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23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6单元教案

更新时间:

2006-5-14    浏览次数:

102

第五单元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与罪恶的奴隶贸易和残酷的殖民掠夺密切相关,西方殖民者“三角贸易”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是最有力的证明。

2.能力要求: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西方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和对印度进行残酷殖民掠夺的原因,初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给西方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带来的不同后果,一方面认识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进步性,初步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三角贸易”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掠夺。

难点:

奴隶“三角贸易”、英国对印度殖民掠夺所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一些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其先行者西班牙、葡萄牙各侵占了哪些地区?

进行了怎样的掠夺?

(答略)。

继积极参与新航路开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了全球范围内的殖民活动之后,17世纪初,英、法等西欧国家也随即走上了殖民扩张的舞台,成为新兴的殖民国家,逐渐取代了葡、西两国的地位。

它们是怎样进行扩张的呢?

占领殖民地后又犯下了哪些罪行?

让我们在今天的课堂上一起去了解。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殖民掠夺的后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

(2)大肆掠夺殖民地财富。

葡萄牙殖民地除巴西外,都在亚洲和非洲,西班牙除菲律宾外,殖民地都在美洲。

(可简要联系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我国澳门的情况)殖民者在亚、非、拉美等地进行大肆搜刮。

印地安人尸骨成山,殖民强盗金银满船。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王室,此后,更多的欧洲国家加入到殖民掠夺中来,亚、非、拉美等国从此相继进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

欧洲殖民者从事贩卖黑奴的活动,一般采取“三角航程”。

他们的船只满载盐、布匹、火器、五金、念珠、郎姆酒等货物,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

这是“出程”;在非洲海岸用这些货物“交换”黑奴。

(补充:

最初,欧洲殖民者组织捕奴队掳走非洲精壮男子,引起非洲人民强烈反抗。

他们改为由自己出枪,挑动一些非洲首长从事猎奴战争,再用货物从酋长手中收买黑人,卖作奴隶)(举例:

黑奴的价格非常便宜,通常情况下,一个60公斤重的男奴或未婚的姑娘能换一桶酒,一个儿童只值一面镜子等)。

然后横渡大西洋到美洲。

这是“中程”;在美洲用黑奴换取金银和糖、烟草、稻米等返欧洲,这是“归程”。

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

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在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中,有1500万黑人被贩运到美洲。

据统计,每运一个黑人到达美洲,就有五个奴隶死于猎奴战争或贩运途中。

因此,加在一起,非洲丧失的精壮人口几近1亿,相当于1800年非洲人口的总和。

然而,奴隶贸易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殖民者们趋之若骛,掠夺来的大量财富被他们在国内转化成资本,用以发展商业,建造厂房,购置机器和雇佣工人,这也是欧洲工商业得到很快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欧洲的许多城市也因此而兴盛繁荣起来。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7世纪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

相继打败了西班牙、荷兰、法国。

18世纪后半期,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号称“日不落帝国”。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起初规模不大,主要从印度和东南亚一带进口棉布和胡椒等商品,后来还拥有了建立军队管理殖民地等特权,无恶不作。

它负责英国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殖民侵略。

野蛮的掠夺造成了亚、非、拉殖民地的可怕贫困和落后。

可是英、法等国的殖民者将压榨来的沾满血污的钱财运回国内,转化为资本,去发展工商业。

这些殖民地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在葡萄牙、西班牙之后,17世纪的欧洲兴起的殖民国家。

它们在激烈的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一个国家打败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它是——(英国)各国占有了殖民地后,进行了残忍的、血腥的掠夺和屠杀,而且还毫不羞耻地贩卖黑奴。

殖民主义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充满卑鄙贪欲和野蛮暴行的历史,我们应该永远牢记这一点。

第16课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

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激起了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斗争,19世纪爆发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印度的民族大起义。

2.能力要求:

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概述玻利瓦尔赫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杰出影响和作用,其爱国主义优秀品质、值得学习和推崇。

3.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思维方法,来分析思考拉丁美洲和亚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民族责任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玻利瓦尔、章西女王。

难点: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原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

是否看过电影《章西女王》?

以及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开始讲述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一、“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最先侵入拉丁美洲。

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几乎全部拉丁美洲,葡萄牙独占巴西,他们残酷屠杀当地居民。

为了补充劳力,殖民者又从非洲掠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残酷地剥削和虐待他们。

他们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统治是落后的、残暴的、纯粹掠夺性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殖民统治。

长达300年的殖民剥削和压迫,使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鸿沟愈来愈深,矛盾愈来愈尖锐,尤其是土生白人,强烈要求控制政权、发展民族经济。

殖民统治危机的加深“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反抗趋势,都是民族起义。

”从1816年起,西属拉美独立革命进入第二个阶段,南美成为斗争的重心。

在南美大陆的北部主要是爱国者玻利瓦尔领导的独立战争。

西蒙·玻利瓦尔是19世纪初南美洲北部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拉丁美洲革命的杰出领袖。

1810年4月加拉加斯人民起义,赶走了西班牙官吏,次年7月即宣告成立委内瑞拉共和国。

这是拉美独立运动中最早成立的共和国。

1812年3月,加拉加斯发生大地震,西班牙军队乘势进攻,使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的功业失败。

玻利瓦尔组织一支以黑人为主的队伍,向委内瑞拉挺进,在人民的支持下,一举解放了加拉加斯,宣告成立第二委内瑞拉共和国。

玻利瓦尔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

1816年,玻利瓦尔在新独立的海地共和国的支持下,重建革命军,向委内瑞拉进发。

他总结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宣布解放奴隶,没收西班牙王室和反动派的土地与财产,答应战后给革命军的战士分配土地,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一切劳役;同时,坚决主张在拉丁美洲实现共和制民主政治。

这些号召,得到各阶层人民的广泛支持。

在攻占收复安格斯图拉城之后,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玻利瓦尔就任总统。

接着,他又率领队伍翻越人迹罕至的安第斯山,一举攻占波哥大。

1820年,哥伦比亚共和国成立,玻利瓦尔当选为总统和最高统帅。

在南美大陆的南部,独立运动主要由圣马丁领导。

中部的战斗是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协同作战的。

在打击西班牙殖民军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援,共同对敌。

二、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19世纪中期,遭受殖民主义侵略的亚洲各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高潮,印度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当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印度社会民不聊生,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族大起义。

章西女王是这次印度民族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

(讲述关于章西女王的英雄故事)

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作用。

2.能力要求:

通过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学生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历史需要,又服务于历史需要,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革命活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生动的革命理想教育。

使学生从革命导师身上得到一些做人的启迪。

3.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终生从事革命活动创立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讲述,培养学生全面深入认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难点:

一是英国宪章运动中的核心内容“工人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二是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公开发表。

从此以后,这部著作和两位作者的名字就深深地镌刻在人类思想史和革命的丰碑上,历久弥新,永不磨灭。

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已经150多年了。

150多年来,没有哪一本书传播得如此广泛,如此深入人心,没有哪一本书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并且继续产生着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树起了一面旗帜,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它给呻吟在资本主义重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它有如黑夜里的灯火,大旱中的甘霖,立即不胜而走,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用多种文字在各国传播开来。

可以说,对于这部著作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哪三大工人运动?

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共同点:

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质。

无产阶级把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

有组织、有意识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时期。

英国的宪章运动有一个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运动中,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宪章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工人阶级所显现出来的巨大革命力量,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各国工人运动,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独立的工人运动的斗争实践,不仅使无产阶级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认识,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

因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工人阶级只有在规模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担负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的。

(简单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平。

课文是从马克思、思格斯深入工人群众和进行理论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因为只有深入工人群众,才能了解工人阶级的现状和加深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但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重视理论的作用,特别是对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进行科学的论证。

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国度里几乎同时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并密切合作,开始全面创立科学理论的工作。

教材在小字中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直接来源:

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恩格斯把它们吸收、改造,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

它的发表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自此之后无产阶级有了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新阶段,国际共产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洪流。

二、巴黎公社

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

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后来人民选举产生了巴黎公社,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

战斗非常惨烈,数以万计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后来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经工人作曲家狄盖特谱曲后,《国际歌》在全世界广泛传唱开来。

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

美国北部工业经济和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状况;南北战争爆发的起因;南北经济发展的矛盾;美国内战的基本经过和结果;林肯。

2.能力要求:

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理解“为什么说美国内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这两个文件对战争进程的影响。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培养目标:

美国领土扩张的历史,认识它不仅是一部领土扩张史,也是一部渗透了印第安人、黑人血泪的历史。

从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结果分析,认识内战取消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以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从美国内战的影响,认识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的贡献,他是美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总统。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作用。

难点:

南北战争的起因。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美国独立战争不仅仅是一场民族独立的战争,同时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因此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南北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矛盾又突出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在美国独立后的80多年后,即1861年~1865年又发生了一场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一、战争的爆发

独立前,美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即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独立战争中,他们结成了同盟,实现了美国的独立。

尽管他们同属于资本主义经济,但却有着很大的差异和矛盾。

19世纪上半期,随着南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北方开始了工业革命,双方的矛盾在劳动力、原料、市场三方面日益尖锐,北方工商业资本家要求保护国内市场和原料,扩大工业品出口,同时提高关税,限制工业品进口。

希望废除奴隶制,增加自由劳动力,在西部建立自由州。

南方种植园主为了谋取高额利润,把棉花等原料大批销往英国,并从英国输入大量工业品,因而他们力主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扩充奴隶数量,在西部扩展奴隶制。

而且按照美国宪法的规定,参议院是由每州派两名代表组成,而西部新建立的州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直接关系到南北两方谁能控制参议院进而控制国家政权。

所以,奴隶制的存废成为双方斗争的焦点。

可见,奴隶制的存在,经济上已阻碍美国经济发展,政治上成为导致美国国家分裂的潜在因素。

经过:

(1861年~1865年)

①导火线:

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

②爆发:

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部联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③形势:

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战备松懈,节节失利。

④转折:

1862年《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⑤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为什么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

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第16任总统。

这就意味着美国在政策的制定上,林肯必将行使总统的权力,反对奴隶制的扩张,南方奴隶主把奴隶制扩展到西部的希望化为泡影。

他们决定作最后的挣扎,发动叛乱,脱离联邦。

因此,1860年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内战导火线。

1861年南方11个州建立南方同盟,分裂国家,挑起内战。

从美国内战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上,我们发现内战初期,北方的力量比南方强大,但北方却失利。

主要原因有:

南方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北方还幻想妥协,战备松懈,同时北方政府没有提出废除奴隶制和解决人民的土地问题,没有注意充分发动人民和广大奴隶的力量,所以北方军队在战场上连续失败,连华盛顿也险些失守。

二、北方的胜利

分析《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有关内容,说明这两部文件所起的历史作用。

材料一:

凡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即可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五年以上,这块土地就可成为私有财产。

——《宅地法》

材料二:

1863年元月一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从这两个文件的内容看出,美国政府满足了广大人民对土地的要求,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同时解放了所有叛乱州的奴隶成为自由人,可以参加联邦政府军队。

这样,广大工人、农民和黑人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使战局得以扭转。

1863年,南北军队在葛底斯堡决战。

林肯战前的这篇演说,成为闻名于世的作品。

北方军队士气高涨,大获全胜,从北方此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直到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但是内战结束不久,林肯就被刺杀于华盛顿的福特剧院。

为什么称林肯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林肯在内战最危急的关头,顺应了广大人民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了奴隶制,解决了人民对土地的要求,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林肯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意义:

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北方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因而称之为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

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16世纪~19世纪俄国在欧亚两洲扩张的概况。

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

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

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

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

3.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沙俄的发展史也是不断侵略扩张的历史。

沙俄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中国是它侵略的国家之一,启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丑恶本质的认识。

同时让学生认识捍卫领土、维护和平的根本条件是国家的强大。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以大名、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而后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

一是1861年俄国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

如何在教材内容简单的情况下,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是通过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

(答1689年)同一年,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大帝开始改革。

俄国的近代历史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

以及日本的发展情况又怎么样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

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强调)①“解放”农奴。

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收取份地赎金。

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

1861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而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

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

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

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农民,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还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

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发生。

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有了长足的发展。

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

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

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

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募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

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

这些人的利益相互接近,他们都对幕府的统治不满,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力量比较大的一些大名和武士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反对幕府的一支主要力量。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

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府。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

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

(同学回答:

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

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

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