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17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docx

四年级下科学教学计划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共有5个单元。

第一单元:

生命世界《骨骼与肌肉》。

第三单元:

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

第二单元:

生命世界〈养蚕〉。

第四单元:

物质世界〈无处不在的力〉,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第五单元:

〈调查与预测〉,过程与方法显性化。

在各个单元学习中均有过程与技能训练。

本册内容是科学课的深入,既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目的要求

通过本册教学,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对现象或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或有依据的推测。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认识事物的相互关系。

初步学会认识动物的周期性变化。

初步学会通过调查收集证据以及对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做出推论。

重难点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培养学生预测收和收集证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带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加强学生动手、动脑,做好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周次

课题

课时

周次

课题

课时

骨骼和肌肉

十一

1

骨骼

2

无处不在的力

关节

1

十二

力在哪里

2

肌肉

1

十四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1

骨骼、肌肉的保健

1

十五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2

养蚕

十六

磨擦力的秘密

2

我们来养蚕

1

降落伞

1

给蚕宝宝记日记

2

调查与预测

我们来抽丝

2

十七

调查

3

养蚕经验交流会

1

十八

预测

3

物体的运动

机动

2

一切都在运动中

2

十九

复习

2

运动的快慢

1

二十

考试

运动的方式

1

小车的运动

1

1-1骨骼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动物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

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

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

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

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

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

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

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

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

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

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

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

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

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

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

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

你拼对了吗?

14.小结: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

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

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

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

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

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7.提问:

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

(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

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

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

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

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

发现骨头的特点。

(1)拿出熟的动物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动物腿骨;(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动物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

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三、观察:

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

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

其实,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

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

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

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四、巩固拓展

1.谈话: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

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4)讲述:

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

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1-2关节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

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

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

(揭示课题:

关节)

4.谈话:

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

什么是关节?

(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

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

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

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

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

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

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

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

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

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

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

你的预测正确吗?

请阅读资料:

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4)大幅度甩手;(5)转动你的头;(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

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

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

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1-3肌肉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

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3.手臂活动模型;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

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

为什么?

2.讲述:

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

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

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

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5.小结。

6.活动:

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

哪里的肌肉最少?

三、观察体验:

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

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

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

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

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

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

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8.小结。

五、总结拓展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

谁是木头人?

讨论:

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1-4骨骼、肌肉的保健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

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

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

4.提问: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

5.谈话:

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

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

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

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

10.拓展: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

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

身边的案例:

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

提问:

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

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

4.总结。

5.拓展:

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

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

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

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

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

3.拓展:

营养与健康。

五、拓展延伸

1.总结:

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

身边的科学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把它们都列出来。

思考:

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3、尽管在日常生活与运动中像骨折、扭伤和脱臼这类损伤相当普遍,但它们还是可以避免的。

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1我们来养蚕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卵的形状和颜色;●能够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达,交流关于蚁蚕的观察结果;●能提出关于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知识与技能:

●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知道蚕卵能孵出蚁蚕;●能用放大镜观察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并把它画下来;●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愿意和同伴合作与交流;●珍爱小动物,主动接近小动物,不伤害小动物;●充分体验养蚕所带来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猜蚕卵)

2、教师讲述:

产卵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蚕卵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

让我们一起来养蚕吧。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

㈠、说说我们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2、学生汇报。

㈡、讨论我们想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

三、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1、教师讲述:

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蚕卵的变化。

2、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是什么样的?

形状怎样?

大小怎样?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四、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1、播放蚕卵孵出的资料片。

思考:

有什么新发现?

2、(用毛笔轻轻把蚕卵分发给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刚孵出来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像什么?

并给它取个名字。

3、讨论:

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五、我们一起养好蚕

1、学生讨论:

怎样做能让蚁蚕长得又大又壮?

2、教师讲述:

大家对养蚕方法和蚕的知识已经有了部分了解。

下一课我们将举行领养活动,请大家作好准备。

2-2给蚕宝宝记日记

过程与方法:

●学会养蚕。

●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

●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

●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能够自主的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

●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生长的必要条件。

●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

●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

●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

●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珍视整个养蚕期间搜集的科学信息。

●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学生用:

放大镜,直尺,天平。

教师用:

有关蚕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其他动物幼体的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蚕宝宝出生已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了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描述其他新发现。

3.观察蚕宝宝换外衣。

交流:

说说你是怎样发现蚕宝宝蜕皮的。

说说观察到的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蜕皮前后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

蚕宝宝蜕皮要用多长时间?

你的蚕宝宝蜕了几次皮?

·记录蚕的这些变化情况。

·观看蚕宝宝蜕皮过程的录像片。

·讨论: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将要蜕皮的蚕宝宝是怎样的?

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和现在穿的衣服有什么差别?

蚕宝宝慢慢长大了,谁来给它换新衣服?

4.观察身肥体壮的蚕宝宝。

·用放大镜观察蚕宝宝身体的各部分是什么样的。

·蚕宝宝怎样吃食物?

·蚕宝宝怎样运动?

·讨论:

蚕宝宝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有什么用。

·量一量蚕宝宝的身体长度。

·称一称蚕宝宝有多重,比比谁的蚕宝宝大。

·把你的蚕宝宝画下来。

5.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

·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前身体是什么样的,它会做些什么?

·你能帮蚕宝宝盖新房做些什么?

·观察蚕宝宝是怎样为自己盖新房的。

·观察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你有什么发现?

2-3我们来抽丝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抽丝;●初步学会如何测量蚕丝的长度。

知识与技能:

●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悠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到抽丝成功的乐趣;●感受养蚕抽丝对世界物质与文化交流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们经过近一个月的养蚕活动,不畏困难,不辞辛劳,终于收获了一个个雪白的蚕茧,那么蚕茧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

蚕茧可以抽成丝,织成美丽的丝织品。

二、观看音像资料,产生探究的欲望

1.谈话:

请同学欣赏一段录像,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你有什么问题?

2.学生观看,汇报:

知道了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历史悠久,传说是嫘祖在五千年前就教会人们养蚕抽丝了,被后人尊为蚕神;我国的蚕丝业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美丽的丝织品是用蚕丝织成的。

三、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汇报交流。

1.谈话:

同学们都知道美丽的丝织品是由蚕丝织成的,那你们知道如何进行抽丝吗?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①材料的准备:

每组一个浸泡在开水中已近10分钟的蚕茧、水中滴了一些颜料、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纸筒。

②操作要求:

先用铅笔钩住蚕茧外表的浮丝,转动后找出丝头;将丝头缠绕在纸筒上;转动纸筒即可抽丝。

③操作分工:

大家轮流抽丝,每人每次一分钟,其他同学帮着记时及记抽丝的圈数,最后算出总的用时及缠绕的圈数,得出一个茧丝的长度。

3.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2-4养蚕经验交流会

过程与方法:

●讨论蚕一生的变化;●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难点:

能将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

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