还应见神昏谵语甚或昏愦不语,身灼热而无汗,舌质绛苔黄燥,脉细滑数。

其神昏谵语甚或昏愦不语,是因痰热蒙蔽心包,心神内闭所致。

营热而阴伤,汗无来源,故其身灼热却无汗。

舌绛与脉细数,主营热而阴伤,舌苔黄燥与脉滑,主气分痰热盛,故其证应属气营两燔。

治当豁气分之热痰,清心营之热邪,滋已伤之营阴,用安宫牛黄丸豁痰开窍,或用紫雪丹代之,但此二方均无滋养营阴之功,故本条应与第16条前后互参,前条已讲过本证以“清宫汤主之”,本条亦应以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为治。

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

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18)

本条论述温毒类病变中大头温、虾蟆温的证治。

外感风温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初起恶寒,发热。

继而温毒邪气由表入里,气分热炽,故恶寒罢而热盛。

温热毒邪循阳明经、少阳经上攻头面,气血上壅,故“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部无肿痛,仅头面部红肿。

少阳经循行于耳前后,如果气血壅滞特甚,少阳经气不通,也可导致突发性耳聋。

这类病证,俗名“大头温”或“虾蟆温”,即近世所称的丹毒、痄腮一类病变,治当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用李东垣的普济消毒饮。

关于方中“去柴胡、升麻”的原因,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

“去柴胡、升麻者,以升腾飞越太过之病,不当再用升也”。

关于“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的原因,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

“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普济消毒方

普济消毒芩连牛,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

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

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

本条论述暑温病初起的证治。

“形似伤寒”一句,指出暑温初起与太阳伤寒证的疑似之处,警示后学者临床应加以鉴别。

“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

……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之文。

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

由吴氏之说可以看出,暑温初起与伤寒初起虽均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但二者之病因病机不同,其临床表现虽有疑似,却大相径庭。

伤寒初起,寒邪束表,卫阳被郁,故先见恶寒,俟郁阳奋起抗邪而后见发热,且恶寒重而发热轻。

寒主收引、凝滞,寒凝血脉,气血凝涩,不通则痛,故头痛,周身骨节疼痛,并伴见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暑温病乃外感暑邪所致,暑为热之极,其热势炽盛,且暑季人体腠理开泄空疏,邪气易入于里,故暑温初起往往邪气直接入里而见里热炽盛,并无表证阶段。

因其里热炽盛,正邪激争,故初起即以高热为主。

暑热伤气,卫外失司,亦可见恶寒,即吴氏所谓“热极而后恶寒”,但多表现为背部微恶寒,与伤寒初起之恶寒重者大有不同。

暑热上扰清窍,气血逆乱,也可见头痛,但多表现为晕胀而痛,与伤寒初起头身疼痛剧烈者迥然有异。

右手脉候气分的病变,左手脉候血分的病变,暑温初起,里热蒸腾,暑邪在气分而不在血分,故“右脉洪大而数”,其“左脉反小于右”。

“左脉反小于右”,并非血虚,而是与气分热盛而致的“右脉洪大而数”相对而言。

暑热伤津,则“口渴甚”。

暑热上蒸,气血上壅,则“面赤”。

暑热蒸迫津液外渗,则“汗大出”。

综上所述,暑热季节,症见高热,背微恶寒,头晕胀痛,口渴,面赤,大汗出,右脉洪大而数者,称为“暑温”,其病变部位在上焦手太阴气分。

其治疗,当清泄暑热以保津液,以“白虎汤主之”。

如果脉虽“洪大而数”,但重按则豁然而空,即吴氏所谓“脉芤甚者”,是暑热炽盛而气阴两伤的实中夹虚之证,治当清泄暑热与益气养阴并施,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24)

本条论述暑温初起卫气同病的证治。

“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是指与第22条之证候有相同之处,但其不同点在于“汗不出”,故治法不同。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言。

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也”。

本条文字甚简,但以其新加香薷饮之方测其证,可知当是暑邪夹湿之候,属于暑湿病。

正如吴氏在本条分注中云:

“温病最忌辛温,暑病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而余则佐以辛凉云”。

由吴氏所述可以看出,本证是外感暑湿,卫气同病之候。

湿为阴邪,重浊粘腻,阻滞气机,故其初起犯表,则使表气郁遏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重痛,是为卫分证。

暑湿弥漫熏蒸于里,则口渴,面赤,是为气分证。

因其暑邪夹湿,则胸脘痞闷,苔腻,脉濡等症亦当并见。

治当清暑化湿,卫气同治,以“新加香薷饮主之”。

新加香薷饮方

鞠通香薷饮新加,银翘厚朴扁豆花,

暑温脉洪身无汗,辛香解表其效佳。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

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26)

本条论述手太阴暑温气分各类证候的证治。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是指暑温初起,无论是否用过发汗解表药物,而见汗出不止。

从机理上分析,已经发汗而汗不止者,可能是解表药物的作用;

未发汗而汗不止者,则是里热蒸腾所致。

但无论是否经过发汗,均应辨证论治。

“烦渴”,是暑热伤津所致。

“喘”,是暑热迫肺,肺气上逆之征。

“脉洪大有力”,标明邪气盛而正气不衰,其证属实,治当清泄暑热以保津液,以“白虎汤主之”。

若“脉洪大而芤”,则标明汗出不止而致气阴两伤,治当清泄暑热与益气养阴并施,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兼“身重者”,是暑热夹湿弥漫于肌肉,治当清泄暑热,兼以燥湿,以“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若汗多不止,脉象散大无根,是高热大汗而致津气欲脱之兆,急当补气生津,敛阴固脱,以“生脉散主之”。

生脉散方

生脉散中用人参,麦冬五味共为臣,

汗多脉散喘欲脱,补气固脱又敛阴。

★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

手厥阴暑温,清营汤主之。

舌白滑者,不可与也。

(30)

本条论述暑温病营分证的证治。

“脉虚”是不足之脉的统称,具体到本证,当见细数脉。

“夜寐不安”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